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运动,是由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发 起的。他们认为仅有西方的科学技术、坚船利炮不能救中国。维新派的主要领 导人梁启超提出“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的主张,“政学”就是西方资产 阶级的政治学说。学习西方政治的目的是建立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维 新派企图依靠光绪皇帝的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建立资本主义的 君主立宪制度。

维新派非常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作为推进政治维新、振兴中国的重要手 段。康有为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②梁启超则指 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他们提出 了教育改革的主张。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无能。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在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人 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改革,这便是有名的“公车上书”。书中痛陈八股科举 之危害、开办新学之必要。康有为还亲自在广州办起万木学堂,培养维新人才。 黄遵宪、谭嗣同等在长沙设立时务学堂,聘请梁启超为总教习。可惜维新运动 很快被顽固派所击败,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为新式学 制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① 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②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2页。

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这个时候的清政府已经穷途末路。外有列强的侵 略,国内阶级矛盾也进一步激化。清朝统治集团感到已经不可能按照旧的方式 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不得不实行所谓“新政”,主要内容有废除八股,停 止科举制度;(2)改书院,建学堂;(3)创办京师大学堂;(4)派遣留学生。

(一)壬寅一癸卯学制

清政府在实施“新政”、开办学堂的基础上,光绪二十八年(1902)颁布了《钦 定学堂章程》,正式推行现代学制,但是因种种原因,未及施行。光绪二十九年 (1904)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农历称这两年为壬寅年和癸卯年,因而在教 育史上称这两次颁布的学制为壬寅一癸卯学制。学制包括《学务纲要》、《蒙养 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初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 程》、《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 程》、《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附《实业补习普通学校及艺徒学堂各章 程》)、《中等农、工、帝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实业教 员讲习所章程》、《实业学堂通则》、《译学馆章程》、《进士馆章程》、《任用教员章 程》、《各学堂奖励章程》、《各学堂管理通则》等。内容涉及普通教育、师范教育、 实业教育及学务管理等,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目标、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 置及相互衔接关系,分小学(包括初等小学堂及高等小学堂)9年、中学5年、高 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及大学6~7年。规定任何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 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 日成才,各适实用”为宗旨①。这一学制突出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 想,对以后学制的组织形式影响颇大。这段时期也是中国近代体育课程登上历 史舞台的重要时期。该学制施行至1911年辛亥革命止。

(二)壬子一癸丑学制

中国辛亥革命后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公布的学制系统。因干 支分别属壬子、癸丑,故得名。该学制规定:儿童从6岁入学到23、24岁大学毕 业,整个学程为17年或18年,分三段四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分两级:初 等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乙种实业学校;高等小学3 年,毕业后可入中学校或师范学校、甲种实业学校。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 中学校,学制4年,毕业后可入大学、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第三阶段为高 等教育。设大学本科3年或4年,预科3年;专门学校本科3年毕业(医科4 年),预科1年。此外,下设蒙养院,上有大学院,不计年限。

除去上述自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普通教育系统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

①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10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级。师范学校本科4年, 预科1年;高等师范学校本科3年,预科1年。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种,均为3年 毕业,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各类。分别实施完全或简易普通实业教育。

在推行新学制的同时,教育部于1912年9月、10月先后颁布了《小学校 令》、《中学校令》、《专门学校令》、《大学令》、《师范教育令》,1913年8月颁布《实 业学校令》,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目的任务、课程设置、学校设备、入学条件、教职 员任用、经费及领导管理等都作了具体规定。

小学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 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中学校以完成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取消了 清末的文实分科制度。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分政 法、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商业、美术、音乐、商船和外国语各类。大学以国家 需要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阂材为宗旨。分文、理、法、商、医、农、工等七科。 各科再分为若干门(相当现在大学中的系)。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 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中学、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 需之知识技能为目的。

在该学制施行期间,袁世凯为了利用封建文化来配合他的独裁统治,在 1915年初颁布了《特定教育纲要》。这一纲要的出台标志着一场声势浩大的复 古运动,表现在体育上则是以挖掘中国传统体育为主要的手段,自觉或不自觉 地对传统体育进行改造,为传统体育特别是中国武术的开展.开辟了新的蹊经。 纲要对推进中国武术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存在过分个大传统体育,比 如对“静的体育革命”——“静坐术”的推广否定了其他体育形式的存在,则严重 阻碍了近代体育的发展,具有消极影响。但是《壬子一癸丑学制》改学堂为学 校,废除了尊孔读经,取消了进士出身奖励,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 校制度,同时筹办各级女子学校。该学制施行到1922年,是中国教育史上近代 资产阶级的学制①。

(三)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是指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 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又称新学制。此改革 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 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 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4年(可单设),高级小学2年。②中等教育6年,分初高两级,各为3年。初级 中学施行普通教育,可单设,亦可根据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高级中学分 为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师范学校修业年限为6年。③高等教育 3〜6年,其中大学4〜6年,专门学校3年以上。大学院为大学毕业及具有同等 程度者研究之所,年限不定。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于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案》的同时,组织了新学制课程标 准起草委员会。1923年复订刊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小学校课程为 国语(包括语言、读文、作文、写字)、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工 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学科。初级中学课程分社会科、言文科、算学 科、自然科、艺术科、体育科等。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有师范、商业、工 业、农业、家事等科)。普通科以升学为目的,又分为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 会科学;第二组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均分公共必修、分科专修、纯粹选修 三部分,各科课程以学分计,以修满150学分为毕业。

后期师范学校和高中师范科课程编制相同。都分为公共必修、师范专修、 纯粹选修科目三部分。

大学和专门学校的课程,依具体实际情况,参照各校意见,送教育部核定。

壬戌学制的主要特点是:(1)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中学修业年限。(2) 若干措施注意根据地方实际需要,不作硬性规定。(3)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和 补习教育。(4)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5)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 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壬戌学制》和《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学校的“体操科”改名为“体育 科”,剔除了中小学的兵操,使我国学校体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浏览47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