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体育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冲突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但也与 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体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人们用传统体育的思想和 方法,来批判和抵御西方近代体育的渗入。1908年,《东方杂志》有人撰文认为: “世之议者,乃知中国旧有之武术,为最可实矣。侧闻今日英德诸国,……多遣 将校日本求此术,尊重之情,盖不减于他科学矣。……挽近吾国,震于枪炮火功 之烈,遂至邯郸学步,日夕乞求于人。……虽在陆军水师诸校,亦但有形式上之 体操,极其功能仅于手足之训练而已。……不思求于固有之武术。俾可振肌熠 魄,勉为大国伟民也。”②

中国传统体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外来文化也有过相当的消化和吸收,西方近代体育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在资本主 义狂潮的席卷下,各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被打破,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体育的国 际联系日渐加强,它逐渐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限制,使近代西 方体育由地域性文化变成了一种世界性体育文化,并使其他一切体育形态都黯 然失色而成为比较意义上的亚体育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体育巨大的历史惯性,使它与西方近代体育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激 烈的冲突,以下是对冲突产生原因的分析。

(一)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传统武术植根于农业文明

中国传统武术的发祥地 ——黄河流域,平原辽阔,人口众多。内陆性的地 理环境,形成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农牧渔业并存的经济格局。交通 的阻断,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匮乏,造成了华夏民族以自我为中心的统一性意识;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形成了农本主义——“天地者, 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千百年来,人们生长作息于“黄土地”,把土地当 作自己的命根子,农业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要求人们事事脚踏实地,不 违农时,循序渐进。“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 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①农耕型文化把人际关系以及人 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因而,中国武术偏重于保健养生,顺应自然, 力求沉稳、平和。在运动追求方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的是人体精神与外 形的和谐统一。儒家、道家都有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阐释。如儒家的典籍记 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 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③道家 的文献记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④“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 我为一。”⑤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在天人关系上,不强调其对立的一面,而强调其同 一的一面。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封建专制政体建立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基础之上,中国在秦汉时期曾经是世 界上最强大的大一统封建帝国。随着封建宗法制帝国的建立,形成了中庸、内 向、含蓄的文化特质,儒家思想成为核心,封建统治秩序得以维系。中国的文化 系统独立发展,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在世界文化的潮流中是自成体系的。与 西方思维方式相比,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体系有较明显的整体性特 征。中国社会文化传统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鲜明的独特性,由于其久远的历史 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存在基础,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惯性。

中国的农业型社会使人们习惯于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人们 不热衷于带有冒险、冲突和对抗性质的竞争活动。中西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导 致中西体育表现形式不同,竞技运动在中国传统体育中并不居于主要地位,带 有农业社会烙印的中国传统体育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这便使得保健术以及 采用有意识地以意领气的呼吸运动,在整个体育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典型项 目是太极拳等,这些项目在强化与优化人体的生命功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即“吹吁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西方近代体育依托于工业文明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它处于欧、亚、非三洲交界处,面临平静的地中 海,拥有众多优良的港湾,地理环境促成了古希腊以航海贸易为主的经济生存 方式;岛屿间海峡的阻隔,生产生活中人与大海的搏斗,构建了古希腊民族人与 自然分离的哲学观,海上漂泊的冒险生涯和航海贸易中的商品交换活动,滋养 了他们平等独立的意识。在这一系列条件下,西方体育强调竞争、取胜,追求 高、快、强,提倡冒险和开拓精神,创造了赛跑、跳远、标枪、拳击、角斗等极具竞 技性的体育项目,具有强烈的征服自然的意识。

西方近代体育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新条件下兴起的。14世纪以来,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用理性、人文主义和科学颠覆教会的精神 独裁,掀起了伟大变革,这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新兴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新兴的 资产阶级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统治的猛烈冲击,目的是以资产阶级新文化取代封 建主义旧文化。三大思想文化运动是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和资产阶级夺取 政权的舆论和精神准备,它为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近代体育 的形成扫清了思想障碍。17世纪后,西方各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欧洲很快 进入到了工业社会。发展到19世纪,达到昌盛时期,不仅引起了生产技术的根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在大工业生产所形成的工种专 业化的条件下,人的身体被残酷地肢解成机器的附件,造成人体的畸形发展。 大工业生产引起的一些文明公害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相继出现,人们寻 求能够对快节奏高紧张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起调节作用的新的体育形式。同 时,自然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医学、生理学等有关人体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身 体活动有了新的认识。这些都促使人们努力寻求理想的体育活动方式,于是, 既能体现竞争精神,又有娱乐和调节生活功能的竞技运动得以迅速发展,使西 方近代体育的产生成为必然。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西方近代体育是 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人对自身有了科学认识后的产物。西方近代体育与资本 主义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发达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以竞争性的运动项目为主 导,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具有明显的世界性、竞争性、 科学性等特色。

中国农业型体育文化和西方工业型体育文化,在价值观念、理论认识、运动 方法、运动设施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这两种异质文化相遇时,必然要 发生激烈的冲突与对抗。

(二)教育价值取向不同

中国传统武术重视伦理教育

“伦理”指人与人相处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伦理思想是一种社会调节体 系,它指导和规范着人们的各种活动。“礼”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价值体系的核 心范畴。孔子是中国礼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一整套以礼为核心的学说: “不学礼,无以立”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②。作为中国 传统教育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历来主张修身养性,并以追求圣贤理想人格为 重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③为修行方法,因此,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是伦理 型文化,重人伦、重道德是一大特色,中国古代体育作为传统教育文化的一个组 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礼文化的约束。

不仅体育指导思想渗透着儒家仁礼学说以及从属于这一道德范畴的忠、西方近代体育突出公平竞争

古希腊文明与雅典民主制所孕育的西方文明,形成了古希腊人独有的人体 审美意识和体育风尚。古希腊人从个人原则和人格意识出发倡导个体的竞争、 自由,从而发展了支持、鼓励个人充分发挥自身生命潜能和智慧为重要特征的 西方教育文化。反映在体育上,表现为运动客体即技术和技能的完善,就是追 求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展现生命的完美,于是“更高、 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成为西方体育的主流。

公平竞争是近代西方社会生活的普遍原则,在公平竞争中求生存、在公平 竞争中求提高、在公平竞争中求完善成了人们的普遍心理,公平竞争机制也必 然进入体育领域。在体育竞技中,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只有公平竞争、优胜劣 汰的原则。西方近代体育的竞赛规则,就是保证公平竞争的法律性文件,它是 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为基础构成的。因此,西方近代体育的原则 是平等,它不承认除身体、心理、技术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在这种规则制约下的 体育竞争中,人们之间由社会赋予的差异消除了,心理距离缩短了,不同社会制 度、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进行和平、友善的竞技,既符合人性,又符合人类社会 理想的交流。竞技运动项目是西方近代体育的一个主要特征。它所呼唤的是 人对自身技能的一种崇拜,强调以人为中心,从人的内部去寻求动力。一场激 烈的运动竞赛就是灵与肉的较量,人们在不断超越自己,创造新成绩的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奋进的精神面貌。

浏览34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