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分类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意蕴美)。自然 美相对于人工塑造,犹如一块石头不经雕琢,自然形态可以引人浮 想联翩。自然美十分可贵,自然美也是一种真,一种天趣。社会美 表现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心灵世界,道德、公德以及各种社会形态的 美。如上自动电梯的人整齐有序,站在右半侧,让出左半侧为急行 的人提供便利,就是一种井然有序的社会美。
艺术是创造美的技巧和方法。艺术美是武术套路运动的一个重 要运动表现,武术套路运动是通过两种形式来表现艺术美:其一,表 现“外”的形式美。其二 表现“内”的意蕴美。
先说武术套路运动的形式美。
“美是形式结构的比例和谐,以及变化中的统一”。商品的包装 构成了最外面的一种形式美——朴素、大方,让人喜爱。艺术的搭 配,点、线、光、色、声是创造直觉形象的重要要素。而武术则是通 过动作的均衡排列以及对比呼应来体现美的艺术特性。在武术套路 中,形式美表现为:齐整、参差、主次、均衡、对称.、对比,、呼应、比例、协调等。
均衡原则,具体至武术套路中就是要五体匀称。华拳技法理论 中认为“五体称,乃谓之形备”,一个动作要做到“方中距,圆中规, 目中绳,平衡均施,敛束相抱,左右顾盼,八面供心”。四肢、躯干要 均衡匀称。“弓、马、仆、虚、歇、拳、掌、勾”犹如“永”字八法,点、 横、竖、撇、撩、挑、勾、捺,要将武术套路动作做到准确到位,合规 矩,就必须以柔韧做基础,才能得心应手。功架如同字的间架,要平 正整齐,上下平衡,左右匀称,轻重平衡,分布均匀,对比调和,内 外相称。
正与奇的关系。斜中寓直,奇中寓正,正中含奇,以奇求正,均 为重力平衡,总体是平衡。如李连杰的《少林寺》电影海报上的动 作,如醉拳中的狂颠醉步,这种打破平衡的局面,在变化中求平衡, 使动作带有活力,充满动感,凸现了技击形象。
要有遒劲。五体若“五骨”,线条要挺拔,有内涵的劲,太极拳 也不是松软的,含有绷劲。华拳要求撑、拔、张、展、勾、扣、翘、 棚,犹如书法,入木三分,背光一照,一条铁线。没有筋骨的字,称 为“墨猪”。
对比原则——变化中的统一。书法中有:长与短,曲与直,轻 与重,粗与细,藏与露,方与圆,润与枯,浓与淡,形成对比;字与字 间,敛与散,疏与密,大与小,等等,者侬在一个整体中,表现和谐。
武术套路中,通过运用动与静,起与落,快与慢,高与低,刚与 柔,进与退,收与放,挺与含,轻与重之间的对比表现变化,从不均 衡中求均衡,相反相成,在对比中求统一,增强艺术感染力。如诗句 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这种对比呼应在武术套路运动的指导者、演练者中得 到普遍的应用,它可以表现整套的节奏变化,使武术套路充满生机。 体现这种对比呼应,一是要有扎实的功力作为基础,没有功力形成 不了鲜明的对比。以动与静为例,功力强才能干净利落,如李霞、刘 清华的剑术;二是要有创造力,不要人云亦云,应别开生面,出其不 意,“喜新厌旧”,甚至逆向思维。
再说武术套路运动的意蕴美。
抛开形式美这一层,深入进去则是意蕴美。意蕴美是中国传统 艺术追求美的重要特色。它通常指神韵、气韵、意境等。什么是神 韵? “神乃形之君”,神采和韵味。神是指生命的象征,“神采奕奕”, “传神”,多指生命形态中透发生活的灵气。
武术中强调“静要有势”,定势要透发神采,生动活脱;体现了 静中寓动,静若潜鱼。不仅是眼睛要贯注,更要有内在情绪和意念 的支撑。怒在其心,含而不露,精气神的表现恰恰是东方竞技运动 的特色。太极拳同样需要传神,外示安逸,内宜鼓荡,鼓荡就有一种 激情,一种斗志。
气是宇宙中鼓动万物运转的东西,“气”和“神”都含有生命的 象征。气韵与神韵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区别。“气韵”是生气勃 勃,有韵味。“韵”是一种节奏的和谐和音乐感。“动要有韵”,动作连 接要和谐、巧妙、有序、快缓动静、起伏转折,把握得恰到好处。“形 断意连,势断气连”,气脉不断,生生不息,表现了一种和谐的生命 节奏。它不是杂乱无序,但也不是小孩背书,在武术套路运动中,它 更表现了一种动态的韵律。可以说,把心、神、意、气与动作的起承 转合巧妙地和谐起来,定会“气韵生动”。
意境,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审美层面,是表现的生活图景与表 达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整体性的,可 感知的,犹如身法之妙,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境还能引发人们产生 联想、回味,深远幽长。我把对意境的理解概括为:情景交融、以实 生虚、引起联想、耐人寻味。山水画可以以实生虚,京剧则以虚代 实,诗歌可以情景交融,以实带虚。武术用动作形象,表现战斗意境 和文学性格美(动作背后隐藏的为虚)。当我们把武术套路运动作为 一种技击的艺术表现时,它给观赏者的应当是激昂、优美运动的乐 章,是生动搏击的磅礴画卷。从有形联想到无形,意味幽远。
有人说,意境是使观赏者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绪上受到感染。 这个说法使人比较容易联系武术套路。精彩的单练、对练,的确可 以令人激荡,如入境中,“物我两忘”。蔡龙云先生说:“要把自己置 身于一个充满战斗的场合里,才能完美地表现套路运动”。如果我们 把手法、眼法、身法、步法与心、神、意、气,巧妙合一,高度和谐, 就会创造出一种表现攻防艺术的战斗图景,表现了勇敢、智慧、坚 韧、顽强、灵活、机敏这样一种泛文学性格美。这样的演练定会受到 人们的称道。于承惠的双手剑技术,他的剑法、身法、节奏、身心投 入,很可取。可以设想如果允许有音乐、话外音、背景画面等烘托, 应当就是很高雅的武术艺术一一表现技击搏斗生活的艺术。
以富有创造力的动作演练,燃起激情,以激情勾画战斗图景, 以图景感染观众,令观众忘怀和回味。“有醉己之激情,始有醉人之 力作,己不能醉,何以醉人? ”武术先辈陈鑫先生说,“心无妙趣打拳,则打不出好景致”。神韵,气脉,意境,看似虚,却实存。如何运 用到演练中,则需演练者扩充知识面,加以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能 力,善于借鉴,在实践中体会揣摩,充分利用发散思维——迁想妙 得,勇于创新。要在难度上创新,结构上创新,动作上创新,节奏上 创新,风格上创新。要别出心裁,不同凡响,创造风格,创造个性。
美是无限的。作为表演性武术的套路运动只有领悟到它的真谛 时一~技击是本质,功力是根基,节奏是活力,风格是色彩,激情是 灵魂,我们才能将武术套路中的高水平表演不断引向高雅的艺术殿 堂,才会赢来观众,才会为民众所赞赏。
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启迪与修养
《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一书中指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形 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心理、智力七个方面,亦可概括为心、 技、体、智四种能力。随着竞技武术的日益发展,在武术的科学训练 中,对运动员的智能训练与培养,已逐渐被认为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之一。对一名武术运动员来说,除了必备的智商和学习思维能力之 外,重要的是专项所需要的套路和技术动作的理解能力,演练意识 和艺术修养。
技理丰富的中国书法包蕴了精深的传统美学思想,与中国武术 在技理上有不少相通之处,对两者的比较和通连,不啻为武术智能 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迁想而妙得,触类可以旁通,“他山之石,可 以攻玉”。书法和武术虽一文一武,只要我们辩证地而不是机械地去 进行比较,开拓对武术运动员的智能训练,将是十分有益的。
浏览5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