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中国制定了比较典型的三个学制:壬寅一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新 教育学制,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体制和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也开创 了在学校体育中的体操课;民国政府教育部成立后,又公布了新学制,称为壬 子一癸丑学制;壬戌学制公布的第二年,《教育杂志》上《课程标准纲要》正式把 学校的“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并且体操课也改称体育课。清朝学部于1906 年令全国扩大师范学堂名额,并命令各省在师范学堂设立五个月毕业的体操专清末民初,体育作为新生事物从西方传入。西方体育传人首先在学校体育 中产生了重要作用。从第一节新学制开设的课程内容来看,中国无论是政府开 办的学校还是民间开办的学校,先后借鉴和模仿教会学校的课程安排,而开设 体育课。到20世纪20年,基本上形成了较完备的学校体育制度。
-中国新学制中的体育课程设置
壬寅一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新教育学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体制 和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也开始了在学校体育中的体操课。
(一)壬寅一哭卯学制有关体操课的规定
初等小学堂的体操课
章程规定,小学堂的教育宗旨是:“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主其明伦理爱 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6岁入学至10 岁,共学八门课程,第八门为“体操”。所规定体操宗旨是:“其要义在使儿童身 体活动,发育均齐,矫正其恶习,流动其气血,鼓舞其精神,兼养成其群居不乱」 体操课各年级均为每周三小时。体操课的教材规定如下:
一年级——有益之运动及游戏。
二年级——有益之运动及游戏,兼普通体操。
三年级至五年级均同二年级。
体操课合数级之儿童同时教之。
高等小学堂的体操课
章程规定,高等小学堂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 强壮国民之气体。”高等小学堂学制四年,学生11〜14岁。课程共九门,第九门 是“体操”。体操“其要注意在使身体各部均齐发育,四肢动作敏捷,精神畅快, 志气勇壮,兼养成其乐群和众动尊律之习,宜以兵式体操为主”。各年级体操课 三小时。体操课教材是:普通体操、有益之运动、兵式体操,各年级同。
中学堂的体操课
中学堂的教育宗旨是:“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事 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据。”中学堂学制五年,学生15〜19岁。 课程共十二门,第十二门是“体操体操要旨规定:“中学堂体操课宜讲实用, 其普通体操先教以准备法、矫正法、徒手哑铃等体操,再进则教以球竿、棍棒等 体操。其兵式体操先教担任教练、柔软体操、小队教练及器械体操,再进行则更 教以中队教练、枪剑术、野外演习及兵学大意。凡教体操者,务使规律肃静、体 势态齐、意气充实、运动灵活;并可视地方情形,若系水乡,应使练习水泳。”“修 身、读经、体操三科目,可合不同年级之学生同时教授。”
师范学堂的体操课
初级师范学堂体操课,除规定五年级时兼授“体操之次序法则”以外,其他 完全和中学相同。简易师范的体操课、除每周教学时数为4小时外,其他与初 级师范相同。优级师范的体操课,各年级每周3小时,教授有益之运动和兵士 训练。
高等学堂体操课
第一类学科(经学科、政治科、文学科、商科):每周体操课3小时,授以普通 体操及兵式体操。第二类学科(格致科、工科、农科):第一、第二学年每周体操 课3小时,第三学年3小时,教授普通体操及兵式体操。第三类(医科):与第一 类同。高等学校的草场规定:“宜分屋内外二式”,就是要设室内草场。
各级各类学校在《壬寅一癸卯学制》颁行后,均开设体育课。当时体操课分 为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两种。普通体操实际上是指美国刘易斯的“新体操”,其 渊源乃是德国式、瑞典式体操的基本动作,辅以一些轻器械的操法。主要内容 有:徒手操、哑铃操、木棍操、火棒操、藤圈操等。兵式体操是仿德国和瑞典的原 样,主要内容有:柔软体操、小队教练、中队教练等。在这段时间,中国的学校体 育从小学堂到大学堂实际上都是兵式体操教育。但是由于师资缺乏,为满足学 校需要,学校聘请了大量退伍军人担当体操教师。由于这部分人鲜有学过体操 者,仅会喊几句队列练习的口令,使得体操课形同虚设,多数情况下以兵操代替 体操,进而又以兵式体操中的队列、队形变化代替兵式体操,从而使体操课变成 了队列练习。在学校开设兵式体操教育,在学校体育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是 与蒙童时期儿童的身心特点不符,后多有诟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兵式体操的 口令和练习方式对于传统中国武术传授方式和方法的影响是巨大的,也为后来 中国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起到重要作用。
(二)壬子一癸丑学制中关于学校体操的规定
民国政府教育部成立后,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 标准》等法令。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了新学制,称为“壬子学制”。以后陆 续发布了有关学校的几种法令,其中内容有与壬子学制不同之处,于是在1913关于小学体操的规定
《小学校令》规定:“小学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 础,并授以生活必需之技能为宗旨。”小学学制为初等小学四年,高等小学三年。 初小设七门课程,包括体操课。一、二年级,体操课和音乐课合并,每周四小时; 三、四年级体操课每周三小时,包括唱歌一小时。高等学校体操课各学年为每 周三小时。"体操要旨,在使儿童身体各部位平均发育,强健体质,活泼精神,并 养成守规则、尚协同之习惯”,“初等小学宜授以适宜之游戏,涉及普通体操。高 等小学宜授普通体操,切时令游戏,男生加授兵式体操。视地方情形,得在体操 授课时间或时间以外,授适宜之户外运动或游戏”。
关于中学体操的规定
《中学校令》规定:“中等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中学 学制四年,开设十三门课程,包括体操课。男生每周体操课三小时,女生每周体 操课二小时,"体操要旨在使身体各部平均发育,强健体质,活泼精神,兼养成守 规则尚协同之习惯。体操分为普通体操、兵式体操二种,兵式体操尤宜注意。 女子中学免课兵式体操,关于师范学校体操的规定
《师范学校规程》和《师范教育令》规定,师范学校以教授小学教员为目的。 在教养学生要旨中提出“健全之精神寓于健全之全身,故宜使学生谨于摄生,勤 于体育”。师范学校的学制是,男子师范学校预科3年,本科1年,各学年每周 体操课四小时;女子师范学校前三年每周体操课3小时,本科每周2小时。体 操课的要旨是:“在使身体各部位平均发育,强健体质,活泼精神,兼养成守规则 尚协同之习惯,并解悟高等小学及国民体操教授法”,“体操宜授以普通体操、游 戏及兵式操,并教授法。女子师范学校免课兵式体操”。
关于高等学校体操的规定
高等师范学校,学制预科3年,本科3年。各学年每周体操课3小时,教材 为通体操课、游戏及兵式体操。大学不设体操课。①
壬子一癸丑学制把学堂改称为学校,学制比清末的“癸卯学制”缩短了 3 年,规定男女受教育机会平等,取消清末为贵族设立的贵胄学校,并取消了封建 教育的忠君、尊孔宗旨和“读经讲经”课程,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的教 育思想。但是,仍然保持军国民教育思想,体育方面仍沿袭清末的体操课。壬 子一癸丑学制实施期间,教育部明确规定了“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朱善斋:“一九一五年,我在本县(山西定襄县)北村第二高小上学时,有张 奋武老师,太原中学毕业,教我们撑竿跳高和单杠。……1919年我入五台县川 至中学读书。阎锡山把五台县中学、定襄中学合并迁到他老家河边村,改名为 川至中学,有三百多学生,八十多教员。记得教体育的教员有三位:史统三,河 北人,北京师大体育科毕业;胡正明,五台县人,北京民国大学体育科毕业;单不 语,江苏六合县人,浙江南同中国体操学校毕业。川至中学每周有两节体操课, 还有两小时课外活动。教授田径、器械体操(双杠、单杠、木马、哑铃、高低杠、棍 棒、球竿),柔软体操(八段锦、徒手操、十二路潭腿、五禽戏等),还有位武术老 师,教形意拳、花拳、刀棍、棍棒等。场地有四百米跑道、足球场,器械也较全。
浏览5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