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传太极拳经对四字诀有如下阐释: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于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盖者,以气 盖彼来处也;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吞者,以气全吞而化也。此四字无形无象,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 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如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此四字是对敌斗争(走架、推手、技击)的动作描绘。从字面看 仿佛与呼吸无关,其实从古经所言“全是以气言”去体会揣摩,从呼吸和神意方面去专注领会,并把此呼吸原理结合于“撒放秘诀” 或攻防打手动作之中,就会觉出四字诀是太极打手呼吸的最妙之 处,是用心意结合动作、力度来共同完成一个顷刻间微而不显、意 而不闻的呼吸开合过程。首先应该在心静、气敛、神聚、身灵和劲整的五字诀前提下表森现为手、眼、身、劲、步的协调一致,进行走架和攻防。然后以心意事为主,将内在呼吸与外在动作相配合,意气运行,贯穿圆活力的运,气力度,演绎相连的系列着法。全下面以一个直观图例来说明它们的巧妙配合及关系。心意动作呼吸力度参照词语擎(搠)一敷一等力或小力一起听 引(捋)一盖一平力或引力一承化 松(挤)一(对一 顺力一开拿放(按)一吞一化忍力一合发 一吐一发放劲力当与对方交手,我出手相搭,暗使拥劲,力度比对方小或相 近,用李亦畲老师的撒放秘诀就是“擎起彼身借彼力”。而此时接触对方的手粘上对方,自己在意念上敷贴(像膏药粘上一样)对 方,即意念和眼神及气力都涂抹在与敌粘接处,敌进我顺应,随对方的变化而变化,并注意改变他的劲力,保证不破坏我的平衡,快速反应,力争能主动出击。呼吸上表现为玲吸而听闻不到,这是一 个听劲的过程。 随着神与气高度集中地覆盖在对方作用我的地方,心理意识一定要突出有强大的盖压对方的气势,仿佛一种铺天盖地从上至 下的气流罩住对方,对方此时已乖乖地由我粘连着,动作变化是 撮手引进,顺化之力,并“引到身前劲始蓄”。此时鼻腔是不着意微呼,并在心中转变并制订出攻击方案,为下步蓄劲做前期准备。当听劲后懂得对方劲力作用于我的落点时, “发落点对即成 功”。心意认准,神目凝视,对准落点也就是我的始发点外形上的转化,内势里意力神注,要“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粘走之力使对方在此落空失着,而我“松开我劲勿使屈”,即虽然体外松肩、坐胯或转腰,而劲力不能减小(骤减)和屈服(变屈过度),不能让对方觉出“重里现轻工在鼻呼吸上是短期忍气,这就是“对”。“吞”就是紧接承受对方的一定劲力,或用身法吸入对方来劲,沉忍后蓄内力,含劲咽哽下喉,是鼓荡前的收腹,仿佛把对方的劲力全部吞化,并在外观上与“对”一起接下对方的着落处,重 在吞化蓄力上为下部发放做充分的准备。我在发劲和推手中体会出,应在四字后加一个“吐”字。“吐” 即发放之意,或是按劲:或是发力,是蓄沉后的爆发,干脆利落的抖劲、吐劲。这是得机得势中实后的主动出击,有时在“对吞”过程 已化解了对方进招,但马上又进入新的攻防招式,而此时做到“放 时腰脚认端的“,突出整劲的发力过程,这是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的招式。 整个呼吸过程是顷刻间的一个深呼吸,除在最后的发放、吐 劲时有外声的哼、哈、咳等气力音表现外,其余几乎没有呼吸的外在表现,更谈不上大呼吸和腹式开合。这与初期的行气锻炼和养生略有不同,有的只是在心意指挥下的特定动作——收腹、转腰 和鼓荡吐气发力,这都是随对方与自己相应动作所决定的特殊配合。这些说起来慢,用起来快,弹指转身间,由意念指挥的系列流程,外形动作的接发程序均是在一个回合的呼吸中完成。尽管中间有细微的呼、吸、忍,也都是为最后的发吐作铺垫。尽簟说和写分成四、五字诀,但体用时绝没有界线和间隔,绝不能分使用, 更没有节奏,而是气流完整贯穿,动作协调一致,呼吸与动作配合得天衣无缝,并自始至终按照太极拳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去完成行功走架。由此训练五字诀的呼吸和发劲,日积月累练习心意体会和身手功夫,将有助于太极拳的养生功能和技击水平的提高。 “喉头呼吸”与“暗含力意”之对话在一定运动量的行拳过程中,常常口里含津,这就需要咽下二栽“金津玉液”,而“喉头”在咽津、吸气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丁笨在“舌舐上腭”的口、鼻自然而然地呼吸(微呼吸)中喉头咽气是让气流接通任脉,畅行全身,理顺体内气流,气沉丹田和分达全身。叁“达鹊桥”、“下重狡'、 “退阴符”的有为呼吸过程,时刻离不开“喉 头”。很显然, “抛二是向上行动,而“不抛”则是指向下行压,包含咽 下一说。所以,愚认为在呼吸过程中,喉头吞津、咽气的方式和锻炼,是太极内家拳功的一种独特形式。另一种情况是不能过分抬头或仰头,否则会阻挠后玉枕关血气不畅,导致眼睛失神,看不见正前方目标,造成失误,所以从外形上不能“抛喉头”。故古经之 “喉头永不抛”是前人经验的总结。至于小腹之凹吸凸呼现象,是较高层次的呼吸阶段,是完全意念于腹部丹田的结果。据前辈说: 练柔化为主功的时间较长,而成功后的效果是巨大的,于养生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对技击的效应是缓慢的。正如吴图南先生所言: “就呼吸言之,不论其为胸呼吸、腹呼吸、外呼吸、内呼吸、正呼吸、 反呼吸,以及皮肤呼吸……欲其流畅不窒,舍宗气之充足,无以完 成其任务,故宗气之为用亦大矣哉!”当然,无论练的是膜、胎呼吸,还是另一种类型的“喉头呼 吸”,都是为达到吴先生所述的一种境界:培其元气、守其中气、 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颓其气,开其清气,降其浊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 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主则膜起,气行则膜胀,能起能怯,则膜与筋齐坚固矣,然后自然气由内脏到分肉,由分肉到腹 理,由膜理到皮肤,由皮肤到毛细孔,则能减少肺脏之劳动,所谓太极拳之气能全体发之于毛者,即指此也。然后再能延长出来,通 过体表之等电离子层和生物电离子层,能使这种气达到(推手时)对方之身体,而且使这种气跟对方之气结合到一起,来指挥对方 之呼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太极拳的气功。” “喉头呼吸”和“喉头永不抛”的状态,除前面所言的呼吸之意念顺周天运气之外,还指有个别抽出的式子或发劲单式的训练呼吸方式,也有赖于喉头呼吸的刚柔相济的强化训练,把刚而不僵、变僵为刚、刚而复柔的松柔功夫融会贯通。逆呼吸熟练后“可暗含力意训练:有时会出现全身僵滞的现象。其实,我总认为“暗含力意训练”是一个意会神传的妙法,很难说得明确、恰当,在此尽量表述清楚。首先是“用意不用力”,此力是指与放松、灵活有矛盾的力,是从腰身发动,一直引申到肢体梢端之力,后面“绝非无力”是指支撑四肢身体灵活运动的力和意, 心意引动力。训练到一定层次后,正确把握这两种力,逐渐暗含力意。此力意是指意念之力,是综合意和力的一种心理意识。在动作中主要是在放松八段九节的基础上,在有些动作将尽时,意念一 个诱导发气的过程,如明白坐腕、坐掌原理而行拳不用拙力,只要一个意念活动和指导手脚的松动细作过程。如吴式太极拳的搂膝拗步,当手(手指在前)向前伸到尽头时要有一个诱导发气或意念力的心理意识。我在练太极拳时有些姿势在将近定势处,掌心有 一个向外凸吐和伸指的细微动作只要以心行气,可以意识到不练发力是不需注入内劲的,就是只有意念的坐腕和意念抖、吐,是 松慢轻灵的微动,而不是发力训练的注入内劲。当然发力训练肯定是顺力劲,且是随心引气合力在意识统一控制下加重意念的训练, 随着太极拳锻炼层次的逐步提高可以增加这一意力训练的内容。内家拳五字诀阐释:清代内家拳传人——黄百家之《内家拳法》记载了五字诀 ”……由十八而十二,由十二而总归存心之五字(敬、紧、径、劲、 切)。故精于拳者,所记止于数字。”与之相近时代的《宁波府志•张 松溪传》: “其尤秘者,则有敬、紧、径、劲、切五字诀,非入室弟子不 以相授,盖此五字不以为用,而所以神其用,犹兵家之仁、信、智、 勇、严云。”此段文字是定名内家拳后,内家拳拳理拳法最公开明了的正式记载。笔者承授业于内家拳法(太极拳九宫掌等)后,仔细剖析 "I其丰富的拳学含意,愿与诸家一同探讨之。

浏览58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