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研究回族武术,首先应明确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即西域教门、把 势(式)加跤,,一提到“西域教门”,就涉及回族以及穆斯林伊斯兰教的 由来问题。众所周知,回族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崇尚《古兰经》。“伊斯兰 教”被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宾格勒称为世界历史上八大高级文化之一,具 有鲜明的阿拉伯半岛的特点。穆斯林伊斯兰教诞生于公元609年(相当于 中国的隋朝)斋月的麦加希拉洞,麦加曾是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是多条 横贯阿拉伯半岛主要贸易路线的必经之地,并与当时的两个最强帝国毗邻: 东北面的波斯萨珊王国,北面和西面的拜占庭帝国(今叙利亚和埃及)。当 时许多运输最贵重商品的商队,在去拜占庭和欧洲其他地方的途中都要经 过麦加。《中国的丝绸之路就是经过这里停留或继续前行的,这种贸易的相互往来,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交流,其中伊斯兰教就是沿着丝绸之路率先从 西域输入的,至今我国的大部分回族聚居区依然在西北,原因也就在于 此。还有另一个原因是:13世纪初叶,成吉思汗西征侵入中亚细亚,为 了强军治国,收编了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人伍,后辗转来到 中国。至元朝至和十年,忽必烈下令将军队中的老兵转为居民,“随地人 社,与边民等”,于是,由中亚细亚所来的回军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员。

至于“把势加跤”,是回族习武值得关注的一种特殊现象。回族武术萌 发于生活劳动,经过数代武术前辈的不断努力,创造出具有回族特点的武 术套路,“把势加跤”是一大特色,并融入传统武术之中。在武术界有两句 与“把势”有关的谚语:把势加跤,越练越高;三年把势,不如当年跤。 先解释“把势”,它是拳术的别称。在我国北方多称练拳为“打把势”,而 称传授武术的拳师为“把势匠”。追问“把势”一词,最早见于唐顺之的 《武编*卷五》,其中说“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横斜侧面,起立走伏, 皆有牆户,可以守,可以攻,故谓之势。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 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强调的是拳法招式应灵活 运用于实战。“把势加跤”强调的是练拳的同时再掌握一门摔跤技术,其功 夫就会如虎添翼。在这里还想多说几句:拳术本身是以“踢、打、摔、拿、 靠”为基本素材创编而成的,其中摔法的高度综合与分化,派生出摔跤 (或中国式摔跤)运动。由于武术与摔跤是两个既相近又不同的系统,其训 练方法和手段也必然有较大差异,仅以力量和柔軔性训练为例,如把势以 柔韧性为主,力量为辅;而摔跤则以力量为主,柔軔为辅。在交手实践中 得出:“力量+技巧”获胜的概率明显大于“技巧+力量”的对手。由此也 明白了 “三年把势,不如当年跤”的朴素道理。

在少数民族的武术中,回族的武术活动尤其引人注目,实际武术已构 成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武术文化的形成、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比 较典型的事例,它的文化内涵对我国传统武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仅 丰富和完善了传统武术体系,也展示出少数民族武术区别于中原传统武术 的浓厚文化特色,值得研究。因受资料所限,本讲着重介绍回族武术在近 代的传承情况。

自唐以来,回族定居西安后,武术习俗从未间断过,以本民族最具影 响力的查拳初创为例。据《查拳•拳谱》中的记载:相传在唐朝年间,有 一支东征的军队,路经冠县时,留下了一位身负战伤的青年将领,名叫滑 宗歧。在当地百姓的精心照料下,滑恢复了健康。为了报答人们的再生之 恩,他便把自己擅长的“架子拳”技艺传授给村民,后随其习武者日众, 滑便将旅居长安的师兄查元义请来共同施教。查元义,又名密尔,西域人。 武艺精良,尤善“身法势”拳。“架子拳”动作饱满,舒展有力,因此被称 为“大架拳”;“身法势”动作紧凑,快速小巧,人们叫它为“小架拳”。 后来,查元义、滑宗歧相继故去,当地人为纪念恩师,便把他们所授之拳 易名,用老师的姓氏代之。查元义所传的“身法势”就叫作“查拳”,滑宗 歧所传的“架子拳”就叫做“滑拳”。》后来又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以该拳 多插(叉)步、插掌而得名;二说是因不知其详情,此拳待查而取名查拳; 三说是一位查姓拳师创此拳后要给拳术命名,便在《古兰经》中查选合适 的字,结果查来查去也没有查到,遂取查找之义起名查拳。根据我们对综 合史料的研究认为,上述“起源说”均缺乏确凿的史料佐证。回族武术的 形成在明朝,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队伍中有很多回族将领,如英 勇善战、武艺超群的开国元勋常遇春、胡大海等,他们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人武艺高超,虽然没能自立门户创立新一派武术, 却为后来回族武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查拳来而言,沙亮被认为 是查拳早期最重要的传播者。据徐青山世藏的手抄本《查拳谱》和《中华 民族传统体育志》介绍,以及查拳师承文字资料看,在鲁西一带最早传授 查拳的是冠县的沙亮之父沙炎福,可见,沙亮是查密尔以外传承查拳较早 的人物,这也是目前为止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查拳大师。根据清李桓辑的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描述:“沙亮,山东冠县人,雍正五年,武进士,授 三等侍卫,荐署西安城守营参将,乾隆十二年大兵征宝川,调陕甘兵协剿, 亮领延缓兵同……孟臣、路翰……温含等会战五攻戏岗,夺据调卡,六月 剿陡,物党葛亮被矛伤,阵亡。”另据沙亮后裔保存的《沙氏族谱》得知: 沙亮曾于1726至1727年间在山东省乡试、殿试中,连中武举人和武进士, 是一位率兵驻防、领兵征战的武将。据此,沙亮具备创编“查拳”的可能, 分析查拳的内容特点和拳势,多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和唐顺 之《武编》中所记相似。所以查拳是在明代山东的一些拳法基础上,吸收 戚、唐二人总结的精华创编而成的。同时至少可以印证了两大问题:戚、 唐二人著作中没有“查拳”一词,说当时尚未见到查拳问世,创拳只能是 明末;“南拳北腿山东查”并非空话,而是有来历的,山东即指聊城的 冠县,具体的人物就是沙亮,其经历具备这样的条件。

查拳经过漫长的改造,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张式查拳(以冠县城 外张伊庄的张其维为代表)、杨式查拳(以冠县城内南街的杨鸿修为代表)、 李式查拳(以济宁人李恩聚为代表)。其中杨式查拳传播较为普遍,当时 杨鸿修设教于济南,黄丙(明)星传播于河南,于振声、马金镖、马永胜 等南下传于上海、南京、苏州一带,并逐渐传向全国,主要传习人多是回 族。查拳及其所属的弹腿,被南北武术界视为回族拳种,有“西域拳法”、 “教门弹腿”之称。早期查拳的重点传播区是山东,传播中往往与摔跤运动 相结合,回族爱好者们尤其如此,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清代雍正年间,一种注重短打实用的八极拳在河北沧州一带传播,据多份资料显示:在当地首传此拳的是吴钟。据考证:吴钟(1712-1802 年),字弘声,河北庆云县后庄科村人。“吴钟是一位杰出的回族武术家, 他是八极拳在沧州地区的第一位传人,对八极拳和六合大枪的技术构成和 传播,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至今被海内外八极拳爱好者奉为八极始 相。尽管八极拳的起源有四种说法:第一种,据《沧州县志》记载“八 极始祖吴钟,……尊癞为一世,癖、钟为二世焉”;®第二种,据《罗疃拳 谱》记载:“八极拳出于河南少林寺,自古发迹,后有山东海丰县庄科村富 翁吴忠,素谙拳术第三种,“先师姓吴名仲字弘声,系山东海丰县人 氏,当乾隆十二年,曾受业于马胜镖为师第四种,传自河南焦作市岳 山寺方丈张岳山,后传给吴钟但前三种说法更值得重视,其中有一点是 极其关键的,那就是八极拳由吴钟(忠、仲)首传。至于三个“钟(忠、 仲)”字,是音同字不同,这与“张三丰(山峰、三峰)”创太极拳或内家 拳问题是相似的。今后在探索八极拳的起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其姓名是 钟?还是忠?或仲?其籍贯究竟是山东海丰县,还是河北沧县。无论出自 何地,其吴钟之人来自回族无疑。

八极拳取八方极远之意。吴钟传艺其女吴荣,后吴家移居沧县孟村镇, 孟村遂成为八极拳的传播地。自吴荣之后,八极拳分为两支传习:一是吴 氏本家及其门生,近代传衍不绝,造诣较深者有吴楠、吴世科。其近亲马 凤图影响较大,传人较广。另一支是王四学艺于孟村后,传罗疃张克明, 张传其子张景星、黄四海等。张景星传人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李文书、 吴秀峰、马英图、韩化臣、张玉衡等。从这之后,八极拳由孟村一隅之地,传播至及全国。

到了清朝末年,在民主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各地回族的武术活动有了 进一步发展,武术爱好者们的社会参与意识、民族自强意识以及体育意识 都大为增强。传播与交流空间大大拓宽,社团活动十分活跃。在太平天国 农民起义的带动下,西北、西南等地的回族人民先后发动了抗击专制统治 的起义。各地回族人民不畏强暴,揭竿而起的斗争精神,除了社会的和民 族宗教的原因之外,回族的尚武性格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甘肃临夏地区在 同治、光绪年间的两次回民起义中,中坚人物和一股参加者中都有不少习 武者,站在对立面的回族人物都各有武术特长。1927年中央国术馆成立, 一批回族武术拳师积极参与其中,并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最具代表的人 物有王子平、马英图、韩化臣、马裕甫、杨松山、马文奎、杨法武、常东 等。至于各地省、市、县级国术馆的回族拳师就更是多不胜计了。®

回族武术对于增强回民体质,培养回民吃苦耐劳,团结互助,不畏强 暴,仗义疏财,匡挟正义等民族性格,曾起过有益的作用。民国以来,回 族武术在城乡得到了较快速的发展。如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的回民区内习 武者较多,那里的回民平时以习武为好,每到过年之时,就聚集一起舞龙 舞狮、表演武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拳师大都精通十趟弹腿、查拳、 八极拳、风摩棍、六合枪,祖传器械鸡爪鸳鸯钺,具有浓郁的民族武术特色。

浏览4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