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法发挥失常是指全身或某一环节的劲力发生异常,从而导致招法的生成、克 制、入出等攻守程序发生紊乱或障碍,继而导致作战的失手、失利、失策。其主要表 现为招法的劲力亏损不足、着手展开障碍、停顿去留无纳等。一般的临阵招法发挥, 直接关系着攻守的生成、克制、入出,是多个功法相互协作来完成的一个复杂的格 理过程。招法发挥必须保持其原有的格理辩证,只有过硬的打入技巧与攻击招法,撤出技巧与防守招法,对峙技巧与运化方法相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对立统一 的格理辩证,才能维系攻守格斗、进退连环、随机运化而击的正常进行。如果说招法 发挥失常,不仅连续攻击散失,而且漏洞百出,极易造成一损俱损的悲惨局面。

一、招法内涵

在攻守的生成、克制、入出过程中,首先离不开是劲的运化、力的出入、势的对 峙、照的探寻、招的施展、法的克制;其次才是战略的把控,战术的渗透,战法的应 用;然后才是修德的深入,振兵的深湛,治气的深化。可见招法在攻杀战守中起着不 可替代的施展克制作用,是武家正规作战的实质部分。

(一)招法实质

在中国武术中招法的实质是由劲、力、势、照构成。中国武家认为:“百劲源于吃 喝,劲强劲悍劲彪,则攻守生成,克制得道,入出得法。力稳力准力狠,则攻守稳健, 冲击准确,刺顶高压。势顺势克势当,则攻守顺畅,冲击到位,刺顶适当。照奇照特照 怪,则攻守得先,冲击得克,刺顶得制。”也就是说,劲的运化功能如果强、悍、彪,则 攻守生成、克制得道、入退得法;力的出入运动如果稳准狠,则功力在攻守环节中的 应对和发泄才能协调到位;势的周旋如果顺、克、当,则战斗的攻守进退、动静疾徐、 刚柔虚实才能维持相对的运行;照的打探如果奇、特、怪,则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 殆。应当指出:在武术运动的招法发挥过程中五运(势、内、外、本、化)和六形(打、 搏、摔、踢、拿、撕)的格理功用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尤其是本得劲力刺冲,外得劲力 把持,势得招法起收,化得转输运化,内得气血充任以及打的频攻开合,搏得稠击密 抗,摔得措抗摇晃,踢得鞭抽顺刮,拿得缠封锁扣,撕得破损残伤,无不尖锐而刻薄。

(二)招的内涵

在中国武学中功、技、艺、照、招、制、套、路为武家八泽又称八兵、八戎、八武,近 称国术、武术,俗称功夫、技艺、武艺,是炎黄子孙用来泽人泽己的成人攻守,是中华 民族健康、长寿、自卫的根本,也是世间万物皆具有的八泽。任何人,特别是想成其 大业者,如果不懂得八泽的利害,那是绝对不会有希望的。中国武家认为:“万物不 泽则必弃,万人不泽则必荒。人泽则一泽百泽,德高则一高百高。人功则一功百功, 人技则一技百技。人艺则一艺百艺,人招则一招百招。”并认为:“得兵则勇,勇则无 往而不胜。得戎则猛,猛则无往而不利。得武则敢,敢则无恶而不止。得招则连,连 则迅速而稳准。得法则顺,顺则流畅而得手。”并认为:“身是自己成人的本钱,体是 自己一切的载体,武是人类斗争的底线,招是武家获利的关键,法是武家获胜的法 宝。”还认为:“明争者,缺暗斗则不成。明敲者,缺暗算则不灵。明红者,缺暗黑则不 好。明静者,缺暗动则不美。明疾者,缺暗徐则不快。明刚者,缺暗柔则不刚。明虚 者,缺暗实则不虚。明攻者,缺暗守则不攻。明进者,缺暗退则不退。明招者,缺暗法 则不招。”

中国武学中的招是指武术前辈用汗水、鲜血、生命换来的精湛攻守组合,是特 指具有一定攻击目的、守护手段、防卫措施的三动以上九动以下的连续攻守,是功 技艺三位一体的精巧、绝妙、绝伦的重复展现,是中国武家五千年来的攻杀战守精 髓。其中,功夫是根基性的,技艺是环节性的,招制是施展性的。功技艺是招制趟的 基础、前提、支撑,招制趟是功技艺的提纯、施展、应用。所以说,功夫、技艺、招制这 武家三质是极具道气辩证的。

(三)法的内涵

在中国武学中道、德、情、理、礼、仪、法、规为武家八正又称八修,俗称人道、三 德,即修德、道德、德育,与八治成阴阳,与八治、八泽成道气,贵为人尊,是炎黄子孙 用来正人正己的成人规范,是中华民族走向光明、富强、繁荣的根本,也是世间万物 皆具有的八正。任何人,特别是管理者,如果不懂得八正的必须,那是绝对不会有希 望的。中国武家认为:“万物不正则必歪,万人不正则必邪。人正则一正百正,武盛则 一盛百盛。人勤则一勤百勤,人勇则一勇百勇。自强则一强百强,志坚则一坚百坚。 身强则万物来补,体弱则万物来害。”并认为:“盛则百朝,败则百踏。强则百聚,弱则 百欺。强则四面来靠,弱则八方来吃,乃动物之天性也。”还认为:“有义则强,强则凝 聚壮大。不义则弱,弱则苟延残喘;有德则和,和则繁荣昌盛。无德则乱,乱则落后挨 打;有武则主,主则万物归心。无武则废,废则任人宰割;有治则顺,顺则一顺百顺。 无治则背,背则一背百背。”并说:“向心乃崛起之象,离心乃败落之始。凝聚乃大力 之象,涣散乃挨打之始。团结乃大量之象,分裂乃落后之始。抱团乃大能之象,单干 乃独舞之始。安定乃兴旺之象,动乱乃倒霉之始。穷兵献武者死,单干独舞者亡。好 吃懒惰者倒,勤劳勇敢者立。”总的来讲,勤劳勇敢是练武之人修德的灵魂,是习武 之人永远不到的根本,其永远是中国武家、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所有向上之人兴旺 发达、永铸辉煌、永远不灭的根本所在。

中国武学中的法,在修德即为行为规范,在振兵即为方式方法,在治气即为做 法斗法,在教学即为标准模范,在归属即为仿效效仿。另外,有广义的天法、地法、人 法,其中人法是第一性的,即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受国家强制 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包括法律、法令、条例、命令、决定等。其小可谓人, 大可谓地,再大可谓天,皆同一道理。有禀义的功法、技法、艺法,其中功法是第一性 的,即体现武家意志,由武家制定或认可,受武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攻守动作规则 的总称,包括型、础、本、门、化、势、内、外、把等。其小可谓推打,大可谓格斗,再大可 谓战争,皆同一道理。有狭义的行法、运法、动法,其中行法是第一性的,即体现个人 意志,由个人制定或认可,受个人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调理运化规则的总称,包括疏 精、活血、理气、提神、调节等。其小可谓微循环,大可谓肺循环,再大可谓体循环,皆 同一道理。总而言之,法是指武术前辈用勤劳、智慧、聪明得来的精典的关于解决思 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窍门,是特指人体九卫(腿脚肘膝头肩胯手节) 具有一定攻击目的、守护手段、防卫措施的人体攻守运动动作,是单一功技艺有效 攻击的门路、程序、窍门,是中国古人数万年来的攻杀战守精髓,是极具古老中国哲 学之理念的。就其总的归属中国武家认为:“行法运,运法动,动法功,功法技,技法 艺,艺法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中国武术运动的总的核心、 中轴、主体、主旋律。

所谓治即中国武家的治气,俗称护法,是指通过完整系统的治理使一个活体人 的方方面面都能保持准确的持禀而把阴握阳的运行格局,是对欠缺的提升,是对超 越的抑制,是对主体的坚决维护。任何一个整体,只要散失了对主体的坚决维护,这 个主体就意味着即将解体,任何一个人、家、族、国等都是一样而类比的。中国武家 的治气是专门针对某一个人而言的,由治头、治胸、治腹、治官、治体、治元、治心、治 受等八个方面构成,俗称治八气,简称八治或八气,古称五气(即治头、治胸、治腹、 治心、治受)。其中,治头即对邪恶之思想、意念、悟、记忆之气的坚决消除,对正确之 思想、意念、悟、记忆之气的坚决树立;治胸即对虚浮之魂魄、胆识、志、勇敢之气的 坚决消除,对实正之魂魄、胆识、志、勇敢之气的坚决树立;治腹即对软弱之劲力能 量、度、肚态之气的坚决消除,对强悍之劲力、能量、度、肚态之气的坚决树立;治官 即对贪婪之口、鼻、耳、喉、舌、肛、器之气的坚决治理,对向上之口、鼻、耳、喉、舌、 肛、器之气的坚决标榜;治体即对懒惰之脏、腑、府、筋、骨、皮毛之气的坚决整顿,对 勤劳之脏、腑、府、筋、骨、皮毛之气的高度肯定;治元即对邪恶之精、气、神、血、液、 津水之气的坚决调整,对正义之精、气、神、血、液、津水之气的坚决赞赏;治心即对 虚浮之情(武家九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愁、惧)欲(武家九欲:食、情、性、官、 财、知、贪、赌、抽)淫(武家九淫:疯、厌、妄、烦、燥、狂、赖、混、瑟)妒忌泛滥之气的大 胆改革,对明正之情、欲、淫、妒忌泛滥之气的坚决肯定;治受即对懦弱之冤屈、侮 辱、诬蔑、污之气和宰割伤害挫制虐之气以及穷困潦倒、艰难苦之气还有打骂、惩 罚、煎熬、制裁、管制、专政、绝杀之气再有启迪、引导、教育、训练、锻炼、锤炼、修炼 之气等五大承受能力的坚决扶植,对百受成才、百炼成钢、百承成人之五大承受能 力的高度弘扬。修德规范了人,振兵建设了人,治气完善了人,的确是炎黄子孙必须 永远恪守的成人基本信条,是中国武家永远的座右铭。

二、招法的亏损不足

招法亏损不足是指武者招法在数量上的粗糙虚少,进而导致攻则九卫散失劲 气、功力、运化之支撑,守则不保要穴、弱点、缺陷,从而产生一系列冲击不到位、顾 头不顾尾、瞻前不顾后的弱势格理反映。多由不规矩之劲力不入招法,不规范之动 作灼伤招法,或劲力不到位,或攻守不得位,或运化不得时等问题所致。

招和法在性质、作用、格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招是三动以上九动以下

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丰富武理;外可达于标点要穴,克制对手,丰富武 运。其所有的的连续攻守,章法固定,施展清晰,劲力顺达,穴道排定,攻击性较大,且及具连贯 性。其内招制施展都有固定的起始前提和固定的结束格局,也是极易认识、破 解、克制的。法是攻守的方法、方式、技巧,不论攻守的连续,只讲攻守的得失。不论 动作的大小,只讲动作的技巧。不论冲刺的多少,只讲冲刺的效率。攻守动作既可单 一攻击,也可一气呵成,章法不固定,随机而来去,随机而应变,可塑性较强,极具灵 活性。其内以协助运形,充实招制,应接欺诈,完善运化,利落手脚。外可协调动作, 锻炼身体,益皮利关节。其最大的问题是连续攻击较弱,劲力扎实程度较差,一旦失 手则不易于迅速弥补。

武术运动中的招虚法弱有表演化、保健化、益寿化之分,有不得要领、没有感觉、 缺乏实践之别,有身体虚弱、没有功夫、缺乏锻炼之异。临阵可见有劲使不上,有力用 不成,有法不能用,有招使不成,只会在表演娱乐中大放光彩,只会在保健锻炼中增 强体质,只会在益寿修炼中大得实惠,而不善于在格斗厮杀、攻杀战守、浴血拼杀取 胜。但对一般人来说那也是绝对无法比对的。其关键在于功法、技法、招法的回归性 修炼,并掌握其严谨的格杀要领,只要找到其攻守的真谛、感觉、道数,即可展现其攻 杀的真谛和战守的精髓。故中国武学家说:“化表演之空,化保健之念,化益寿之意, 去空念意而得标点穴则真,故还性而归根也。”所以说,只要进行传统的点对(招法对 练)、身教(高人对格)、试当(高手陪练)等训练,即可很快进入作战的行列。关键在于 克服怕打心理,其实挨打对武家来讲,并不是一件坏事,此切实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中国武家认为:“身体只有在挨打的情况下,才能激发其攻守本能的提升,攻守智慧 的提高,攻守心理的进取,攻守劲力的充任,攻守胆识的升华,攻守意志的拔高。”

三、招法的应用障碍

招法的应用即招法的输布、展开、行劲、扎力、锤炼、修炼,是功夫的合理排列、组 织、巧妙结合,是适情、适理、适时施展冲击的关键,是得劲、得力、得度、得法、得理等 招法锤炼过程中深化拔高的关键,是招法发挥三大进程(运化、打入、应用)中的重要 环节,是攻守进退过程中的关键。如果招法应用发生障碍,那再好的运化也宛然,再 好的打人也无益。所以说,招法应用的障碍问题,一直是武家所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招法障碍分析

中国武学中的招法应用障碍是指临阵作战过程中所出现的阻挡招法输布、展 现、发威的东西以及阻挡招法实施、发挥、完成的劲力,是不允许招法顺利施展的客 观实际。其招法障碍问题的出现有我为、他为、境为之分,有输布障碍、展开障碍、锤 炼障碍之别。


  • .招法的我为障碍


招法的我为障碍是指招法得不到自己正常的转输、布散、安置、配伍、运化,因而招法在攻守格斗中环动迟缓,磕碰困阻,或在运动的某一环节发生自我的劲力滞 留,因而招法不能展、不能化、不能用。故而导致我为的被动。

  • .招法的他为障碍


招法的他为障碍是指招法得不到超对手的转输、布散、安置、配伍、运化,因而 招法在攻守格斗环动中被对手阻滞,磕碰中被对手阻击,或在运动的某一环节中被 对手抑制、克服、把持,因而招法不能展、不能化、不能用,故而导致他为的被动。

  • .招法的境为障碍


招法的境为障碍是指自己招法的应用得不到环境的支撑、配合、容纳,因而招 法在攻守格斗中无法施展、发挥、驰骋,进而出现招法不能展、不能化、不能用的攻 杀战守局面,故而导致境为的被动。

  • .招法的输布障碍


招法的输布障碍是指招法得不到正常的转输、布散、安置、配伍、运化,因而招 法在攻守格斗中环动迟缓,磕碰困阻,或在运动的某一环节发生滞留,因而招法不 能展、不能化、不能用,被动自生,或酿成困难之格理状况。在武术攻守中导致招法 输布障碍的原因很多,但就其根本,中国武家认为:“招法输布之障碍有五,一日知 己不知彼、知彼不知己。二日招法选择有误。三日劲失宣发肃降而转输运化无力。四 日势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而动停。五日三田配合不默契。”

  • .招法的展开障碍


招法的展开障碍主要是指招法气化不利、劲化不足、力化不冲(武家三化)等的 化为动作能力减退,从而导致劲力滞留,形成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左不能左,右不 能右,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攻不能攻,守不能守的打斗呆滞格局。一般来讲,招法化 为动作的打出,主要依靠的是,急中生智中的随机应变。如果招法化为普通,功夫不 济而打出,招法化为僵硬而硬出,必使本化的能力减退,继而导致招法变质,攻守能 力减退,出现攻击失利,守护失常,预防失理的招法展开障碍问题。

  • .招法的锤炼障碍


招法的锤炼障碍是指招法得不到正常的锤炼,即在险恶空间的垂死性拼杀应 对磨练,因而招法在艰难攻守格斗中思想烦躁,意志恍惚,定性散失,继而动作迟 缓,进退无根,攻守无着,形成麻木、失智、困顿的被动格理局面。总的来讲,虽然说招法应用的障碍问题是武术攻守所研究的重点问题,但归根 结底还是人的认识问题。中国武家认为:“招法应用的障碍问题,根本还在自己的学 艺不高,技术不湛,功夫不到位,谋略不周期,计策不巧妙,智慧不超脱。”并认为: “认识问题是武家的首要问题,如果一个人不认识敌友(根本利益的冲突者与捍卫 者),不认识攻守(生存维护的硬道理),不认识招法(攻守智慧的结晶),不认识三情 (亲爱恩)之人,不认识三随(追随、跟随、伴随)之人,不认识三戴(拥戴、爱戴、感戴) 之人的话,那其必将是这个世界上最悲惨的人。历朝历代的土崩瓦解,无不是以此 而开始的。”也就是说,作为武家必须首先认识武术攻守的招法,并在足够功夫的支 撑下以及临阵技艺的维持下,才能彻底解决招法的应用障碍问题。

浏览86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