武术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宋明清代以来,传统武术一直根植于中国的农耕社会。武术、武术组织与 传统社会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 基础上的传统武术,可以被视为村社的青年组织,在保留武术技击格斗的基本 功能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出多种功能并存的传统武术。例如香会组织在各种庙 会上的武术表演——宗教功能;赶庙会途中的武术表演——娱乐和社交功能; 村社练武组织强烈的排外性,即不准将本门武术轻传他人一村社或团体的认 同功能;村社自卫组织的护秋活动——经济功能;农闲或工作之余的练武活 动——休闲功能等。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武术的生存基础逐渐 瓦解。小农经济的破产,城市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成为 城市工商业的从业人员。因此原有的练武传统也被带入工商业行会中。新兴 城市的发展,促进武术社团、武术组织在城市蔓延和发展。一些社会名流和教 育家,延揽武术人才,出面组织以推广和研究武术为宗旨的武术组织。当时,有 识之士认为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粹,应称之为“国术1928年成 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后,各省、市、县通设国术馆。这样,民国年间,几乎没有一个 城镇无武术组织。据不完全统计,上海除1910年成立的精武协会外,还有中华 武术会等30多家武术会社;北京除1911年成立北京体育研究社外,还有中华 尚武学社等25家武术会社;天津除1911年成立的中华武士会,还有道德武术 研究会等10余家武术会社,其他大中城市的情况也大体如此。

城市各行业武术组织大量聘请民间拳师任教,使得原本只在一地一族中传 习的拳术,冲破了地域家族界限而广传于世。原本拳师个人设场授徒,也变成 了拳社招生开班。城市武术组织的大量派生,也改变了原来武术主要在农村传 习、自生自灭的情况,形成了以城市武术组织为中心,有组织地推广、传播武术, 有组织地开展对武术理论和技术的整理和研究。中央和地方国术馆、上海精武 协会等武术组织和社团在武术运动的推广、宣传、人才培养以及武术科学、理论 研究等方方面面都起到重大主导作用,这也为武术运动进入学校体育奠定了社 会基础。

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我国近代教育史和体育史上,军国主义教育思潮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从 体育方面来说,它对推动西方体育传入我国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宣扬 机械服从精神,限制生动活泼,在运动项目上也有很大局限性,又起着消极 作用。

军国主义本来是某些国家为了进行侵略,疯狂扩军备战,把国家完全置于 军事控制之下的献武思想。军国民教育是军国主义在教育上的体现。这种教 育打着“尊君”、“爱国”的旗号,向青少年灌输专制主义与沙文主义思想,对他们 进行军事训练,把他们培养成侵略的工具。19世纪末,军国主义教育思潮主要 从日本传入我国。

资产阶级改良派从尚武强国的爱国思想出发提倡军国主义教育思想。留 日学生组织起了“军国民教育会”。通过宣传教育,引起国民激昂慷慨的精神。 蔡元培、徐锡麟、秋瑾等革命党人则直接利用“军国民教育”培训革命武装力量。 另一方面,清政府为了训练忠于封建王朝的力量,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也接受 军国主义教育思想。清末村社武术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防身。社会的连年动乱, 促使百姓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在农闲时进行自我防身的武术练习;在军队中, 武术作为士兵基础训练手段,一直受到重视,但是军国主义教育思想的蔓延,社 会名人对“同胞之将亡”和“救中国之真豪杰”呼唤的同时,召唤国人有“尚武主 义”,以获得处于危亡处境中的中华民族的“自存”和“自强图存”。

在军国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学校体育表现出强烈的封建专制色彩。以军国 民为目的的“体操科”使大量不懂体育的退役士兵进入学校,并使“体操科”贯穿 着专制、盲从、机械、生硬和单调。

辛亥革命以后,在政府颁布的教育宗旨继续保留着军国民教育,学校的体 操科仍然以兵式体操为主。

1915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一个《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建议:

(1)小学校学生宜注重作战之游戏;

(2)各学校应添中国旧有武技;

(3)师范学校及各中等学校之体操课时间内,宜于最后学年加授军事学 大要。

(4)中等以上学校之兵式体操最后学年,宜实行射击;

(5)中等以上学校体操应取严格锻炼主义;

(6)各学校须注意学生体格检查;

(7)各学校养成粗衣淡食之习惯,施行忍寒耐暑之操作;

(8)各学校宜设体育会;

(9)各学校应由教职员率同学生厉行各种运动游技;

(10)各学校应表彰历代武士之遗像,随时讲述其功绩。

从以上材料看,学校教育中出现武术教育的条例。当时,各界人士倡导“强 国强种”,中国传统武术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辛亥革命后,一些社会名流认 为,“火器输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技击而不讲,则致社会个人积弱愈甚”, 纷纷提倡技击,振起尚武精神。这一时期的尚武之风与当时的国民教育和尚武 教育相吻合。因此一些学校相继在体育课中增添武术课,或开展课外武术活

①何起君等:《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08页。 动,在学校运动会中增列武术表演和比赛。尤以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 市为盛。一些教育家认为,列武术为学校课程内容的条件已经具备了。

兵式体操的衰落

兵式体操的传入是洋务教育思潮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近代海军学校和 陆军学校的教育内容和训练项目。在清末时期内忧外患的情势下,朝野有识之 士本着“师夷制夷”之教育理念,倡议创办军事学校,授以西方军事知识,培养军 队人才,用以保卫祖国,捍卫海疆,维护国家主权。当时先后创办了不少军事工 业学堂和军事学堂,主要有北洋水师学堂(创办于1881年)、天津武备学堂(创 办于1885年)、广东陆师学堂(创办于1886年)、广东水师学堂(创办于1887 年)、天津电报学堂(创办于1880年)、上海电报学堂(创办于1882年)、南洋水 师学堂(创办于1889年)、湖北武备学堂(创办于1895年)、南京陆军学校(创办 于1885年)等,这些学校多仿照外国同类学校课程设置,聘用外籍教师。这些 学堂中一般都开设体操课,军事学堂中体操课程更多。

1918年世界大战结束,积极推行军国民教育的德国战败了。这使得一些人 认为,军国民教育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我们不该再用它;另一方面,也有很 多人误以为世界大战结束,从此世界太平了,军国民教育和兵操也就不需要了。 加之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入,对军国民教育和兵操又是一个重大的冲 击。因此1919年第五次全国教育联合会的决议中提出:“近鉴世界大势,军国 民主义已不适合教育之潮流,故对学校体育应加以改进。”这时,有些学校自动 减少兵操,增加田径、球类等活动。有些学校自动把“体操课”改称“体育课”,废 除兵操,以田径、球类、游泳和普通体操为主要教材。当时有不少学校开设武术 课,也有一些学校根本没有体操课。所以,学校一度呈现混乱的状态。但是,总 的趋势是兵式体操的衰落,为更多的运动项目进入学校体育课程提供了契机, 同样也为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提供了有利时机。

武术认知价值的转变

民国初年,提倡武术的人大多视武术为一种实用技术,重在自卫应敌。这 是当时颇为流行的看法。孙中山曾在《精武本纪》序言中写道「概自火器输入 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之技击,忽而不讲,驯至社会个人,积弱愈甚,不知最后 五分钟决胜负,常在面前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时。如今此欧战所屡见者,则谓技击 术与枪炮飞机有同等作用,亦奚不可,而我国人,昔仅获得他人物质文明之粗末, 遂自弃其本体固有之技能,一味无用,岂非大失计耶?我国民族,和平之民族也, 吾人初不践武善战策我同胞,然处此剧烈竞争之时代,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于 生存……此皆为不知自卫者警也,今以提倡体魄修养,以振起从来健体魄之技击, 此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这个序言反映了当时大众对武术的认识。

 

 

 

 

浏览39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