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仁者为美”,“中和为美”,“立实为美”,也有不少 美学精论,但没有从本质上来阐述。什么是美学?它是提示美的本 质和原理的学问,最先产生在西方。要了解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 就要弄清相关的美学原理。用美学原理分析、研究,什么是武术套 路的美,如何进行诗意的创造。

空术套路运动的美,是表现战斗的“生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美应当显示生活,或使我们 想起生活”。人们的艺术创造应当再现生活,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回 忆,人们通过对其认识与理解,从而感受了事物的美。《激情燃烧的 岁月》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描写的,唤起那个年代人的回忆。不 熟悉那个年代的观众,但觉得剧情合乎现实生活,则对这部电视剧 也会认同。《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现代人虽然未曾经历,但却较 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朝代的宫廷斗争,逼真,可信。“真、善、美”,真 才感到美,正义、善良才能表现大美。武术套路运动,令人联想格 斗、战斗的“生活”图景,从气概到智慧,由技艺到功夫,从而感到 崇高的美。武术的套路技术魅力其根本出发点是直接表现战斗、技 击,它要通过演练者的攻防技术、劲力、节奏、神采等来体现战斗的 “生活”,不同于舞蹈、体操、戏曲、杂技。

武术套路运动的演练体现了攻防。武术套路是人们经过“琢 磨”、“推敲”,对技击术进行提炼、加工,而表现了一种战斗的“生 活”。通过习练者的不断体悟,在“知其然,知具所以然”的演练中 得到升华,使演练者表现出神形兼备的攻防形象,使观众在观看的 过程中,感受到武术套路运动的美。

武术套路运动的演练体现了劲力,这是武术的技术特点,如寸 劲、冷弹劲鞭打劲、翻扯劲、碾转劲、缠丝劲、螺旋劲、崩撼劲、绷 劲等(郭云深的明劲、暗劲、化劲)。各拳种都有各自的规律和发力特 点,但它们也有共同的特征,即整体协调、发至一点。因此,下功夫 练出过硬的劲力,才是武术的独特美。

疑 武术套路运动的美,是一种“距离”美

德国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艺术决不该和现实一样,和自然 毫无二致是不能体现艺术的"。所谓美是两方面的——主体与客体。 客体创造美,主体观察对象时产生了美感,两者互为依存。

事物有三种属性:知识属性、实用属性、审美属性;审判主体的 人有三种态度:知识态度、功利态度、审判态度。事物属性与主体态 度的不同,会产生大相径庭的感受(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形象风格)。 对于春雨绵绵,行人感受到行路中的不便,而诗人、画家却感受到了 一种诗情画意。这种诗情画意是由“心理距离”而发,它是主体的人 抛开知识、功利的目的,以审美的态度、艺术的眼光去看绵绵春雨, 才感到大自然的美。因此,依存客体的艺术家需要通过创造,将作 品与现实拉开距离,才能突出审美的属性。

法国罗丹是一位令人销魂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让你误以为是真 正人体的时候,又轻轻地提醒你,那只是泥巴。误为人体的时候,艺 术已经平庸,明了是泥巴的时候,艺术才闪烁光辉。齐白石先生说: “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似与不似之间,似之。这都体现了一种 “距离”的美。

武术套路运动的魅力,正在于它从攻防中提炼而得。它所提炼 出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是对格斗技术进行的再创造、升华、 提炼,使之与实用攻防拉开一定的距离。否则,把斗殴的动作编成 套路就没法看,即使把散打动作连成一套也不会有魅力。过去的武 术家们能进行提炼和创造,我们这一代也能进行新的创造,时代也 会接受,人民也会欢迎。继承传统,超越传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同 一主题。

 武术套路运动的美,是经过创造,所表现 W 出的一种感染力、震撼力的美

高尔基说:“对感官和理智发生影响,如同一种力量,使人在他 的创造能力面前发生惊异、自豪和高兴。”在马路上看人练套路,你 会说花架子、不实用,这是因为你在实用的生活环境中,从功利的角 度去看、去思考。走进观众席,客观上已经引入审美环境,如果他 们又是抱着审美态度而不是实用态度来观赏,那么是否能够让观众 “物我两忘”?关键就看演练者如何通过演练把观众带进艺术之境。

客体所创造的艺术传递到主体观众,产生“移情作用”,创造者 以情创造图景,观众由图景而生情,情产生了转移。如裴旻舞剑,公 孙大娘舞剑。老太太看《秦香莲)一当看到要给她些银两,劝她回 家度日时,忘情地在台下对戏中主人公喊“不要钱”,说明观众已进 入戏中而忘情。扣人心弦的竞技活动,激烈的竞争比赛,使人紧张, 透不过气来,随之起伏跌宕,产生“内模仿”,从而感到愉悦、满足、 赞叹,产生美感。

回过来说,武术套路运动的表演是否具有感染力、震撼力,武 术套路的演练者是否能把观众引入艺术之境,令他们惊奇、赞叹不 已,甚至产生“移情”作用,使观众“物我两忘”发生“内模仿”,则 需要演练者和指导者精心地提炼和创造,需要演练者功夫的炉火纯 青,需要演练者充分表达指导者的创造意图,将武术套路运动当作 艺术精品来打造。终归一点,武术套路运动主要不是靠悬念(足球 的胜负未卜),不是靠强刺激(拳击、散打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赢 得观众的掌声,而是靠艺术魅力取胜一一它来自于扎实的功力和艺 术创造。

辱武术套路运动的艺术性

美学分类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意蕴美)。自然 美相对于人工塑造,犹如一块石头不经雕琢,自然形态可以引人浮 想联翩。自然美十分可贵,自然美也是一种真,一种天趣。社会美 表现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心灵世界,道德、公德以及各种社会形态的 美。如上自动电梯的人整齐有序,站在右半侧,让出左半侧为急行 的人提供便利,就是一种井然有序的社会美。

艺术是创造美的技巧和方法。艺术美是武术套路运动的一个重 要运动表现,武术套路运动是通过两种形式来表现艺术美:其一,表 现“外”的形式美。其二 表现“内”的意蕴美。

先说武术套路运动的形式美。

“美是形式结构的比例和谐,以及变化中的统一”。商品的包装 构成了最外面的一种形式美——朴素、大方,让人喜爱。艺术的搭 配,点、线、光、色、声是创造直觉形象的重要要素。而武术则是通 过动作的均衡排列以及对比呼应来体现美的艺术特性。在武术套路 中,形式美表现为:齐整、参差、主次、均衡、对称.、对比,、呼应、比例、协调等。

均衡原则,具体至武术套路中就是要五体匀称。华拳技法理论 中认为“五体称,乃谓之形备”,一个动作要做到“方中距,圆中规, 目中绳,平衡均施,敛束相抱,左右顾盼,八面供心”。四肢、躯干要 均衡匀称。“弓、马、仆、虚、歇、拳、掌、勾”犹如“永”字八法,点、 横、竖、撇、撩、挑、勾、捺,要将武术套路动作做到准确到位,合规 矩,就必须以柔韧做基础,才能得心应手。功架如同字的间架,要平 正整齐,上下平衡,左右匀称,轻重平衡,分布均匀,对比调和,内 外相称。

正与奇的关系。斜中寓直,奇中寓正,正中含奇,以奇求正,均 为重力平衡,总体是平衡。如李连杰的《少林寺》电影海报上的动 作,如醉拳中的狂颠醉步,这种打破平衡的局面,在变化中求平衡, 使动作带有活力,充满动感,凸现了技击形象。

要有遒劲。五体若“五骨”,线条要挺拔,有内涵的劲,太极拳 也不是松软的,含有绷劲。华拳要求撑、拔、张、展、勾、扣、翘、 棚,犹如书法,入木三分,背光一照,一条铁线。没有筋骨的字,称 为“墨猪”。

对比原则——变化中的统一。书法中有:长与短,曲与直,轻 与重,粗与细,藏与露,方与圆,润与枯,浓与淡,形成对比;字与字 间,敛与散,疏与密,大与小,等等,者侬在一个整体中,表现和谐。

武术套路中,通过运用动与静,起与落,快与慢,高与低,刚与 柔,进与退,收与放,挺与含,轻与重之间的对比表现变化,从不均 衡中求均衡,相反相成,在对比中求统一,增强艺术感染力。如诗句 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这种对比呼应在武术套路运动的指导者、演练者中得 到普遍的应用,它可以表现整套的节奏变化,使武术套路充满生机。 体现这种对比呼应,一是要有扎实的功力作为基础,没有功力形成 不了鲜明的对比。以动与静为例,功力强才能干净利落,如李霞、刘 清华的剑术;二是要有创造力,不要人云亦云,应别开生面,出其不 意,“喜新厌旧”,甚至逆向思维。

 

 

浏览67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