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中,西方体育在国内的传播与传统体育发生激烈的碰撞,由于 西方文化是伴随着侵略者的炮舰而闯进中国社会的,因而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 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这是 可以理解的。所以在五四运动前的体育界,便有人提出了 “保存国粹”的口号, 扛起了维护、坚持民族传统体育的大旗,以迎合国人朴素的民族感情,其中的代 表人物有马良。民国体育教育家王健吾认为:“华北改良国术之运动,当首推马 良所提倡之中华新武术。次当述及天津之武士会及北京之体育学校。教材教 法,均受瑞典式体操之影响。现在国术在中原各学校能占体育教席之一角,皆 受此改良运动之赐予。”马良致力推广新武术的根本目的,据其所言是为了 “强种强国”,中华新武 术,“我国之国粹,我国之科学”③,“使碧眼黄发者流,不敢以'病夫,二字为四万 万同胞之私谥”④。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新武术”在近代武术史上起到了一定 的积极作用。马良创编的《中华新武术》,内容上以传统武术为素材,形式上借 用兵式体操的操练特点,分段分节地配以口令,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由单练到对练的循序渐进原则,比较适合对初学者进行集体教学,因 此受到教育界的欢迎。全国青年会教育股主任余日章、江苏省教育会长黄任之 都曾致力于推广《中华新武术》。但也有武术家批评说:这样做割裂了传统武术,徒袭皮毛,全失武术本意。①行伍出身的马良对《中华新武术》的创编是以兵 式体操为模式,因此不但在技术上生硬呆板,而且在训练中也多有立正、稍息、 开步等内容,以致后来习者渐少。

客观地说,作为一名武术家,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研究、推广,是无可非议 的。但当时的北洋政府提倡尊孔读经,以保留“国粹”为名,利用马良的新武术, 抵制新兴的近代西方体育项目,反对新文化运动。1917年,马良的《中华新武 术》首先得到了陆军部的支持,被陆军部咨行训练总督和警察总监定为军警必 学之术。同年夏,在全国中学校长会议上,也作出了“以《中华新武术》列为全国 各中学校的正式体操”课程的决议。1917年秋,在第四次全国教育联合会上,又 通过了“以《中华新武术》列为全国高等以上各学校并各专门学校之正式体操” 的建议。特别是1918年秋天,有关是否在全国学校中推广“中华新武术”的问 题,曾在当时的国会中进行了反复的辩论,最后表决通过了“以《中华新武术》定 为全国正式体操”课程的决议,从而使马良新武术的推广,得到了法律保证。 “中华新武术”在学校地位的确立,对于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确实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能否定的。

然而,作为当时政府行为的对“中华新武术”的推广,则有“醉翁之意不在 酒”的嫌疑,他们更多的是借提倡新武术以保存国粹为名,而行封建复古以维持 自己的反动统治之实,他们的目的更清楚地表现为反对风起云涌的民主与科学 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是我们在客观肯定“中华新武术”所作出的作用的同 时,而又必须明确指出的重要问题。《中华新武术》中具有极浓厚的封建复古色 彩及“华尊夷卑”的文化心态,马良曾云:“考世界各国体育之运用,未有愈于我 中华新武术者。”②他甚至建议在全国推行一种标志各级官阶身份、共三等九级 的“佩剑制度”,以发扬中国传统的“武德”、“武风”。这些言论观点,迎合了当时 的封建复古思潮,北洋政府以推行“中华新武术”为幌子,企图通过武术贩卖封 建糟粕,大造反对科学与民主新思想的舆论,遭到以鲁迅为先驱的新文化力量 的反对。鲁迅首先指出所谓的《中华新武术》其内容形式已吸收了西方体操模 式,复古派把武术作为“国粹”宣扬是带着“鬼道”精神,其实质是阻止西方近代 体育传播。鲁迅认为:“现在有许多人,在那里竭力提倡打拳。记得先前也曾有 过一回,但那时提倡的,是满清王公大臣,现在却是民国的教育家。……把九天 玄女传轩辕黄帝、轩辕黄帝传与尼姑的老方法,改称'新武术',又称'中国式体 操',叫青年去练习。……据说中国人学了外国体操不见效验,所以改习本国式体操(即打拳——引者)才行。依我想来:两手拿着外国铜锤和木棒,把手脚左 伸右伸的,大约于筋肉发达上,也应有点'效验,,无如竟不见效验,那自然只好 改途来练武松脱铐那些把戏了。……无如现在打仗总用枪炮,枪炮这件东西, 中国虽然古时也有过,可是此刻没有了。藤牌操法又不练习,怎能御得枪炮?”① 鲁迅认为一味地宣传和只学习传统的武术不利于青年的进步。他进一步指出 “国粹体育”阻挠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传播的实质和危害,他认为:“中国武术, 若以为一种特别技艺,有几个自己高兴的人,自己在那里投师练习,我是毫无可 否的意见……现在我反对的,便在(一)教育家都当做时髦东西,大有中国人非 此不可之概;(二)鼓吹的人,多带着'鬼道’精神,极有危险的预兆。”鲁迅的批 评,不仅有利于维护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引导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健 康发展。在鲁迅等进步思想家的辛辣讽刺、揭露和抵制下,在五四运动冲击下, 作为“中国式体操”,并在学校体育课推行的“中华新武术”,最终昙花一现,但它 为传统武术的近代化转型作了有益的尝试,也为武术进入学校提供了一种较为 可行的形式。

精武体育会和北京体育研究社的武术改良活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精武体育会的发展

在中国近代史上,精武体育会是一个有相当影响的体育组织,传播武术中, 精武会强调不争门户短长,对各流派武术兼收并蓄。1919年,精武体育会成立 十周年之际,孙中山欣然为该会的《精武本纪》作序,指出“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 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并亲自题写了“尚武精神”的条幅。② 新文化运动中,精武体育会对“国术改良”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武术发展 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首先,与“新武术”不同,精武体育会并不是从各种武术中抽取一些动作另 成体系,而是走了另一条道路,即在保持各种传统武术沿着原有的技术方向发 展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提高;在组织和活动方式方面,则改变了传 统武术旧时单一的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形式的传播模式,打破了原有民间 各种练武组织所有的宗法或宗教色彩,大量采用了现代体育组织和学校的 方式。

其次,精武体育会组织编写了各派武术教材和书刊,使武术产生了更为广 泛的社会影响。同时,精武体育会还全面推广现代体育项目,因为在精武体育精武体育会在新文化运动中开始向全国发展,1918年,在香港成立分会。 20年代逐渐发展到东南亚华人社会中,在新加坡、槟榔屿、雪兰峨、吉隆坡、芙 蓉、雅加达、三宝垄、马六甲、西贡、仰光、西丰、森美兰、怡保、金宝等华侨集中地 区,都先后建立了精武会海外分会。在香港、澳门、新加坡、槟榔屿、雪兰峨、吉 隆坡等地区,甚至还成立了精武女会或女子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29年, 精武会已有国内外分会42个,会员40多万人,对武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生 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与北京体育研究社的武术改良活动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 判,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 了一个层次,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精神得到 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为使武术科学化,北京体育研究社提倡吸收西方体育文化的合理成分来促进武 术的演进。

 

浏览94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