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中运变随时性:会辅助手法因服从主要手法的目的而在运作过程中常常随时就势地变成主要手法。因为太极拳讲究舍已从人、引进落空、借力打力,辅助手法开始是处于从属位置被动地粘接引化,带着粘劲, 不丢搠劲,随对方给力,这中间的变化是灵活的,一旦拥劲遇敌, 可能变成主要手而使用主要手法。尤其在推手锻炼和实用技击中这一特色是首要的。辅助手法随时拿发,在有机可乘、我顺人背之际而发放对方。此时的辅助手法,即使没有运作到套路中规定的 主要手法之位置,或者在对方用力的变化过程中,乘对方空当改变原套路中的主要手法招式而用新的另一招制胜,甚至在原主要手法没有奏效时再用另一辅助手法也可以制敌,这就是灵活性。 如在武当三丰太极拳中,本打算用进步搬拦捶破解对方进攻,对方采用踢脚加拳的猛烈长架,我侧身搬捶粘化对方拳,抬脚上步化开对方踢脚,而另一拦手上步之时对方已退出大步,此时搬捶右脚再上步已是不及,而左手拦化与上步吸可随身粘上,变成左野马分鬃击发对方。如果对方闪腾迅速,我女有再上右侧用随敌所变的招式进攻……按理分析,就是搬拦捶定势用捶发是主要手 法,而在拦手之际变为用野马分鬃发放,即由原拦手之辅助手法 变为主要手法。类似的实用例子很多,触类旁通即知。托拿封援配合性:托、拿、封、援,是辅助手法本身应具有的四种有代表性的手法特征。因重在配合主要手法,并在功能上多为下一步主要手法 的运用扫清障碍,或创造我顺人背的条件,所以辅助手法的配合尤为重要。太极拳讲究人体三段九节,三节之用在太极拳推手,实 战中是制胜关键。而三节之用通常只要靠两手借势而发。在运用主次二手中,辅助手法的运月多表现在配合主手来粘拿中节和根节,并在主要手法使用之时,化解对方劲道的方位,运用托、拿等手法控制对方输出力量路线的中段和根部,连同主要手法整体借 力而发放对方。如武当三丰太极拳中的倒撵猴之用即是如此。以 左侧撵猴为例,对方顺步左冲拳,我左手粘上对方进攻之拳,身体左转,重心在左,右腿虚脚,右手随机粘拿对方左肘或托或捌,与 我左手同时用劲,在右脚进裆(或踢膝)同时整体发劲而放飞对方。先虚后实同动性:太极拳拳架操练是匀速浑然的整体动作,有人形容其如行云流水(个别风格迥异的发劲动作流派除外),但其实质也是有主次之分在一个完整动作中,多是先有轻灵运意,到定势或者某个主 要手法将定型时,有穿透意念和含而不发的意动动作。而在单势操练时,主要手法的体现和发力发放招式则明显表现。这时的辅助手法是先虚、后实而同动。太极拳推手和实用打手亦然,推手中 先搭手,拥用暗劲为虚,随对方而变用招即变实。在瞬间的散打招 式中,先虚后实是太极拳的柔化和后发先至的方针。 “虚实诀”也 指出: “虚守实发掌中窍”“虚实实虚手行功”。辅助手法的虚实变化在通用中灵活把握。例如武当三丰太极拳中的“十字分脚”,两 手划弧相交于头前,既是虚架封化,也可以是实拿封招,而主要手 法的分掌与提腿、分脚更是虚实相兼,实攻实用多变换。同样,在山西派形意的劈拳、八卦掌转掌走化中之换掌也具有同样的功能和特性。诚然,太极拳手法是多样的,主、辅是相对的,辅助手法的实 际变化和理论特征也是丰富多彩的。笔者受艺武当三丰太极拳, 资质愚钝,偶做教练时,讲解手法之理,略作小结。至于方圆说、长短说、快慢说,各有所指。稍有所感,就教于方家。追根溯源话“推手”怎一个“推”字了得在我们最熟悉的张三丰传至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中主讲功理功法的一百六十八个字中,可以说字字珠矶,其中出现“推” 字三次: “仔细留心向推求”“详推用意终何在”“若不向此推求去”。若综合语意环境来分析三个推字所言要义,我们可以断定: 叁太极拳十三势之推手早在张三丰时代及传至王宗岳时就已出现, 只是没有像现在如此定名而已。这首深入浅出的古代民歌体七言歌诀,同众多道教经文和秘诀一样,言简意赅,便于朗读和记忆。首先开宗明义地强调十三势的重要性,言明不可等闲视之。接下来,把重点、关键,以及原理和方法,按照道教常提的人体三宝——精、气、神及原理一一加以解 释,并加以强调,从整体“命意”之“腰隙”,到气行周身的要求,以 及“用意”“留心”等练神之描写,无不与“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和“拳家三宝,精气与神,存之之机,生命之本”(《拳法•精气篇》)如出一辙。个中“虚实”“动静”互相触发和转换,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是因敌所变,而这些方式方法的体会和实践,只有认真仔细地面对面地探索,寻求和体悟,才会有收获而此时第一个“推”字的出现,既含蓄指明了一个取得理想之效果所采取的态度,又直接地把实践理想可用的方法告诉诸君。 这里就提出用“推手”这一方式来解决太极摹体用的几个基本问题。因为“推”字本意是向外用力,使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顺着用力的方向移动,而太极拳的体用在锻炼过程中,双方交手,用力用意验证拳架时,只有通过接触、推摸之后,相互用意,认真体会, 才能懂得其中的奥妙。反之,如果想体悟太极拳功用,像散打似地 快出快变快收,接触面小,时间短,将体会不至“变转虚实”、“静中 触动”的感受,也就不是内家心意功夫的太极拳了。而且“推”字引申义有根据已知的事实来断定从某方面的情况想到的其他方面。 这说明:一者, “推求”就是由以上各项拳理要求来寻求太极拳最理想的体用效果,这是一种对事物的态度,即通过亲身实践去探究其根本。二者, “推求”就是指明一个方法,即双方按拳理要求互相推手揣摩练习,按拳架招式逐一验证。《十三势行功歌诀》接下来继续补充说明了取得太极拳十三势功夫的原则、主次和目的标 准等。正是《十三势行功歌》指出“行功”过程是用“推手”求得,而不是“用功”过程中仍用“推手”的做法。也就是说,推手之法是太极拳十三势的行功用意锻炼之法,而不是拳功上的实用技击之法。 “推”字巧妙与灵活第一个“推”字,已经把只有用“推手”之法求得十三势的行功效果作了强调。接下来,具体详细交代“推手”之法的妙处: “屈伸开合听自由。”推手的方式方法,现在流传甚广,而且各家各式均有特色,但这一句“屈伸开合听自由”的宗旨是各家推手行家所认可的。这里提出的帧自由”与后来常提的“听劲”一脉相承,只有真正在推手中做到“屈伸开合”,随对方给劲给力的多少而变化, 才能做到不顶不抗,才能“引进落空”,才能“舍己从人”。第二个“推”字的出现,更证实了推手的功用和太极拳体用的效果和目的。太极拳长期的推练为了什么呢?延年益寿,永葆青春,是终极目的。同时也暗示:仔细而长期的推手锻炼,用意操作, 上升到质的高度,立于不败之地,也能健康长久。有人从拳术多功 能出发,分析推手的另一用途是什么,就是散手的运用,就是拳技立于不败之地,自然也能延年益寿。所以在最后一个四句诗中,赞美了拳理的贴切真实,同时再一次突出依此法理去实践,不要留下遗憾。纵观三个“推”字出现在歌词中的位置和次数,不能不令读者深入思考:太极拳十三势行功过程光靠走架去揣摩探求,就能获得打手、散手的实战效果吗? “推手”锻炼的功用、创名及方法的建立难道是偶然的吗?推手的定位与局限:笔者以前已提及推手的定位与局限的有关问题。通过进一步分析张三丰传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后,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至,太极拳推手始创何时何人虽难考证,但可以肯定和太极拳一 身?先有其实际动作,后有其名称。《十三势行功歌》中的“推”给后 、人留下了有益的启示,所以到杨式诸君才定势定名定型。它的内会容和过程,应该早在王宗岳时代就已经形成,而且其主要理论指 导依据是《十三势行功歌》,所以它与另一首《打手歌》的打手不相 同是很正常的事情。太极拳推手是介于拳架与散手之间的一种以锻炼掌上功夫为主、兼练身腰整体灵活和整体性的听劲、懂劲、化劲、发劲的一个锻炼手段,是检验拳架的试金石。推手与散手不能混为一谈,散手是拳功实用的一种最终目的,推手是中间锻炼的一个过程和方式,如果包容了跌打摔拿等动作,并以制服或发放对方为目的,那样的推手应该升位,而不再叫推手。正因为如此, 推手有它的局限,此局限是随着现代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而逐步出现的,但如果恪守“……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之祖训,我们可以把握好推手的定位,潜心去做“益寿延年不 老春”的修炼。

浏览46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