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术技艺的多样化
为了适应武术社会功能的多面性需要,武术技艺必然向多样化发展。至战国时代, 中国武术技艺不但达到多样化,而且更趋成熟了。
武术技艺的多样化,首先体现在日常武艺的发展上。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的分流, 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自商周至战国,虽然战斗的方式有了巨大演变,从以车战 为主发展到以步骑为主,但阵战的根本特点即集体性、单一性与实用性并没发生根本 改变。与阵战武艺相区别,日常武艺则呈现出以个体性为基本特征,并由此产生出技 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古代战争最重视战斗集体的编制与作战的阵法,即将战土、战车等排列成一定队 形,正如《司马法•严位》所称,凡战之道“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据《尚书•牧 誓》记周武王以“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的大军伐商纣之前,训练土卒,谆谆告 诫战土们应严格保持阵形的整齐,每前进六、七步,每击刺四至七次,便停下,以整 齐队伍行列,保持阵形的稳定。为了保持阵形稳定,十分强调战土行动的集体性与一 致性。《孙子•军事》:“夫鼓金旌旗者,所以一(统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说明用击鼓鸣金及旗帜等指挥作战, 主要是强调行动的高度一致,形成牢固集体,个人只是集体的从属,以达到“勇者不 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之目的。每个战土,都在一定的位置上行动。因此,这种集 体作战方式,虽然也有多种长短兵器的配合,如弓矢、戈、戟、矛等,但对技击技术 的要求,只能是简单实用,以高度统一战土的动作,发挥杀伤力。因而民间武术所发 展出来的种种进退开合、闪展腾挪及套路花法等等,在战场上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明 代名将戚继光对军阵战的特点有极精辟的分析。《纪效新书•或问篇》说:明了阵战 武艺的集体性及简易实用的特点,中肯地阐明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的显著差别。
与阵战武艺相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因多种需要发展起来的武术,其技击技巧是以个体性即“个对个”为基础的,并在个体性前提下发展出武术技艺的多样性与丰富 性。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各地的武术,在技术上已开始形成不同的特色。《汉书•刑 法志》:“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 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土胜指出齐、魏、秦等国有着不同特色 的武艺,特别是齐人的技击,充分表现了个体性武术的特色。对这一点,《荀子•议 兵》中有具体的分析,指出齐国人重视技击之术,只要能斩敌一首,则赏金八两。但 这种只重视个人技艺本领而忽略军事阵战要求的作法,如果用来对付弱小的敌人或许 勉强可行,要对付强大的敌军,就会如鸟兽散,溃不成军了。从《荀子》的论述中可 以看到齐人重视武艺的杀伐技巧的训练。但这种以个体性为特征的武术与阵战武艺的 要求是有着较大差别的。
春秋战国时期,以个体性为特征的武术有着极大发展,其原因是社会日常生活中 对武术的需求增多的结果。商周时期,贵族子弟均受武土教育,习武是为了从军参战, 三代之土,皆武土也。至春秋时代,文土兴起,文武分途。文土凭知识谋略求仕干禄, 而社会上则出现凭武艺本领立足为生的武土。此时武土已非贵族子弟,多来自平民, 亦被称为“侠土”。因春秋战国之世,诸侯争夺,各国豪贵竞相培植家族武装势力, 以维护宗族利益。作为政治斗争的力量,最著名者如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魏之 信陵君,楚之春申君,此“战国四君子”,培养门客上千,其中,就有着许多凭武艺 勇力效忠的侠土。此一时期,对武土有多种需求,或作谈判后盾,或为谋杀刺客,或 为血亲复仇,或作护卫保镖。此等侠土,重义轻生,排难解纷,视人如己,视死如归。 正如《韩非子》所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为人臣者,聚带剑之客,养必 死之土,以彰其威”。此一时期,著名的侠土如鲁国曹沫,执匕首强逼齐桓公归还侵 鲁之地;吴国专诸,藏匕首鱼腹而刺杀吴王僚;聂政执剑刺杀韩相侠累;荆轲行刺秦 王不中,壮烈牺牲。这些武土的动人事迹,使太史公于《史记》著《刺客列传》,以 致千古流传。太史公《游侠列传》热烈赞扬侠土们言必信、行必果、扶危济困、重义 轻生的精神,为先秦许多侠土事迹湮灭不闻而遗憾。先秦侠义武土精习武艺,使民间 武术在技术上更为多样化并更趋成熟。以器械武艺而论,除战阵武艺多用戈、戟、矛 等之外,民间武艺多喜用轻便短小之武器,且各地以不同武器之特色而著名。《周礼•考 工记》:“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除 刀剑之短兵外,春秋战国时民间武术中还常用便于藏带的匕首、铁椎、斧斤、钩、弹 弓等武器。如魏力土“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张良 使力土以百二十斤铁椎击秦王车(《史记•留侯世家》)。吴王以重金悬赏征求金钩(《吴 越春秋》)。在众多武器中,剑术得到格外的重视与发展。《墨子》论剑日:“刺则入, 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节用》,为提高武艺效用,人们对武器的精良 与使用武器的技艺给予同样的重视。《吕氏春秋•论威》指出,剑利而剑术差不可, 但技术高而剑不利亦不可,像王子庆忌、陈年那样本领高强的武土,也还需一把锋利 的好剑。当时吴越盛产名剑。《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详述:湛卢、纯钩、胜邪、鱼肠、 巨阙以及龙渊、太阿、工布等名剑之特色与神异。如说“巨阙”,能穿铜釜,绝铁锹。 说“纯钩”,“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工反映了当时青 铜冶炼技术的高超。九十年代初,考古出土的“越王勾践”简历二干余年仍光华灿 烂、锋利无比,是为确凿之物证。为了识别宝剑真伪,当时还出现了专门的相剑家, 如薛烛、曾从子等。
民间武术对武艺的精习与钻研,极大地促进了武术技击技巧的多样化。当时剑术 已发展得相当高超,“吕氏剑技日:“持短入长,倏忽纵横’描绘了以较短的剑与 长兵较量的技艺 一些武艺高强的世家,还以传授武术而著名,如《史记》著者司马迁就追述其祖先的一支,“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表明当时剑术已积累了较丰富的技 艺要领,形成了专门的学问。这些史料表明当时剑术在民间有广泛的流传与发展。此 一时期徒手拳搏的技巧,亦有较大发展。《庄子•人间世》载:“且以巧斗力者,始乎 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说明当时拳搏技术亦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春秋•公 羊传•庄公十二年》载有一武艺高超的例证=宋闵公臣南宫长万性情刚烈,宋闵公侮 辱了他。盛怒之下,他在搏斗中扭断了阂公的脖子。臣下仇牧赶来,执剑喝叱。被长 万侧手击毙,脑袋都被打碎了。这表明以个体性为特征的民间武术在技术上已渐趋成熟
三、武术意识的发展
秦时期,中国武术开始形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其重要标志之一便是自觉性武术意 识的出现及武术理论的初步形成。所谓自觉性武术意识,主要表现为武术竞技意识、 武术伦理意识以及武术理论认识等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武术的发展在这些方面较为显 著。
人们这时有一种从事武术活动、参与武艺的较量,以追求战胜对方的满足感。这 种通过武术活动来体现人们自我实现的愿望,便是武术的竞技观念。把通过武艺竞技 取得胜利与人们的英雄观、欢乐满足感、荣誉感及审美感等一系列社会心态联系起来, 这便是武术获得多方面社会功能的心理契机,也是武术竞技能实现多方位社会需要的 基础《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其脑这位 晋国君主做梦都在与对手搏斗,并在梦中得到了胜利的满足,正是上述武术竞技观的 表现。《春秋•谷梁传•僖公元年》还记了一个更典型的例证:鲁国公子季友在战场 上击败莒拿军队,生俘莒拿归来之后,季友却要与莒拿来一场个对个的徒手相搏,再 决雌雄季友在战场上获得胜利并不满足,他还要追求另一性质的胜利,即个对个比 武的胜利,这表明武术竞技观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重要社会意识。
春秋战国时代的武土们在较武竞技的实践中,还形成了一种公平竞争、崇敬强者、 以武艺高低决定社会地位的竞技意识。《韩非子-外储说》记少室周便是具有这种竞 技意识的武土: “少室周为赵襄王力土,与中牟徐子角力,不若也。入言之襄王,以 自代也。襄王日:“子之处,人之所欲也,何为言徐子以自代?”日:“臣以力事君者也,今徐子力多臣,臣不以自代,恐他人言之而为罪也。比武败给对手,不但心服, 还向自己的主人推荐对手代替自己的地位,这不仅是一种公平竞争的意识,还是一种 与信义观相联系的竞技意识,这种竞技意识正是中国武术可贵品格的表现。
上述竞技意识中已反映出武术的伦理观念,表明伦理意识是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崇尚伦理道德为华夏民族之特色,此一特色在武术中的表现即为对武德的 重视。这一点在春秋战国武术中有充分显现。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孙子•吴起 列传》的按语写道:“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认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传兵论剑”的先决条件,把习武 论剑看成是一种内可治身,外可应变的修养之道。司马迁的这一论述,深刻地说明了 中国武术文化的伦理特色,对于今天更好地继承传统武术,仍是十分有意义的。
随着武术多功能发展及技术日趋复杂与完善,从实践中来的武术理论开始形成。 在中国武术史上,最早的武术理论当为剑术理论。《史记》记“荆轲尝游,过榆次, 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大概是二位侠土对剑术的某些理论探讨出现 了分歧,争论得怒目相对,表明当时人们对技术理论探讨有了各自的观点与浓厚的兴趣。《吴越春秋》记有一民间女子剑术高超,越王差人请她为军卒传授剑术,加封她 为“越女工并请以剑术之道。越女日:“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 不达诸侯,窃好击之道,诵之不休。”表明在草野民间有武术流传,越女说“诵之不休”,应指对武术理论著述的诵读。她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 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 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佛彷,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 其验立见
越女所讲这番剑术理论,带着几分神秘色彩与夸张笔调,但其总的精神阐明剑术 的基本原理,强调先静后动,静中求动,动静结合。用阴阳开合来说明进退攻守,既 高度灵活敏捷,而又从容镇静。她高度概括了斗剑经验《庄子•说剑》中也有一段 非常著名的击剑理论:“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这段击剑要领,被视为武术技击理论的纲领,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击剑,可以看成 是整个武术的一种战略战术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故卖破绽,诱敌来攻,因敌应变, 后发制人,夺取胜利。这是中国武术的基本理论思想之一,至今仍是指导武术发展的 重要原则。由此可见,春秋战国在武术实践的推动下,武术理论开始出现并逐步得到 发展,且成为中国武术体系已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浏览47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