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本人的授拳原则、规定共有以下 几个方面:组织方面,本人只在正式武术组织教拳、 讲学,本人的学生也在参加本人任教的武术班内学拳、练功。并按武术班的作习时间安排,按规定的纪律规定的约束管理下学、练拳学功理。如发现 不符武术班规定行为者,也按武术组织的条例规定劝其退学。班内功法、拳理均按初、中、高级班次教程规定,有计划和合理的练用功效进程步骤传功、讲学,也是有规定和规划的。本人执教的每班中由专人(带班学生)协助管理、复习。班内人员均要按要求登记在册,交上级主管单位审合、注册。本人在拳学传授中,首重人品、武德及拳 学心法方面的传授并以此要求学生。传授中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习者负责的态度来授功理。 并以因人施教的原则,根据习者每人的具体情况而施教。以有错必纠、有误必正的方法、从武德、 功法、拳理、心法方面,全面安排教程和掌握施教的进度。故本人教拳,以全面、细致、透解的原则 为主旨。在习者中,如发现有不符合拳学要则的违劣行为时,及时劝纠,如不改者按武术班的条例规定的武德规守处理,拒授功法,劝其退学。但因方式、方法得当,退学者亦心服口服,都能在双方同意下事先处理,从无意见与处理不当的现象发生。 这是上级武术组织的规定,本人从不以个人情感代替武术班规定为原则处理班内事务,这就是必须遵从纪律、按武德则守行事。要求习者必按班内的班规练功、习拳,不能在班中搞不团结,拉邦结派的小集团违规言行或称大攀名的有碍研拳的行为。以认真练功、研理,练、用结合为主。并注重在功、理练用的心法
参悟,多方面进行传授和引导。本人传承方面的观点、宗旨,主要有以下几点:以王荽斋宗师《大成拳论》中的论述要则 为依据,以王笏斋宗师的拳学观为本人必须对待传承方面观点、宗旨的要义、则守。传授拳学、培养人才的目的,以为社会、 为国家、为人类培养有用人才为目的。故以神明、 体健、品德、文化、武功,各方面兼优的传承方向为培养后学的目的为原则,培养拳学人才应以上述的各项条件同时具备为宗旨。本人对弟子(徒弟)、学生,在传授和情感上,均以一视同仁为宗旨,从无偏向、远近之分。 更不以从本人学拳的时间早晚、年龄大小、功夫高低、经济条件贫富等区别对待。故本人的最早学生、弟子都是60年代初开始从本人学拳的,而多比后学者功深、品高,但这些人均能以平等心态, 对本人的晚期弟子和学生处处关心,也从不在弟子、学生中攀大、论长,这也是本人一直按上述观点教育习者,而形成弟子、学生以“谦慎处世,平易近人,不求名位”和以拳学原则、原理为重,淡 泊处世的尚佳体现。故本人有“不争名利,注重人间真情”,“以学术之求为研拳宗旨”的拳学观,因而本人的弟子、学生没有先、后、高、低之分和争名求大的人。至今在本人处练功、习拳或因故不能 在班内学拳的人一直与本人来往,关系密切。只有极少的个别品德过差者本人不与其来往,这也是优胜、劣汰的必然规律。本人在传承教学中,一直以“来者不拒, 去者不留”的观点和原则办事。因凡事不可强求, 无条件学拳的人自可不学,要求习拳者必以真诚之心相待。本人从不以对方过去的师承如何的门户之见来区分习拳者,均以负责传教为主。本人最反对在传授中保守自密和新、老、 师徒、师生之不同来分亲疏。只是对老弟子、老学 生、徒弟要求比学生更严格。所谓严格是指武德、 为人方面的品质、品德和班内纪律与同仁交往上的则守的严格;而不是功、理方面的区别,在功理方面对所有习者均同等严格。当然有条件为本人弟子者应按其学拳目的为其安排练功理时也应更有针对性。本人一贯以为人师表的表帅作用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传承过程中,尽力用以身作责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的作 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严师出高徒”,才能教导好后人,使之成为德、武兼备的有用人才。故本人 一直在传承中坚持“先正己后方能正人,先律己后者方可律人”的观点、则守。本人以尊崇大成拳的 武德心法则守为宗旨、为己任、以待人;在传承 中极重对门人、长辈的尊敬,分清辈分关系和友爱关系,以从不高抬自己、从不自满自傲的谦慎态度要求本人和指导学生、弟子。坚持实事求是的处世观点、原则和教学宗旨。本人一直坚持不以教拳谋生的观点和宗 旨,将拳学作为学术来研求,将一生的精力全部无私地奉献给拳学的研求和为中国武术(拳学)和大成拳的事业做贡献之中。故本人在传授中所应得 的课酬和著述的稿酬,全部用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免费学生的补贴与公益事业之用。本人一直以 正式企业的所得为生活经济来源,故因此也更有利于拳学研求和中国武术与大成拳在国内外的发展多做工作、多做贡献的有利基础,以与世无争、 心态平和而处世,本人弟子、学生中均多以此为处理研拳与生活来源的观点和职志。关于对习者要求,均按王荽斋宗师的武 德则守和功理研求的原则来要求主要以德品、人格、尊师爱徒、对研拳习必认真、用必达效、严以 律己、宽以待人、谦慎处世、艰于苦修、淡泊名利为则守。并将拳学当成学术来研求,有爱国、爱民 的精神和造福人类、多做贡献的雄心大志,为研修、参悟拳学的准则等。问:您培养学学人才,在传承方面学生、弟子众多,您传承人才的最高标准是什么?答:本人的弟子、学生虽多,但其学拳的目的、目标和个人的条件并不一致。培养传承拳学人才的标准方面,本人是按大成拳的心法则守来对待、要求的。下面就此问题以拳学心法的要则作以下几个方面的介绍。前面已述,本人培养传承人才的标准之中,有以学生、弟子求习的目的、目标而定的。其 标准也不一。是按求施教、按需定效。如其研拳的目的是养生,本人就在传承 中以养生为中心传功、讲学,尽力使其达到在养生 方面的较高水平(标准)。如身轻、体健、祛疾、延 寿,同时还应有人品、武德修养和掌握养生功法、 拳理与心法的义理、内含等拳学学术范畴方面的 析解能力,并以注重使其具备教拳、讲学的传授能力,将来为拳学养生方面的普及发展能做贡献者, 为本人传承培养人才的标准。

如学生、弟子的研拳目的是技击,则本人首 先更要以重武德、人品方面的修为为主旨。这主要 是因拳学技击是应用于与他人会手的制人之学, 是搏斗、实战之学,故拳学心法中最忌传与邪、恶之徒。人品、武德、文化、功法要求的造诣和拳学实搏能力造诣等方面一定要同等,都能达到一定境界的条件方可。同时处世中,还应以谦为主,以善为先,遵从王笏斋宗师“武不善作,谦慎为先” 的心法原则,更应以仁者之心,隐者之志,功高不 傲,明达淡泊为要,功深勿喧、达境忌傲原则的拳家、高士的心态、行为为准则,更应以拳学心法的高境要求的功深不露、理奥示愚的忍、隐之诚以敛言、行。此也是王荽斋宗师“神不外溢,意不露 形”,“大智若愚,深功自藏”的拳学境界心法修为 的高境准则。故应区别于打手与拳混子之流。如得一点功、理之术,就大肆吹嘘、显己示能,以欺弱者、伤新学为荣说谎不实者,此只是匹夫之勇等无 义之徒的劣行、恶弊。所以,本人传承培养的学生、 弟子(徒弟)中,技击层次高者,如今均在55岁 62岁之间,多为60年代本人的学生、弟子,多不愿出面张扬,也很少在本人学生、弟子的少壮后学 (70年代以后从本人学拳者)面前显露真功。其一 是因其拳学境界已达隐潜、若愚之境;其二是因胜之不武、点到而止,不在门内或弟子、学生中故意卖弄深功;其三是因拳学研习造诣、境界修为的总体水平已高均能以本人的教导为则,故有谨遵王梦斋宗师《大成拳论》中“若或论应敌,拳道微末技”的明训,有意在内部人中以谦让为先。 而从心法上于技击时,查、审对方是狂、是谦、是 傲、是逊、是智、是愚、是强、是弱,故在能击时不重击,在制人处不制人,在胜券已操时不狠出手,在与低者、新学较技中,只用二成功夫而施为。 总之,有试对方懂不懂拳的处世心法与深潜、不露之修为,而多遵老拳学家的思维心胸和城府练达 的谋略处之之故。如以拳学末技为主,一定是打手的下流之辈只能胜低弱之人,不能入高境、胜高 人。而高深者一但真遇前来比拳、挑战者会手当以 战而必胜技击高境来施为,这是两种情况的技击概念和不同对待的实战要则之为。故王荽斋宗师之论中有“面善心狠”、“胆大心小”、“威谦并具”、 “文武共达”之说。对研求技击为重者,培养传承 的标准更应以上述诸项全具达者为上选的标准。拳学人才培养传承的最高标准,从拳学心法上解,是综合性人才以造诣水平、境界层次的 更高要求。其一是拳学方面的综合性人才,应为全 面均达一定高度造诣的总体水平为标准,在拳学功、理、心法方面均能达到练用合一、登峰造极、 出类拔萃的拳学造诣;而在修为境界方面的层 次,亦应从聪明、智慧的角度的高标准来衡量、要求、验证,包括拳艺和人品、武德两方面的修为。 而修为是指修养和作为两方面内容而言。在拳艺 上除上述方面的内容外,主要是对拳学造诣上的实效和拳学功、理、心法的通悉、掌握、运用的具体水平而言。当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故必以王 梦斋宗师论著中传承的宗旨为依据,应以其能(功 能)、其象(形)、其变化、其妙用诸项得其神、其势、其力为主,如能以取其法(法要、要则、原则、 原理)而后得其运化之妙,方为具其拳学运用之则。而能体外生力、势全意一、功力深厚、无中取势、空际用意,方算得拳学运用不传之秘(口传心 授的心法)之奥。如以应敌论,则具妙在一寸中, 只在眼前间变,功用不拘繁简,具虚、实大意,任 意而为,必具实效方可。

浏览2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