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刚柔相推
《易传•系辞下》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这里“刚柔”仍是广义的,泛指阳爻和阴爻。“相推”是指先后顺序,说阳爻和阴爻在先后时间上发生了变化,由阳变成阴,或由阴变成阳。变爻,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如何会有利?这要了解“刚柔”的性质和当时所处的地位。
《易》日:“柔之为道,不利远者“柔”的本质是弱,以柔克刚,必须借敌之力,所以离敌人远了不利;距敌远, 正是敌人拳打脚踢的好机会。
《易》又说:“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 其刚胜邪?”
一个卦有六爻,如果三爻和五爻都是阳,那么三爻与五爻功能是相同的,都是刚: 然而,位置不同,三爻多失败,五爻多成功。为什么呢?因为三爻在下卦顶,顶则满, 满是阳刚过度,则多凶险。搏击双方,强壮的一方,常恃强凌弱,出手多重击。这就是过度,非常危险,一旦击空,难以挽回,为弱者所乘。五爻在上卦中间的位置,处 于君位,刚毅中庸,又居主位,称“九五”,有上下爻辅佐,故多成功。所以,不一 定柔必败而刚必胜。柔是可以克刚的,然而当刚处在有利地位时,柔就不能克刚。所 以,在技击中,一味地柔化、退让而不反击,也要遭致失败。
《易传•系辞下》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 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一君二民,相安而有德;二君一民则乱而无德。中国传统武术的招法有阴阳之分, 刚柔之属。阳刚的招法常在明处,阴柔的招法常在暗处。上肢为明,下肢为暗,故明 出拳而暗出脚。明为虚,暗为实。故上虚下实,手虚晃而脚实踢。《易》日:“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双方对搏,虚虚实实,虚变实,实变虚,刚柔相推,胜负可见。 凡此皆是变爻,阳变阴,阴变阳。
我们举个例子:太极拳八法中之“捌”是震卦,属阳卦,招法为明。搠是一手揽 对方手腕,另一手小臂抵对方被揽的手臂的小臂或肘部,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旋,将对 方离心抡出。搠是否有效的关键是揽住对方手腕,这个动作叫“采工如果你明着去 抓对方的手腕,对方发觉,你就很难抓得着,多半会抓空。怎么办?捌的震卦要变爻, 既阳爻变阴爻,阴爻变阳爻,成为巽卦,巽卦为“采”,二主争一民,是阴卦,为暗 招。所以,“采”必须偷袭,揽对方的手腕于不知不觉中,捌方能成功。
再举一个例子:乾卦满,三爻皆为阳,为拥,过于阳刚,所以“搠”要防过,留 有余地。坤卦空,三爻皆为阴,为捋,过于阴柔,所以“捋”要防对方正面突破,不能双手拉住对方手臂向怀中猛拽。怎么办?要把三个阴爻之一变为阳,例如把下爻变 为阳爻,成为震卦,变为搦,身一旋转,把对方甩出,离开我身,由捋变捌。如果把 上爻变为阳爻,成为艮卦,变为靠,乘对方突进,我旋肩,靠打,将其击出。这都是 通过变爻,以阳济阴的打法。奥妙无穷。
四、动静有常
《易传•系辞上》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动、静是行为的两种状态,刚、柔泛指行为的结果。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行为 没有启动,就说不上结果是什么;当这个行为一实施,其结果就出来了。在技击中, 双方对峙不动,一切矛盾都含蓄不露。只要有一方一动,对立的矛盾就出来了。例如: 我顺人背、敌强我弱、人刚我柔、敌攻我守、敌进我退,等等。于是,在传统武术中出现了 “后发制人”、“以静制动”的技击思想。这是内家拳的重要理论和方法支柱。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在指导技击上,关键是“主客”易位,所以才能“后 发制人”和“以静制动”。我们举个例子:敌我对峙,我不动时,我是很主动的,我可以出拳击彼头、胸或腹,也可以起脚踢敌裆部、胸腹,或虚出手诱其出手。此时, 我是主,彼为客。然而,我一拳打出去或一腿踢出,形势就变了;我若出拳实击,就 不能也出腿实踢,我就陷于被动;而对方要怎么对付我,却有相当的自主权。这时, 主客易位,我由主动变为被动,而对方则由被动变为主动。然而-这种主客易位并非 绝对的。如果我-拳击中或彼出手接空,我拳虚打又收了回来,那么彼将重新处于被 动。
所以,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传统武术的技击理论是建立在《易经》 的对立统一规律上的。
第四节通往神明之路
传统武术,神乎其技。自古以来,多少先哲为了追求中华武功的“神明”之境, 穷毕生之精力,苦苦追求,把中华武技练得精奇绝伦,不可臆测之界。哪里来的如此毅力?穷追苦练,必须有非常大的信心。信心来自何方?这就是,《易经》告诉了我 们通往神明之路。易理是认识宇宙的真理.是普遍性的,它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 切方面。
一、何谓“神明” ?
古代各行各业,其技艺达到上乘者,皆日“神”,如神农、神医、神算;养生长 寿者称“神仙”,技艺超群者称“神技”,伟大的建筑称“鬼斧神工匕等等。
传统武术,也把最高水平的功夫称做“神明J神明不是抽象的,古代武林追求 “打遍天下无敌手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第二就站不住脚了,师父被打败了,就 树倒湖孙散,徒弟们另投高明。太极拳出了 “杨无敌”,形意拳出了 “半步崩拳打遍 天下”的郭云深,八卦掌董海川生平无败绩,等等。似乎自古以来武术界就是要争“武 林霸主”,这是歪曲历史的。
“神明”,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高尚、高超和高雅的境界,不是打架斗殴之辈所能 达到的。
《易》日:“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的“道”指规律和法则。宇宙的一切,都是 阴阳变化,阴阳变化是有规律和遵守定法则的。
又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不测就是不知道,不认识。 所以一个事物,你不知不识,就是“神”古代的许多神,皆因人不能解释和驾驭它。
武术亦同理,与人交手,人家出手把你打出去,你还回味不出他是如何把你打出 去的。这就是“神”!所谓“拳打不知”
二、高超、高雅、高尚
传统武术是一件艺术瑰宝,它与其他艺术,如诗、书、画、乐、舞一样,是高超、 高雅和高尚的,如此才“阶及神明”
《易传•系辞上》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 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 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这段话,指出通往“神明”之路。开为乾,合为坤;一开一合为变化,意思是门 户;“往来”是道路,“不穷”意思是流动;“象”是客观,“见”是主观,这是一种认 识论,即存在决定于主观看得见;“器”是有形的;使用要有一定的方法,全民都利用,这就“神” 了。这显然讲的是社会。但是,《易》对“神”作了一个解释,那就 是不神,大家都可以做到。这个解释非常重要,如此,人们才会有信心去追求,精益 求精,达到“神明”之境。
武术界,有人把“神明”之境说成“谁也打不过他”,若追求这个,只会道德败坏,被人唾弃。实际上也没有这样的功夫。一切都是相对的,一个人比另一个人高, 也不一定处处都高,拳术高明,刀术、剑术未必也高明。“神明”是一个追求目标, 而不是一个“无敌天下”的标签。
《易》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易学把超出形象视为高级的理论,是指导性的法则,这是“高超”的东西,不是常人能认识和掌握的,这是“神明”的核心,即“道武艺之中,能“胜”人者, 未必能领悟到道理。故武术界常说“由武及道”,就是这个意思。
有形的东西,即“形而下者”,只不过是工具、器具。武术的具体方法,就是这 类东西。具体的方法,要灵活掌握,不能死守其法,“化而裁之”,要变化。而重要的 是实际应用,即“推而行之”,才真正能够豁然贯通。
这里,《易》指明了理论、方法、活用、实践这样…条道路。这是传统武术的理、 技、应(变)、实战(经验),通往“神明”之路
《易传•系辞上》记:“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日:“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前句是“大过卦”初六的爻辞,说:祭器之下铺以白茅草,没有过失。孔子说: 祭器本来可以放在地下,现在下面铺上了茅草,没什么不对的,是很慎重的表现;茅草不是贵重的东西,而铺在祭器之下,就是重用了。由此,推及其他,就不会有失了。 这里表现“物薄而用重”,这就是高雅。如果是物“重”而重用,如帝王陵寝中葬以 重宝,这就是俗而非雅。
传统武术,最终的追求是由技人艺,再不是“南山打猛虎,东海擒蛟龙”的一介武夫。
《易经•中孚卦》:“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日:“君 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
这里最重要的两句话,是孔夫子说的“善则千里之外应之”,“不善则千里之外违 之”。一位武功高超的人,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武林同道都尊重他,而不是“打遍 天下无敌手”,不是什么“杨无敌”、“郭无敌” “无敌”不是传统武术的“神明”之 境!反其道、逆其径者也。你武功高超、道德高尚,千里之外都佩服你;反之,你即 便武功高超,却道德败坏,千里之外也不服你。这就是武德!
浏览36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