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注:图为李小龙早期在香港公园里意守丹田练习传统气功。
很多门派的功夫师傅在指导学生时,都会要求意守丹田,即脐下两英 寸半或一英寸半的地方。采用这种练习方法,是为了让意念集中,令呼吸 深达腹部之下,同时可有效调控重心,有利于迅速地实现动作或体势转换。 人们还相信,通过这种练习可以产生强大的意念力。对于纺织工人来说这 种办法倒是不错,但对于真正的功夫高手(包括道家或禅学大师)而言, 这是毫无意义的。
意念(如果确实存在的话)应该是遍及全身并且自由流动的。所谓的 意念应该是无所不在的,在此处,在彼处,在任何一处。如果你把自己的 意念禁锢于腹下,身体的其他部位就不会感到意念的存在。更糟的是,如 果你把意念只是集中于丹田,当你需要整体的运用意念时,就必然要额外 地不断从丹田处转移调整你的意念。真正的功夫大师相信万物之中存在统 一性,各个部分皆为整体的一部分。我的建议是,忘掉这种将意念局限于 某处的偏颇之见。事实上,你要忘掉意念,当你不再思及意念,它便会完 全打开,自由地应时应景做出反应。原因就在于心灵无所执著、无所限制(达 到无心状态)o
一旦意念无所限制,它便无处不在。你可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条娱 蚣自在地爬行着,突然一只臭虫拦住他,好奇地询问他是如何用一百只脚 来走路的?于是,这只娱蚣便试图停下来思考,以便描述一下自己步行的 方式。结果你猜怎么着?它被自己的脚绊得一头栽倒在地上。
我对功夫的看法
某些武术师傅热衷于套路,越复杂、越奇特越好。另外一些则迷恋于 超凡的意念力量(就像大力水手或超人)。还有一些喜欢摧残自己的手脚, 投入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击打砖石、木板等。
对我来说,功夫最大的魅力正在于它的简单。功夫是以最少的动作和 体力消耗简单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每一刻都是如此自然而然,无须任 何人为的复杂矫饰。简单的永远是正确的,功夫绝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 离真实的功夫之道愈接近,无谓的表达形式就越少。
相当多的武术门派只是堆砌花招,误导并禁锢其学生,而不是指导学 生探究武术、实战的本质,这使他们无法了解简单、直接、非传统性的真 实格斗。他们不是直抵事物的核心,而是用华丽造作的技巧(组织化的绝 望!)来代替真实格斗,并加以程式化的练习。这样,习武者不是存在于 格斗之中,而只是不切实际地完成某些行为。
可叹的是,“这种超能意念”或“那种神秘精神”往往被愚昧地强加 在学生的练习中,直到他们迷失得越来越远,最终陷入到抽象神秘之境, 他们所做的只能是除真实格斗之外的“舞术”表演(从杂技到现代舞)。
所有这些复杂的行为,都在将格斗中千变万化的动作人为地固定和凝 结,只是如同解剖尸体般进行分割和解析,所有这一切都因脱离实际而无效。 真实的格斗是活生生的而非固定僵化的。当你抛开所有那些复杂神秘的假 象,直击本质地进行真实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机器人(即那些传统模式的 练习者)仅仅是在肓目而专注地练习着一系列毫无用处的技巧程序、毫无 效果的花招绝活。
应该不带任何幻想、不带任何束缚地去观察功夫。如果我们苦苦寻觅 复杂精巧的绝招,功夫就会变为某种神秘之物。然而,就算真有某种秘诀, 那也会在苦苦寻觅的过程中与之擦肩而过。毕竟,遵循自然之道的本质性 的攻敌方法能有多少呢?真正的功夫崇尚自然的奥妙,功夫的修炼并不是 每日增加什么,而是不断地去除装饰性的技巧,不断趋于简单。——正如 雕刻家在完成自己的艺术品时,不是往石料上增加什么,而只是砍掉非本 质的部分,直到其艺术作品自然本真的完美展示出来。简而言之,功夫应 该注重徒手技击,而不是戴上缀满饰物、五光十色的拳套,使双手的自然 功能无从发挥。
功夫应该没有任何花哨的套路,或者任何多余的束缚,如果你一味追 求复杂或者僵化的形式,那么武术对你来说就永远都是神秘的。
艺术是对自我的表达。方法越复杂、’限制越多,表达原始的自由感觉 的机会就越少。技术虽然在初始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能有过多的限制, 不能过于复杂、过于机械。如果我们依附于技巧,就会被技巧所限。如果 有人袭击你,你所能采取的不可能是套路顺序中的第一招(或第二招、第 二式等等),而应是瞬间洞察对手来袭的同时,像声音的回声那样不假思考 地做出简单、直接的反应动作。这就好像我喊你的名字你会马上答应,我 给你扔东西你会立刻接住,仅此而已。
玩法归宗
在我学艺之前,一拳就是一拳,一脚就是一脚。在我学艺之后,一拳 不再是一拳,一脚不再是一脚。至今深悟后,一拳不过是一拳,一脚也不 过是一脚罢了。
艺术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顺乎自然。该出拳时便出拳,该出腿时便 出腿。
做好准备而不紧张,丢掉幻想而不思考,灵活圆融而不僵化。——保 持整体,充满活力,清醒而警觉,对一切可能之事做好准备。
修炼的最高境界是简单。半吊子的修炼者执著于外在的花巧形式。
并非每日增加而是每日减少——砍掉非本质的!
如果能够用眼睛直接攻击多好!从眼睛经过手臂到达拳头,这么长的 反应过程,多少时间被浪费掉!
不要忽略你的五种感官而去依赖于所谓的第六感。
我在移动着而又全然未动。我似波涛上的月影,不断地起伏摇摆着。
放弃思考而犹如不曾放弃,观察技巧而犹如并未观察。
静中静非真静,动中之静方为存在于宇宙之间的不变节奏。
虚空无法被限制,最柔软的东西无法被抓住。
问答录
译注:琳达•李演练振藩功夫自卫术。左为木村武之,右为李小龙。
对女性的建议
问:当一位女性面对高大强壮的歹徒时,你觉得她应该怎么做?
答:主要是环境决定行为。大多数人总是站在自己主观的角度去观察 真实情况。是谁断定90磅重的弱女子根本不可能打倒一名250磅重的大块 头,我从来不信。如果这名90磅的女性遭到袭击,她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尽 全力攻击对方的三个要害部位之 眼珠、下阴或胫骨。这可以在一瞬
Name姓名 UNDA EAiERY
译注:李小龙为琳达•艾莫瑞签发的振藩国术馆008号学员证。证书显示琳 达曾晋升到振藩功夫二级,李小龙在证书上所盖印章为“李振藩印”。
间破坏对方的身心平衡,这对于自卫来说已经足够了。接下来,她最好是 拼命地逃走。
其他名称
问:你曾说过功夫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可否列举出其中一些,并且给 功夫一个适用于所有派别的普遍定义?
李小龙:功夫是现在流行于美国的一个术语,它的确有很多其他的 名称。在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功夫又叫国术或国技;在日本称为唐手 (kempo )o在历史上,《诗经》中首次出现“拳勇” 一词,下面是功夫在不 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名称。
拳勇——《诗经》
武艺——春秋时期
技击——战国时期
技角——汉朝 手搏一一汉朝 技勇 明朝
技艺——明朝 白手——清朝
武术——中国 国术——中国 国技——中国
“功夫”这一个词,意味着一个人 在某一个领域里的造诣、本领或者境
界,意味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努力付出之后的成效累积。在武术中,它
意味着朝向某种目标之道——增进健康之道、修养精神之道、自卫防身之
道的长期训练与修养。
译注:上述名称中的技击、技角、技 勇、技艺、白手均为音译。
学习的最佳方式
问:学习中国功夫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李小龙:做自己。最主要的是在其中 认识自我,就做他自己。个人远比门派更 重要。一个受到拘束的人是很难做到灵活 自如的。我反对将某种风格强加于个人。 这是艺术,是自我个性的表达。
我们需要基础练习之外的东西吗?
问:我正受训于一名中国师傅,他一遍又一遍地让我进行基本技术练 习——如侧踢、直拳等。同时也被告知,在格斗中,我们只是简单的运用 他
教授的这些基本动作进行攻击或反击,或是组合运用这些基本技术。难 道就没有更多样化的练习内容吗?
李小龙:最好的办法就是准确地完成简单的动作。在武术中,重要的 不是你学习了多少技术,而在于你对所学的东西能够掌握和运用多少。只 要基础训练仍然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手段,能够引导你达到实际格斗的最终 境界,那么它就不算白费。有效的基础训练就像一座房子的地基。当然, 你要避免那些死气沉沉、程式化表演般的基础训练。有点耐心,我相信你 的师傅明白他在做什么。
腰带在武术中的必要性
问:许多空手道高手都拥有黑带。一些大师更是拥有金带。您被称为 武术大师,那么您的腰带是什么颜色?
李小龙:我没有任何腰带。那只是一种证明而已。除非你能真正地做 到——在格斗中保全自己——否则腰带没有任何意义。我想它的作用就是 系住你的裤子,仅此而已。
黑带的问题
问:你似乎非常不看重黑带,为什么?
李小龙:如果一个人要修习东方武术,在他的一生中绝非简单花费一 点时间就能得到这种荣誉。如果一个东方人都无法获得它,毫无疑问一个 每周只训练一两次的美国人更无法得到了。我强烈反对那种“三节简单课 令你迅速成为实战高手”的想法。
自然和超自然
问:一些武术家指出许多门派的“真正大师”已经将功夫的内在精神 境界提升发展,他们可以表演令人难以置信的几乎是超自然的绝技,比如 刀枪不入。你认为这是真的吗?
李小龙:我想,一个人若要成为真正优秀的武术家,今生已有太多的 东西需要他去学习了,所以,一个人为什么还要去学习那种东西呢?我真 的对这种超自然的功夫丝毫不感兴趣。如果你问我,进入天堂之后我会做 什么?我的回答是:“今生还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做完,为什么要去想那么遥 远的事情?”而且,我想那些坚信“精神魔力”的人之所以这样做,是有 其既得利益的。他们为什么要相信如此不科学的事情呢?我不相信一个人 能够从十二层高楼跳下来而毫不受伤——不论他对自己的那门功夫有多么 精通。我也不相信一个人的肉体真的能够抵挡刀剑。
浏览6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