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易经》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哲理
一、太极学说
《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此处,“大”读作“太极天地混沌阴阳未分,宇宙万物由此创始,称做“太极工 这里提出了 “一分为二”的宇宙创成说。
此外,它含有“旋转”的思想。“八卦相错”生六十四卦,这内、外卦相对“旋 转”。这种旋转产生离心的倾向和“辐射”的作用。
这些思想,俨然是一个“银河系”。帕罗马山200英寸天文望远镜拍摄的大熊座内81星系,距我们的银河系一千万光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星系的核心和旋涡臂, 两个主要的旋涡臂上还有次一级的旋涡臂,它们是由众多的巨星、星云和星团构成。 由于我们不是天文学家,我们不作过多的比较。然而,总可以看出,其中存在某种沟通。
《易传•系辞上》说:“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 有六十,当期之数。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这说明孔子的伟大,他在两千七百年前,就能用一句话把易经六十四卦,四十九 根蓍草占筮的阴爻、阳爻数目都计算出来,合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之数。孔子太伟大了,说明古之圣是存在的,“圣”非凡人。
“策”是推算时蓍草的根数。占筮时,得到乾爻或坤爻。乾爻以“九”代表,每次数四根.九乘以四为三十六,全部六爻都是乾之数,再乘以六,即二百十六。坤 爻以“六”代表,每次数四根,六乘以四为二十四,全部六爻为坤,再乘以六,即一百四卜四之数。合计为三百六十,为一年之日数。全部六十四卦,阴阳爻各一百九十 二,分别乘以三十六与二十四,合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相当万物。
中国传统武术,“武当”、“少林”两大名宗,合阴阳两仪之表;内、外两家,南北两派合四象之属;太极、形意、八卦、洪拳、通臂、八极、戳脚、咏春八大名门。 硬兵器十八,软兵器十八,合计三十六;明(兵)暗(器)各半;正宗两干,旁门无 数,合计一万之数。请看,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民族,有如此众多奇妙的古代技击 术!这就是伟大的《易经》的体现。
二、天人合一
《易经》提出了宇宙创成说,即“太极学说”,说“元始”是一个混沌,后来分开了,成为天地,天地生万物,而人当属万物之中,天地把人夹在中间。这样的看法,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有点太过朴实了。然而,它有一个合理的核心,那就是把人和天 地看成是一个统一系统。这就是“天人合”的认识。
《易传•系辞上》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 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意思是,天地是一个大熔炉,一切都熔化于天地之中; “曲成”是铸就的意思,即铸成万物而不遗漏;“昼夜”即阴阳,通过阴阳之道而知万物。所以,“神”无方位,无处不在;易无形体,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人,万物之 一体,因天地而生,知阴阳而明易,是为神明。这种认识论,一直指导中国古代的政 治、军事、天文、地理、科学、工程、技术、艺术、医药、宗教、养生的研究和发展。
天人合一 “的理念,不但指导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而且给传统武术提出方法。 最重要的方法有如下一些:
1.练习桩功
中华武术认为,人立于地,要想在搏击中胜人,必须扎根于地,方法是练习桩功, 长时间地站某一种姿势,例如马步、弓步或坐步(也叫虚步);要求站如松,坐如钟。 二人对峙,静止从容。不像西方拳击,二人相对,蹦蹦跳跳,没有根基。
2.头上顶而目平视
头上顶则身正,占有行动空间;目平视则占有视觉空间0西方拳击,低头,目上 视,失尽行为和视觉空间。低头失天,抬头失地,故传统武术,不抛头露喉,不缩头 藏颈。
3.力从足上起
传统武术认为,地为力之源,一切力量从地起,由足而上,经身而形掌指,所谓 整劲”,形成一个正三角形的体态。而西方拳击,认为力量由肌腱而来,重视上肢
力量的训练,形成上大下小的倒三角形的体态。
4.练气
练气本为道家修炼之术,用之于传统武术,有“纳气”、“行气”、“运气”、“使气” 之分。纳气于天(自然界)以养“精工行气于身以通经络,运气于媵理(皮下与肌 肉之间的空隙)以护身,使气于骨以克敌中国武术,不分内外家,没有不练气的。 而西方绝无“练气”之说,什么是“气” ?西方一不知,二不相信。
三、大、小周天
天人合一 “导出“大、小周天”的认识。
人立于天地之间,从天、地、人三者关系看,天给人以助(雨露滋润),地给人 以生(衣食住行);一年四时(季),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日;日有昼夜之分,天有 寒暑之别,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此为“大周天”。习武者,冬练“三九”,夏练“三 伏”,二五更的功夫,三百六十天不间断,活到老练到老。这是“小周天”,谙合大周 天之“四时”、“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天”、“昼夜”、“寒暑”。
从技击的角度,“大周天”跳出对抗双方,看双方搏击是一个与天地相连的相关 系统,一方之一静一动都非孤立,都影响对立的一方。同时,借地之力,纳天之气, 壮人之势,天地人形成一体。
“小周天”是大周天的人身缩影。头圆为“天”,脚方为“地%四肢为“四时”; 五脏为“五岳”;六腑为“丘陵”;血脉为“河流”;肾为“泽”;双目为“日月”;呼 吸为“象”;心司“命&意司“体”;感通经络,循环不已。
大周天知人,小周天知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三节 《易经》与传统武术的技击理论
《易经》的对立统一规律有四点:一日“乾坤成列”,二日“刚柔相摩”,三日“刚 柔相推”,四日“动静有常”。第一,万物都是由性质相对立的两种物体构成的,缺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二者相依而存。第二,性质相反的两物的关系是相互矛盾的, 相互摩擦,此消彼长第三,在时间上两者相互推进,刚推柔,柔推刚。第四,在行 为上,主客易位。中国传统武术,尤其是太极拳,对此表现得尤为突出。
四、乾坤成列
《易传,系辞上》说:“乾坤其易之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 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见乾坤或几乎息矣
此处的“易”,既可理解为《易经》,也可理解为“变易”;乾坤为天地、阴阳, 万物之本,是成对排列的,例如:君臣、父子、男女、寒暑、冷热、长短、高低、大 小,等等。它们不是固定的,而是相对的,可以变化的。对应双方之一不存在了,其 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它们自身就毁灭了。
“乾坤成列”在传统武术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地位。传统武术的拳法、剑法、 刀法、枪术,许多名称都以“乾坤”命名,例如“乾坤剑法”、“日月刀法”、“阴把枪”、 “阳把枪”。武术中的许多动作都归纳为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屈伸、开合、虚实、 动静、进退、刚柔、松紧、吞吐、直曲、纵横,等等。古代称剑法为“纵横之术J 这些东西,都是缺了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的。所以说“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由此,我们指出目前太极拳运动的一个错误倾向。有些教授太极拳者,一味地要 求习练太极拳者“松”,一 “松”到底。结果习练者,尤其是中老年习练者,打一趟 太极拳,从始到终,松松懈懈,久而久之形成驼背,腹肌松弛,大腹便便。太极拳不 能只松不紧,有悖“乾坤成列”之理。
刚柔相摩
《易传•系辞上》说:“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相摩”是相互摩擦,接触的意思。所以,“相摩”指对立双方,易中的阳爻和 阴爻,相互接触的关系。在武术中表现为:你刚我柔,你消我长,你伸我屈,你纵我 横,你直我曲,你开我合,你动我静,你实我虚,你进我退,你张我弛,你紧我松, 你僵硬我柔软,你重我轻,你死我活等一系列因应之策。
“八卦相荡”,由三爻变成六爻,上下卦位置相错,而生新卦。“相荡”仍然是接 触的关系,然而由于是八卦,其关系就更加复杂。“刚柔相摩”是就对抗双方整体而 言。八卦含三爻,人身分上、中、下三段:首为上,身为中,足为下。“首”司令, 指挥全局,可司阴令,可司阳令;“身”主形,可正可倚;“足”为根,可虚可实。上 卦三爻为手臂、头、身(脊);下卦三爻为胯、膝、脚,又是无穷变化。敌我之间, 是内外卦的关系,由此演出八卦掌。
浏览4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