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力气妄行

力气妄行是指由于力气失制,不得章法,而妄行于外,或劲虚力失统摄,而导致 的力气乱出现象,特指力气施展的荒谬不合理、非分出常规、胡乱太随意,是没有必 要的体力浪费。其妄行的形成,多由大怒失态,态失伤势,势伤则劲力无着,而力随 感出;或大恐伤化,化伤失运,运失则劲力无藏,而力随觉放;或攻邪过猛,伤及度 态,度敛态失,则续力无常;或重伤失控所致。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武术各门各派中,均有极为丰富、完美、地道,且极具独 特品位的架、式、势、招、章、法(武家门派六要),故在出力攻击中的奇特招法随处可 见,但无论那门那派,任何形式的力气妄行都是绝对禁止的。因为,搏打厮杀、攻杀 战守、浴血奋战中的力气妄行,就意味着自己体力的无味耗损,自己体力的无味耗 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或死亡。

中国武术运动中的力气妄行是鉴别运动水平高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没有攻守 三要一修德、振兵、治气等严格系统训教的人来说,是很难回避力气妄行的。假如 一个人没有进行过严格系统的修德训教,人情世故是什么也不懂、不辨、不分、不 另ij、不明、不清、不忍、不容、不尊、不敬、不爱、不恨(武家修德十二忌),自然动起手 来就会无情、无理、无法、无德、无礼、无规、无义、无仁、无严(武家修德九禁),那力 气妄行也就成了必然。假如一个人没有进行过严格系统的振兵,攻守进退是什么也 不会、不便、不成、不行、不济、不合、不知、不识、不对、不支、不力、不配(武家振兵十 二忌),自然动起手来就会乱攻、乱守、乱进、乱退、乱打、乱闹、乱杀、乱砍、乱防(武 家振兵九禁),那力气妄行也就成了自然。假如一个人没有进行过严格系统的治气, 无法无天是什么也不怕、不畏、不惧、不甘、不让、不讳、不惜、不顾、不管、不在乎、不 自量、不服气(武家治气十二忌),自然动起手来就会没轻、没重、没缓、没急、没大、 没小、没先、没后、没脑(武家治气九禁),那力气妄行也就成了必然。另外,若没有身体健康的锻炼,身体健康失去了基本的锻炼、建设、增强,必然 会身虚体弱,那一旦被人宰割,有的只是无力的妄行,结果只能被完全的宰割;若没 有身体素质的锻炼,身体素质得不到正常的基本提升、建设、加强,无法满足正常的 攻守要求,那一旦被敌人追杀,有的只是不济的妄行素质,最终必将会落入敌手;若 没有攻守本能的锻炼,攻守本能得不到正常的激发、建设、提高,无法满足不可避免 的搏打厮杀,那一旦与人打斗,有的只是力气妄行的攻击,终将被无情击败而任人 处理;若没有中国武术的锻炼,攻杀战守水平得不到基本得提高、建设、修炼,自己 的攻杀战守水平得不到完整系统的提高,那一旦与强者打斗,有的只是本能性的搏 打厮杀,那最终必将被击败而任人处理;就身体本身而言,若久惰致外劲虚损,或倦伤神,内劲不足,劲失统摄,则可导致力不从心,出现身体内外的劲力妄行,而有 害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总而言之,武术运动尤其是武术的攻守运动,都必须高度关注自己的力气运行 把控,浪费性的力气失控妄行是绝对要不得的,为此必须真正做到对力气失控妄行 的根本认识。中国武术家说:“出力过度,则力气失控而妄行。出力过欠,则力气拥盛 而妄行。藏力过度,则力气堆积而妄行。藏力过欠,则力气短缺而妄行。”当然,在殊 死性的攻杀战守中,也必须在关键时刻,发起三猛(猛攻、猛打、猛杀)攻击,但绝不 能导致自己的力随劲脱,劲随气绝。当然出现三猛过度而伤势,三猛过余而伤神,三 猛过剩而伤身,是不可避免的。但非要达到三猛足劲足力足量(武家三足)的攻击, 势必导致力随劲绝而神亡,出现呆滞、瘫痪、休克状况,再也无法拉架、定式、行势、 作战的局面,这是武家所高度忌讳的。虽然说,极度刺激有利于奇迹的产生,但这句 话主要是针对训练、磨炼、锤炼而言的。

五、劲力的失调

中国武术运动中的劲力本来就是互根互用、互惠互利、互帮互助的。如果在攻 守运动中出现劲力的功能失调,那将是非常致命的。中国武学家认为:“百劲百力, 本属一道,各持一法,向心者为劲,凝聚为阴,团结为禀,抱团为阳。离心者为力,扩 散为阴,分解为禀,爆炸为阳。万物万象万空,合则多劲多生多长,分则多力多归多 还,持则两立两峙两和。其好坏,竟在多少正负顺逆需弃之间。”中国武家一向把持 着百劲百力的阴阳禀,追求着百劲百力的清浊和,维护着百劲百力的互根互用、互 惠互利、互帮互助的。所以,武术运动中的劲力的失调便显得格外受人重视。

(一)劲力的基本属性

武家身体劲力的属性问题,是研究劲力的根本问题。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中 国武学家认为:“人之百劲百力,在攻守,则劲属阴,力属阳。在身体,则劲属于阳,力 属阴。”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中国武学家认为:“人体之劲,属阴,归弧,源于神,展 现于内,知于感受,识于意会,查于接触。人体之力,属阳,归宜,源于劲,展现于外, 知于速度,识于冲击,查于碰撞。二者阴阳相随,互依互存,互为互用,互助互帮。”并 说:“无弧则无劲,无直则无力,无圆则无能。”并认为:“全阴者,阳至则瞎。全阳者, 阴至则瞎。全禀者,无阳而不兴,无阴而不长。”还说:“劲相对于力,具有滋生,温照, 推动,化变,统摄,懦养,运载,助长,支撑之作用(武劲九用)。力相对于劲,具有维 护,爆发,出头,捍卫,彰显,声张,突出,守卫,防止之作用(武力九用)。”所以说,劲 的收敛、虚弱、运化失常,必然影响及力。劲的张扬、亢进、攻击失常,必然影响及劲。 就其原因中国武家认为:“劲虚则力无以生化,力必因之而虚弱。劲虚则无法推动, 温照力气攻守,力必因之而循行滞涩,而终致不畅;力虚则动作统摄失职,动作必因 之而变质。”并认为:“劲滞则力必因之而怕阻;劲机逆乱则力必随劲而上逆,下陷, 前瞻,后顾,左期,右盼,中空(武力七逆),甚则疯出,狂放,妄动。”

总的来讲,武术运动中的力气亏耗或功力失调,必影响及劲。而劲头亏耗或劲 气失调,亦必影响及力。中国武家认为:“力虚则劲无所发,必影响劲之造化。力脱则 劲无施展之锋,则必然外散而脱逸。力疲则劲乏,必郁阻劲行而不顺。故临阵,劲力 失调,乃武家之大忌,其多现于劲滞力疲,劲不摄力,劲随力脱,劲力两虚,劲力失 和,劲力失衡,万不可不察,不可不顾也。”

(二)劲滞力疲

劲滞力疲,是指由于劲的运行阻滞不畅,以致力的行进障碍,继而出现力疲的 格理状态。也就是说,在武术运动中劲不足就意味着力不足,没劲也就意味着没力。 一般情况下,多由体力不支,营养不良,身体素质不好,或久病,内伤,体弱,或缺少 活动、锻炼、劳动所造成。在临阵攻守中,多因连续攻杀、继续搏击、坚持斗争、不懈 战斗、硬撑对抗等因素伤及劲力,而致劲滞和力缺的同时形成。如拳击比赛到最后 几局,大多都会出现拳头不听话、身体跟不上、感觉不清晰等劲滞力缺现象。

劲滞力疲问题与势的格理峙化失时,也是极为密切。中国武学家认为:“势主峙 化而藏招行力,若势劲峙化不畅,化为失职,则劲头阻滞,势门无法正常开合,势路 受阻而无法运筹,故招力拥阻而不展,开张闭合教条而僵硬,封锁封堵迟缓而怠慢, 临阵多见开局不利,先手、先势、先机(武家三先)尽失,而一塌糊涂。”并讲:“内主劲 气而行力,外主力气而劲使,力为劲之帅,劲为力之母,劲行则力行,劲滞则力滞。临 阵多见劲虚力弱,劲尽力绝,劲滞力疲。亦见内功失和,劲失儒养,力是后盾,而致劲 滞力疲。”

(三)劲不摄力

劲不摄力,主要指劲虚不足,统摄力行之功能减退,劲失统摄,力不循径,游出 径外,而导致攻击失力,漏洞百出,极易被对手一举拿下的格理状态。此多与久病伤 神,内劲虚损,丹劲不足有关。中国武学家认为:“劲虚下落,而致力从偏而出,则力 随劲偏。力随劲偏,统格无权,则斗力锐减,多见力偏,力歪,力斜,而成乱打滥击。劲 虚统力无权,力离攻击路线而偏于径外,落于不击之处,则见标点、营域、穴位之外 围受力,而功效不显。”所以说,攻杀战守中对劲气、劲头、劲根、劲源、劲体、劲运(武 家六劲)的合理维护是第一性的。所谓标点是指规定击打的位置;营域是指必须保 护的区域;穴位是指经验性的人体击打点,具有一定的攻击目的性。

(四)劲随力脱

劲随力脱,是指在大量出力的同时或过后,劲亦随着力气的消耗而脱散,从而 形成劲力两虚或劲力并脱的格理状态。常由于奋力搏杀,紧急施救,关键支撑,仅久 未战,突然耗力,吃力太狠,或外伤失力,或体质虚弱等因素所致。比如,突如其来的 一场比赛,突如其来的一顿干活,突如其来的一场奔波,正常人在第三天时,即会出 现劲随力脱的现象,第六天即身体恢复,第九天即会出现显而易见的超量恢复高 潮。这也就是中国武家对三六九倍加关注的因素之一。不仅日有如此的天性,而且 月、年亦有如此的天性。中国武医学家认为:“满三月为一个系统周期,满六月为一 个整体,满九月为一个重现周期。满三年为一个彰显周期,满六年为一个凸显,满九 年为一个净显周期。比如今年系统训练的功夫,后年才能真正彰显出系统功夫训练 的成果,六年后才能自然展现,九年后才能脱胎换骨。”

总的来讲,劲是力的载体,力是劲的体现。力脱则劲失发泄,而内耗生疾,故劲 亦随之而暴脱亡失。力脱则阳亡,不能保护体表,则见被打被击;阳力虚弱,不达四 肢,故四肢无力,劲力两脱,公道不能主持,自卫不能防身,见义不能勇为。所以说, 运动动作之力若不能到位,则力敛劲逆,劲随力脱,劲力脱阳而抱阴,形成劲力死守 的挨打局面,故架见收敛,式见变形,势见萎靡不振。

(五)劲力两虚

劲力两虚,是指武术运动中劲虚运化能力减退与力虚招法攻守失真同时存在的运 动状态。其多因先有失力,劲随力衰;或先因劲虚,力气无以依托而逐渐荒废,从而形成 劲力两虚之征。或久战恶斗,耗劲废力,且耐化不济,而劲力两亏所致。临阵可同时并 见,动作迟钝,招制失真,攻法无序,冲杀无度,守护无安,技巧无着等劲力两虚现象。

(六)劲力失和

中国武学家认为:“劲力失和,则招不入循,法不行径,路不照规,制不守道,套不 依律,趟不靠谱。故劲力和,则攻守有序,刚柔有度,进退有法,动静有根,虚实有谱, 疾徐有律。”临阵所见的劲力失和,主要因为劲力两虚,劲力两旺,劲力两脱,以致劲 力之间相互为用的机制失于和调,影响攻守循道、路线、途径的运营,从而产生肢体 的动作运化失常或攻守感觉异常。也由于力虚受克而及劲,劲猛受阻而及力,或只知 用劲而不知出力,只知出力而不知用劲,导致劲力不统不控所致。一般临阵可见,有 劲而无力,有力而无劲,身不由己,肢不行路,卫不入穴,甚则运动失常,身体失衡,甚 则东倒西歪,身手着地,甚则失控倒,失身出局。这都是劲力失和的必然结果。

六、劲力失衡

在中国武术的攻守、娱乐、保健(武术三大功用)运动中,劲力失衡是一件非常 令人头痛的事情。二者的关系如同箭头与箭杆,中国武家认为:“箭头不快,努断箭 杆。主子龌龊.气死群臣。车头不快,车身无奈。头羊不走,众羊死守。”也就是说, 劲力本来是捆绑在一起的,是典型的阴阳辩证体,如果二者失衡会给二者所生化的 一切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和困惑,甚至是不可逆转的格局。

(一)动作失控

动作失控,是指由于外部劲力的作用而使自己的劲力受阻被动地改变其原本 的运动方向或直接产生变形的武术攻守格局,是劲力失调的一种格理反应。宏观地 讲,是魂不守舍导致劲力失控所引起的动作失控,是胆战心惊导致劲力失控所引起 的动作失控,是心浮气躁导致劲力失控所引起的动作失控。直观地讲,是自己内劲 失控所导致的动作失控,是自己外力失控所导致的动作失控。微观地讲,是自己劲 力失控所导致的身不由己,是自己劲力失控所导致的肢不循径,是劲力失控而出现 的卫不人道。故中国武学家认为:“天地万物之百劲百力百象,不把则不稳,不握则 不固,不控则不圆,不制则不方,不关心则不听,不爱护则不从,不帮助则不顾,不管 理则瘫痪,不监督则动乱,不检查则荒废。”并说:“攻守运动不止,直行环转而不休。 外劲外力大克,动静身不由己。肢力身劲不把,必定大乱章法。”并说:“但凡失控,则 劲不行,力不入,能不主,量不济,客于境外则无着,客于境内则无峙,客于界外则无 安,客于界内则无全,客于区外则无谋,客于区外则无计,必行调控归顺而再战。”在 攻守格斗中,失控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关键在于失控后自己有没有化顺的准备和能 力。所以说,武家对武功的修炼是绝对不可挑肥拣瘦、孰重旧轻、敷衍了事的。

所谓肢不循径又称肢不循道、肢不行路、肢不走盘,是指四肢不能按照功力招 法之章法规定所进行固定性的路途、路线、方向行进;卫不入穴是指所有具有攻击 能力的体卫力点都无法达到功力招法所确定的攻击穴道位置。

(二)运动失正

运动失正是指由于自己道德、理想、目标的错误所导致的武术运动、动作、化为 的歪邪,是运动智慧、谋略、计策无主所导致的劲力不制从而改变其本来之运行轨 迹和动作路线继而走火入魔的一种运动感受。深层次地讲,是三纲(情、理、法)不辨 所导致的运动失正,是三领(凝、聚、团)结抱团不得所导致的运动失正,是三情(亲、 爱、恩)不清所导致的运动失正,是三道(天、地、人)不识所导致的运动失正,是三德 (阴、阳、禀)不遵所导致的运动失正,是三礼(国、族、家)不周所导致的运动失正,是 三规(规则、规范、规矩)不守所导致的运动失正,是三做(做人、做事、做局)不做所 导致的运动失正。直观地讲,是三战(战略、战术、战法)不辨所导致的运动失正,是 三略(韬略、战略、策略)不懂所导致的运动失正,是三智(谋略、计策、点子)不济所 导致的运动失正,是三择(择穴、择招、择法)不精所导致的运动失正,是三法(斗法、 打法、战法)不通所导致的运动失正。总的来讲,运动失正多由内劲失主而运动失灵,或内力失制而身体失衡,或心 力失修而运动失明,或内志失治而运动失正等运行失常的格理反。所以中国武家认 为“不主则散,不司则乱,不修则泛,不治则滥,不管则瘫,不制则痪,不立则倒,不独 则统。”并说:“天地万物,各成一体,运动不止,周而不息,但凡失正,乃修德不全,治 气不面,振兵不通,心意不达之故也。”在攻守格斗中,失正是一种邪的迹象,邪有真 邪假邪之分。所谓真邪即人之初之邪的邪,没有严格修德的邪,没有系统治气的邪, 遇大邪而不邪的邪。所谓假邪即人之大正之邪的邪,是严格修德之后的邪,是系统 治气之后的邪,是遇邪而大邪的邪。

(三)东倒西歪

东倒西歪即神志不清,是指在外部劲力作用下自己的经脉气血郁滞上丹田意 念混乱、中丹田胆识勉强、下丹田劲力涣散的格理反应,是认识不清、行为混乱、意 志顽强的精神体现。故中国武家认为:“受劲则浊,受力则浑,受劲力则浑浊。不受劲 则清,不受力则澈,不受劲力则清澈;挨打则光,挨骂则明,挨打骂则光明。不挨打则 黑,不挨骂则暗,不挨打骂则黑暗;受冲则正,受击则大,受冲击则正大。不受冲则 歪,不受击则斜,不受冲击则歪斜;受惩则兴,受罚则奋,受惩罚则兴奋。不受惩则 萎,不受罚则靡,不受惩罚则萎靡;受奖则勤,受赏则劳,受奖赏则勤劳。不受奖则 懒,不受赏则惰,不受奖赏则懒惰;受格则精,受杀则湛,受格杀则精湛。不受格则 毒,不受杀则恶,不受格杀则毒恶;受危则夹,受险则敛,受危险则夹敛。不受危则 狂,不受险则妄,不受危险则狂妄;受修则规,受治则范,受修治则规范。不受修则 娇,不受治则惯,不受修治则娇惯。”并说:“凡外劲外力大克,而身心失志,神志不 清,动则失控而立,作则失控而行,视为东倒西歪。客于境内则被格,客于境外则斗。 客于界内则被冲,客于界外则被击。客于区内则被攻,客于区外则被打。”所以,在攻 守格斗中是非常忌讳神志不清的。神志不清俗称失志是一种大败迹象,必须高度重 视随即处理,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

(四)身手着地

身手着地是指由于攻守需要所发生的两足之外任何一点的着地,是辅助性的 自我保护举动,是武家临阵实战攻守中的天性保护措施之一。有主动、被动、辅动之 分。主动即某个动作、技术、招法完成所必须的主动身手着地。被动即由于外部劲力 作用所导致自己劲力失主而发生的两足之外任何一点的着地。辅动即为了防备攻 守失误所采取的辅助保护措施。

中国武术攻守运动中的身手着地,是特指被动身手着地的。中国武学家认为: “劲不主,则足误,而身手着地。力不司,则足失,而身手着地。劲力不撑,则足下生 软,而身手着地。”并说:“凡外之劲力大克,劲力不敌,身心失备,灵机未动,两足不 济,则身手着地而守立。”在临阵攻守中,被动的身手着地,被视为是一种失策现象, 关键是足下应力未能做到随机应变而准确到位。

(五)失控倒地

失控倒地是指在外劲外力的强大作用下,自己的劲力无法抗拒并在双足失控 倒地的同时转化为维护自己安全的着落劲力,继而安全倒地的运动攻守过程,是维 护自己双足不到位而发生的身体倒地性的运化格理反应,是双足彻底散失支撑下 的身手支撑,是以坐卧爬躺腌为样式的由立到倒。中国武学家认为:“强劲之下,劲 失主张,则足下必误,而身手倒地。强力之下,力失司制,则足下必失,而身手倒地。

浏览88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