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救亡图存要求与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兴起
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和传播,是在当时社会政治变革和救亡图存的影响下 进行的。中国近代史上体育的发展,也始终是围绕着救亡图存的历史主题而展 开的。
维新派人士严复,从全面教育的角度论述了体育是强兵之本,是富国之基 的道理。他说:“盖生民之三大要,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日血气体力之强, 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是以西洋观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 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 奋者也。''①又有梁启超在其《中国之武士道》的文章中,亦强调“强其筋骨,而使 人人可为兵也”。1906年,《学部奏宣示教育宗旨折》更是把“尚武”列为五条宗 旨中的一条,并规定“凡中小学堂各种教科书,必寓军国民主义”。1911年,在孙 中山的领导下,辛亥革命爆发。鉴于民主革命的需要,蔡元培曾竭力主张实行 军国民教育,把军国民主义或军事训练作为体育。例如他在《对教育方针之意 见》一文中,曾把军国民主义作为体育,列入他的教育思想理论。他说:军国民 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 不可偏废者也”。
辛亥革命后,建构学校体育的思路仍基本沿袭清朝末年的做法。如1912 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教育宗旨中,仍明确规定“以军国民教育辅之”③。 蔡元培曾说:“我国强邻交逼,亟图自卫,历年所丧失之国权,非凭藉武力,势难 恢复。”所以“则如所谓军国民教育者,诚今日所不能不采也”④。他又说:“完全 人格,首在体育,而体育最重要之事为运动。''⑤又如徐一冰先生指出:“强国之 道,重在教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人种不强,国家安赖? ”
1915年,《大总统颁定教育要旨》对教育中的“尚武”问题更是作了详尽的解说:“国何以强,强于民;民何以强,强于民之身;民之身何以强,强于尚武”「‘尚 武之道分之为二,曰卫身,曰卫国。合之为一,卫身即卫国,卫国即卫身也”;“今 之言国民教育者,于德育智育外,并重体育。……凡所以图国民之发育者,无所 不至。此民之所以能卫其身也”。①这种军国民教育意识,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 和知识界有着广泛的市场。其背景原因是:在国际上,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 界大战;在国内,则是因为1915年日本提出了灭亡中国的21条。当时全国上 下掀起了大规模的爱国运动,纷纷提出要加强军国民教育,加强军事训练和体 育,以实行全国皆兵,挽救国家危亡,从而使军国民教育思潮一度兴盛。
二、“尚武精神”与武术机构和组织的涌现
在“强国强种”的军国民教育思潮影响下,体育普遍为人们所重视,社会在 推崇兵操教育的同时,亦有很多人主张挖掘与整理民族传统体育,以证明“体育 名词,本我固有,体育历史间见错出。远寻,源于儒家之游艺舞蹈,释、道之修养 锻炼。其间力士侠客技击等事,史不绝书”。总之,“一切体操之术,概为释、道 二家所发明”。1911年初,甚至有文称:“拳艺者,体育之最上乘也。……后之学 者,倘能与前人所表者推讨之,张大之,使我国尚武之风复振于今日,庶几泱泱 大风之中国,不与黑奴红种相灭绝。”②所以呼吁,应从民族传统体育中找出“在 时间上、能力上、经济上都合算”的“适宜运动来”③。其中又特别提出对武术的 研究、重视和推广。当时上海南洋公学的校长就以“日俄战争”为例,鼓励学生 练习武术,声称:“提倡技击者,则正欲以吾国固有之体育良法,以使吾民族有发 扬蹈厉之精神,勇敢振奋之气概,以求达其国内之安全,俾世界日臻和平者 也。”④这些论述,把提倡武术抬升到谋求国家富强的地位。因此,辛亥革命后, 学校“尚武”之风兴起,使武术成为学校体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相继创办 了一些与体育、武术有关的学校(见表2-1)。
表2-1主要武术会社创办一览
年份 | 地区 | 代表会社 |
1910 | 上海 | 精武体操学校等30多家武术会社 |
1911 | 北京 | 北京体育研究社等25家武术会社 |
1911 | 天津 | 中华武士会等10多家武术会社 |
姓名 | 受聘学校 | 姓名 | 受聘学校 |
刘殿琛 | 北洋法政学校、清华学校 | 耿继善 | 河北赵县中学 |
靳云亭 | 工艺学堂、育德学校 | 郝月如 | 南京中央大学 |
李存义 | 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 | 李雅轩 | 南京国民体育学校 |
梁振蒲 | 河北省立14中学、束鹿女子师范学校 | 刘凤春 | 北京体育学校 |
纪德 |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医学专科学校等 | 于振声 | 南京高等师范 |
陈子正 | 黑龙江第一中学、第一师范学校等 | 李剑秋 | 清华学校 |
浏览5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