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拳学练用研求过程中,除上述时间方面与功效有直接关系外,在练用的人群中,造成练用功效不一 致的因素很多,亦是多种综合性因素造成的。就是在同一老师、用同样时间、年限一起练拳习武,其 功效结果亦有差别和差距,甚至有天壤之别,这也 是拳学练用出现的事实和客观规律中常出现的正 常现象,所以是必然的。例如:同样都练两小时 桩时时,每个人的练用效果也不可能一样,这也 是大成拳的功理练用出现差异的事实。但比起上 面练用时、日的差异来,从心法析是两个方面的 心法概念的问题。研求拳学时,对此亦应有所真 解。在拳学功理研求的练用中,即使用同样时间练 功,同一个老师的传教下,其在拳学研求、体悟的 水平及功能、效用方面也会因人而异,这是因个人 的天赋、聪明与智慧的能力不同,导致出现研拳功 效水平有众皆不同的实际差异。另一方面还有因 对不同功法在研求中的领会能力不同,接受能力 不同而出现的各种差异和练用功效水平的差异之 别。例如:研拳的人与人之间相比较,确实有对桩 功练用掌握快慢、体悟效果的优、劣之分;有对 试力功法掌握、体悟效果好,反而对桩功掌握体 悟差的;亦有对桩功和试力功都掌握、体悟差或 两者都掌握、体悟较好的事实。如此等等,在拳 学各功理练用的研求、掌握体认、参悟的人群中, 每种功法,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功理练用的掌握、 体悟水平和应用效果的层次均有很多不一致的实际现象存在,这也是在拳学研求中,因个人对各种 不同性质、要求、不同功理类型的适应性上,在练 用时的掌握、体悟能力的不同,而练用功效也必然 会因此出现差异是正常的,也是符合差异性的科 学规律的。此也是拳学心法则理中的功能练用差 异内容的真解。尤如学校上学的学生一样,同在一 个老师的教导下,同在一班上学,也必然出现有人 语文好,有人数学好,有人音乐好,有人体育好, 有毕业时不及格,有人是优秀三好学生的必然现象,其每人的各科考试成绩的分数,也必然会不一 样。在拳学功理练用时,人与人之间出现功效不同 的事实与学生上学的学习成绩不一样的事实,研拳虽与学生上课学习有内容、要求与效用不同的 差别,但出现学者之间的功效、成绩不同的原理、 原则的科学规律与学、用不一、练用不一的事实结果是一样的。所以中国有句古训为“万物一理”之 说,就是指这方面的道理。研求拳学更应以原则、 原理为重,以心法析解为识,故学生上学和弟子学拳均有主观愿望、主观能力和客观条件的不同,故 因其条件不同而至使出现追求的目标与所达的效 果、成绩的必然差异,有时是天壤之别的。故王梦 斋宗师在《大成拳论》中有“在于学术原则、原理 之通与不通故耳”,所指就是此理的拳学心法。所 以研求拳学功理、心法练用、求效的结果如何,要 看其对拳学心法学术的原则、原理之通与不通为 准则,故不在其它非关键性的条件上面。有学拳多 年成效不佳者,其不从原则、原理的心法上找原因,反而强调其它枝节、偏见的愚盲中去解释,是 永远也搞不清楚的庸见、拙识之为。故拳学要理中古来就有“愿望与追求的目的、目标,不见得与结果和效用相应”之说。从拳学心法论,即为“世上诸人,学拳均思高妙而力求,其真正武界名家只数 人而已,其因在己不在人”,故有“达于精奥尤为 罕,出类拔萃独一尊。大浪淘沙分优劣,综合万项比清混。君看九洲四海众,功成高境少而珍。纵有名师授髓要,拳艺修为靠自身”的拳界诀语为证。 所以,不懂拳学心法真意,用想当然的愚昧研拳之人尽多;而拳界中以身高体重笨拙之力大而自骄自傲,逞其匹夫之勇者,则以笨力欺弱人,但此种愚笨体重身高之徒如遇身材小瘦之名家时,匹夫大汉必败无疑,此是拳学境界层次不同、功效水平 差异之故,因而在习云太先生所著《中国武术史》 一书中有“王荽斋先生身材矮小,而力大无穷”之 载,此即为功力不在身高力大,而在拳学造诣境 界。故王笏斋宗师有“大汉笨拙之力,只能胜低庸弱小,无功愚夫若与通达名家较技,其必输无疑, 此辈混人笨汉本力只骗愚者或无真功夫之人而已, 又何足挂齿”之明论。故有文者风、武之境方为拳学通家,此也是拳学心法定论。而有人以不自量力之浅学而骗人吹嘘者,拳学品德低庸,亦与高手差 之甚远,此是因人品无德境界修为低差,必然功求 不达之故。故拳学功理练用功效,应从全面、综合 的心法中析解,方能正确无误,万不可以从个人直观的无依据、不符拳学心法学理的局部、偏见、随 意想象而论,否则会遗误一生。

问:请问您在拳学心法中,对功理练用的功效之求与师承关系有无必然的联系?拳学的传、 承关系是否也有一定的心法则守?从心法上如何对待传承关系方为正确?答:拳学的研求与教、习之中,本就是传教和学练两个方面的关系。在拳学传授的过程中,当 然两者的关系与功理练用的效果密切相关,这也是必然的。但是,师、生之间的传承关系,与拳学练用的功效设有固定不变绝对的相同效果,因为是由两方面相对条件因素而决定的,其练用效果的结果如何,必须根据双方的具体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原则而定。例如老师是高手,学生学后不见得必然是高手;老师品德高,弟子的品德也不一 定与老师完全相同;老师传教正确学生也不一定 全能正确领会、运用(这些方面上文已述),所以拳学传承、求练之间的效果不是必然一致的。另 外,中国拳界在传承方面历史悠久,有多种教、学方面的不同关系,这也对拳学练用功效形成不同的必然影响。例如师、生关系,即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亦有师徒关系,即为师父和徒弟的关 系;还有亲缘关系,即为亲属之间的关系,如父 子、父女之间、兄弟之间等,还有老师与一般弟 子和入室弟子、衣钵弟子、掌门大弟子、关门弟子的相互关系,这些传承关系在中国的文艺界、武 术界亦极为多见,并多为人们所重视,对此的认识、看待、处理(传授)时亦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和形式存在。故求习者的练用功效如何肯定会因上述的诸多不同而对待不同,其功效的结果也必然 不同。中国封建时代,师生关系是一般的传承关系,也是普遍的普通传承形式;而师、徒关系是指给师父磕头、递帖的徒弟之间的传承,为入山门的个别被老师看重的学生之间的传承,自然其弟子是师父传授中喜欢的重点;亲缘关系是指师徒之间是直系亲属身份,兄、弟、子、女等,除具师徒关系外,相互间还包括亲缘在内的血缘关系的传承,对此关系的传授,则更为认真,其关系亦更为密切;入室弟子是除师徒关系外,其徒弟与 师父之间还有异姓的义父、义母与义子、义女的非血缘性的亲属关系,比衣钵弟子关系更为亲 近;另外还有掌门大弟子,是老师的第一个衣钵弟子,是弟子中关系的重点传人之一,此是弟子中的第一传人,在门中地位甚高,功夫也好。衣 钵弟子之词源于佛教用语中,原意是指佛教中的 师父传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指传授下来的思想、 学术、技能等,在传承关系上是老师的重点传人。 而在拳界衣钵之传,除有传授拳学功、理之意外, 亦有以武术中的拳谱、密笈、刀、剑、棍等兵器作 为衣钵的实物,授给弟子中的衣钵传人以为证等。 衣钵弟子也有多人和专人的不同;另在师徒关系中,有行磕头拜师礼,由弟子的父母与老师的长辈参加作证的正式师徒;亦有一般的行鞠躬礼, 没有弟子的父母和老师的长辈参加作证的师徒, 而后者在门中的传承关系不如前者,这主要因其 是在不达师徒间互相真正了解时,介于正式师徒名分与师生名分之间的一种过渡关系,待日后当 老师对弟子有了更进一步的较长时间的了解后, 老师在一般徒弟中筛选中意者,从中确定人选进行正式拜师,才能由弟子的亲人和老师的长辈(如老师的老师不在时,可由门中老师的其它长辈)来 作鉴证,再补行磕头典礼仪式,方能是正式师徒关系;而关门弟子,是指老师年岁已高,所收的最后 一个徒弟(或学生),此后老师不再收徒弟的传承关系形式。

浏览18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