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的教学多采用个别辅导和单独练习的方法。这种教法难以进行 团体教练,难以进入学校体育课程,因而一些担任军队武术教官或武术学校教 员的武术家开始改进武术的教学方法。

一种是传统拳路练习法的改进。这类改进主要是变单人教学为团体教学。 据《体育丛刊》记载:“自民国元年,吾社(北京体育研究社)成立,京师各校渐向 社中聘请教员,教授斯(武)术。乃查照体操教练之规程,订定团体教练之法。” 方法是将每一拳路分解为不同的单式,再按拳路顺序连接成不同的段趟,配以 口令,分段练习。

另一种是“依习拳术当然之顺序,按习它种科学方法排列之”。即从风格各 异的传统拳术器械中抽选出一般的基本动作,再按武术套路的基本原理编排成 新的势势相承的练习。《中华新武术》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成果。

马良(1878—1947),字子贞。河北清苑人。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1901年 任山西武备学堂及直隶陆军速成学堂教习,曾任北洋常备军辎重营管带,第六 镇正参谋官,步兵第二十一标标统,第六镇炮兵标标统。1911年6月,调任北洋 第五镇九协协统。1912年后,任第五师第九旅旅长,山东第四十七混成旅旅长、 师长等职。《中华新武术》,最初是马良在1901年任山西武备学堂教官时,为适应军队的团体教练,对传统武术教学进行改造的成果。1914年在济南开办山东 武术传习所,训练骨干和师资。邀集国内武术名家编纂《中华新武术》。这套武 术包括摔跤、拳脚、棍术和剑术四科。计划每科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初级教 材,主要是集中武术的基本动作,以掌握武术的基本技术与养成习练武术所必 需的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下篇为高级教材,主要收集传统搏人取胜的实用 技术。

《中华新武术》在教学上的创新,方便了学校武术的教学和训练,不少学校 相继以此作为武术教材。1916年,教育部曾派许禹生、孔廉白等人赴济南考察 《中华新武术》的实用效果。并由教育部审查了《摔跤》、《拳脚》两科教材,建议 把《中华新武术》作为教授武术参考用书。1918年10月,全国中学校长会议决 议,“以《中华新武术》列为全国各种学校正式体操课”,教育部即令各校执行。 1919年,经国会辩论通过,成为全国学校正式体操。至此,武术高调进入教育殿 堂,在学校体育中崭露头角。

(二)中国武术进入学校体育的意义

自1915年教育部通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后,在全国教育工作 会议中,仍不断有提案“注重国技”。教育部还陆续在其颁布的正式中学、小学、 师范学校和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中,对武术在体育课中应占的课时和武术课的内 容作了规定。明确规定武术为学校体育内容,这是辛亥革命后提倡与推行武术 的重大成果之一。

中国武术自身发展的不断完善

清末民初武术进入学校,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武术发展史 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武术从宋代以来作为军事训练的技击手段转变为现代 身体锻炼的运动项目;标志着武术从村社活动转变为上层建筑学校体育的运动 项目;标志着武术作为一项体育活动的形式,在融合西方体育文化的同时,不断 进化成为普及较好、最受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

中国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不仅扩大了武术的普及面,拓宽了武术的领 域,而且促进了武术自身的发展。学校课堂的集体教学方式,改变了民间武术 的传习方法,促进了武术团体教练法的编制和逐步完善。自宋代出现武术流 派、门派以来,中国武术的传播形式主要以师徒制来延习,更突出的矛盾是为确 保本门武技的神秘性、排他性,师傅主要是以口授的方式传授武术,很少有文字 的记载留给后人学习。中国武术进入学校体系后,作为教学的必备工具——武 术教材的编写势在必行。学校武术教材编写工作的开展,不但促进了对中国武 术传统拳械套路的整理,也促进了中国武术理论资料的保存和传播。

中国武术进入学校体育的社会意义

中国的现代体育是随着欧美等西方国家炮火带进中国大地的。清末民初 现代体育的启蒙和发展都是以西方列强的法则为标准。现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 首先在军队和学校两大组织机构中开展。现代体育进入中国不仅带来了西方体 育运动,同时也将西方文化融入中国古老的东方文化。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经 济、政治以及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清末民初我国社会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 西方文化主导着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国人民渴望民族的独立,文化的自由。

在旧中国,人民也有自己的体育,虽然不占统治地位,却为广大群众所爱好。 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就是最好的证明。当西方文化渗入到 教育中时,我们以西方的模式建立学校,制定学校制度,连学生的身体锻炼方式也 照搬西方形式时,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被掩埋。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支柱,它能拯 救国家也能毁灭国家。当教育部规定中国武术列入学校体育课程,不管当初的社 会舆论和社会形式对于这一举措有任何疑义,它对于继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弘 扬中华民族精神,强调一国之体育必须有一国之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二、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教学活动是以学校为载体,由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来共同完成的。但是师 资的缺乏是清末民初教育系统的通病。当1915年中国武术进入学校体育的文 件下达后,各地区各级学校都积极努力开展武术的教学活动。但是从当初社会 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来看,中国教育系统刚刚建立不久,正规的武术教师很难 在短时期内完成培训,并进入工作岗位。不过中国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其 独特性的一面,虽然正规的体育学校培育师资存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限 制,但是从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一种体育项目在清末民初的民间群众活动 开展是非常广泛的,因此其传授者也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完全可以胜 任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般武术教学活动工作。因此,中国武术能在短时间进入 学校体育课程中,并能够持续开展,与中国武术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分不开的。

(一)学校武术教师的来源

清末民初,学校武术教师的来源有三:一是直接从民间武坛聘请拳师;二是 从武术社团聘请教员;三是各级国术馆和体育专门学校的毕业生。

民国初年,直接从民间武坛聘请拳师的情况比较普及。到民国中、后期,仍 然存有此类情况。武术各拳种的名家如刘殿琛曾先后受聘于北洋法政学校和 清华学校任武术教师;靳云亭受聘于河北赵县中学;郝月如、马金镖受聘于南京 中央大学;李雅轩受聘于南京国民体育学校;梁振蒲受聘于河北省立十四中学 和束鹿女子师范学校;刘凤春受聘于北京体育学校;纪德受聘于北京高等师范 学校、医学专门学校和北京体育学校;陈子正受聘于黑龙江第一中学、第一师范 和上海广肇公学、圣约翰中学;于振声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等等。

上海精武会、北京体育研究社、济南武术研习所,以及后来相继成立的国术 馆系统,都先后应一些学校邀请,派员前往任教。据北京体育研究社有关记载, “自民国纪年,吾社成立,京师各校渐向社中聘请教员,教授斯术(武术)”。另济 南武术传习所设立后,“各省各学校、各军队、各机关、各团体,在该所邀请教员 者,不胜枚举”,其他武术社团的情况,也多如此。

(二)培养武术师资的教育机构

学校武术的勃兴,需要大量的武术教师,同时也要求教师既擅长武术又能兼 教其他体育项目。培养武术师资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这种机构分为以下两种:

以原有的师范院校体育系科为基地

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1915年统令:“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1916 年,南京高等师范增设体育科,开设武术课。1917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增设体 育科,开设武术课。1934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体育科教学科 目及各学期每周教学时数表》。其中,国术课时,每学期每周均为2学时,这与 田径运动及基本练习以及球类运动的课时相等。194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 《简易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标准》,规定国术在体育教材中的比例,四年制男生占 15%,女生占10%;三年制男生占10%,女生占5%。这样培养出来的体育系科 学生,大多能兼武术。

 

浏览40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