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道学文化为根 基。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祖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道教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言简意赅,是道教对宇宙万物对立统一规律的高度总结 概括。道教中的诸如道法自然、尊道贵德、清静无为、返璞归真等理念, 为许多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乃至普通百姓所尊崇。古往今来 亟 无数人都从道教文化、从《道德经》汲取过智慧和营养。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瑰丽的中华文化,作为土生土长的道教在长期发展 的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的经论典籍,对于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化学、天 文、地理等方面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道德经》可谓道教文化的奠基和代表之 作,《道德经》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道教的宗旨是修仙成道、济世利人。道学文化的菁华在于其性命学说, 也即道教养生。作为祖国传统文化根柢的道教,挖掘利用其积极因素,为 人生服务,为社会服务是道教义不容辞的责任。
董沛文道长自皈依道教以来,信仰虔诚,道风纯正,学识丰富,一直 热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致力于道家典籍的保护整理工作,且学 以致用,尤其对道教养生情有独钟,无论是经商还是修观都乐此不疲,精 神实在可嘉!近年有缘与董道长相识,深感其对道教事业热忱,近知他再 次斥资策划编纂《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颇为感慨,略叙管见,是 为序!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丰富璀璨,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华夏文明据传说肇始于轩辕黄帝,教导民众播五谷、创文字、制衣冠、作 历律、定算数、立音律、造舟车、创医学,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之 河。黄帝战蚩尤,平叛乱,立为天子,居五帝之首。访天师岐伯,问疗病 之方,作《内经》,用以解除人民的疾病痛苦。登空同山,拜广成子问道学 仙,佐五谷而养民人,用以强健黎民的体魄,延长民众的寿命,道统仙学 瓯 由此而滥觞,道教也由此而初具雏形。
民族的根基在于传统,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独立的民族,关键在于他 的传统,它是民族的旗帜,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识。没有自己独特 传统的民族,不能保持自己民族传统的民族,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 更不会有独立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个性。华夏民族的传统,就是五千年的历 史,就是民族一脉相承的国学文化。弘扬国学,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发扬 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皈依,民族精神得以独立,才能将中华民族 腾飞于世界民族之上!
从文化角度看,儒道两家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来源:道家创立 于史官,以《老子》为代表,崇阴尚柔,提倡静、柔、谦、弱、下、和之 六德。道学文化,实际是继承了母系氏族文化传统,拥有几十万年的实践 和发展经验,是成熟的“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老传统”,是我们民 族文化的原始基因。儒家创立于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以《诗》、《书》、 《礼》、《易》为代表,贵阳贱阴,推行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儒学文 化,是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的父系氏族文化传统,仅仅拥有四五千年的实践 经验,是渐进成熟的“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新传统”,是我们民族
文化原始基因的外延和发展。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过都是在祖述道 家,我们应向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中发掘智慧!
鲁迅先生(1881—1936)在《致许寿裳》的信函中说:"中国根柢全在 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在《而已集•小杂感》中 诠释此义云:“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 者,懂得中国的大半。”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学者、英国皇家科学院 院士李约瑟博士(1900—1995)也曾强调:“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 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 卷,第178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这些论断,可 以说“一语中的”,显然道教和道家是解开全部中国历史之谜的钥匙。
东汉时期张道陵以道家之学为基础,吸纳原始巫觐之术创立“五斗米 道”,和以《太平经》为经典的“太平道”,都是早期的道教。从此,道学 与道教合流,道学与道教并行不悖,不明道学不足以识道教,不知道教不 & 足以悉道学。
辰 道学和道教不是普通民众眼中的消极、陈腐、浮妄的封建迷信学说,
更不是教人离群寡居、消极厌世、不近人情、行径怪异的乖巧邪说,而是 康 非常积极的文化,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所想、所需和所求,所
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上到朝政辅国,下到衣食住行,是非常注重实践的
化之教,是人生不可缺少、不可不学、不可不明的文化和信仰。道教经典 《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充分体现了道学和道教贵生度人 的特点。仙学养生大师、前道教协会会长陈樱宁( 1880 — 1969)就曾指出 “仙家惟生的宗旨”,并且说:“神仙之术,首贵长生。惟讲现实,极与科学 相接近。有科学思想科学知识之人,学仙最易入门。”(陈摆宁《读〈化声 自叙的感想》
古代道家道教圣贤真人,无不利用自己的道学智慧建功立业,标名青 史,垂德后世
为道家学子立行的典范。黄帝为天子,“且战且学仙”,登 空同问道广成,鼎湖跨龙升举。太公吕望辅佐武王,立周天子八百年基业。 老子为柱下史,走流沙而化道西域。范蠡献妙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三年 灭吴,后封金挂印,乘舟泛五湖而去,遵循了道家“功成名遂身退,天之 道”的教诲。后定居于陶,自称陶朱公,经商积资巨万,后散给黎民,曾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陶弘 景归隐山林,心存魏阙,梁武帝“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 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传》)吕祖曾中进士, 刘海蟾为燕相,重阳应武举,三丰做县宰。诸葛亮、徐茂功、刘伯温等, 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道家人物。
道教中的仙人、真人的境界更是让人魂牵梦绕,遐想向往。《庄子•大 宗师》中说:“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 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 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拒;脩然而往,脩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 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 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 人。”这就要求真人能看破世俗的成败得失,能看破生死以及人生旅途上的 生命价值,在行为状态上与道合真。能够树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生态观, 不掠夺大自然,不戡天役物,要与自然界万物和睦共处。真人在生活态度 和精神面貌上更要保持一股中和之气。《汉书•艺文志》叙神仙云:“神仙 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 怵惕于胸中。”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 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 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 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 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瞋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 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 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揭示了仙人、真人 是“此其道生”,是可以通过修炼达到的,不仅仅是神话小说中编造的美丽 故事。南宋陈泥丸在《翠虚篇•丹基归一论》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 即金丹也,金丹即是也。古仙上灵,诏人炼七返九还金液大丹者,是乃入 道之捷径耳。”白玉蟾《紫清指玄集•鹤林问道篇》中也说:“夫金丹者, 金则性之义,丹者心之义,其体谓之大道,其用谓之大丹,丹即道也,道 即
浏览39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