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能否解释一下水的原理如何运用于功夫之中?

图片33

李小龙:阐释功夫最好的例子就是水。因为水能让自己适应于任何环 境。如果你把它倒入杯中,它就变成杯子的形状;如果把它倒入瓶中,它 就变成瓶子的形状。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却可以滴穿最坚硬的石头。 水又是无形的,你无法抓住它,无法击打它,无法伤害它。所以,每个习 武之人都应努力做到柔软如水,让自己灵活适应对手。

功夫与柔术

问:面对对手时,采取柔术或者运用功夫有怎样的不同,因为你知道 柔术是以绵长的缠斗为特色,而功夫则非常快速。

李小龙:有时你会从某本书或武术杂志中读到,当有人来抓你时,你 应该“先这样做,然后那样做,然后,然后,然后”——在你做一件简单 的事情之前似乎有无数个步骤。当然,这类杂志还会告诉你如何“令敌人 敬畏、令朋友敬佩”,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但是在功夫中,只有一条—— 动作要快!比如,当有人抓住你的手时,不要做这样那样诸多的动作,功 夫的做法就是用力踩他的脚背——他自会遁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简单”。 发动攻击也是如此,功夫注重的是运用尽量少的动作,一切都可得到最直 接的表达一砰! ——敌人逃走了。一切恰到好处。

无为

问:为什么在一个人成长为杰出武术家的过程中,无为是如此重要?

李小龙:无为的本质完全是创造性的直觉活动,它可以打开一个人的 内在源泉。一般人总是倾向于依赖理性与概念来做出判断,那样将无法洞 穿其隐藏于内在深处的创造力。理性的行为是外在智识思考的结果,而无 为之为则受内心之光的驱引而动。前者是有限的、受制约的,后者是自由的、 无限的。

无为与鬻手

问:我还是不明白无为是如何运用于前手或黏手之中的。你能解释一 下吗?

李小龙:对耦手的理解是一种内在的体验,在此体验中,自身与对手 之间的差别将消失不见。那完全是一种直觉、一种直接的了解,无须中介 传导,无须理性推演,无须思考步骤。

功夫的兴起

问:你为何会认为功夫会越来越流行?

李小龙:功夫已经开始流行,特别是在大学生中,因为它不仅仅是一 些打斗技巧或碎砖的绝招,而是具有四千年深刻内涵的、富含哲理的自 卫艺术。它拥有逻辑的理论,它的应用是紧贴实际的。此外,功夫可帮 助你修炼心灵、增进健康,并且告诉你面对攻击时进行自我防御最有效 的手段。功夫强调松柔,讲究适度运动,不会让身体过度紧张、过度发展。 最重要的,功夫可以使你提高自信、谦逊、平和与适应力,以及对他人 的尊重。

功夫中的基本理论

问:功夫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李小龙:最基本的理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和谐地“适应”对手,就像影 随身动一般。没有对立,只有和谐。就像柔软的芦苇在风中既不反抗也不屈服。 在功夫中,每一刻都连贯流畅,没有片刻的迟滞。防御即进攻,进攻即防御, 二者互为因果。它的技巧是流畅、短促、极其迅速的,直抵核心,除去一切 不必要的无谓动作,直达最本质的目标。简单是这种艺术的关键——采用最 小的动作与消耗最少的体力。功夫之法正如流水,流水不腐。

图片34

在柔道中运用中线理论与体重理论

问:我已经理解了您所说的中线理论以及在格斗中要运用全身整体 之力而并非仅靠手臂的力量。但是,我是一名柔道运动员——而非功夫修 炼者——我们更多地运用摔法而不是击打。在柔道中是否无法运用上述 理论?

李小龙:并非如此。非常有趣的是,如果能充分实现手臂与身体的协调, 既可以促进柔道运动员发挥出超出平日两倍(甚至三倍)的力量,也可以 让功夫练习者将自身的体重灌注到强劲的爆发打击力中。仅仅使用手臂的 力量是未受训练的门外汉的特征(事实上,很多师傅级人物也是如此),因 为击打技术多用于功夫之中,所以我会以出拳为例来解释手臂力量与身体 力量(腰与臀的运动)的关系,同时我相信这其中的基本理论与摔法的基 本理论是相似的。为了加强对腰、臂结合的理解,我用一条假想的中线将 身体分为两个部分,如图1所示。图2显示一个人出右拳时,放松右侧身体,

以左脚支撑全部体重,并以左 脚为轴旋转右侧身体。右侧臀 部与肩部先转向中线,手臂随 势爆发突击。这里的关键是在 重心完全移至左脚之前,将全 身重量通过你的攻击手臂施加 于对方的身体目标,这也正是 为什么在上步攻击中,前脚绝 不要在手击中目标之前就先行 落地,否则,自身体重就会下 落到地板之上,而不是灌注到 攻击手之上。当然,这一切都 是协调而迅速的,只是腰部的 旋转还要更早、更快一些。当 你能够熟练运用中线理论之后, 就可以在柔道中发展出一些新 的攻击角度和方式。

注:图1与图2见本书25、26页。

图片35

通过这条中线,我可以建立一个中心,然后由此中心出发进行各种非 直线、无节奏的攻击和反击。必须强调的是,要运用正确的技术,通过身 体的整体协调爆发性地发动攻击,因为,就力量而言,在运动中,手臂力 量只有身体力量的四分之一。其次,腰部的运动既长,又自由,而纯手臂 的运动则较短。可以说,大轴转动一周相当于小轴转动许多周。同样,手 臂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也只能到达自身动作距离的尽头。所以,手臂只是 力量的传送工具,而力量是由身体通过中线释放出来的。拳击也运用这一 中线原理,但只是在幅度极大的动作中才有体现。开始阶段,运用中线理

论就够了,但随后,就应遵循简单原则——以最小的动作、最小的力量达 到自我表达的最大效果。在柔道中,动作的幅度要比功夫中的动作幅度更大, 因为体育化的柔道中是没有击打技术的。如果我去练习柔道(我并没有专 门练习过柔道,并且所知有限),我会运用中线理论,并且将柔道的攻击方 式分为以下四类:

图片36

译注:李小龙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即创造性的开始进行交叉训练。本组 图片真实地再现了当年身穿柔道服的李小龙摔、踢结合的训练场景。

 


  • .直接攻击:迅速而有力,一招制敌。

  • .组合攻击:将两到三种摔法组合成一连串的攻击动作,打乱对手的 节奏。

  • .间接攻击:使用佯攻引诱对手做出反应,并根据其反应施展自己的 摔法——这在东方武术中似乎很少使用。一切都会由不变转为变化。当你 的佯攻动作极具威胁力的时候,即使再冷静的行家也会被干扰。

  • .诱敌攻击:向对手露出空档,并有针对性地对其所采取的攻势展 开反击。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技术。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跳出传统僵化的 框架,以更加真实的眼光去观察——就像将负重训练(并非健美式负重训练) 引入到柔道中一样。

结束语

图片37

译注:1964年,年仅二十四岁的李小龙即以超群的功夫造诣,身着民族服装, 以中国功夫代表的身份,在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上与当时美国武坛各门派领袖人物 比肩而立。其中,前排右一为“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久,后排中为“美国空手道 之父”埃德•帕克。他们二人不仅极力推崇李小龙的功夫,对于李小龙在美国传 播中国功夫亦曾给予积极帮助。

在本书的结尾,我对每一位希望习武的读者给予真诚的建议。——眼 见为实,尚须半信半疑;耳听为虚,更要慎思明辨。在你跟随任何一位师 傅接受其训练之前,先清楚地了解他的理论,然后有礼貌地请求他示范有 关技术的应用。运用你的常识做出判断,一旦信服,便全力以赴。

如何去判断一位师傅的优劣?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改为:如何去判断 一套训练方法与训练体系的优劣。毕竟,一个人无法真正获得师傅的速度 与力量,而只能学到他的技艺与方法。因此,更应该多加考察的是相对稳 定的体系,而非师傅个人,师傅仅仅是将其弟子引领到该体系的道路上来, 并且让弟子明白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对整个体系进行自我感受和体验。功 夫体系不应机械、复杂,而应简单,没有任何“神秘的力量”。其所作所为 也只是对他所能达到的程度加以引导而已。技术本身并没有神奇的魔力, 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仅仅需要简单而深刻的常识性感悟。

不要被那些空手碎石、铜头铁臂或者拥有坚硬腹部的师傅们所唬倒。 记住,你无法获得他们的能力,只能学习他们的技法。无论如何,碎石开砖、 腾空跃起、用身体经受打击等只不过是中国功夫中的一些辅助训练的功法 或绝技而已。实战技术是最重要的。击碎砖头与击打人体是完全不同的两 件事:砖头是不会还手的,而活生生的对手却会采取转身、降低重心等技 术来化解你的攻击力量。那些所谓的绝招又有什么用呢?就算练得再纯熟, 砖头也不会闪躲与反击。所以,正如前面所说,我们应对武术体系加以认 真考察,它不应是机械、复杂、充满空想的,而应是简单的。

如果“大师”不愿向你示范,该怎么办?如果他过分“谦虚”并且死 死保守自己的秘诀,你该怎么办?关于东方文化中的谦虚与保密,我希望 读者明白一个事实:尽管真正的高手不会自我夸耀,也不会向每一个人传 授技艺,但他们也是人,不可能花费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时间去做一 件事而丝毫不谈论它。即使老子,《道德经》的作者,虽然写下了 “知者不 言,言者不知”的警句,但他还是用五千言来阐述自己的思想。

为了显得深藏不露,一些所谓的大师、专家、内行(尤其是在美国) 很少发言。他们的确掌握了东方的谦虚之道与神秘之道,而且确实“看上 去显得智慧”要远比“发表智慧的言论”容易得多(当然,“做出智慧的行 为”就更难了)。他们越是希望被人重视,嘴巴就闭得越紧。因为一旦他们 开口(或进行动作示范),人们就可据此对其进行判别与评价了。

我发现未知的总是奇妙的,而那些“十五级金带高手”“超级高手”“令 人敬畏的大师”非常懂得如何为自己披上神秘的面纱。请记住,有一句中 国的谚语对他们非常适用:“沉默是无知最好的掩饰”。

祝你们好运!

浏览6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