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攻守又称辨证论打,亦称武术格打辨证或武术对打剖析,是研究人与人搏 打厮杀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但在攻守谋 略、形式、方法上,不同阶层、不同程度、不同认识的人,对攻守的研究对象仍有着不 同的回答。有人认为应研究经验招法,即搏打厮杀中的方法和结构;有人主张应研 究实战方法,即搏打厮杀中的内容和结构;还有人主张应研究攻守在社会相互关系 中的对鼎渗透,即搏打厮杀中的相对而立和鼎立而成。但归根究底,其研究对象都 属于人与人搏打厮杀这一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都是中国武术攻守研究 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一、武术攻守的研究对象
一般来讲,中国武术所研究的攻守主要是人与人的攻守。从现象上看,人的攻 守是与生俱来的,是有选择、有立场、有轻重、有缓急、有先后的。从本质上看,攻守 是个人意志的体现。从形式上看,攻守则是民族意志的显现,民族精神的展现,重在 以民族英雄的高风亮节勇敢正义气节壮举为象征,让世人崇拜性、偶像性、效仿性 地尊重、热爱、敬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以调整人们的攻守行为。虽说人的攻守行为 受团体规则、政府条令、国家法律和国际法则的支持和制约,但为了个人、团体、党 派、民族、国家的利益,人的攻守往往会出现极为奇特现象。因此,中国武术攻守的 研究,既要研究武术本身的功夫、技艺、招法、机理、格理、的理、德行、礼仪、规矩,又 要研究武术内在的保健、娱乐、比赛、医疗、康复、按摩、延年、益寿、锻炼,还要研究 武术必须地谋略、计策、实战(战略、战术、战法)、哲学、心理、文化、道德、理念、思 想,更要研究三者内部之间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武术攻守体系
武术攻守体系即武术攻守研究的范围和分科,是使武术攻守研究的各个分支 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武术攻守体系中,攻守分支学科的划分问题,古 今中外的武学著作中没有比较明确一致的观点。但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武术攻守的 分科相当广泛,我们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划分。
从性质角度出发,中国武术攻守可分为:兵性攻守,其又可分为狩猎性攻守、掠 夺性攻守、侵略性攻守等;戎性攻守,又可分为斩杀性攻守、绝杀性攻守、光杀性攻 守等;武性攻守,武性攻守又可分为止打性攻守、止冷(冷兵器)性攻守、止热(热兵 器)性攻守等。中国武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攻守是由自己的角色、层次、境界来决定 的”所以说,对武家人士来讲,角色的转换、层次的提高、境界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从认识角度出发,中国武术攻守可分为:原始攻守,其又可分为本能性攻守、感 觉性攻守、意识性攻守等;情理攻守,其又可分为按情攻守、照理攻守、依法攻守等; 信念攻守,其又可分为信仰攻守、党派攻守、意志攻守等;理念攻守,又可分为口头 攻守、棋艺攻守、阵势攻守等;教育攻守,其又可分为刺激攻守、对打攻守、释放攻守 等;训练攻守,其又可分为引导攻守、逼迫攻守、强制攻守等。中国武学家认为:“一 个人的认识水平是由自己的经历和所在社会的文明程度来决定的。”
从形式角度出发,中国武术攻守可分为:个体攻守,其又可分为直入攻守、机会 攻守、游击攻守等;团体攻守,其又可分为优势攻守、轮流攻守、后继攻守等;军团攻 守,其又可分规范攻守、自然攻守、无为攻守等。中国武学家认为:“无论什么攻守都 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攻守的形式和方法能不能恰到好处的适应攻守施展的火候。” 所以说,无论什么攻守恰到好处的把持是最重要的。
从对象角度出发,中国武术攻守可分为:水平攻守,其又可分为境界攻守、层次 攻守、档次攻守等;义务攻守,其又可分为对敌人攻守、对坏人攻守、对赖人攻守等; 做人攻守,其又可分熟人攻守、友人攻守、亲人攻守等。中国武学家认为:“任何一人 的存在都是相鼎而立的,鼎过则惹是生非,鼎弱则受气委屈,要恰到好处的鼎立,必 须有攻守理论的系统支支撑。”所以说,不论什么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懂中国 武术的攻守内涵,是不会做到恰到好处地处理人际关系和正确把握做人、做事、做 局机会的。
从应对角度出发,中国武术攻守可分为:既定攻守,其又可分为完全攻守、局部 攻守、设计攻守等;策略攻守,其又可分为谋略攻守、计策攻守、方法攻守等;目标攻 守,其又可分明暗攻守、主被动攻守、奇袭嫁祸攻守等。中国武学家认为:“无论什么 攻守都是有规矩的,在什么特定情况下,就应该遵守什么规矩,但死守规矩或践踏 规矩都是十分危险和有害的。”所以说,不论和什么人应对,无论是什么情况下的应 对,践踏规矩不可有,但防人践踏规矩的心是绝对不可无。
从程序角度出发,中国武术攻守可分为:有序攻守,其又可分为常识攻守、常规 攻守、常态攻守等;有理攻守,其又可分为机理攻守、格理攻守、的理攻守等;系统攻 守,其又可分为探察攻守、章法攻守、手段攻守等。中国武学家认为:“有序当先的攻 守是战无不胜的,得道为首的攻守是所向无敌的,机智为首的攻守是所胜多败少 的。”所以说,有序走遍天下,无序寸步难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武术的攻守 序、理、道,必须是与时俱进而鲜活的。
第三节武术攻守理论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中国武术攻守在调整世人行为方面的作用是极为广泛的。可以说,武术攻守和 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各门学科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以下就武术攻守与其他联系 最密切的一些学科的关系,作一简要概述。
一、武术攻守与政治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武术攻守和政治曾长期结合在一起,就目前而言也是难以分割的。因为枪杆子 里面出政权,武的攻守过程也就是政治的主张、立足、实施过程。中国武家说:“古之 官家,玩的是命,耍的是人,弄的是权,行的是仁,讲的是义,做的是鬼,施的是骗,求 的是治,统的是心,顺的是上,衡的是中,把的是下。其靠的是攻守,走的是关系,送 的是当礼,想的是整人,诛的是劲敌,设的是障碍,顶的是不敬,冒的是风险,核的是 不忠,灭的是背叛,搞的是人肉换猪肉行当。”虽然说,如今的政治与封建社会时期 的官家有着天壤之别,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以攻守为主体的武,古往今来一直都是 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因其既是安邦定国的重中之重,也是夺取胜利的基本保 障,更是国泰民安、自卫反击、反对霸权、制止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保障。就目 前而言,政治经济学与中国武学,虽在形式上相互分离,各为一门独立学科,但其间 的利害关系是永远无法分割的。因为,人世间夺取胜利的基本保障是武,武的进步、 发展、升华靠的是攻守水平实力的提高,靠的是武学的研究、发明、创新。
二、武术攻守与经济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武术攻守所反映的阶级意志,归根结底是由这一阶级的经济条件即物质生活 条件所决定的。反过来,武术攻守又反作用于这一阶级的经济发展即推动、阻碍、维 护这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武术攻守在经济间的集中体现,是为按照经济规律管理 经济而维护公平、主持公道、保驾护航,并随着经济的正常发展,而打造、武装、建设 更高、更大、更精的武术攻守体系。在中国武家三大基本学说之一的道气学说认为: 政治为禀,是凝聚的核心;经济为阴,是政治的基础;攻守为阳,是政治的铁腕。政 治、经济、攻守三位一体,共同维护着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荣辱兴衰。中国武 学家认为:“古代商家,玩的是心,耍的是钱,讲的是本,守的是信,做的是诚,行的是 尖,求的是利,投的是机,取的是巧,统的是行,顶的是款,查的是账,其托的是攻守, 靠的是政治,走的是自利,找的是关系,搞的是投机,弄的是倒把。”并讲:“无武支撑 的财富,就是一块任人宰割的肥肉。无武支撑的利益,就是一份任人取舍的物品0无 武支撑的金钱,就是一堆任人哄抢的货币。”因此,以攻守为主体的中国武学,几千 年来一直是中国经济中的主宰、依托、守护神,其既是人类富国强兵基本理念的实 质,也是人类国泰民安夙愿的基本实体。如今的经济学与中国武学,看起来好像相 隔甚远,其实二者之间的利害关系是永远不可分割的。
三、武术攻守与社会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武术攻守与社会学之间存在着密切而相互交错的关系。社会学家需要掌握各 种社会因素来研究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其研究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正常 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社会的健康进步。武学家则需要着重研究社会矛盾斗 争、攻守、对抗的胜败问题,其研究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着社 会的团结和社会的公平公正。二者有着难以割舍内在联系。中国武学家认为:“人类 社会好就好在人类的文明,人类社会的文明是由文明规则所决定的,而文明规则的 实现则是由强大的攻守武力所支撑的。”所以说,以攻守为主体的中国武学,几千年 来一直是中国社会安定团结的主宰,其既是安邦定国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稳定的 根本保障。如今社会学与中国武学,虽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其间的关系是相互 交错密不可分的。
四、武术攻守与道德之间的密切关系
武术攻守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古往今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攻守具有极强维护 力、损毁力、伤杀力。如果说攻守没有高尚道德的支撑,那越是强大的攻守祸害、危 险、损毁就越大,甚至是致命、灭绝、毁灭的。当然道德如果离开强大攻守的支撑,道 德也就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了,反而成了坏人的平台,好人的枷锁,强人的机会。中国 武学家认为:“练武先炼性,习武先修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积德者多福,缺 德者多难;擅攻者多势,盲攻者无着;擅守者多聚,盲守者空无;尚武者多胜多利,厌 武者多失多败;修德才知武轻重,振兵才知德深浅;治气方知安不易,艺高方知和难 求。”所以说,但凡中国武家的人士,不仅能够遵守纪律行注意,忠于所忠忠于家,爱 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还能够修德,正道,兴邦,安天下;还能够立性,守 情,讲理,说法,惩恶,扬善,扶正,驱邪;更能够在社会实践中抱团,团结,凝聚,树立 正气,辨别是非,见义勇为,主持公道。武术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个不懂 人事的坏孩子,也绝对会在严谨系统的武术攻守训练中了解自己、掌握规矩、认识 社会,变成一个懂事、有礼貌、讲文明的好孩子。即便是一个胆小懦弱的孩子,也会 在严谨系统的武术教学训练中磨其意志、炼其胆识、强其体魄,使自己的有胆、有 识、有志,变成一个勇敢无畏的好孩子。这也正是中国黄帝强调“修德、振兵、治气” 的根本所在。
五、武术攻守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武术是人类攻守本能不断升华的结果,是夺取胜利的根本保障,是东亚病夫、 百年耻辱、千年不振的克星,是健康长寿的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和谐发展的 守护神。攻守是人类存在的前提,是中华文明的根本,是中国文化、黄河文化、武文 化的灵魂,是武哲、武学、武术的精髓。武术攻守即是武术运动、理论、建设的核心, 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催化剂、主宰者、保护神。文化是人类在社 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文化即是中华儿女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武术攻守与中国文 化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就在于:古往今来,武术攻守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捍卫者、主 旋律、守护神,而中国文化一直是武术攻守的刻录者、承载者、传播者。也就是说,武 术攻守既可攻杀一切不利于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东西,也可守护一切有利于中国 文化健康发展的东西。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崇拜英雄、歌颂英雄、热爱英雄一直是津津 乐道的主旋律,这是民族振兴、兴旺、发达绝对不可动摇的根本。自宋朝中期掀起喜 文厌武、大兴文弱、鄙视武强之风以后,不仅宋朝被蒙古所灭,而这个喜文厌武恶风 的祸害一害就是千年。害得我中华民族是千年不振、百年耻辱、哀声不断。直至近现 代在毛泽东全民皆兵思想的指导下才彻底粉碎了中华民族千年来喜文厌武的恶 习,才从千年不振、百年耻辱、哀声不断中彻底地解放出来。但在民间还仍然能够隐 隐约约地感受到恶风的存在,也不难听到一些重文轻武的说辞。比如,有许多家长 只抓孩子的智育建设,而反对孩子的体育建设,殊不知身体是一切的前提、本钱、载 体。这就是喜文厌武恶习的可怕之处。其实学文化和学武术求得文武双一向是中国 古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二者的关系是文阴与武阳关系,是互根、互用、互长、互化 的阴阳辩证关系。古往今来“无武则不立,无文则不生”。所以说,任何一个人只有 德、智、体全面得以发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喜文 厌武、大兴文弱之风的人,其结果都是非常悲惨的,这早已是实践再三检验的不争 事实。
从纯文化的角度来讲,武术攻守与中国食文化、性文化以及黄河文化之间的关 系是最为密切的。首先,武术攻守酿造、推动、丰富了中国武文化,而中国武文化与 中国食文化、中国性文化三足鼎立,一直是中国文化毫不动摇的基石、脊梁、主旋 律。因为动摇就意味着挨打,诋毁就意味着灭亡。其次,饮食、繁衍是中国武术三大 构筑运动、理论、建设中必须高度建设的五大身体建设(饮食建设、繁衍建设、体质 建设、体格建设、健康建设)之二。
六、武术攻守与安定团结之间的密切关系
武术攻守在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中,起着极为重要的调和作用。在现行社会 中,不法分子是非常重视自己武术攻守能力建设的,大多不法分子不仅自己的武术 攻守能力比一般人要强得多,而且其使用的攻守设备也比一般人要强得多o不法分 子之所以肆无忌惮、猖獗无忌,就在于其武术攻守能力比被袭击者要高得多。如果 说,我们人人练得一身好武艺,不要说我们武艺超群,就说我们与不法分子实力相 当,不法分子也会望而却步,只好再择下一个武盲、文弱者、厌武者。而且武艺超群 者的见义勇为,会给不法分子的不法行为,带来震慑或致命的打击。所以说,学练中 国武术不仅是锻炼身体和娱乐欣赏,而且重在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七、武术攻守与安邦之间的密切关系
国家和社会的和平共处,主要是由公、检、司、法来维系的。在古今的人类社会 中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争夺,有争夺就免不了搏打厮杀。尤其是一些极端分子为了 满足自己的需求,就会不惜一切地打造、加强、提高自己的武术攻守能力,然后违法 乱纪铤而走险变成不法分子。作为维稳实现者主体的公安人员、武警战士,如果不 能真正地加强和提高自己的武术攻守能力不堪一击,无法与不法分子对抗的话,就 会变成只能诈唬好人,而败在不法分子手下的失职安邦人员o再说公安执法是建立 在保护人民利益基础之上的,是不能伤及无辜随意制裁的。所以说,武术攻守是公 安人员首先所必须应该掌握的,不可动不动就拿棍,动不动就拿枪。总而言之,学练 中国武术不仅是公安人员增强体质、锻炼身体、身体建设的关键,而且更是公安人 员最有效、最有利、最恰当的执法本领。其会给国家、社会、民族的和平共处带来实 质性的积极影响。
八、武术攻守与定国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个国家是否有尊严、是否有外交、是否说话算数,主要是由其强大的军队来 决定的,而军队就是中国武家的主体。在古今的社会活动中只要有国家,就会有斗 争,有斗争就免不了攻杀战守。一些霸权主义国家.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需求、利 益,就会不惜一切地打造、加强、提高自己军队的攻守能力,然后铤而走险向别的国 家发动侵略战争。作为国家维护者的军队,如果不能真正地加强提高自己的攻守能 力,无法与侵略者对抗,国家就会变性、变节、甚至灭亡。国家军队攻守是建立在保为 国家基础之上的,为了国家的利益是不惜一切手段的。因此,武术攻守中的绝杀是军 队首先和必须应该掌握的,对有害于国家安全的一切,将完全、彻底、坚决的消灭。所 以说,学练中国武术不仅是军人增强体质和身体建设的关键,而且是军人最有效、最 有利、最恰当目的实现的手段。同时会给国家安全,带来实质性的积极影响。
九、武术攻守与武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武术攻守又称阳性攻守,是指以功夫和技艺为素材、机理和格理为依据、的理 和医理为依托、身建和体建为前提、道建和能建为根本、攻守和进退为本钱、动静和 疾徐为前提、刚柔和虚实为运化、胆识和神韵为基础所进行的运动锻炼。武学又称 阴性攻守,是指以制止和消灭不道攻击、打击和专政不法侵害、保护和捍卫合法权 益、主张和维护人间正道、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调节和锻炼世人的身体、教育和训 练人们道德、娱乐和保健全民心身、修炼和开发超人智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二者 在本质上虽然差异不大,但在形式上是截然不同的。但归根结底都是自己尊严的捍 卫者、自己吃喝繁殖的维护者,都是家国独立自主的关键、社会矛盾的产物,都是人 类生存的根本、生活的保障、生发(建立在生活之上的大发展)的前提。严格地讲,武 学是武术升华的结果,是随着武术功夫、技艺、招法、套路运动和攻守章法、计谋、韬 略、兵书、战策思维以及武学家深谋远略智慧的升华而逐渐形成的。正如中国武家 所说:“武术是随着攻守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复杂广泛的功、技、艺整体。武学是随着 武术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复杂广泛的斗争、对抗、作战整体”。
总而言之,在中国武学中任何门户、派别、拳种的攻守,都是以武哲中的某一哲 学理念、学说、世界观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的。也就是说,中国武术中的任何一个架 势、动作、运化都有一定的中国武术攻守理论支撑。其以中国古老的阴阳学说、道气 学说、五行学说、八卦学说等经典的二十一个学说为根本。不仅以广博的武家经典 为核心,还集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医家经典、道家经典、法家经典、辨家经典等百家 精髓为一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儒家经典、医家经典、道家经典、法家经典、辨 家经典的基本原理来代替武家的攻守理论,或代替中国武学本身o也并不意味着可 以用儒家经典、医家经典、道家经典、法家经典、辨家经典的方法论来代替武学自身 的方法论,或代替武术运动的攻守辩证。其主要是从中国传统百家的精髓中吸取颠 扑不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武术攻守提供丰富的给养,为中国武术攻守理论 提供充实的素材。因为,攻守不仅是动物世界的必然,也是人类斗争的必须,更是中 国百家形成的根本因素。就中国武术而言,其源于中国古人的攻守本能,发展于中 国古人的攻守意识,成长于中国古人的生产劳动,积累于中国古人的搏打厮杀,升 华于中国古人的攻杀战守。所以说,中国武术是人类攻守智慧的结晶,这个攻守既 是中国武术运动的核心,又是中国武术理论的指导思想,还是中国武术建设的大前 提,更是中国武术、中国武学、中国武哲、中国武文化不可或缺的根本因素。如果说, 人类一旦散失了攻守能力,就意味着人类的落后、挨打、宰割,甚至不久将会在地球 上灭绝。
浏览1,0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