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功:武当三丰太极拳源于张三丰《太极拳经论》之理,其第一章即 开宗明义: “道自虚无生一气,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 之母。”这说明太极的内功基础,即太极拳功夫的基础是无套路、 无招式的无极桩,故练太极拳应首先练桩功,从无招式(无极式) 到有招式,最后回到无招式,如此锻炼培植内功,才能体现三丰太 极拳之作用。因为桩功除符合古拳经外,也符合现代人体力学原 理和生理科学原理。外形上是静之桩功,当一个姿势定型后,人体总重心运动状态基本保持不变,外力矢量和主矩均为零,而内力则保持着人体姿态,此为静之机。但此时内意有相对灵活的神经活动,实际上是人体市枢神经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种定向神意活动就是动之机,外形之静与内意之动,不断自我调节,从而引起 练功者自身的形和意的变化和质的飞跃,再达到修炼出浑圆、动静之机、阴阳之母的无极状态,这种低体能消耗而高效率神意的专注锻炼,验证了“真气的直养而无害”的内功准则,所以站桩步的基本功也是内家太极拳的基础。武当三丰太极拳桩步功,分定势站桩和桩步功、活步桩功三 类。定势站桩是指无极桩太极混元桩(抱球桩)和虚实桩一类固定某个势姿,按照一定法则,经过长时间锻炼而增加内劲功力的一 种锻炼方式。桩步功主要是指定步出手、左右单鞭之类腰身主动和内气行运而腿脚微动虚实的锻炼。活动桩功是指九宫步,转身 换变等活动步、身、手、眼劲,手、脚、身合一的单个势子,以提高灵活性、稳定性的功夫。桩步功法中定势站桩的时间越长久功力增'加越多,后两种时 间虽不拘长短,但显然愈久愈佳,强调掌握方法,注意重心,姿势平稳,准确得当,若持之以恒,锻炼有素,定有所获。站桩功:站桩功功法和姿势,不外是人的生理组织相配合,形体不动,心静意动,可使体内组织相配合,使体内运动有序适速。在外静中有内动,使高级中枢神经得到充分休息和调整,肌体和组织得到适宜的锻炼,可以训练出有素的意动技击内功。武当三丰太极拳 全的站桩基本功有无极桩、抱球混元桩、虚实桩三势,具体要领做法如下。无极式站桩功:此功是在配套行功(早功、中功、晚功)之后或者行拳走架之 前,静养元气、培植内功的一种既简单又高级的站桩功法。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正前,膝盖微屈,沉肩坠肘,上身端正,下盘稳固,虚灵顶劲,舌抵上颗,松腰含胸,拔背顶项。安静平和,呼吸自然,两臂下垂,两手分置前腹,右内左外,两腋间有隙,气沉丹田,意守丹田之气运行,可默念太极桩功行功口诀。太极混元桩:俗称抱球桩,基本姿势与无极式相同,只是手臂不同。两手向前、向上拥起,呈抱球状,屈肘,弧臂,两掌心相对于异肢前臂,十指相对,臂、手与胸同高。此势养浩然之气,培拥劲之灵力,势架哼低越显功力。关键注 意,膝不过脚尖,尾间夹脊一条线,身法正中:不前仰后倒,久之有换劲之变后可行虚实之变换。虚实桩:此势与现在流行的形意拳三体式基本相同,势高则与太极拳 中“手挥琵琶”式相同,分左右两式。右实左虚式:右脚站定,左脚 向斜前方迈出半步,脚尖着地,受力30%,右腿屈膝。左实右虚式 方向相反,虚实相对。太极桩功口诀:人身本是一太极,上阳顶天下阴地。手抱球意浑圆力,膝屈不过脚尖齐。高低桩位随自己,越低越久显功力。眼由远视收近底,凝视摄物观心里。胸含背直头随起,舌顶上颗数气息。始守鼓足丹田气,呼吸注意会阴提。一吸一提一鼓气,气存命门关元里。前阴后阴频缩气,随着小腿后跟力。涌泉双双紧抓起,后吸意气回上提。周天关过三三里,存想气机在腰际。如此反复数百遍,丹田涌泉发热气。继续上提上夹脊,百会泥丸下气意。循返往复不停息,逐日加深太极力。桩步功:武当三丰太极拳的桩步功通常用马步桩和云手桩来做基本功锻炼,其操作过程如下。马步桩:两脚平站,与肩同宽,头正背顺,胯收臀,两手自然放松,唇齿 自合,舌尖舐上牙根,呼吸自然,眼平视,松肩松胯屈膝,正坐身 形,身背不能后仰前倾,屈膝,膝尖不能超过脚尖,小腿胫尽量垂 直,大腿胫尽量呈水平,后臀与腰、肩、背垂直成线,仿佛坐正于同高之凳子上。两手在肘不动时随屈膝而徐慢上拔,手心向下,屈膝聿成90。,背身正直,平放两臂。此时脚趾抓地,气沉丹田,久习之而 觉丹田和重心所在。时间由少而渐增,能如此立半小时后方算大 点功告成,有此基础方可进入练拳或推手。云手桩:在练马步桩之后,可以开始练云手桩。其基本要求均与马步桩相同,只是手、身、胯运动法则与马步桩有变,而且有一类虚实云手和动步云手桩之变。定步云手:屈膝马步桩不动,两手中,一手(右手)上在鼻尖前立直掌,小指向鼻尖,随腰意身动而向外旋划圆形运动,同时由手领小前臂 作自转(缠旋),另一在下之手(左手)肚脐部平掌,由胸向上,再向 外,向下,回到脐前,经鼻尖处,左右两手依次轮换转划,交叉进行 云手旋划。这种以形领气,稳住双胯,主练腰肾命门之功和丹田之 气运行臂、胯和手掌。虚实云手:步法略大于定步云手,即比肩略宽,云手方式与定步相同,但脚步虚实与胯部变化有异。以右手在上为血,当在上之手向右转 移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既像托肘,又像护肋,重心在右,左脚变虚,脚尖内扣,成左虚右实步,反之亦然,左右变换。动步云手 :动步与云手同步进行,是在虚实云手的基础上或进跟步,或作插步,或作并步等单独操练的一个灵活拳架。此架式最能体现身、 手、脚统一,故可当基础功架锻炼,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攻防意义,故为道门武功家所提倡,并按八卦九宫图游走,灵活为进跟步云手。活步桩功:在练熟动步云手桩功之后,可以进一步锻炼四隅桩步功,即 采、搠、肘、靠四个手法的桩功。具体操作如下。面南背北,自然站立预备式,出左脚于东南方,虚步,左手掌心朝上,从左胯上挑起;右手掌心向下做下压势,右实左虚式为 采。左脚变实,右脚收回左脚边,又向右斜前方迈出(西南),身随 脚、手一起出,两手平呈合劲外搠,掌心相对。收回左脚,搠起左臂,压肘意,成左实云手步,方位在东北,此 为肘势。收回右脚,含身合手,再向西北迈出肩靠之腿,此为靠,手为 缠拧或变换,劲意达肩井穴,主牵腰间抖发,此为“靠”。注意:欲迈腿,先收脚,出脚方位为斜角,虚跟步回扣,迈步走抓,单练意重可抖和产力。活步桩功还可以在熟悉太极拳架后,任意选择一个拳架进行定势单操,然后随意连接另一动作,重在练习步法身法和桩心的稳固,即为活动桩功的锻炼,只供锻炼技击之用。形体要求:武当三丰太极拳是集养生、健体、祛病、防身于一体的综合拳 技,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功法和技术,虽然持守“道法自然”之准则, 但在形体各部的要求上,还是有一定的规矩。掌握三丰太极拳之 手足各部基本技术要求,有助于事半功倍,对健身、散打都起着很大作用。 基本技术:手形与手法:武当三丰太极拳手形有掌、拳、勾手三种。拳:四指并拢,屈握向手心,拇指屈压在食指、中指第二节,匕握成空心掌。注意练拳时不可握得太紧,使用时不可放松,拳面平, 直腕。通常武当三丰太极拳五拳出法各有其形,搬拦捶定势为俯拳,拳心向下;肘底前捶定势为立拳,拳眼向上或向下;撇身捶定势为仰拳,掌心向上。至于在出拳过程中的拳随腕、臂旋转之势的乔 变化,是几类拳型的综合变化,不再多述。掌:点五指自然伸屣在一个平面内,指不要并拢,舒展松活,既不用力并紧,也不用力张开。大拇指不外斜,顺于四指。掌的运动在太极拳中是最多的,因为它既可灵活虚实之变,又可化发或勾或捶, 甚至还易气通指尖,劲意均随,可布全掌,故有“形于手指……总 须完整一气”。掌可分为:立掌,指尖向上或斜上方;仰掌,手心向上或斜向 上;俯掌,手心向下;侧掌:大拇指尖向上,手掌侧立;正掌:指尖向 上,掌心向前。勾手:也称撮手、吊手,拇指点在中指中节,小指撮屈,形成手指向 上三锥体之勾手。勾手要求手腕圆活松直,不可僵屈。它是练习腕 力和指力的方法之一,在技击上可以起刁、拿、锁、扣等作用。手法:武当三丰太极拳之手法,即一手领、一手跟;一主手,一辅手; 左右两手交叉,始终相依或相对或相合,不毒手行动。拳架中,两手也随旋臂转腕而翻掌变手,划大圈小圈或圆弧。圆弧又有手随臂划大圆弧,还有手随腕从大拇指转向小指,或由小指转向大拇 指的自身圆滚。拳由心中发,手向鼻尖落,手之灵活要“面前有手 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一举手前后左右,凡此皆有意,虽无定向变化,随屈就伸,不丢不顶,轻灵松活,久习之自然得心应手。手法尺寸之法,多秘而不宣,尤其用法取位,更少有人能知。 根据近代人对太极拳的体悟,从心理学、物理力学证明它是学好 太极拳技法的一个途径。两手距离多为己腕至肘之距(约七八 寸);再根据拳架大小和其他架式(像落步双按、野马分鬃、玉女穿 梭、海底捞月等)尺寸大小又多有变化。转身化手的移位幅度和尺寸,也多有讲究,要仔细研习,方悟得之。
浏览7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