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敬、紧、径.、劲、切”五字诀中,首先看它总体体现的内家特色:直接描述动作的词是最后一个“切”,而前面四个字可以初步 理解为形容心情、神气、速度方式、力量等,而它们又密不可分、相关甚紧,以至排列顺序也讲究先君后臣,而缺一不可;先整体后局部,具有由内主而达内外统一的气势和境界,其特点充分体现在内而不在外,即在内心而非外形。在内部又以“敬”为首,而且暗含着始终贯穿一“静”字,因为除“切”字外,其余四字均有“静”之音意,即含有一层心静的意思这也是与后来拳家们总结和公开披露之“心静……神聚”等五字诀神奇之偶合。拳家们试比较一下“内家拳五字诀”和太极拳几个秘本拳谱 之“五字诀”,可以发现:其实质一样的内家拳理法体系,虽然在传承过程中稍有变更,但主旨和根本还是同出一辙,一脉相承。 “敬、 紧、径、劲、切”与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相比较,前者涵盖面广,指代全面、丰富,层层递进,心身手无用,整体有法度,气势非凡,并且包含了后者;而后者专一、细致,却整体,但总给人以缺 少“气势”的感觉,概因传承者在理解深度、保守态度和当时语音 语意等方面之差异,出现两个略有不同、各具风格的“五字诀”。我 们将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它们。内家拳首先提倡在平静而不怠慢的心态下,十二分戒慎而敬 肃地对待(道教之恭敬一切,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有三次提 至敬"字,以后乃至当今各家太极拳专著中在训练要求上都少不了,敬一“静”字),随之收柬神思,敛聚自己之神情。通俗地说, 即外在谦恭随和,内心则集中和注意,但不是紧张和害怕(这“敬、 紧”就是一组内外形态的统一体)。如果在对敌中,就是要紧盯对方,注视对方面部表情,准确判断对方动向,时时保持张弓待发之状态,用太极拳行话说,就是像上紧的发条,紧而不僵,时时保持弹力,反应灵敏,内心为一种神专气敛而外形自然轻松之表现。因 为“松”与“紧”这一对矛盾整体是不能绝对分开的,所以提到“紧” 就必定包含着“松”。外形上的“松”,内神上的“紧”,正像钟表中的发条与指针一样。此正符合众所周知的太极拳拳理。而如果用 “松”字就体现不出内神之意境,只会是外形的自然状态,并且 “松”不一定能“静”,而“紧”字就包含有“静”专神之意和松态之神紧,所以“紧”字恰到好处(这与“松开我劲勿使屈”并不矛盾,这里 的“松”是诱敌之劲和弓化,而“勿使屈”就强调不能丢掉该紧的神意)。 “紧”字还能体领防守坚固有序、反击迫切急猛之意,这都是其他文字不能代替的。在进攻速度和方式上能衬出意境的就是“径”。我们不妨从字形的意会法上去解释,会惊奇地发现, “径”包含着丰富的技击原 理:两人一交上手后(双人旁寓意)就肯定会互相搠搭缠绕、听劲,在摩擦摔拿中进行较量,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进攻防守,即进 退、打化、折叠和变化(露之含义),而关键是“得横”之前提,以及中土不离位(罕之寓示),懂劲后,以最短的距离,让自己重心稳固 (土不出头为工),在不偏不倚中“四两拨千斤”地攻发取胜。这里 的“工”象征四平八稳,上不离位而“拨”一点头,才成不显山露水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贴身近打技击法,并且在形象上既 像臂搠之态,又暗含折叠三次,代表进退变化,且寓含技击人之三节和自身三节屈伸之变化。这样,使太极拳,即内家拳之“中在得 横”“得横即得势”“三节相随”等原理尽含其中。就其“径”之本意,是指以最短距离的“小路”、“近路”直截了当地打击对方,符合太极拳粘沾连随之以迂为直、舍远就近、后发先至之拳理,并且在“紧”字反应之基础上更近一层,包含“即”、 “就”之意。此“劲”非彼“径”,此“劲”更精进, “劲”实乃力量之现。 “劲” 较“径”中加注力量,即在捷径、截径之机,运用巧妙而灵活的力度。因为“劲”之本意有“坚强有力”之说,而内家拳包括太极拳所运用的各种劲路,是非同一般之力的。像粘沾劲、长劲、化劲、寸劲等,都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情绪之心意功夫。此“径”、“劲”之意正好解开了我十几年前得之于民间乡村武师手抄本“物”之谜。此写法中还包含有“中定”与“左右虚实”之意义,完全符合太极拳论的原理。在与人交手的较量过程中,既要用力,又非单纯用力,即我们常说的“拙力”与“劲”。这种得势得横后,缠绕粘随乃至化发之各种随机应变的技巧之力,就是内家拳里不可缺少且关键之“劲工奥妙无穷、变化多端的“切”字,既有外家手法之直截的切割、 截打之法,又有内家注重的贴近后相交而合击发放的独特手法, 具体体现了“引进落空合即出”之技巧。因为从形象上分析,太极 拳这种圆形拳,它的力量出发于圆边上的任意一点的切线,外来 力量一旦合上切点,即可沿切线方向随发飞出。即人体用手臂和身体三维立体圆的圆形运动,化解来自对方的任何力量,这种沿切线化力之妙,就是“切”字之真实写照。如果说在此之后的拳家总结出“敷、盖:对、吞"四字秘诀,是 理解五字诀后得出的话,那么“切”字比“对"、 “吞”更富有内涵,全 面地包含了两字的意和法。此《内家拳法》五字诀比后来的《太极拳谱》上的各种“四字秘 诀”、“五字诀”更生动、具体,且形象、准确和精当地体现了内家拳 拳理拳法,特别是在发音与秘咒、声波与内功上的奥妙体用是其他字诀不可代替的。这对于指导我们练好内家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一孔之见,愿抛砖引玉,贻笑大方。浅谈太极拳辅助手法之特色:在太极拳理法中,主要手法和辅助手法这一组具有阴阳统一 关系的技法,在太极拳拳架、推手和散手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组 变化多端的技法直接影响着太极拳风格和功夫的层次,在此根据太极拳原理和拳经技理,对其辅助手法和特色略作分析。相辅相成多面手:首先,我们分清太极拳中主要手和辅助手(次要手),主要手法和辅助手法。主要手和辅助手(次要手)是以手在手法运作过程中的用意、用力以及位置的主次来区分的。主要手是在太极拳拳架中,每一动作之意和讷劲气力在先,并在主要位置即制敌关键发放的那一只手。通常在定势时,主要手在前或在高处(即离自身 中心稍远),而且眼神要达此手。辅助手即“次要手”(以下称“次要 手”),则是在相关运动中帮助主要手法来完成一个动作,控制主要手后方,配合主要手的攻防,通常在定势时在后或在下在侧,不 为主要眼神所盯(但神意也要到达此手)。主要手和次要手是相对的,是不停变换的,也是不可分离的。外家拳主要手往往表现在主攻上,次要手则主要表现在防、封、化上;而太极拳的主要手和次要手体现在整体性上,主要手先粘拿,次要手随之封防(两手通常分别控制关键环节),而一同放发或化发,体现整体劲。主要手法和辅助手法,是指在拳架或实用技击中,动作变化完成而摆成攻防架式的一个定势,这一姿势的手法,就是主要手法(主要手法中,包括以上所说的主要手和次要手)。主要手法具有攻防兼备、上下兼顾、神意圆满、可发可击、已封待打和整体发力同动等特点。辅助手法则是在完成主要手法之前的过程中,在 手、身、腿等处相配合而采用的具有防御、化解和粘沾连随的中间动作。主要手法和辅助手法实际上是一套组合拳势,绝对不能分开,它们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太极拳主张粘沾连随,舍己从人或随敌所变,使得主辅手法变化无穷。加之太极拳有明、暗、化三种 劲力和八法之变(个别流派的上、中、下三路八法共二十四法),更丰富了主、辅手法的多样性。同时由于太极拳等内家拳通常不会 双手同时出击,所以在行拳和用招上形成位置上的一前一后,或一上一下;功用上一招封一打击或一化一攻;名称上一主一辅的鼻手法体系。而辅助手法也因其独特的功能而呈现自己的特色。

浏览4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