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中国武术战情学说的基本观念
战情学说就是中国古代对战斗情形的一种完整、系统、规范论述,是中华民族 对战斗情形的哲理性、科学性、实践性的传统认知,是中国武术家对战斗情形的基 本认识,是中国武学家对战斗情形的基本知识。其中包含着开战的基本观点、作战 的基本理念、战斗的基本信条以及对作战的整体观、辨证观、唯物观。
一、战情学说的根基
古往今来中国人对战情的关注一向是比较爱好的,并对战情的描述也是比较 感兴趣的,这与武是中国文化的主旋律是绝对分不开的。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一向 是一个非常崇尚英雄的民族,所以英雄辈出、豪杰普现、壮士普天下(武家三强),一 代更比一代强。因为这是人类进步的标杆,社会健康发展的硬道理,国家繁荣富强 的质的体现,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象征。这就是武术、武学、武哲、武文化璀璨的根 本魅力所在,这就是中国文明、中国文化、黄河文化、三晋文化永恒的关键所在,这 就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天下无敌的核心所在。古往今来,国人对英雄人物的了解就是通过世人对战斗情形的描述加以宣扬、 歌颂、文字表述万古流传的。无论是古老传说时代的经典故事,还是神话时代不朽 的经典封神,还是有史以来的历史记载,没有一个不是歌颂、弘扬、标榜为民族国家 做出突出贡献的民族英雄、天下豪杰、慷慨壮士的。这种大亲、大爱、大恩、大德、大 道(武家五道)的传颂、演绎、记载,无疑是中华儿女不败的根本动力。
二、战情学说的实质
中国武术的战情就像唱歌、舞蹈、运动一样,只是一种攻守现象,战完即逝,将 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是对战斗情形的回忆、模拟、记录。中国武术的战情学说就是 建立在这些回忆、模拟、记录等人文基础之上、学术上、有系统的主张或见解。近代 影视科技出现之后,许多战斗情形、情况、情节做到了平面性的复制和再现。但再好 的影视复原、复活、再现,也是表面上的,其战情之内涵、惨烈、用意也是无法再现 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武打片的战情与实战战情相提并论,这是危险的。武打 片的战斗情形是制作的,一般没有危险,是模拟仿真的,切实具有非常好的渲染、鞭 策、广大效应。而实战情形则不然,那是真实的对抗、打斗、攻守,对武家来说是可控 的,但对武盲来讲没有深浅、尺度、分寸,随时都会造成伤害,不仅会有一定的危险, 甚至是致命的。
三、战情学说的基本观点
战情学说的基本观点就是战情学说的基本立意。作为武家必须坚持正确的观 点,必须建立精准的意念,必须树正气、立正道、守正德(武家三正)。否则人类社会 的正气、正道、正德就会被渐渐削弱,沦落为苦不堪言战乱格杀。在中国武学中要求 中国武家必须坚持正确的作战观点,即实事求是、以战为本、以情为根。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搏打厮杀中的 攻杀战守问题。武术是一门立竿见影的学科,任何虚假、伪劣、浮夸的东西最终都会 灭亡的。所以对自己来讲不实事求是就意味着毁灭。
以战为本是指战情学说的一切必须以战斗的实际为本意、本末和本位。武术的 本意就是制止无道的滥杀无辜,是制止兵火(即兵指没有装备的部队,泛指人体与 人体的攻守)的必须,是制止兵戈(即戎指装备最精良的部队,泛指装备与装备的攻 守)的必须。没有超兵火、超兵戈的作战能力,不仅制止不了兵火、兵戈的格杀,反倒 被兵火、兵戈所消灭。所以对武家来讲不以战为本就意味着自取灭亡。
以情为根是指战情学说的一切必须以作战的情形为根源、根据和根基。中国武 家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就是对以情为根的精辟展现。在武打实践中,作战 的是一线的战士、武士、武打者,战情往往是瞬间突变的,一线者只能根据战情的变 化而随机应变地战胜对手,死板硬通是不会适应千变万化作战的,只有在千变万化 中借变化之契机、天机、地机,才能在最终战胜对手。所以对武家来讲不以情为根就 意味着自取自毙。
四、战情学说的基本理念
战情学说的基本理念是:多观、多验、多悟(武家三多)。多观是指对待战情问题 必须多观察、多观赏、多观看(武家三观),只有多三观才能出神入化、入骨三分、随 机应变。多验是指对待战情问题必须多查验、多考验、多试验(武家三验),只有多三 验才能身法自如、攻守自便、得心应手。多悟是指对待战情问题必须小悟悟人、中悟 悟理、大悟悟道(武家三悟),只有多三悟才能灵感再现、理道通达、融会贯通。
五、战情学说的基本信念
信即确实、信用、相信。中国武家认为:“无意不立,无信不立,无武不立。”念即 念头、想念、意念。中国武家认为:“念由心生,一切念皆是武念,过戈则乱,欠戈则 屈,过念则多虑,欠念则呆板,唯止戈而念和。”还说:“万念藏于心(基因信息),万念 出于心,有念才有想,有想才有思,有思才有意,有意才有心,有心者立志长,有志者 事竟成。”信念即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战情学说的基本信念就是武家对战情 学说的确信看法,由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取胜出发、一切从长寿出发等构成。所 谓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说在研究分析和讨论作战情形时必须从具体的实际着手。所 谓一切从取胜出发是说在研究分析和讨论作战情形的时候必须从怎样才能取得作 战的胜利或最终胜利着手。所谓一切从长寿出发,是说在研究分析和讨论作战情形 时必须从有益于身体健康和长命百岁着手。
六、战情学说的整体观
中国武术战情学说整体观是作战情形研究分析和讨论过程中的整体看待观 点。战情学说的整体观,就是以五运为中心的藏象学说,即以中国武术五大功夫为 基本理念的攻守核心学术,是把局部格理改变同自己的整体战情联系起来,从作战 双方攻守之间通过径道的相互运行和克制关系来探讨打斗的发展和传变,从而形 成注重把握大局的格理观和注重把握先手的作战观。因此,中国武术家认为:“凡打 斗,都是全身、局部、经穴的综合格理表现,不存在单纯的局部打斗、经穴、营卫打 斗,更不存在没有局部打斗的全局性打斗。”实际上,局部打斗可以影响全局性打 斗,全局性打斗也可以通过局部而反映出来。中国武术的战情学说,就是立足于整 体的格理观来认识和研究打打斗斗的。所谓藏象学说是指用来解释万物运动现象 的学说。
七、战情学说的辩证观
中国武术的战情学说辩证观,是作战情形、情况、情势研究分析探讨过程中的 唯物辩证观点,是以中国武术的三大基本学说为基础的辨证观点。中国武术家认 为:“卫与卫之间、势与势之间、功与功之间、技与技之间、招与招之间,在格理上存 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在格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并且多以道气学 说的三道生还理论、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理论来阐释攻守之间在基理和格理上的 相互影响及其打斗的运动规律。所以,中国武术的战情学说既注意打斗的局部与整 体的联系,又注意打斗的发展和变化,既看到格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又注意到打斗 突变的特殊情况,从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打斗的发展过程,从而充分 体现了中国武哲、武学、武术的唯物辩证观点。所谓中国武术的三大基本学说,即阴 阳学说、道气学说、五行学说。
第三节攻守的情形分析
攻守情形是指武家根据战因等具体情况所选定的对抗、攻击、格斗形式,是对 开战手段的基本确立,是对作战性质的基本敲定,是对作战后果的基本预测。攻守 情形分析是指对将发生的战情形制、战情形式、战情形迹等战斗情形所进行的具体 分析。中国武家对战情形制、战情形式、战情形迹的分析是建立在道气学说基础之 上的。中国武家认为:“攻守情形,战制有三,战式有三,战迹有三。”也就是说,战情 形制可归纳为三种,即打斗、捉拿、咋呼。战情形式可归纳为三类,即格斗、比赛、较 量。战情形迹可归纳为三类,即举动、神色、迹象。虽说打斗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 但无论如何攻守情形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战制分析
战制是指敌我双方相互攻击所形成作战形制,即对作战位置、构造、形状的构 思布局,是与对手打法、尺度、分寸的确立,是对作战战略、战术、手段的确定,是对 作战形式的布控。一般作战形式上的布控就标志着照面方法、打斗章法、攻击招法 的敲定。战制分析就是对将发生的作战位置、构造、形状所进行的定性分析与预测。 从战制的性质上可归纳为打斗、捉拿、咋呼等三大类。这虽说是中国武家徒手攻守 的基本战制,但对一般人来说均属于过激行为。武家认为:“一般人的过激行为必须 在挑逗、捉弄、忽悠下才能得以实现。”
(一)打斗
打斗是作战形制的禀性主体,即遵照格理所进行的完整系统作战,是攻打格斗 的常规展现,是按照一定击打位置、攻守构造、进退形状来进行作战的。其主要目的 就是打败对手、俘获对手、拥有对手。主要特征是必须按照武家打斗的规矩行事。主 要优势是适量、适度、适时的刺激可训教对手达标。主要问题是只有战胜、战和、战 败这三种选择。主要理念是“举手无情,出手有制.下手有度”。也就是说,要打就不 论对手是谁一律平等对待,不一样的只是下手的形制、尺度、分寸。中国武学中的形制有击打位置、攻守构造、进退形状之分。击打位置即对峙位 置、运化位置、发力位置、受力位置、躲闪位置的总称。攻守构造即周旋构造、进攻构 造、后退构造、刚柔构造、虚实构造的总称。进退形状即九路形状、三盘形状、整体形 状、局部形状、体卫(身体九卫)形状的总称。中国武学中的尺度有亲、友、生、熟、恶、敌之分。分寸有疼、痛、伤、残、休(休 克)、死之分。临阵中打斗的作战形制一旦选定,就必须义无反顾的实现,否则对对 方的不忍就是对双方的伤害,对对手的手软就是对自己的背叛,对敌人的仁慈就是 对自己的残忍。
所谓双方伤害,是说在以教育为目的刺激性攻击中,如果该打而不忍心打,对 对方来说会助长其贪婪、野蛮、兽性的进一步发展,最终走上不归之路,造成无法挽 回的伤害;对自己来说会在助长对手贪婪、野蛮、兽性的时期,自己和周边范围的人 随时都可能遭受对手的不法伤害。如果该打遭到了恰到好处的攻击,对对方来说会 收敛其贪婪、野蛮、兽性的进一步发展,最终成为有用人才,造就了国家的栋梁;对 自己来说会在攻击中进一步提高自己教育性的刺激攻击水平,最终成为一名真正 的优秀教育家。准确地讲,人是高级动物,像其他天地万物一样,没有什么绝对的 好,也没有什么绝对的不好。每当用得的时候、渴望的时候、需要的时候、受益的时 候、得利的时候那就是好;每当造成危害、造成破坏、造成伤害、造成麻烦、造成苦难
术攻守理究1
的时候那就是不好。以教育为目的刺激性攻击即恰到好处的讲、说、谈、教、训、骂、 惩、罚、打等武家九管,恰到好处那就是好,是人类乃至其他动物生存活命的必须, 但任何过多、过少的九管展现那就是不好,因为会给受管制的人或其他动物造成不 利的影响。有人干脆认为对人的教育性打骂、惩罚、管制不好,必须杜绝,这是十分 可怕而荒谬的。美好的愿望无疑是要提倡的,但要知道作为高级动物的人不仅能在 亲、爱、恩(武家三情)上高级,还能在贪婪、野蛮、兽性(武家三疗)上高级,更能在制 裁、专政、杀戮(武家三治)上高级,这是人类社会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比如,有人在违规、违法、违纪(武家三违),乱打、乱闹、乱来(武家三乱)的时候, 一讲就明就不需要再说,一说就明就不需要再谈,一谈就明就不需要再教,一教就 明就不需要再训,一训就明就不需要再骂,一骂就明就不需要再惩,一惩就明就不 需要再罚,一罚就明就不需要再打。一般只有在再讲都没用的时候那就的升级,不 然就是对受教育者的怂恿、放纵、陷害,就是严重的渎职、失职、不负责任。如果有的 人到了再打都没用的时候,那这个人在精神上就没有进化成人,必须进行必要的治 疗、看守、关押,否则对他、对其他人、对社会是会造成致命恶果的。至于在家庭教 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所发生的过激、过火、过于(武家三过),除了武盲、教盲、 文盲外,都是贪、欲、恨、嫉、妒(武家五忌)导致的。总之,武家的教育性管制是建立 在循序渐进基础上,任何过激、过火、过于的行为都是绝对不可取的。这正是武家作 战分析的深远内涵,也正是修德教育的难为、无奈、高尚之处。
(二)捉拿
捉拿是作战形制的阴性主体,即遵照命令按照格理所进行的擒获性作战,是捉 拿性的制服作战,特指捉拿中交手位置、构造、形状的具体构思、布局、行进。其主要 目的就是对对手的生擒活拿。主要特征是必须按照武家打斗的规矩行事o主要理念 是:“执行命令为天职”。主要问题是为了实现主要目的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捉拿,才 既能完成命令,又能锻炼自己。因为在此我们只能生擒活拿。
中国武学中的捉拿要求有无疼、无痛、无伤、无残、无休、无死之分,是武术攻守 极为难办的差事之一,也是武术攻守最为稳妥且没有刑事责任的攻守。一般下手时 总是就低不就高,是基本不会给对手造成什么伤害的。但对自己来讲危险系数就太 大了。因为对手可能采取武术九技中的任何一技进行攻击,也可进行综合性攻击, 也可能玩命的逃跑,而自己却只能用超常的拿技避开对手的随意攻击来一举捉拿 对手。这样自己受限制,只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对手则怎么顺势、顺手、顺便怎么来, 自然给自己增加了行动的难度。这比常规作战要操心得多、回避得多.复杂得多。
(三)咋呼
咋呼是作战形制的阳性主体,即遵照格理所进行的模拟作战,是虚张性的震慑 作战,特指咋呼中交手位置、构造、形状的具体构思、布局、行进。其主要目的就是威胁对手、震慑对方、恐吓对手。主要特征是按武家打斗规矩进行交手位置、构造、形 状的具体构思、布局、行进演习。主要优势是不进行实质性攻击。主要问题是怕对手 不能充分的理解认识。主要理念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也就是说,你要适可而止,否则将会遭到严厉的制裁。有人是非常害怕交手、开战、 打仗的,那是因为胆小、怕事、懦弱惯了,给残害的有了恐惧症。其实交手、开战、打 仗是动物世界必须的本能体现,更是人类活命、生存、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是所有动 物生存的必须,如果经常开展一些交手、开战、打仗活动,自然也就习惯了。这种习 惯不仅能武装自己的谋略、胆识、劲力,提升自己的功夫、技艺、招法,锻炼自己的体 格、体能、体质(武家三体)。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攻守境界,拔高自己的斗争能力, 筑高自己的健康、长寿、不老的万里长城。
中国武学中的咋呼有抗议、叱责、示威、演习、骚扰之分。一般要求咋呼的程度 要透彻、到位、恰到好处。必须是在充分做好作战准备的前提下进行的,否则在对手 的过激行动中会严重受挫,甚至一败涂地的。
二、战式分析
战式即作战的形式。形式即与对手作战的基本形式,是对作战形式的肯定。一 般作战形式的肯定就标志着打斗场地、打斗人数、打斗办法的确定。战式分析是指 对将发生作战战情形式的分析与预测,是对作战类型的划分,是对作战深浅的把 持。在临阵实战中打斗的性质可归纳为:格斗、比赛、较量、考核、选拔等五大类。
(■)格斗
格斗是指作战双方遵照武道(武术道德)所进行的攻杀战守,是无规范、无规 矩、无规则的攻守,是格打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是自由发挥,既不受规 则、场地、时间的限制,又无人阻止攻击的行进。其局势复杂、难以操控、难以预测, 必须遵循武术攻守理论来开展攻守。其主要优势是可放手发挥自己的优势。其主要 问题是难以合理把握战情局势、战斗进程、战事发展,必须依实而进,依情而行,依 况而展。所谓格打武术是指中国古人搏打厮杀的功技艺总和,是振兵的实际,是戎 马的实质,是武道的核心,是国术的轴心,是武术的主旋律。
在临阵的搏打厮杀中,格斗有格打、格杀、格绝之分,有打斗、搏斗、战斗之别。 其中格打是指遵照武家大道(即人道)所进行的疼、痛、伤、残、休、死攻击。格杀是指 遵照武家大道所进行的致死性攻击。格绝是指遵照武家大道所进行的绝杀、追杀、 灭杀。
(二)比赛
比赛是指作战双方遵照武家德行规定所进行的攻杀战守,是有规范、有规矩、 有规则的攻守,是表演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战双方遵守统一的中国武术传统 的竞赛规矩或当今的竞赛规则所进行的武术运动水平高低的比较竞赛。中国武术
术攻守理论I
现行的官方比赛有表演比赛和散打比赛。传统的比赛有功力比赛、技法比赛、艺法 比赛之分,有擂台赛、散打赛、较场赛之别,有象棋(练对杀思维)、围棋(练霸占思 维)、麻将(练人气思维)。均有表演赛、对抗赛和等级赛三种不同的比赛形式。谓功力比赛即功夫比赛、功法比赛,是指以九大传统功法内所有独立对抗内 容为比赛项目所展开的各种武术功夫比赛,如推手、举鼎、耍石锁等。所谓技法比赛 就是传统九大技法内所有独立技法、联合技法、综合技法的对抗性比赛,如打技的 白打比赛(酷似拳击比赛)、摔技的角力比赛(酷似中国式摔跤比赛)、拿技的擒拿比 赛(酷似国际式摔跤比赛)、踢打二技组合的拳脚比赛(酷似跆拳道)、踢打摔三技组 合的散打比赛等。所谓艺法比赛就是传统十八般武艺的比赛,如短兵、击剑、射箭、 射击、赛马等。所谓擂台赛是指设立传统擂台进行传统的打擂比赛。所谓散手赛是 指设立规范、规矩、规则的技技组合比赛。所谓较场赛是指按武家传统的规矩设立 武家传统的较场进行传统的较场比赛。在临场的比赛中,其战情是随赛事的发展而 展现的。
(三)较量
较量是指作战双方在高人的控制下遵照武家规矩用武家所有的竞赛、斗争、攻 守方式所进行的武学本领和实力的高低度量和比较。其主要特征是在中国武文化 框架内自由发挥,不受规则、场地、时间限制,有人操控,但无人阻止。其主要优势是 可放手发挥自己的长项。其主要问题是难以合理把握战情的发展和局势。在临阵的攻杀战守中,较量有较谋、较略、较计、较策、较理之分,有量劲、量力、 量胆、量识、量悟(即度量创造性)之别。
(四)考核
考核是指对武家武文化、武哲、武学以及武术运动、理论、建设的考试核查,主 要是对武术运动、理论、建设的考试核查。因为,武文化、武哲、武学都是中国武术不 断升华的结果,没有中国武术也就谈不上什么武学、武哲、武文化了。其中,武文化 即以黄河文化、三晋文化、动文化为主体的攻守斗争文化,是中国武家物质财富、精 神财富、思维财富的总和,是所有中国武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公安、武警、护 卫、体育、宗教、谋略、计策、兵法、经典、历史、演绎、格斗、教育、训练等的总体概括。 武哲即武术哲学是指以黄帝哲学、老庄哲学、科学哲学为核心的哲理性学科,是古今 中国武家辨证的基石。武学即用于阐述矛盾、斗争、攻守和兵、戎、武以及国术、武术 理念方法技巧的一门理论学科,是围绕武术、立意获胜、指导实战的攻守斗争科学。
在中国武术考核中,有运动考核、理论考核、建设考核之分,有修德考核、振兵 考核、治气考核之别,有娱乐考核、保健考核、长寿考核之异,有康复考核、修炼考 核、健康考核之差。都是中国武术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武家必须应该 基本掌握的重要内容,都是炎黄子孙必须应该永远学习、练习、继承的修德、立足、安国、打天下的极其宝贵的经验总结。
(五)选拔
选拔是指对武家政治人才、经济人才、文化人才、军事人才、公安人才、武警人 才、护卫人才、体育人才、宗教人才、谋略人才、计策人才、兵法人才、经典人才、历史 人才、演绎人才、格斗人才、教育人才、训练人才等的选择拔取。他们都是社会安定、 团结、和谐的必须,他们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的必须,他们都是民族振兴、昌 盛、腾飞的必须,他们都是人类凝聚、安居、乐业的必须,他们都是每个人能自由、健 康、幸福的必须。尤其是高端护卫人才的选拔、培养、训练。
三、战迹分析
战迹即战情形迹,是指攻守双方相互作战所形成的战斗情形与痕迹,是搏打厮 杀的基本轨迹,是攻杀战守的基本过程,由攻守举动、斗争神色、矛盾迹象等构成。 其虽说只是一个现象,但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国武术的战迹分析就是对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党派与党派、民族与民族、国 家与国家之间双方相互作战所产生的攻守举动、斗争神色、矛盾迹象的分析,是判 断敌我胆力、意图、水平以及战略、战术、战法的关键所在。在临阵攻守中攻守举动有主动、被动、鼓动之分,斗争神色有不漏神色、彰显神 色、流露神色之别,矛盾迹象有显现性迹象、阴现性迹象、阳现性迹象之异。
浏览6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