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过程,就是推 动自己、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大学期间,李小龙始终坚持练功不辍,力求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 苦练,使功夫逐渐娴熟乃至达到更高的境界。除了精通各种拳术外, 他还擅长长棍、短棍和双节棍等各种器械,并研习气功和硬功。在这 个过程中,他从实战出发,以中国武术为基础,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 拳道、泰国拳等技击术的优点和特长,总结多年的经验自创了一种拳 术,其中的“李三脚”、“寸拳”和“勾漏手”等都是他的绝招。
即使李小龙当时很年轻,却已经是个首领人物,因为他有一种特 殊的气质,他一进屋,每个人都会自然地注视他。”当时,已有好几个武 术爱好者跟在李小龙周围转,他们均劝李小龙到校外公开设馆授徒, 并收取学费。1962年4月,二十一岁的李小龙在西雅图唐人街开设 “振藩国术馆”,传授中国功夫,李小龙的武馆正式开张了。十多年后, 中国功夫风嚓世界,正是从这间不太起眼的武馆开始的。当然,取得 这样的结果,即使是当初野心勃勃的李小龙也是不曾预料到的。起先 问津者寥寥,后来他带着几个学武的学生,不断去西雅图的几所大学 做示范表演,情况终于好转。有一次,李小龙在短短的11秒内就击败 一名出言相讥的日本空手道黑带三段武师,声名鹊起;另一次在佛罗 里达州唐人街赤手空拳制服4个持刀歹徒,勇救华人少女,消息刊上 报纸,影响非常广泛,慕名投到门下的学生越来越多。
练功与授课之余,李小龙埋头研究武术理论与训练方法。他一生 留下了七大本学武笔记和数本著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 《功夫记录》、《二节棍法》、《布鲁斯•李拳术图解》(英文版)和《布鲁 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等。这是1963年出版的《基本中国拳
法》,他将搏击术注入中国基本拳脚,展示了深厚的武学造诣。
武馆要招彳来学员,增加经济收入,就需要在社会有一定的知名度。 李小龙想,光坐在家里等不是办法,天下之大,谁晓得我李小龙有威猛 无比的
“截拳道”呢?应该找机会打出去,向世人公开截拳道,只有投 身“战斗”,才能打开局面。“战斗”一词成了李小龙当时挂在嘴边的 口头禅。
李小龙渴望成功,迫切希望有朝一日能名震全美。因此他决定在 美国作巡回表演,以扩大他的;响。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莲达,立即得 到了莲达的支持。但有一个条件,即自己虽已怀孕数月,不放心李小 龙独自出去闯天下。就这样,李小龙携妻上路了。李小龙这次巡回表 演的地区范围!美国中部的城市。
李小龙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国武师,并认为中国人必须靠实力证实 自己,但却不抱狭隘的民族观,因此他交的朋友是广泛的不限民族、肤 色。李小龙在表演中,还结识了一位在世界武坛具有较高声誉的跆拳 道大师李俊九,李在美国被称为“跆拳道之父”。他建议李小龙应多参 加比赛,因为美国人注重现实。他的话给了李小龙一个很大的启示, 正好,全美空手道大赛在加利福尼亚开赛。通过老朋友埃迪•帕克的 推荐,李小龙参加了比赛。1964年,李小龙在全美空手道大赛中击败 蝉联三届冠军的罗礼士,夺得冠军,继而应邀在加州长滩国际空手道 大赛开幕式上表演蒙目截击、寸拳等绝技,引起轰动。
当年,李小龙年仅24岁。
26岁创“截拳道”
李小龙说:"假如我们想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话,首先要了解自 己,警惕自己,干些惊世骇俗的事,能人之所不能。一般人最大的 通病便是太自满,一味以为自己了不起,于是便缺乏上进心了。” 1967年8月,经过深思熟虑,李小龙把自己创建的武术定名为“截 拳道”。
在他参演的一部电视剧里,李小龙大段介绍截拳道:“就是截击 拳。你要攻击我就得接近我,接近我就给了我机会截击。在这种情况 下,我就会用最长的武器踢你最近的目标,现在是,膝盖。截击拳比西 洋拳更具杀伤力。……”
多年以后的评论界称:“截拳道是一种容纳百川、取自东西拳术的 搏击术,并具有三个层次,一是思想,二是功夫知识,三才是技巧。前 者便是李小龙创立截拳道时说的’以无法为有法',后两者则是’以无 限为有限’,而这两句指导截拳道修习者的警句,不但表现了东西文化 融合之成就,也体现了香港人20世纪70年代的精神,可以说,它是一 种时代与文化的产物。……”“这种快速击倒对手的拳击术,在李小龙 眼中不仅是一门搏击术,更是一种人生观或处世观。人必须向善,却 不应拘泥于形式。正如一杯水放进茶壶便成茶壶之形,放进杯子便成 杯形,所以重要的是水的本质。水清则人人皆喝之,水浊则人人皆 拒之。”
李小龙创建截拳道,在当时的中国武术界是一件毁誉参半的事。 一部分人认为李小龙另辟蹊径可喜可贺;另一部分人,尤其是咏春门 派,认为身为咏春门人的李小龙是欺师灭祖。但李小龙坚定地走了下 去,“我们为什么会害怕?这是由于我们做事不能当机立断,一旦犹豫 不决的时候,我们便会畏
缩。但如果能够对某件事作明确的判断时, 不论有无价值,我们都不会畏缩。对某件事视作极端毫无价值的话, 这也是勇敢的表现;对某件事视为绝对成功或视为当然时,这一样是 勇敢的表现,但是如果对某件事束手无策的话,那么便是畏缩了。对 敌亦是一样,只要用信心去鼓舞自己,纵使失败,精神上仍是胜利的。”
李小龙在赠李俊九的诗《我是谁》中写道:
我是谁?
这是一个老问题。
每个人都会这样问自己,
反反复复,在此时或彼刻。
尽管他向镜中端详,
可以认出自己的面庞。
尽管他知道自己的姓名,
自己的年龄与生平。
但他仍深深地渴望了解,
我是谁?
我是人群中的巨人,
俯视苍生的豪杰,
还是封闭自感的庸碌之辈?
我是功成名就,信心实足的绅士,
—呼百应的天生领袖,
还是在陌生人前小心翼翼
动辄心惊的弱者?
在强装的笑颜后面,
是一颗瑟瑟发抖的心,
如同在漆黑森林里迷路的小小少年。
我们中很多人渴望成功,
但惧怕失败。
尽管我们有能力,
将理想变成现实。
只有培养自然直觉的人,
才能建立自己的观点,
卓有成效,令人钦敬,异彩纷呈。
坚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
信心终会获得报偿。
奋进,在这一过程中,
你会发现真实的自我,
如同透过镜中反观自己。
事实证明李小龙的截拳道不仅具备理论底蕴,而且非常有实战价 值。他在美国开设的截拳道班盛名远扬,授课一小时收费275美元, 仍然门庭若市,在西雅图、奥克兰'洛杉矶等地连开了四间“振藩国术 馆”。
其实李小龙并不满足于开班授徒,他的目标是好莱坞,希望通过 电影来弘扬中国功夫。用李小龙的话说,有时,我们追求某一样东西, 这样东西可能是毫无价值或毫无意义的,但我们会尽毕生之力去追求 它;有时明知是不可得的也不会放弃追求。这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寄 托。人生可能不断地去追求精
神上的愉悦或物质上的享受,不停地去 忙碌,从忙碌中产生趣味,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结果“目的”是次要 的,“兴趣”才是第一的。
传奇的私人教练生涯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曾经在好莱坞影视 圈拼搏,凭一双铁拳为自己和中国功夫打出一块天空。当时众多的好 莱坞名人,如动作片巨星史蒂夫•麦昆、詹姆斯•科本、李•马文、著 名导演与制片人罗曼•波兰斯基、著名编剧斯特林•西利芬特乃至发 型师杰伊•西布林等,纷纷拜入李小龙门下,学习振藩拳法与截拳道 等中国武功。
1967年,随着《青蜂侠》电视片集的停播,李小龙的精神状态也开 始进入了低潮。李小龙暂时在好莱坞的影视片中找不到角色可演,他 无路可走,只好一边专心致志管理“振藩国术馆”,一边继续努力开拓 他在好莱坞的电影事业。
在这个时候,李小龙的助手之一,《青蜂侠》电视片集的副制片人 查尔斯•菲茨西蒙兹对他进行了良言相劝。查尔斯认为,李小龙不能只依靠在武馆讲课挣每位学员每月22美元的授课费,还应该去做私 人教练,这样每小时可以挣50美元。
李小龙开始不太同意。但是,查尔斯告诉他,好莱坞的名人们很 多迫切希望学习功夫,或以之充实自己的影视表演,或以之成为引以 为自豪的资本,这些富足的好莱坞名人完全能够支付那笔授课费用 (事实上,李小龙的私人授课收入最终达到了 275美元/小时)。
像电影制片人罗曼•波兰斯基这样的人,甚至把李小龙请到瑞士 的度假胜地去做他的私人教练。在以后的岁月里,私人教练便成了李 小龙最挣钱和最有乐趣的一种活动。
动作片巨星史蒂夫•麦昆是李小龙著名的首批好莱坞弟子之 -o李小龙发现,史蒂夫身手敏捷、性情刚强,是一位真正的街头 斗士,在遵照李小龙的实战概念和原理进行训练时,没有遇到任何 困难。
制片人和电影编剧人斯特林•西利芬特知道了李小龙当私人教 练的事情后,也来找李小龙交涉私人授课的问题。令人惊讶的是,小 龙开始并不买这位著名编剧与制片的账。李小龙告诉他说:"你岁数 太大了(斯特林时年已49岁)。我不相信,你能达到我期望你达到的 目标。”
但是,斯特林对李小龙的婉拒并不甘心。他说:“小龙,你也不是 生来就可以同时击败好几个人的。我会努力学好你所教的一切。”斯 特林在李小龙的指导下学习了两年,获得了两个合格证书。他常说, 这两年改变了他的生活。
斯特林•西利芬特说:“李小龙教的武功,许多内容是随着每个人 的变化而变化的。李小龙讲授的技击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格斗 技。”斯特林后来对李小龙帮助也很大,1971年好莱坞著名电视连续 剧《盲人追凶》出色
浏览7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