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匹配是指在对敌我双方作战能力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而合理采用的战略战 术,是建立在知己和知彼基础之上的战术匹配。应该明确的是,知己与知彼是战术 设计、应用、发挥的两大前提,是决定胜与败、输与赢、利与害的根本实际,是绝不能 胡估乱算的,必须依据敌我实际进行战术匹配的,任何多余的匹配、不及的匹配都 是可悲和灾难的。在临阵的攻杀战守实践中,任何高超精绝的战术,如果不是棋 逢对手、将遇良才、旗鼓相当,没有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匹配合适的应对,是无法 谈论、实现、制作高超精绝的。但无论如何,了解对手、知道自己、掌握攻守都是第 一性的。
一、了解对手
了解,即知道得清楚、调查得清晰、打听得明白,是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的必 须,是人世间所有交往、夺取、战胜的必然。了解对手是指中国武家在攻守、比赛、作 战的前、中、后所必须始终高度关注的对手所有的动态问题,是三杀的必然,是获胜 的必须,是战术匹配与否的基本平台。
(一)了解对手的先天所得
了解对手的先天所得即了解对手的出身、背景、社会关系等情况。俗话说:鸭 子的孩子会浮水,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中国武学家认为: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团 体、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门派,都有其特定的内涵、背景、历史意 义,都有其独特的规矩、规范、规则,都有其固定的模式、形式、特征,都有其成功的 传教、理念、信条。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耳濡目染影响是最综合而深刻的,尤其 是母亲的教导更是刻骨铭心的。要知道,孩子是父母精血、胆识、思维的延续者,是 父母基因信息的复制和遗传者。所以说,了解对手的出身情况,就是了解对手的自 然得道情况,即攻守天性的遗传性继承。一般来讲,个人天赋来源于基因攻守信息的显现,也许是父母的,也许是隔代 遗传的,也许是更远的遗传基因的灵性显现。所以说,一个人的攻守天性,是决定攻 守水平高低的根本,其天生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是决定攻守有效精湛 的前提,其先天的高低胖瘦、聪明伶俐、精明肯干,是决定攻守功技艺形式的硬道 理。对攻杀战守者来说这三点都是从父母那里继承而来的,但无论如何都不会影响 其对武术学练、训教、追求等实质修炼的。古往今来,中国武家是非常注重生性、动性、极性等个人天赋的,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是一生中做人、做事、做局的依托,是修身养性、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所 调养的根本。中国武家认为:生气,动气,极气,人活之三气,定于天时地利,成于父 母精搏,孕于母体养育,其三气存则存,三气亡则亡,三气盛则盛,三气衰则衰,故人 调于此,万物亦调于此。也就是说,万物最需要调养的就是生气、动气、极气,有生 则有动,有动则有极,有极则有生(武家的道气生还原理),不仅万物如此、生物如 此、动物如此、人更是如此。比如,一块石头从地下刚刚喷出时,三气盛则三盛百盛, 当这块石头三气消亡后,就会逐渐分化挖解,但无论如何其昌盛消亡的时间、速度, 都是由其形成的质地、环境、天性、生性、动性、极性等的聚散所决定的。现实中一块 矿物如此,一个生物、一个动物、一个人更是如此。所谓聚即凝聚、抱团、团结,万物、 万象、万事只要聚则长,则无坚不摧。散即涣散、分裂、离群,万物、万象、万事只要散 则亡,则万劫不复。普通动物如此,强悍动物亦如此,人更是如此。古往今来,中国武家之所以了解一个人的先天所得,其关注、了解、重视的根 本,并不是用来评价这个人的优劣、好坏、盛差,而是为了因材施教。正因为如此,只 要自己了解了对手的先天所得即先天之本,就会推断出对手的三杀长短。比如,一 个瘦小的人,一定机动灵活怕擒拿。一个粗大的人,一定笨重有力怕劳累等。所谓先 天之本有阴阳禀之分,阴性先天之本由质地、功能、代谢、智力、谋力、辨力、爱好、特 长等组成。禀性先天之本由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径长、四肢围度等 组成。阳性先天之本由脉搏、血压、肺活量、攻守力量、应对速度、作战耐力、进退灵 敏、动作柔韧等组成。
(二)了解对手的后天培养
了解对手的后天培养,即了解对手在后天的修德、振兵、治气情况即对中国武 术的学练、锻炼、修炼情况。中国武学家认为:修德乃立人道,树人德,建人礼,设人 仪,振兵乃凝人气,兴人势,强斗志,增攻守,治气乃通人性,达人规,遵人纪,守人 律。并认为:人有人性,家有家风,族有族俗,门有门道,派有派征,种有种象。也 就是说,任何一个武术门派,都有自己的运动特征、攻守习性、动作规律。所以,对敌 人后天武术修炼情况的了解,就是对敌人所属门派道数的了解,即如何预测、应对、 处理好敌人所在门派道数的常规攻守问题。一般后天对武术功技艺基格的不断培 养,是严谨、完整、系统的,其运动特征、动作常规、运行规律都是根深蒂固的,有时 甚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正是武术攻守最潜在的攻杀能力体现,正是决定 攻守取胜的根本因素,正是武术攻守特征的基本展现。古往今来,中国武家是非常注重后天培养的。虽然说:天性难改,禀性难移。但 在超强针对性的武术系统训练中,什么都能捋顺,什么都会规范,什么都可以改变。 因为,武家拥有五千年的高深、完整、系统的治气方法、手段、技巧。其基本的治气方 法有教导、训练、锤炼,热爱、保护、尽心,旗帜、目标、认识,压抑、释放、控制,顺导、 引导、领导,肯定、启发、鞭策,战士化、军事化、革命化等;手段有忍、让、容,格、对、战,打、饿、困,关、押、刑,鼓动、激励、表扬,体验、比赛、争夺,假专政、假镇压、假消 灭等;技巧有讲、解、议,研、讨、论,说、谈、骂,批、斗、游,自责、自感、自悟,检查、赔 礼、道歉,同流而制、合污而转、共事而融等。一般来讲,一个人的后天培养,都是建立在先天灵性基础之上的。如果后天的 培养不能遵守“建立在先天灵性基础上”这个武家传统培养原则,就会得出枉费心 机、事与愿违、出力不讨好的后果。要知道,武术学练是非常讲究本钱、根本、基础、 前提的。古往今来,武一直是世人立世的根本,是人类斗争的底线,是自己、民族、国 家尊严的捍卫者,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在武的培养上出 了问题,那随后带来的麻烦、痛苦、灾难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了解对手的后天培养 情况,就是了解对手的根基、招法、斗性,是非常必要的。
(三)了解对手的技术情况
了解对手的技术情况就是了解对手的攻守功夫、技艺、招法、制套等的掌握应 用水平。作为武家首先应该明了对手身体的基本指标,即身高、体重、腿长、臂长。其 次应该明了对手与我对峙时的基本架势,即对手与我对峙时,是左当先,还是右当 先,还是正当先,还是背当先,还是斜当先,还是五面辨证形;是高位型,还是低位 型,还是中位型,还是前位型,还是后位型,还是五位辨证形;是动性,还是静性,还 是荡性,还是疾性,还是徐性,还是五性辨证形。最后应该明了的是对手的擅长、爱 好、优势,即善于用腿脚肘膝头肩胯手节等人体九卫中的那一卫,还是善于用踢打 摔拿搏撕和仿行等武术九技中的那一技,还是善于用十八般武艺中的那一般武艺。所谓对峙是指武家在临阵攻守前、中、后所坚持的基本架势,是武家三杀的必 须,是武术门派的象征,是功夫、招法、组合的基本出处。其对峙的基本阵型有太阳 对峙即正面对峙、少阳对峙即同左对峙、阳明对峙即左右对峙、太阴对峙即背面对 峙、少阴对峙即同右对峙、厥阴对峙即右左对峙等六大基本阵形。具体来讲,临阵攻守时必须了解对手的攻击实力是什么,主要手段是什么,常 用战略是什么,常用战术是什么。其功夫弱点是什么,其技艺弱点是什么,其思维弱 点是什么,其胆识弱点是什么。其到底是攻击技差,还是防守技差,还是运化技差, 还是下手技差,还是打入技差。主要是依此来确立自己的架势,制定合理的战略战 术,选择合适的攻克招法。
(四)了解对手的攻击类型
了解对手的攻守类型即了解对手的攻守习惯、攻守爱好和攻守作风,与这个人 的攻守天性密切相关。在临阵攻守中,有的人天生外向,出手主动而积极,具有独到 的外向取胜技巧;有的人天生内向,出手被动而消极缓慢,也具有独到的内向获胜 法宝;有的人天生中性,出手适中而恰到好处,更具有其独到的战取胜手段。如果让 天生外向的人来被动、消极、缓慢地攻守,那就会显得特别别扭、委屈和无可奈何。 如果让天生内向的人来主动、积极、火速地攻守,那就会显得特别难受、无奈和力不 从心。但单从外表上是很难分辨清楚的,有的人看起来温顺而内向,但在特定的时 间、环境、空间里却显得特别的桀瞥不驯、有板有眼、淋漓尽致。有的人看起来凶狠 外向,但在特定的时间、环境、空间里却会显得特别的唯唯诺诺、不知所措、五章无 法。因此,武家对攻守类型的了解,必须建立在砂场作战基础上,只有在临阵这个特 殊的空间、时间里,才能见其真谛。在中国武学中,敌我之间的攻击类型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攻为守,即以 主动进攻为主体的主观、积极、阳光性的进攻类型,利在先下手为强;第二类是以守 为攻,即以被动进攻为主体的被迫、无奈、自卫性的进攻类型,利在后发制人;第三 类是攻守兼顾,即以随机进攻为主体的应动、应对、应格性的进攻类型,利将遇良 才。但在攻守实践中,随着武家攻守档次(速度)、层次(高度)、境界(深度和广度)的 上升,其攻击形式也会逐渐自如、随机、自动化、自然地根据具体情况而相互应对 的,其攻守作风、攻守态度、攻守行为也会随着攻守理念、攻守水平、攻守知识的积 累而不断提高的。总的来讲,武家在制定作战战术之前,必须真正了解对手的攻击 类型、真实水平、真实意图。给临阵作战战术的制定,提供平台、依据、标准。
(五)了解对手的动态类型
了解对手的动态类型是指武家在攻守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对手的攻守实质,即 真正了解对手的攻守水平、打斗意识、修炼程度,摸清对手进行武术攻守时所达到 的档次、层次、境界,进行科学划分归类,并按类进行针对性训练,以适应与对手的 临阵攻守,进而有计划、有准备、有招法地战胜对手。在中国武学中,武术攻守的动态类型共分力量型攻守、心神型攻守、智慧型攻 守等三大类,本能性攻守、原始性攻守、功力性攻守、技艺性攻守、章法性攻守、辨证 性攻守、自然性攻守、无为性攻守、神道性攻守等武术攻守的九大层面。其中,本能 性攻守、原始性攻守、功力性攻守属于中国武术的力量型攻守,是建立在能动、活 动、运动等动态攻守基础之上的;技艺性攻守、章法性攻守、辩证性攻守属于中国武 术的心神型攻守,是建立在力量型攻守基础之上的;自然性攻守、无为性攻守、神道 性攻守属于中国武术的智慧型攻守,是建立在心神型攻守基础之上的。所谓本能性攻守是指单凭自己的攻守本能所进行的攻守。原始性攻守是指凭 自己的本能性攻守所进行的动物技能性攻守。功力性攻守是指凭自己的动物技能 修炼所获得的武术攻守功夫锤炼基础上的攻杀战守。技艺性攻守是指在自己攻守 功夫锤炼基础上所获得的技艺性水平攻守。章法性攻守是指在技艺性攻守基础上 凭自己修炼的攻守章法所进行的攻杀战守。辩证性攻守是指在章法性攻守基础上 凭自己修炼的功技艺基格的知识所进行的辩证攻守。自然性攻守是指在辩证性 攻守基础上凭自己修炼的辩证攻守所进行的自动化攻守。无为性攻守是指在自 然性攻守基础上凭自己的高度有为修炼所进行的无为攻守。神道性攻守是指在 无为性攻守基础上凭自己的超高仙道修炼所进行的无形攻守。这是人类超智慧 的斗争经验总结,即中国武家的“未成而先制,未生而先教,未出而先炼,未病先 防,未战先备”。日常生活中的武打动态类型,大多都是以力取胜的力量型攻守,再多就是本能 性攻守,再多的就是原始性攻守,也有少数的功力性攻守。他们进攻时,主要依靠强 大的劲力,或动物性的方法,或武术功夫。都是通过死打硬拼而获胜的。所以,武家 在制定作战战术之前,必须了解对手的三类九层,给作战战术的制定提供标准。
(六)了解对手的身体素质
中国武学家认为:身体者,一切之载体,一切之本钱,一切之基础,一切之根 本,一切之前提,素质者,本来之性质,先天之特点,后天之素养,存活之底蕴,运动 之能力。也就是说,身体是自己一切的载体,身体是自己一切的本钱,身体是自己 一切的基础,身体是自己一切的根本,身体是自己一切的大前提。武家对对手身体 素质的了解,就是了解对手实现攻守的载体、本钱、基础、根本、前提。在中国武学中,人的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生活、运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力 量、速度、耐力、灵敏、平衡、柔韧等的身体基本运动素质和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走、 跑、跳、投、攀、爬等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是人类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总称,是人类 体能状态的基本反映,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其中,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平衡、 柔韧加上协调、反映、承受,就是中国武术运动的九大素质,是武家外功修炼的主 体。走、跑、跳、投、攀、爬加上站(站立)、坐(坐卧)、动(行动)就是中国武术运动的九 大能力,再加上悬垂、支撑、负重即为中国武术运动的十二大能力,是武家础功修炼 的主体。从武家的根本素质来讲,武士还有三种不同的、内在的、根本性的身体素质。第 一种是阳性的白肌者,即白肌纤维居多者,这种人的肌纤维较粗,主要靠无氧醇解 产生的ATP供能,其反应速度快,收缩力量较大,但持续时间短,易疲劳;第二种是 阴性的红肌者,即红肌纤维居多者,这种人的肌纤维较细,主要靠有氧代谢产生的 ATP供能,其反应速度慢,收缩力量较小,但持续时间长三倍,不易疲劳;第三种是 禀性的白红肌均等者,即白红肌纤维的含量基本相等,这种人介于二者之间。在攻 杀战守中,如果我们了解对手身体的根本素质,就会合理地制定战略、战术、战法, 给作战战术的制定提供根本性的依据。
(七)了解对手的心理素质
心理即中国武学中的错,是指客观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气质、能力、性 格(武家九批)等心理现象的总称,泛指人的思想、感情、欲望等内心活动,是一个非 常广泛的概念。在中国武学中油即心理,主要指中国武家的胆识、斗志、勇气和进行 作战的坚定信念'强硬手法、不屈性格、不挠精神、敢为作风、刚强意志以及临阵攻 守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把控能力、心理接纳能力、心理斗志能力、心平气和能 力、自然无为能力(武家六能)。在临阵作战中,武家最危险的心理问题就是三怕,即 一怕不抵抗,二怕不斗争,三怕不攻守的杜绝。这也正是武家心理建设着重所必须 解决的三大根本问题。心理素质是指武家心理上所必须应该具备的攻守、对抗、作战素质,是对作弄、 委屈、辱骂、打斗、攻击、拼杀、深仇、大恨、血冤、埋怨、批评、教导(武家十二适应)等 人类斗争现象的高度适应。在临阵攻守前了解对手的心理素质就是了解对手进行 攻杀战守的胆识、气魄、勇敢和武家的九铝感受以及进行作战的坚实理念、坚定信 念、坚强斗志。一个武士,如果没有足够的胆气、勇气、霸气,是非常悲哀、非常凄惨、 最为痛心的。这种人即使功夫再好、技艺再精、招法再狠、心术再深、神术再高,攻守 谋略、智慧、计策再超人,也只能是一个窝囊废、败家子、扯淡货(没用的意思),而不 是一个合格的武士、战士、侠士。从武家的根本心理来讲,武士还有三种不同的、内在的、根本性的心理素质,第 一种是阳性的好斗心理,这种人生性好斗,主要靠满腔热血的好斗心态来面对一 切,其反应机敏,冲动较强,灵活机动,神出鬼没,一丝不苟,但持续时间短,易劳心 过度;第二种是阴性的怕斗心理,这种人生性怕斗,主要靠满脑子的阴谋诡计来面 对一切,其反应滞后,动作迟钝,处世不惊,死缠慢打,持续时间长,但不易费神过 度;第三种是禀性的审时度势心理,这种人随机应变,动静分明,进退得时,刚柔有 度,攻守有道,介于阴阳之间。在攻杀战守前,如果我们了解对手的作战心理素质, 就会合情、合理、合法地制定作战的计划,给自己作战的战略、战术、战法制定提供 刖总的来讲,武家心理的能顽素质、能强素质、能承素质、能受素质、能把素质、能 控素质、能忍素质、能容素质、能斗素质、能争素质(武家攻杀十能),是狭路相逢勇 者胜、生死关头敢者赢的关键所在,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危难面前挺而相帮的根 本所在,是路见不平一声吼、危难之处显身手的实质所在,是搏打厮杀、攻杀战守、 浴血拼杀实践中胜败、得失、利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八)了解对手的惯用三战
了解对手的惯用三战,即了解对手在三杀中所惯用的战略、战术、战法和遵守 的信念、信条、信仰以及恪守的规矩、规章、规则。其中,战略是指决定、指导、有关战 争全局的计划、策略、韬略,在中国武学中即特指武术三杀中的章。战术是指进行战 斗的原则、方法、计策,在中国武学中即特指武术三杀中的法。战法是指临阵作战的 具体方法、手段、技巧、兵法,在中国武学中即特指武术三杀中的规,是武家攻守智 慧、谋略、韬略、计策、兵法即武术作战三经、四典、五法的综合应用。在临阵的攻杀战守中武家认为:战有三忌,一忌无备而拼,二忌无知而挺,三 忌无功而强。”也就是说,一要忌讳没有准备的玩命,二要忌讳没有把握的拼命,三 要忌讳不讲三战的赌命。所以说,但凡作战者在战前就必须了解对手惯用的战略、 战术、战法和遵守的信念、信条、信仰以及恪守的规矩、规章、规则。其了解对手惯用 的三战,就是了解支撑对手进行攻守的文化底蕴,了解对手进行攻守的文化底蕴, 就是了解对手进行攻守的境界、层次、档次和真实的级别、段位、战层以及进行攻守 作战的实际水平。
在攻杀战守的拼(生死较量)、格(三杀斗争)、赛(规则比赛)实践中,中国武学 家认为:但凡作战,拼者则拼,格者则格,赛者则赛,万不可一概而论。但凡对手,圣 则圣对(即遵守神仙圣贤法则),人则人对(即遵守正邪好坏法则),鬼则圣鬼(即遵 守妖魔鬼怪法则),万不可万人一法。”也就是说,什么境界的对手,就必须应用什么 境界的理念、章法、规矩来应对。什么层次的对手,就必须应用什么层次的思维、章 法、规矩来应对。什么级别的对手,就必须应用什么级别的道术、章法、规矩来应对。 其他任何不地道、得法、规整的对打、对局、对阵,都是徒劳而幼稚可笑的。所以如果 我们在攻杀战守前,不了解对手惯用的三战以及三战所及,就无法进行合情、合理、 合法的正常备战、应战、作战。故了解对手惯用的三战以及三战所及是中国武家备 战、应战、作战的必须。
二、知道自己
知道自己是指中国武家所必须的了解自己、懂得自己、认识自己,是中国武家 对自己作战本钱、根本、前提的具体考量。但对修炼达到超高境界的中国武家来说 必修做到与大人来往不大也得大,与小人来往不小也得小。与高人交手不高也得 高,与低人交手不低也得低,没有金刚钻也敢揽瓷器活,没有功技艺也敢闹断头 台。当然如此的冒风险,如果没有十足的驾驭能力,就会变成万劫不复的灾难。中国武家认为:人之初,能相近,起大则大,起小则小,起高则高,起低则低,起 善则善,起恶则恶.不可不计。并认为:人贵有自知之明,马贵有识途之志。知己知 彼百战不殆,盲己盲彼好事难成。所以说作为武家必须进行大志向、大目标、大理 想的培养,必须进行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教育,必须进行栋梁人才、尖端人才、 奇特人才的训练,必须进行超常、超人、超标准的锤炼。只有这样才会拥有超强的武 力、尖端的武器、不可战胜的武家,才能说话算数、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主宰乾坤、 维护世界和平。当然其付出也是超常、超人、超标准的。
中国武学武术攻守中的知道自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知道自己,就是要 求每一个战士必须清楚、明白、正确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生存、发展、进步有一个 明确的认知。中国武家认为:“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了解过去,展望未来,满足现状, 奋力拼搏,四位一体,方显英雄本色。并认为:天地万物,为我而生,为我而用,顺 我者昌,逆我者亡,爱尽护绝,绝不含糊,斩尽杀绝,绝不姑息,人类进步之必须,人 类发展之必然。”也就是说,人得天地万物而生,活着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只有 大家拧成一股绳,坚决消灭自己的敌人,切实保护自己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果 实,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但要想切实做到消灭自己的敌人,就不须的知道 自己,了解敌人。否则是迟早会被自己的敌人所消灭,因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相互 的、相对的、变化的,绝不是一沉不变的。另外,狭义的知道自己,就是自己在攻守、 比赛、作战的前、中、后所必须始终高度关注的自己所有的动态问题,即能量的分 配、短处的回避、长处的彰显。这是武家三杀的必然,是自己获胜的必须,是合情、合 理、合法、适天时、适地利、适人和攻守的根本性把持。
三、掌握攻守
掌握攻守是指中国武家所必须的掌握进攻、掌握防守、掌握攻守空间,是中国 武家对自己作战功夫、技艺、招法、谋略、计策的具体考量。虽然中国武家一般均遵 守着兵对兵、将对将,帅对帅、卒对卒,神对神、仙对仙、圣对圣、贤对贤,妖对妖、魔 对魔、鬼对鬼、怪对怪”的作战法则。但对修炼达到超高境界的中国武家来说必修做 至『'以一对应万对,以一变应万变,以一拼应万拼,以一格应万格,以一赛应万赛。 当然如此大的差异,如果没有十足的攻守作战能力,就会变的单调乏味,甚至无法 进行正常的攻守应对。中国武家认为:人之初,能万种,启大则大,启小则小,启高则高,启低则低,启 善则善,启恶则恶,不可不视。并认为:攻守拳种各行其法,攻守门派各执其道。攻 守之人士各有所长,攻守之器械各有所征。攻守章法各持一套,攻守计策各施一招。 唯功技艺而万格一统,唯招制套而万行一色。所以说作为武家必须从小进行完整、 系统、全面的武术学练,必须进行循序渐进、由低到高、从易到难的教学,必须经历 运动动作模仿、攻守进退模拟、攻杀战守实践性的过程,必须进行三经、四典、五法 的探讨,必须进行武术、武学、武哲、武文化、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研究。只有这样 才会拥有超强的功夫、尖端的技艺、精绝的招法、高深的制套、神道的计谋、深厚的 文化底蕴,才能在斗争中获利、攻守中获益、战斗中获胜,才能使自己的娱乐到位、 欣赏到好、身体健康、疾病康复、保健受益、体质增强、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当然其 付出也是超常、超人、超标准的。中国武学武术攻守中的掌握攻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掌握攻守,就是要 求每一个战士必须了解、认识、掌握中国武术的运动动作内涵即攻守内涵,对自己 的攻守、娱乐、保健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中国武家认为:攻守是万物更新的必然,攻 守是人类进步的必须,攻守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之一,攻守是人类的三大本 能之一,攻守是人类主宰动物世界关键,攻守是人类团结凝聚抱团灵魂。并认为:天地万物,你不教他就不会,你不说他就不懂,你不骂他就不动,你不打他就不倒, 你不害他就不怕,你不训他就不精。也就是说,攻守是世界万物、万象、万气阴阳对 立统一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外,狭义的掌握攻守,就是自己在攻守、 比赛、作战的前、中、后,必须以功夫、技艺、招法为根本,以谋略、计策、方法、手段、 技巧为依托才能在三杀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武家三杀的常规,是自己斗争、对抗、 作战的必须,是合情、合理、合法、适天时、适地利、适人和的攻守斗争把持。
浏览42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