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废科举、办学堂,颁布了癸卯学制以后,各府、州、县纷纷开办学 堂,发展很快。由于开始学习西方和日本设置的课程,各门教师都极为缺乏,体 操课更是如此,成为当时突出的问题。清朝学部于1906年同令全国扩大师范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2卷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53页。 学堂名额,并命令各省在师范学堂设立五个月毕业的体操专修科,并开办培养 师资的体操专修科和体育学堂。于是,我国开始专门培养体育师资。

(一)清末学校体育师资的培养政府设立的培养体育师资的学堂

(1)四川教育专门学堂。原四川高等学堂,1906年附设体操科,同年12月 改为四川体育专门学堂。该学堂学制分为四学期:第一期卒业,可任初等小学 堂体操教员;第二期卒业,可任高等小学堂体操教员;第三期卒业,可任重学堂 体操教员;第四期卒业,可任高等学堂体操教员。所学习的课程有:国文、数学、 生理卫生、修身、音乐、瑞典体操、普通体操、木棒、哑铃、球竿、单杠、双杠、木马、 舞蹈、足球、兵式体操等。该学堂于1912年停办。

(2)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体操专修科。该校建立于1907年,分为优级师范 (培养中学教员)和初级师范(培养小学教员),并专门设有体操专修科。体操专 修科的课程有:算学、伦理学、教育学、生理学、教授法、音乐、体操、游戏等。该 校教师是日本大森体育学校的留学生陈景鎏等3人。1909年,体操专修毕业学 生100人;1910年,两年制体操专修兼英、算专修科毕业生36人;1911年,两年 制体操专修科毕业生学生200人。

私立的体操学堂

(1)中国体操学校

中国体操学校是留日归国学生徐一冰、徐傅霖和王季鲁于1908年在上海 创办的,是私立体育学校中办得较好,开办时间较长的学校之一。中国体操学 校的办学宗旨是:“增强中华民族体质,洗刷'东亚病夫,耻辱”,“提倡正当体育, 发挥尚武精神,养成安全体操教师,以备体育界专门人才”。该校有较完备的规 章制度,学制分为本科(一年半)、选科(无年限)两种。课程有:国文、伦理学、教 育学、兵学、射击术、拳术、武器等,多为翻译日本的教材。该校于1920年由上 海迁到浙江湖州南辛寻镇,1927年停办。1908—1927年,有36届毕业生共1531 人。培养出我国近代早期的许多体育家。例如,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上海 两江女子体育学校、苏州成烈体育专科学校、奉天体育学校等学校的创办人,都 是中国体操学校的毕业生,这些学校又培养出许多体育教师,对我国近代学校 体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中国女子体操学校

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创办于1908年,据当时上海《时报》载《中国女子体操学 校缘起》说,办校的目的是培养女子体操教师以及建设女子体操教材,并说「'凡 校中一切内容,悉照日本体操学校女子部办法,其宗旨再施以适当之教育,养成 知识技能完全之女教员,故于实习体操外,尚有足以补助此科之学科。”开办后 招收了两班学生,由于当时新学制颁布不久,重男轻女的风气未改,尤其是女子 学习体育专业,是为奇事,来学习的人很少,两班合计30人。中国女子体操学 校,从1908年开办到1937年,中间曾两度停办。该校培养出我国近代早期的 一些女体育家,为我国女子体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民主革命党人办的体操学堂

(1)大通师范学堂体操专修科

大通师范学堂,1905年8月在浙江绍兴府成立,创办人是当时革命组织光 复会的领导人徐锡麟、陶成章、龚宝锭等。光复会后来并入孙中山组织的同盟 会。大通师范学堂设有体操专修科,分为“普通班”和“特别班”。“特别班”招收 会党骨干,“普通班”招收进步青年和会党一般成员。体操专修科的课程有:国 文、英文、日文、舆地、历史、教育、伦理、算学、博物、兵式体操、器械体操、琴歌、 图画等。兵式体操和器械体操的设备相当完备,“有较高的天桥、极长的溜木、 平台、铁杠、秋千、跳远等各种设备应有尽有”。1907年,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回到 绍兴,大通师范学堂的教职员公推秋瑾主持校务。这时教职员和学生共百 余人。

(2)重庆体育学堂

重庆体育学堂,1908年成立于四川重庆,创办人是四川省革命同盟会会员 杨沧白、梅际郁、周际平,由重庆府中学堂监督,梅际郁兼任体育学堂监督。体 育学堂开设的课程是:体育学、教育学、生理卫生、唱歌、徒手体操、游戏体操、轻 重械体操、兵式体操等。教员大多是中国同盟会成员,有些人曾留学日本学习 体育,特别重视兵式体操,并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二)辛亥革命后体育师资的培养的特点

辛亥革命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全国学生人数猛增。随着学校的 发展,需要大量的体育师资,1923年教育改革,体育课的教材改为以田径、球类、 游戏为主,更需要培养新的师资。辛亥革命以前,一些培养体操教员的体操学 校,大多是私立的,规模也较小。在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新开办了许多培养体育 师资的体育学校或体育科(系),并开始在公立的高等师范设立体育专修科 (系),培养中学体育师资,体育师资专业课程也有很大的改革。这个时期体育 师资的特点是:数量多,开办时间较长

这个时期,新开办的公私立体育学校或体育系科,主要的就有30多所,开 办时间都较长,许多学校或系科从民国初年一直办到1949年以后。如国立和公立高等师范学院开始设立体育专修科,培养中学体育师资

1916年,南京高等师范设立体育专修科,这是我国高等师范最早的培养体 育师资的专业教育。以后,北京高等师范在1917年、广东高师在1918年、成都 高师在1921年,相继设立了体育专修科,培养中等学校的体育师资。高等师范 培养体育师资,大大提高了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体育教师的质量。

按照教育改革的要求培养新的体育师资

1923年把体操改为体育后,体育教材以球类、田径、游戏、普通体操为主,培 养体育师资的专业课程,也必须相应地进行改革。例如,由于教育和体育学术 的发展,体育专业课程也逐渐增加。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与其他各 科相同,培养出来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体育本身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是一个 教育者,具有大学文化水平,了解整个教育,能为人师表。

民初国人的体育思想已经觉醒,引进体育和传播体育运动更趋于自觉。此 时已由前期的被动传人转向主动引进。学校体育运动也被纳入教育宗旨,成为 在校学生进修学业所不可或缺的内容,锻炼意识也更加主动。同时学校体育也 开始向社会辐射,公众更关心体育和参与体育活动,公众体育社团纷纷成立,并 组织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会和运动竞赛,体育运动在中华大地也出现勃然兴起与 迅速燎原之势。

 

第三节 中国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

清末民初武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中国传统武术被纳入现代教育的范 畴,成为学校体育内容的一部分,促使武术从价值观到运动锻炼思想,从教习到 表演和竞赛方式,都向着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演进,使传统武术开始了适应 现代社会的变化过程。在武术活动领域和活动形式,方面,中国武术于1915年 正式列入学校体育课程,促使武术按照学校体育的要求,改革教法,将原来师徒 相承的传习法改变为课堂式的团体教练法;同时在与西方运动项目并肩前进的 过程中,开始借鉴西方运动竞赛形式发展武术的考试方法和竞赛制度,吸收作 为西方体育运动基础学科的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力学等,来解释武术的科 学性和技法特点。

1914年,徐一冰在《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中,建议将武术列为高 等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正课。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 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 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 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 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

 

浏览7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