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概念
“民俗”一词,在中国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使用是比较晚的,但是作为道德规 范使用,却又是比较早的。孔子在论到礼乐时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 治民,莫善于礼”。魏晋时期阮籍在《乐论》中则说“心气和治,则风俗齐一”,直 接用了“风俗”一词。民俗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时间上,民俗的特征 是以历史时代的特色标志的,称为历史性特征;在空间上,民俗的特征是以地区 特色标志的,通常又叫地方性特征;民俗在其活动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运动规 律,具有明显的世代传承及不断变化的特点,通常又把这些称作传承性和变异 性特征。民国民俗就是继承了清朝的传统民俗,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外来民 俗的影响,而产生了新的时代特征。①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 活实践中,不断积累、逐步形成的。清末民初武术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 途径就是走“民俗化”道路。
在推进民俗运动的改良方面,教育部也很注意推进武术的发展。1931年教 育部《民众业余运动会办法大纲》和1940年教育部《各省市县运动会举行办法 大纲》,都将“国术表演比赛”列为运动会内容。1942年4月颁发的《体育节举行 办法要点》规定以每年九月九日为体育节,“举凡国术等,均可酌录采用”。1934 年和1935年,河南曾举行两届民俗运动会,会中就有多项武术表演,大会还对 这些表演逐项进行了评议。
民俗节日活动中的武术
我国民间历来有习武的传统,武术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武术与各种民俗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尤其在清末民初时期,民间武术活动极 其繁荣,不少民间农闲时的游艺形式活动或庙会期间都有丰富的表演内容。演 练武术是其中之一,节日演武活动大多是以武会或打擂的形式出现。演武活动 还有另外的形式——舞龙、舞狮。由于舞龙、舞狮与武术基本功的要求有很多 相同之处,舞龙、舞狮本身也包含着武术的身、法、步等套路,与武术同出一辙。 舞龙、舞狮实际上也是武术技巧整体配合的一种艺术化展示,因此节日喜庆活
武术艺术
所谓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 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实现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 的互相对象化。……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根据表 现的时空性质,又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时空并 列艺术(文学、戏剧、影视)''。
一、语言艺术
清末民初时期在强国强种的思想影响下,武术提高到国术,武德上升到民 族精神,因此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知名人士,对武术多有题词。如1919年孙 中山先生亲自题赠匾额,上书“尚武精神”四个大字,并为精武会出版的《精武本 纪》作序。在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的场馆内,比武大会的彩门两旁有一副对联,上 联:“拳打五大洲脚踢两半球”,下联:“打得帝国列强落花流水”。红布的横幅上 写着八个大字「强国强种我武惟扬“②,充分体现了当时举办武术比赛宗旨以及 武术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
二、表演艺术
中央国术馆紧紧围绕其办馆宗旨,根据学员的实际创编了具有影响力的 《馆训》、《馆规》、《国术歌》、《起早歌》、《国术同志歌》、《国体校歌》和《吃饭歌》 等,这些内容都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造型艺术
在少林寺白衣殿的北墙上,保存着清末所绘的武术壁画,壁画的观武人员 中,有满人麟庆(1791 —1846,时为河南按察使)及随行人员的形象;画中武僧分 为15组,或练拳,或持刀、枪、剑、戟、棍、鞭、对打。此壁画基本上反映了清末少 林武术的面貌。这也表明此时习武已经是官方许可的行为,不再讳莫如深了。
此外,在少林寺东北数十公里的巩县“三官庙”中,也保存着晚清所绘的武术壁 画。东壁画“拳术”,西壁画“棍术”,均绘于方形界格内,共计22幅。弄拳者皆 头结发髻,裸上体,下着宽裤,卷起裤腿,足穿圆口布鞋。使棍者的形象亦相同。 从题榜中可知,拳术套路有“太山黑白跌势”、“倒骑龙”、“探马势”、“豹单鞭”、 “高四平,,、“燕子飞天”、“雁势翅侧飞势”、“低四平,,等;棍术有“回头势”、,,滴水 势”、“齐眉杀势”等。①其次,各种陶艺作品、剪纸、邮票数不胜数。充分展示了 当时少林武术的热闹场景。
四、电影艺术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影视作品《定军山》诞生以来,武术就与影视作品结 下了不解之缘。1928-1931年武侠电影进入了辉煌的时期,当时社会影响最大 的武侠片是根据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平江不肖生向恺然所著的《江湖奇侠传》改 编摄制的《火烧红莲寺》,到30年代中期有声电影中较为突出的是杨小仲导演 的《红羊豪侠传》,1938年金城电影公司拍摄了香港第一部武侠片《粉妆楼》。然 而清末民初武术通过电影进行宣传比较成功的要数精武体育会,精武体育会为 了更好地宣传武术,较早地开始运用电影来表现武术精神。精武体育会曾拍摄 影片五卷,内容有霍元甲、精武体操学校之外貌、武术教师、爱国女校武术班、广 东小学生操节拳、工人拳术班、在公共体育场馆的武术表演、武术大会操等,在 当时的影响力远及港澳、南洋一带。但这些影片都毁于日军侵占上海闸北 之时。
浏览4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