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武术文明是建立在“技术”之上的多元价值追求
研究武术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发现武术始终是围绕它的“技术”发展的。由技击术发展为套路技术,由口传心授发展为图谱,传承的主要内容都是技术。人们从中寻找、发掘它的价值,诸如技术健身强体、技术伦理德行、技术磨炼育人、技术流派风格等等,无一不是以“技术”为基础。即使武术的进一步“文”化,出现了太极、 五行、八卦融入拳理,一些拳种产生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但仍然以论阳“技术”为核 心。因此我们现在阐述的是一种技术文明现象。我们必须重视对武术技术的历史沿革 和技术理论发展史的探究
试想,历史上如果离开文化对实践的提升,武术哪有这些深奥的理论?值得思考的是,今人如何适应当代武术前进的文化提升?也就是说,新世纪要求我们在前人创 造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续写当代武术的新篇章。回眸历史,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 历史致敬;展望未来,中国武术必将成为一种进行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教育和改革创 新的时代精神教育的先进文化。
《易》包含《经》和《传》两个部分。前者是经文,称为《易经》;后者是解释 经文的,称为《易传》。《易经》是占卜的书,历史上曾有过三种不同的易,它们是《连 山》、《归藏》和《周易》,即夏代、商代和周代的易。前二者已经失传,现在的《易 经》是《周易》。《易经》的价值不在于占卜,它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源泉,它提出了 一套完整而系统的对宇宙万物生成、发展和相互关系的看法,它在三千年之前就揭示 了宇宙演化的核心“一分为二”的辩证统一规律;在世界上第一个创造了 “二进位制” 的记数法“八卦”;提出了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些伟大的科学原理,指导了中 国的文化发展,指导了中华文明的所有方面,如: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科学、 技术、医药、卫生、体育、道德,等等。在中国整个古代社会,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与 《易》学相联系的,没有一项发展不是在《易》的学说指导下进行的,武术的发展也 不例外。
第一节 《易经》的基本知识
一、卦和爻
《易经》由六十四个“卦”的符号和“卦辞”及“爻辞”构成。
六十四卦是由下而上的六个称做“爻”的符号组成。“爻”的符号有两种,分别 是—和“一”;一与一的属性相反:一代表阳、刚、男、君、强、奇数等阳刚事 物;一代表阴、柔、女、臣、弱、偶数等阴柔事物。所以,一称阳爻,一称阴爻。
阳爻一,用奇数一、三、五、七、九中最大的“九”代表,称“九阴爻一, 用偶数二、四、六、八、十的中位数“六”代表,称“六”卦的构成,由下而上的六个爻,最下的位置称“初”,顺序而上,称“二” “四”、“五”,最上的位置称“上工以乾卦为例,六个爻全是阳,所以由下而上的六 爻分别称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J又以坤卦为例, 六个爻全部是阴,由下而上的六爻分别称为“初六”、“上一”、“六三”、“六四”、“六 五”、“上六”。
六十四卦,以上下各三爻为一组,上面的三爻,称“上卦”或“外卦”:下面的三爻,称“下卦”或“内卦”。
八卦的八种符号,阳爻为“1”,阴爻为“0”,就成了二进位制数“111”、“000”、 “001”、“110”、“010”、“101”、“100”、“011”,即八进位制的 7、0、1、6、2、5、 4、3,这是今天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中国人的祖先,在至少三千年前就发现 了 “二进位制”数的秘密,这是非常伟大的。
二、八卦图
《说卦传》说:“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 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 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日致役乎坤0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 也,故日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 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日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 成始也,故日成言乎艮」
象征宇宙万物,八卦显然是不够的。于是,用了内(下)外(上)两个卦相错, 即上下卦相错动,产生了六十四卦。这构成了《易经》的全部六十四卦,各有其名称, 并注以上下卦名称。
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后面,都附有解说文字。解说全卦的文字,称“卦辞”,也称 “彖辞”。卦辞后面是“爻辞”,解说六爻的每一爻的含义。
“象”分“大象”和“小象”,是进一步说明卦辞和爻辞的《易传》共有十篇,称做“十翼”,翼是辅助《易经》,帮助了解《易经》的意思, 被认为是孔子写的。十翼含“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传, “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二共十篇。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当时的书是写在竹简上,用皮带穿起来的,称做“韦编”。意思是说,孔子读《易 经》,反复地读,把皮带翻断了三次。形容他研读之精和刻苦。如此,加上天才,才 写出《十翼沆》
《彖传》是“卦辞”的解释,说明卦的意义。
《大象》将六爻还原成三爻的八卦,用八卦说明全卦。
《小象》以各爻的位置说明每个爻辞。
《系辞传》是易的整体说明,使易不仅是占卜,更提升为哲学。
《文言传》是对六十四卦中最重要的“乾”、“坤”两卦的详细解说。
《说卦传》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易的整体概念,后半部分是说明八卦象征。
《序卦传》专门研究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意义。
《杂卦传》是把六十四卦中相反的两卦,用一句话扼要说明。
《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一'三圣”指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古”为上古、中古、近古,历时两千年。说明《易经》是一部伟大 的著作。
四、占筮的方法
《易经》是一部占筮的书,用蓍草占卜。古代占卜,用五十根蓍草,方法很繁复。 本书不是研究占筮的,故略去占筮的方法。
占筮是随机性的,它与问卜者所想知道的未来、未知的事,没有必然的联系。它 的奥妙在于“易”,就是变化。例如你占了一个“凶”卦,然而,至今你的生活都很 顺,没有“凶”象,这可解说为,你将要遭到“凶”事。占卜到此并未完结,还要进 一步看卦“象”,进入爻辞,再看看凶、是怎么说的。于是,逢“凶”可化“吉”,“吉” 可生“凶% “凶”中有“吉”,“吉”中含“凶工如此等等,使问卜者“满意”,卜者 “不败”。这是江湖术土的生意经。
如此,《易经》不成了一部大“骗”书吗?还有什么价值!非也。《易经》包含一 套哲理的变化,它是积累上千年的占筮资料的推理总结,是伟大的辩证法,它先于欧洲的黑格尔(1770-1831)辩证法至少三千年。
《易传•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 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这段话的意思是:《易经》这本书不是说很远的事,作为法则一直在改变,变动 不拘形式,变通在六爻之间,上下两卦变化无常,刚柔相变换,不可作为死教条,只有针对变化了的事物采取适当的办法。这种“法无常规”的思想,贯串整个中华文明, 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基本指导思想
浏览50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