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学为大道,细微极处参。 功研根髓义,究理窥本源。 精析戒浮浅,整体重真全。 深求亦严慎,参研验证间。 广博得高妙,助尔达奥玄。 若从功理论,心法贵正传。 服膺入正道,髓理悟当先。对练拳、习武的初始涉入,所抱的态度、目的、方式以及入手前对拳学的理解认识和研求、习练的理念,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故在研求之时就必然形成细、精与粗、劣之别,深研与浅识之别,广参全析与单一偏求之别。而研求拳学时,不按正确的细、精、深、广的心法理念而为,则很难求得功、 理和应用的尚佳效果。其因是在学拳之前与研练之中均有失于对拳学心法髓理的细、精、深、广的参研目的、性质和作用效果心法上的深明参研所致。当然,这是属于研习拳学的态度、目的、方式没有得干明者指教之学,疏于认、知所致。因此必须于练拳之前或研拳之初,对上述问题从心法上有所认知,以达明理、正途有为而行,方不违“凡 事不省悟于机先,必然痛悔于事后”的心、行法则之理。所以“有备无患”,“先知之明”,“未行先解”等,均为心法中的处事法则,研求拳学亦当如是“细”在拳学研求中为细究其理,细研其髓之谓。从心法理念上分析为;细分、细研、细微、细心、细解的总合。故大成拳宗师王彦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有“拳道极细微”之说, 用简明的心法概括“细”在拳学中的髓理之解应为“细研入微”四字。所以在研求拳学时,必须按不放过每一细节、每一理念的微小之处入手,所 谓“小如不正,以乱大谋”就是这道理,而“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将会因未能细研精微,毫厘之辨的误解误为之行铸成大错,而失败、失绩。然进 一步用学术的观念分析,细在拳学研求中的首要之处,还必须从心细上入手,所以细心是细求之 本。细心之为,方为细求之道,细求之后方有细研至明,细研至明方得细为之要,细为之要方获细用之髓,得细用之髓方能达致微而用。每一拳学中的细微法、理如能通研达辨、解析髓要,拳学修为的总体方能具各细则的正识、正行、无误而为,自然威力无穷、造诣高深,所以有“高者均以细精为正 要”之说。其实世之万物优良者均有细研、细 为之则,例如:高档汽车的每一零件、每一细小部分在制作中均精细无比,方能出高速运输的使用功能。而高层次的高深拳学,也必须对每一 功、理的细节和细微变化、感觉、体会、认知亦应细研入微、求于细理,方能出拳学研求的高功、奇效的造诣修为,而明达、制胜、道德超群、学识渊 博的境界。故拳学心法理念和功效的研求,首当从细字入手“精”在拳学中的含意除包括本节上述的细以外,还有以精确、精髓的心法理念。所谓精确是指无误、明确、确实而言;而精髓在拳学心法中是拳学的髓理、核心、本质、关键之处而言。所以细是拳学研习入手的法则,而精是指拳学研求的明确部分关键的核心内容之求。精是提炼过程的深化原则。由精修、精为以达对拳学的精髓之解、 精华的总结、运用。故真正高深的拳学为武术、功夫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国粹中的瑰宝。在拳学功、理的研求过程中,细研自应必要, 但一定要从拳学心法理念上明确地认识到,细研入微必须达到精确无误、正确明达的研求,方为髓理的正解。细心研求,如不达精确无误,不达到正确的知、行目的,均会失多成少,或造成错、偏的不良后果。所以细与精虽各有特点、性质、作用, 而必须以两者有机结合,相辅而为方能至效。所以 有“精细”二字之词。在拳学中亦有“精于细研, 方得拳髓” “细究精求为求拳奥之道,深辨广参为参拳学之理,实搏证践为用拳效之为也”。自古以来拳学就在精深细化中发展,各代拳家亦在精学、 精练、精参、精悟之中,总结、提高、发展。如今拳学已发展为专长特点的拳学学术。如大成拳已成为独立拳学体系的具传统精华的现代拳学。故精研拳学才是获拳学运用拳学、发展拳学的必遵要则之一。所以研求拳学必以精研细究为主,自能从中有所作为。不用说研求拳学大道,必从精求入手。就是厨师做菜,如能从“食不厌精”的心法上 作为,也是求达名厨、食圣的入门之径。

从爱国之心的拳德(武德)方面举例:宋岳 飞为中国历代尊崇的爱国将领,无人不知其名,无 人不晓其功,多人只知岳飞爱国得于学识、境界、 家教,方有爱国的作为和辉煌的业绩,名扬千古。 从心法析解,岳飞是武将,自幼得岳母精教、严律, 岳飞后背上有岳母刺字用针刺,用墨涂后,字永 不掉“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一生是以精忠报国 为德、志之本,方能有报国之为,而“精”与拳解 心法之精无二意,只是岳飞受母命“精”于“忠、 只有精深至忠即精忠,才能在行为上报国。而岳飞 是武将也是武术家,故拳学中有其大作为《岳武穆 拳谱》,此谱为后形意拳的拳义精华之髓,大成拳宗师王梦斋先生始从郭云深先生练形意拳,后集诸拳之精华而创立大成拳,大成拳中有岳武穆拳经的精华,亦有岳飞的精忠报国的爱国志向的武德操守原则。而岳飞的武功之精与报国之精又何尝不为当今拳学研求的精髓、精求的方向和目标准则呢。故岳飞在拳学上是精研的名家,在德品上也是精忠于国的英雄。故对研求拳学之精当重视, 有为而后方可有成“深”在拳学中为粗浅的反意,而深还应从拳学心法上解为深度、本质的根源之处,亦包括深功苦为的恒心、品质的深为、深造,究事物的根源髓理、达处世中深明大义、求拳学功、理的精深之髓。所以深悟拳理方能具深层功理的高境。拳艺精、深,是指拳学造诣的精确和深奥而言,如欲达深,必精求拳学的高深境界为目的,高深的目的必从浅学入手,拳学由浅入深,是层次之学。如学生上小学数学中是加、减、乘、除,至几何、代数、 三角函数、微分积分。而研求拳学亦当如此,还应 从心法上以“数论”的研求目标定位,也就是要超过“大学的微积分”的标准才算心中以求深高之学的正解。而一生只在浅中学、浅中识、浅中用,是永不能达深的标准和学用效果的,所以从心法上 要得深研根髓,必以入层次为准则,有如上楼梯要 一步一步地走,一层一层的上,故拳学心法上浅求入深(上已述)、缓求速达、稳习深悟和深究基理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习者万不可忽视、轻为“广”为宽、大、开阔、全面之谓,在拳学研求心法中应以广博参研、全面丰富、完整系统、 广无止境、综合有机为宗旨。拳学一道之学是整体的概念,并非只是一功一则、一理一义的一个单纯 的局部、简单的单独内容,拳学的功、法、心法是多方面的也是相互关连、互辅互为的,所以研求拳学应从心法理念上有整体观,故“细、微之聚则成 广大,局部之合亦为整体”。大成拳功法内容与研练时,拳理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各有区别,各有其理法的原则和功效作用。在拳学研求时一项不可缺少,不可不学、不可不知、不懂不会,不掌握, 否则不能用、不生效。而拳学系统、全面的体系之学就是广多全面,丰富的理念内容,练用、体认时 不可有遗漏,否则难得拳学全面整体的功理效用。 而广为博参是博求多学之谓,即在拳学研求过程 中多学多问才能多知多得,以达多用,多效的目 的。而广参多艺是各方面知、行能力的总合“博 才多学”就是此理。拳学研求应于功、理上达到全面广达之境,即能练、能用、能讲、能教、能写、 能辨的无功不会、无理不通、无不能用的无所不具的全面作用,即能学拳又能用拳,能教拳又能著拳,能知拳之正误所在,能纠错以利提高,能总结升华为体系理论,能处变以适万事之应。知其一, 知其二,更应知其所有各部。所以全面是积少成多,汇集诸功、理的深厚功用。另广参全面才是综合的有机整体的基础,当然积少成多,有全面的整体才能成为体系。在功理的实练中,甲乙双方多得,多备者必胜,少学、少知、少能者必败,全面掌握与局部片面之间比较,全面得优势,片面必处劣势。而广还包宽广、远大方面因素的范围的内含。 拳学研求当力求心胸开阔、大度为人,以及目光远 大宽广,有高风亮节的宽阔胸怀和雄心大志。以开阔、大度为人,有远大理想和目标、具高风亮节意境高远,博学多才方能处事不乱、大度包容,认识对待,处理事物时全面、周到观察分析有整体观, 杜绝偏见、错误不全面的认知言行,纵观全局运筹得当。而具备目光远大,心胸开阔,雄心大志者, 才能有所作为。这也是拳学哲理中必遵循的法则, 如此方能具备达到王笏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的 “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己从人之蓄志”和“利国利 民”的拳学宗旨的条件。心胸狭窄、品质低庸、目光短浅、片面少学、心无大志的市井小人,又何能继承、发扬王笏斋宗师的拳学要义!总之,细、精、深、广的拳学心法四则,虽在研求拳学理法之中各具特点,各有所长,各具其理,各应其效,但还应从心法上明确四者应是整体,必互借互为方为适法之则。而除此四项外更应与其它拳学研求的理念、心法有机综合于拳学的研求、体认中,正确合理地运用,方能达奇效。细、 精、深、广、应贵在简证,明解而研求拳学,今将 短句录于后以作参考之用:细研理法、精究入微、 深析髓奥、广纳多参方为法要之学。

浏览3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