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需求认识之分。 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 的低级阶段。要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 识。理性认识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 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其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需求 认识是指通过需求对客观事物准确的、需要的、渴望的内外联系认识,是认识的根 本。可见认识问题是中国武家首先所必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而武术问题则是中国 武家首先所必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攻守问题则是中国武家首先所必须要解决的 现实问题,武学问题则是中国武家所逐渐要解决的理性问题。

一、对武术攻守的初级感性认识

对大多数的一般人来讲,武就是人与人的直接的搏打厮杀;甚至认为武就是凭 着自己的攻守天分,根据搏打厮杀的具体情况所进行的人与人的搏打厮杀。其实这 是对中国武术的初级感性认识。严格地讲,这不是对武的认识,而是对古老之兵的 理解。戎是兵的升华,武是戎的升华,武是以止戈为目的的攻守,其以科学的攻守辩 证为基础,是拥有者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实现者,而这种意志并不是随 便可以实现的,归根到底是由超高武力所决定的。其与超高武力拥有者的政治、经 济、法律、哲学、宗教密切相关,但归根结底是以利益得失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超 常攻杀战守而实现其止戈目的的。一般的武术攻守皆有大武、中武、小武之分,大武 则武家之武,中武则兵家之武,小武则文家之武。其中,文家之武是指用语言、文字、 小说以及思维、想象、虚幻来表达攻守情节的武术大家。

二、对武术攻守的中级感性认识

对武学家、武术家、军事家和公安、武警、搏击家以及散打、拳击、摔跤、跆拳道、 功力对抗高手来讲,尽管对武的本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 是在一定规则的制约下进行攻守能力水平较量的。武学家、武术家、军事家是以科 学攻守为根本,以科学保健为核心,以娱乐为基础所开展的功技艺运动研究。公安、 武警、打手、侠客、搏击家则是以攻守为职业所开展的功技艺运动研究。散打、拳击、 摔跤、跆拳道、功力对抗高手则是以攻守为专业所开展的功技艺运动研究。所以说, 开展武术运动的目的,并不是单一的搏打厮杀取胜,而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说,中国 武术是一门错综复杂、千奇百怪、高深莫测且极为古老而无法离弃的重要学科,是 炎黄子孙近千年来不可估量的两大学科之一。

三、对武术攻守的高级感性认识

我国的体育工作者认为武是体育的一项运动项目,这是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 接轨的必须。其实中国武术运动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具有攻守、保健、娱 乐、辨证、建设等多方面的功效,就其根本性的攻守就有阴性攻守、阳性攻守和禀性 攻守之别。所谓阴性攻守特指中国武学泛指密密、隐蔽、暗地的攻杀战守,如国内外 特务组织所进行的暗杀活动等;阳性攻守特指中国武术泛指公开、约定、大张旗鼓 的攻杀战守,如运动会中的散打、拳击、摔跤、跆拳道等比赛;禀性攻守特指中国武 哲泛指完整、系统、有招有制的攻杀战守,即传统的中国武术运动。虽然说中国武术 并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而是随着中国古人的产生、发展、进步而产生、发 展、进步、完善起来的集攻守、保健、娱乐为一体的渗透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军事、 道德、规范的一门学科。但为了成为当代世界体育大家庭的一元,武术必须与世界 体育接轨,成为世界体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

四、对武术攻守的初级理性认识

从人性角度来讲,武术攻守与武文化、武哲、武学一样,皆有着一定的制裁性、 决断性、主张性、倾向性、阶级性。其内容、性质、任务归根到底是由所有者的意志来 决定的。如果所有者是流氓、无赖、死皮、混混、土匪、不法分子、恐怖分子、阶级敌人 等丑陋阶层者,其武就是为各自丑恶目的的实现而服务的。如果所有者是公安、武 警、革命军人、合法公民、守德百姓等优秀阶层者,其武就是为匡扶正义、惩治犯罪、 消灭敌人、建立和平安定秩序而服务的。所以说,武历来是世人深不可测、难以琢磨 和把持的双刃剑,任何一个人只有进行武的完整、系统、全面学习掌握应用,才能在 社会斗争、阶级斗争、人类斗争中展现自己武的合理把持、正确应用,发挥其难以替 代的主宰作用。

五、对武术攻守的中级理性认识

一般来讲,丑陋阶层者均主张无法、无天、无度的指令、强迫、霸占。为此他们必 须研武练武,用武来限制他人的自由、侵占他人的利益、强制他人实现自己的愿望, 为此甚至杀人越货无恶不作0虽说这些人的武会与时俱进,但从本质上讲这些人对 武往往是不会真正感兴趣的,所以他们注定是要失败、倒戈、灭亡的。而优秀阶层者 为了主张公平、公正、公道的自由世界,他们必须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 法规基础上与丑陋阶层者做坚决的斗争。要知道,丑陋阶层者的做法是十分凶残、 无法无天、无恶不作的。所以为了制止丑陋阶层者的暴行,优秀阶层者必须完整、系 统、全面地学练中国武术、钻研中国武学、理解中国武哲,掌握中国武文化,用超常 的武来震慑犯罪、制止不法侵害、同不法分子做坚决的斗争。只有坚决制止违法犯 罪行为的发生和恶化,才能保障遵纪守法者的合法利益。为此优秀阶层的人会高度 热爱自己的英雄,崇尚 ,研究、开发自己的武术、武学、武哲,武文化,不断地超越自 己,远远地超越丑陋阶层者,从深度、广度、力度上远远地超越其他所有的人。那这 个世界就一定是优秀阶层者的世界。假如,优秀阶层者的武被丑陋阶层者所超越, 那世界注定是黑暗无比的。

六、对武术攻守的高级理性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对丑陋阶层者来说,无论怎样禁令练武,他们都会努力学武练 艺,以保自己的攻杀能力立于不败,否则就等于自灭。所以说,任何丑陋阶层者是永 远不会厌恶中国武术的。但一些优秀阶层者倒是常常会回避、诋毁、厌恶武家人士 以及中国的武术、武学、武哲,武文化。而他们的这些行为甚至是失控的、不由自主。 究其根源这都是千年不振、百年耻辱留下的痕迹。他们不仅不提倡学武,还不让自 己的孩子练武。究其原因是怕耽误孩子的读书时间,怕自己的孩子练武后打入学 坏。这也太武断了,殊不知,身体是孩子一切一切的前提、本钱、载体。如果身体没有 了,读的书获得的一切又有什么价值;如果身体不能支撑孩子又能干什么;如果身 体不能健康地承载你所交给他的任务读的书再多又有什么用?这是极为可怕的害 子害孙行为,严格地讲这比丑陋阶层者更可怕。

无论古今,人之初教育中修德(德礼规教育)、振兵(功技艺教育)、治气(身性能 教育)是头等大事。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长着椅角的牛犊、长着背刺的刺猬、 长着援牙的剑齿虎,必须镇掉其所有的椅角,挑掉其所有的背刺,拔掉其所有的糠 牙,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说成人需要遵守千条规矩,只有懂得这千条规 矩,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挨过骂、罚、打,受过侮辱、欺负、凌辱、 威胁、恐吓、劫持,一般是不会努力学习武术的,只有那些在风口浪尖上不屈不挠努 力奋斗的人,只有那些曾经受过迫害、欺压、宰割的人,只有那些被人常常痛打的 人,只有那些意识到再好的社会治安也会有不法侵害、绑架杀人、无恶不作的人,只 有那些有义务感、责任感、正义感的人,才会酷爱中国的武术。那些,不提倡武术,不 让孩子练武,怕练会武后打人学坏的人,只有在自己或孩子经历几次不法分子的侵 害或致命宰割后,才能悟出武盲的可悲性,才能意识到学武、练武、研武的重要性, 才能知到人的攻守能力为什么会与生俱来,才能体会到中国武术为什么会经久不 衰,才能真正意识到中国武术伟大所在。

总的来讲,中国武术的产生和发展,为炎黄子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 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利益不容侵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不容践踏的。它以功技艺为基 础,以机格的为理论,以身道能为前提,科学地阐明了搏打厮杀的本质及其发展规 律,系统地阐述了在搏打厮杀、攻杀战守中取胜的章法、策略、计谋。中国武术的确 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它与别的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五节中国武学的攻守内涵

中国武学是指以中国传统武术攻守为核心的运动科学,是中华民族在漫长攻 守岁月中,通过无休止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奋战等的攻守获胜经验积累、失败 经验总结、成败教训体验而逐渐升华所形成的以攻守为主、以娱乐为本、以保健为 根、以修德为己任、以益寿为目的、以延年为理想的人体攻守运动动作学科。所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武学、武哲、武文化、动哲、动文化,还是文斗、武斗、智斗、 格斗、打斗、决斗、战斗、暗斗、殴斗,还是治安、捕获、明争、对抗、打架、打仗、作战、 围剿、侵略、反击、安邦、定国、打天下,还是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 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都是中国武学的攻守内涵。这种集武术、武学、武事、 武哲、武文化、动哲、动文化研究为一体的科学就是中国武学。

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作用广泛的中国武学中,其基本任务,就是系统打造完 善中国武术的理论系统,不断进行中国武事、武哲、武文化、动哲、动文化的建设性 研究开发。力求能从真正的攻守实际出发,真正满足人类攻守的需求,做到招之即 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为人类的道德建设、文明建设、礼貌建设、身体建设、攻守 建设,更为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安定团结、和谐安康、和平共处、丰衣足食、繁荣昌 盛而服务。

中国武学研究的主旋律就是传统的武术攻守,是以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 奋战的实质为基础的。其攻守的基本内涵是追求武术攻守的无为而胜、自然而打、 糊涂而取,中国武家称之为三大最高境界。所谓无为而胜即建立在高度规则基础之 上的无为而胜,在三大最高境界中属阴,是最难得的境界。自然而打即建立在高度 教条基础之上的自然而打,在三大最高境界中属禀,是最平和的境界,是三大最高 境界的中心环节。糊涂而取即建立在高度精明基础之上的糊涂而取,在三大最高境 界中属阳,是最彰显的境界。它们都是指有意而无意、有象而无象、有战而无战、有 形而无形、有抗而无抗的攻守,是超前、超高、超常而不知不觉中的攻守,是人类搏 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奋战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从传承角度来讲,中国武学始终坚持着中国古老的修德、振兵、治气等传统思 维理念,遵循着中国古老的三大学说(阴阳学说、道气学说、五行学说)和极具哲理 的十八学说,保持着中国古代儒、医、兵、法、道等百家的精要传统,沿袭着中国武家 古老而精辟的三经、四典、五法,坚守着中国武家古老而精良的攻守、对抗、斗争,蕴 涵着中国武家古老而精绝的谋略、计策、法术。所以说,武学一直是古往今来中国文 化的核心,一直是古往今来中国武文化的根基。其不仅是最古老、最传统、最经典的 文化遗产,还是最实用、最普遍、最耀眼的物质精神财富,更是民族振兴、名族发展、 民族进步的脊梁和根本动力。

从训教(训练、教育)角度来讲,中国武学始终贯彻着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 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基本原则以及自然、无为、糊涂而胜的最高境界。所以说,中国武 学中的谋略、计策、方法、技巧、招制都是通过仿佛斗争对抗考验过的获胜精髓,中 国武学中的功夫、技法、艺法、理论、建设都是通过仿佛攻杀战守检验过的求胜根 本,中国武学中的哲理、辨证、理念、胆识、勇气都是通过仿佛搏打厮杀试验过的制 胜法宝,中国武学中的保健、娱乐、延年、益寿、修德都是通过仿佛身体锻炼考验过 的做人法宝,中国武学中的攻守、对抗、打斗、争夺、作战都是通过仿佛生死较量考 验过的胜利保障。

从科研角度来讲,中国武学始终贯彻着一切为了振兵止戈,一切为了主宰乾 坤,一切为了夺取胜利,一切为了安邦定国,一切为了和平共处,一切为了和谐安 康,一切为了健康长寿,一切为了保健娱乐,一切为了成人建设,一切为了攻守超脱 的宗旨。因为,中国武学的根本任务是在攻守格斗中取胜,而取胜的核心是中国武 术,构成中国武术的三大要素是运动、理论、建设。所以说,运动、理论、建设是中国 武学攻守取胜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运动为阳,是取胜的大前提;理论为阴,是取 胜的大本钱;建设为禀,是取胜的大根本。所以在中国武学的科学研究中无论是对 武术、武哲、武事、武文化的研究,还是对动哲、动文化的研究,都是以武术运动、武 术理论、武术建设为核心的。

从学练角度来讲,中国武学始终贯彻着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因为在武术攻守 中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其功力的虚假就意味着没有绝对的劲、力、能来攻杀对手, 进而无法战胜和控制对方,同时也承受不了对手对自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心 理、意志等武家六元的冲击、碰撞、挤压。如果技法虚假就意味着没有绝对的招、照、 制来攻杀对手,进而无法战胜和制服对方;也意味着无法抵挡对手对自己死穴、伤 穴、损穴的招、照、制进攻。如果艺法虚假就意味着不会用得手器械来攻杀对手,进 而无法战胜、拿下和消灭对方;也意味着无法抵挡对手精湛艺法对自己死穴、伤穴、 损穴的攻击。如果心力虚假就意味着没有绝对的胆识、勇气、敢为来攻杀对手,尽管 自己功高、技精、艺湛,远远强于对手,也无法战胜和拿下对方;也意味着承受不了 对手对自己心理、意念、志气的挑逗、捉弄、玩耍。如果武术理论欠缺就意味着攻守 没有章法、没有头绪、没有整体观念而或得或失,进而无法真正地战胜和拿下对方。 也意味着识破不了对手在攻守中对自己所施行的阴谋、诡计、绝招。如果道痕不足 就意味着攻守没有无为、没有大度、没有超脱的境界而只能胜其一时一事,而无法 真正地胜得一生一世;也意味着运化不了对手对自己所施行的长远攻守规划和策 略。总而言之,在中国武学的攻守设计、中国武术的攻守运动、中国武哲的攻守辨证 中,没有真材实料的攻守能力就意味着灭亡;不懂中国武学的攻守思维就意味着生 命没有保障,弄虚作假就意味着失败和死亡。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武学对人类 攻守的切实阐述,才能在社会、人类、敌我斗争中真正地立于不败之地。

从修炼角度来讲,中国武学始终贯彻着一丝不苟的基本原则。中国武学家说: “修德不客气,学武不含糊。兢兢业业学艺,认认真真练武。学武不精自作受,练武不 湛枉为人。练武百日要修身一世,练武千日要用在一时。不修武学多失足,一失足成 千古恨;不炼武术多失手,一失手成万世悔。”要知道,中国武学一直是炎黄子孙的 启蒙教育、成人教育、终生教育。如果不完整、系统、严谨地学练,不仅身体不会真正 地健康,而且在遇到无赖缠身、不法侵害、索命要脑袋的时候就会自身不保。在现实 生活中不论比赛打擂还是打架斗殴如果一时不慎,就会功亏一簧。所以说,学练武 术时如果做不到一丝不苟,关键的时候就会前功尽弃,轻则不能胜敌,重则惨败,甚 至酿成难以挽救灾祸。故在中国武学的攻守设计、辨证、修炼中一丝不苟是必须的, 任何的粗心大意都意味着自毁长城。只有一丝不苟地学练、一丝不苟地锤炼、一丝 不苟地对待,才能在攻杀战守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时间角度来讲,中国武学始终贯彻着精准恪守的基本原则。中国武家说:“一 切时间皆是武之时间。”并认为:“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存亡。时间就是奖惩,时 间就是胜败。时间就是生死,时间就是命令。”所以说,在传统百家里,武家时间观念 最强,是最讲究时间的。因为,时间对武家来说,耽误时间、不守时间、不按时间行 进,就会受到严厉制裁,甚至会丧命的。

从距离角度来讲,中国武学始终贯彻着恰到好处的基本原则。中国武学家说: “一切距离皆是武之距离。”并认为:“距离就是生死,距离就是存亡。距离就是胜败, 距离就是得失。距离就是命令,距离就是必须。”所以说,在传统的百家中,武家的距 离观念是最强的,是最讲距离、最讲远近、最讲路程的。对中国武家来说,忽视距离 就等于失败、无着、要命。

从速度角度来讲,中国武学始终贯彻着随机应变的基本原则。中国武学家说: “一切速度皆是武之速度。”并认为:“速度就是追击,速度就是脱险。速度就是胜败, 速度就是得失。速度就是先进,速度就是超脱。”所以说,在传统的百家里,武家的速 度观念是最强的,是最讲速度、最讲快慢、最讲瞬间的。对中国武家来说,忽视速度 就等于落后、挨打、消亡。

从实用角度来讲,中国武学始终贯彻着古为今用的基本原则。古往今来武学一 直是有志向、有抱负、有理想者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之一,它由拥有者的功技艺 所决定,并对拥有者的志向、抱负、理想的实现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所以从实 用角度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打斗,团体与团体之间的斗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 是推动武学、武术、武文化以及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根本。

从生存角度来讲,中国武学始终贯彻着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基本原则。每 当我们运用中国武学来研究攻守这一人类社会的必然现象时,就会想到人类要生 存繁衍就必需的吃、喝和伴侣寻找。客观地讲,有必需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会有攻 守,有攻守就会有成败。如果出现一个人非要不可,而另一个人死也不给的局面,那 这个问题就只有通过搏打厮杀来决定归属了,即胜者为王将获得所有,败者为寇将 失去一切。也就是说,只要想生存就的斗争,要斗争就会有冲突,要冲突就会有牺 牲。虽说死人的事不会经常发生,但无论如何精武者都会永存,得武者都会少亡,无 武者难免多死,厌武者迟早必死。

从运行角度来讲,中国武学始终贯彻着顺其自然的基本原则。因为,在自然状 况下人的思维最清晰、动作最自如、招法最纯正、攻守最稳当、反应最灵敏、心情最 舒畅、心身最放松、心志最平和、心气最顺达。任何超自然的运行都是极端的,任何 欠自然的运行都是教条的。比如在攻杀战守中,如果自己的思维不清晰,攻守章法 就无法充分体现,自然攻守就会一塌糊涂;如果自己的动作不自如,攻守动作就会 呆板僵硬,不仅与对手无法合理应对,而且对自己体力耗费也是十分惊人的;如果 自己的招法不纯正,杂乱无章就会出手没有先后、主次、强弱,是极易造成不知所措 的无头无序攻击;如果自己的攻守不稳当,慌乱无章、心浮气躁、身无定数,是极易 造成攻守局面失控而散失先手的;如果自己的心情不舒畅,情绪得不到合理控制, 其出手就会尺度、分寸、深浅无度,造成不良的后果;如果自己的心身不放松,心身 反应过急或过缓都会给自己造成心身无制,而造成恐慌和肌紧张;如果自己的心志 不平和,就会给自己造成心志塌陷、不振、灰心散气,导致不打自败的悲惨局面;如 果自己的心气不顺达,就会给自己造成劲力的无常、无序、无能,导致虎头蛇尾的悲 惨局面。所以说,在中国武学的攻守设计、攻守运动、攻守辨证中,顺其自然是最长 久、最得人心、最不受争议高层攻守运动形式,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的 攻杀战守,只有这样的斗争、攻守、对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层次角度来讲,中国武学始终贯彻着因料而斗、因材而战、因层而格的基本 原则。因料而斗即按体重、按块头、按高低所进行的攻守对抗划分。因材而战即按灵 巧、按愚钝、按武智(谋略、计策、点子)所进行的攻守对抗划分。因层而格即按幻、 野、原、初、中、高、贤、圣、仙等武家八层所进行的攻守对抗划分。其中,幻层即虚幻 攻守层,是武家攻守的最低层,是特指简易性、器物性、模拟性、想象性、吹牛性、狂 妄性的攻守对抗。这种攻守狂妄、自信、高傲,如果不严厉打造,不是窝囊废,就是墙 头草;如果打造的好,就一定是可用之才。野层又称兽层,即粗野攻守层,是建立在 幻层之上的第二层,是特指动物性攻守即无道性攻守。所谓动物性攻守是指凭自己 的攻守本能所进行的不论后果的无人道攻守。这种攻守无法、无天、无度,危害性极 大;如果不严厉打造,不是牢狱之灾,也会自取灭亡;如果打造的好,就一定是有用

浏览48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