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学而得识,智广必多参。 思维求捷敏,理念文采添。 有文助修为,通达博奥全。 知理益析法,见识异平凡。 明心究细微,港意大略间。 谨慎根基固,参学益悟研。 灵犀通一点,法理得传延。 清逸果出众,大勇获浩然。选择拳学作为人生研求的目标,乃至入途得径,终生以拳学研求为志,将拳学当作一生事业研求的重点本无可厚非。但是选求的目标定位除与上节所述的条件内容外,从拳学心法论还应具备明确学识观。从知识面和文化水平等方面还应与研求拳学的目的、目标在定位上从心法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明确理解,并非有此志、有此求就能实际得其果、具其效了。从知识方面分析,具一定的 文化水平可练大成拳,而小学生不能练大成拳,只 是从能否可以练的角度讲,但要求得拳学的高境界修为,从心法解还应有更明确的学识条件,才能研习、领悟、总结拳学的深层内容。分述如下。文化水平的高低,是体现每个人所受教育 (知识方面)的学识程度。文盲是没有上过学、不识字的人,不具文化知识者,其在研求大成拳方面最为困难。从心法论研习拳理、记录体悟、心得和对拳学书藉的辅助参考,以及总结拳学经验和著述、讲学等都是文盲做不到的事,所以是不具条件的。而研求大成拳对文化水平亦有高低之分,最低 也应具中学水平的文化程度,才能适现代拳学研求的条件要求,在此文化基础上还应自学,或再进 一步深求文化。达高中以上水平者当然,更利于拳学的研习,也具备理解、写作等多方面能力,如他个人条件相等,从心法论研求拳学其文化水平高者比文化水平低者更为有利。当然在研求拳学的同时亦应继续学习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学识不光是文化水平一项,还有学识中有 利于研求拳学的学识和与研求拳学关系不大的学识之分。比如在不同学识方面、语言文字方面与数论方面的学识水平,两者之间作比较,语言文字方面的水平高者,对研求拳学会更有利。广博多学与专精参悟之间的学识,在拳学研求中也有利弊方面的具体心法分析:广博多学, 为博学多才专精参修,为不以博学为重点地专研。 两者均能达学识高境水平,而从拳学的角度论,在心法中对两者有具体明确的区别,必须分析、认识清楚方可。当知,博学多才者初入拳学之门,因多具广识多参的领悟,于拳学一道有认知快、利于思维理解之长,又因,其有博学识广,反有杂繁、多意之扰,而不利于拳学专精、深求固研的一面。而有其它专修之长者,其专如与拳无近似、相关时, 反因其专对拳学修研借鉴较少而无助于拳学练悟;但因其有对它学精专的特长和求习精专的特点,如其研求拳学肯定易以精专之心、精求之志深研细微而为,故反有利于拳学一道的精修坚专之行、志,在精研、坚修上必备能深悟、苦习的特长。故上述两者之间各有利弊。当然,如取两者之优以修拳道则是心法上乘之选,而其效也必更佳。

总之,杂学以多参得广识为优,精修以独观而专于习研人道,初始各有利弊。但达到一定拳学 修为境界时,对此的心解又当别论,其途径之辨会因拳艺修为的水平条件而有变化。从心法解,当拳学修为达到一定境界、或拳学基础到了较全面掌握的研习过程时,精修拳学当然还是第一重点,但此时必须参以广博,多学为辅,将除拳学以外的学 识,意理的其它学术领域的义理、境界的高远意境的髓理和与拳学有关的学术领域中所集的精华之学的有益部分结合于拳学之内,融于拳学的广博义理的意境之中,借鉴其学、其理、其法、其则之长、之优,以辅拳学的参研之悟,以使拳艺水平升华。但后者为研求拳学入径之后心法的途径方向, 应与初学者区别。所以习拳之初,应以专精拳学为要;而得拳学法要之后,当以继续专研拳学为主, 再以广博多识为辅,以求升堂入室达境求巅之境。 如本末倒置,在研习拳学之初,就耗时、用意去广为参学,杂求多艺,反不利于拳学初习之专,是对习拳最不利的心法途径选择,必难求拳学的研求真径,研拳反困难无效益。学识如何与拳学研艺的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有学识条件者,当然优于无条件者,本节上 文所述尽为事实中的实践真说。但学识不具条件 者与具条件者之中,拳学心法中亦有良解,更应有明确认识,千万不能以学识不达而从此废研求拳学之志,当应认识到如何处理好学识之后下手方为心法正解,所以“今日之不足,不是日后不足”, 方是核心。当知凡世间之知、之学、之识、之技、 之艺、之法,均来源于学,从没有天生之学,也没 有天生之艺,学问来源于刻苦学习,知识全靠认识 的积累,所以研求拳学者可在学拳同时兼学文化和知识,也可先学知识待到一定水平后再研求拳学,两者均为心学正法。如报处难不上、知难而退、 不学自废和甘于废止的态度而行,是为无志之人退却的下选。所以“有志者事竟成”与“知其不可, 反而为之”两者之间的利弊之择应具体判定、认 识,正确无误,才能行之有效,而在拳学研求与学 识条件方面从心法上亦当深解慎思、正断,所以必 须从心法上慎为三思而后而行。守正立身,心达道德存。拳学体悟重修真。端方洁雅,境界贵超群。不求名利保和纯,达奥贵坚贞。 人格品质承慧处,入道高深。在人生的漫长道路上,人的作为有正、误之分,亦有善、恶之别。有心为恶其行必恶,有心行善结果多善。知正而行多不为错,知错而为必误无疑。所以“武”、“拳”以德为重,其善恶之分因是通理(拳学的武德拳理)。女口:故意有害于人就是恶,诚心有利于人就是善。在此,本文对善恶不作多解。只在正、误方面和优劣、高低方面于正心立德与研求拳学之间的关系、作用 上,从心法剖析研求拳学过程中的途径(第一章中与修德有关的部分内容,在此不赘述)。单就拳学研求中正心立德的入径的层次基础方面进行分述。

正心是指端正和纠正自身的心态,是以立 德为目的的修为。正心必先以正己之心为主,心 (思想)上要正确,要以正人君子之心从内心里先除恶,方能立德,也就是说要按人生的道理标准、规守、确定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标准,再对照自己的言、行、思维来纠正不符合社会公德、法律条文和公认的纪律规范来检验,不能只靠(外 界)他人的监督来行事(处理)。在心法上解,对此必须首先自觉地自纠、自正。而心正是思想、 思维、看法必须要正确,纠正是在心正之后指导行动的行为表现,检查、对照以免出错。然后还应达到立德的条件,心不正不会立德。而立德不是用宣扬、广告、自吹自擂的形式而树立的“德”,是用心术正、行为端来要求、规范行为,所达到德的实际标准。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无中生有、不能自标自榜、不能夸大事实。从心法论真正的正心立德,必须从诚心、诚意、正确、无私开始,还应持之以恒、长期恪守而为的坚心遵从,应从心法上在立德前努力而为,长期不懈,慎于言、行,更应在立德之后,戒骄、守谦,逊心以待,应以事无止境、 人亦坚修的心法要求更高层次的品德标准,而“到 此为止”是人停而不前之误,所以要更加倍严慎律己、坚行方可。人品的德基础越牢,境界越高,对研求拳学的高尚品德和研求拳学功、理、心法境界 的造诣也随之提高,而眼界的开阔、心胸的练达、 研习目标、精深目的、体悟拳学的能力,自然也有大幅度提高。基础正确无误、人品武德层次方高。 立德之士,虽不以具德而争名、求利,但修德者, 必生德名,而自然在研求拳学之途中得名师、高人的指教的机率亦高,名气与在拳界的口碑亦高,长 辈高人自会加倍重视,尽力栽培,授予法要、真功。 而无武德、人品低劣之辈,其思想、心术不正,其言行必恶,其眼光必短,习拳目的必不正确,其拳艺效果自然不佳。心术不正、背德之人,因见识短浅,习拳必不能苦研、真悟,而更难悟到真正的拳学法要精髓。其求师时更难,拳学造诣高深者与其水火不相容,因其品德低劣,故无人愿授真髓于不良无德之人,其自然走下坡路到处碰壁,而拳艺不济必然多败少胜,无信无德自然无友、无助,求拳途径之终也必然是一事无成,此就是不具德行之害,不但害人、害群,也必然以害己告终。当知物 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入正宗德义者终为低庸败类,研求任何学业均皆难达正果。所以研求拳学自始至终以正心立德为基,是最根本的心法要则,当慎为、严行方可入光明正道的拳学正轨之途径。而心正具德之人,往往因谦慎无私、研求拳学时方能平心定意,又因大度善为,也更利于精究、深悟, 所以拳效之境必更佳。总之,无论为人处世还是研求拳学,当牢记古训以正心立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恶、正误亦明辨于品德,亦皆系于成败, 万不可对此有丝毫偏解偏行,一念之差亦能悔误一生。

 

浏览26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