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艺术形式如书法、美术、戏曲等都以“和 谐”为最高标准,武术也不例外。当然,任何一种体育项目都要求协 调,受中国传统哲学“一天人,合内外”思想的影响,武术中的协调 却上升到了一种更高的高度——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这里的“内” 和“神”主要指通过外在形体运动所表达的内在心神意气,“外”和 “形”主要指手眼身法步等形体活动所组成的外在形体动作。和谐不 仅是武术的技术要求,而且是武术追求的技术目标,甚至成为行家 里手们一生的追寻探求。
就技术动作而言,武术要求每个动作都做到身体的上与下、内 与外的高度配合,如“内外六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 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就劲力而言,武术要求每个 动作都能调集全身力量发于一点,如刚柔相济、轻重兼施,“其根在 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等。从势与势的连接而言,讲究 “形断意连,势断气连”,要求“起承转合”有机统一,从开始到结束 是一个和谐完整的过程,从起势到收势,势势相承,气脉不断。就 运动形式而言,要求攻守进退、起伏转折、动静疾徐、形神兼备、虚 实相生、开合有致、回环落错,于对立中求统一。就运动要求和标 准而言,其协调的要求如“单刀看手,双刀看走”,“眼随手动,目随 势注”等;对协调能力的评价如“先看一伸手,再看一步走”、“行家 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这里所“看”的主要是习练者周身协调的功 夫,其中的“有”首先是有无周身的和谐自然。从练习路径而言,是 “外练筋皮骨,内练一口气”,“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充内”。此外,武 术还讲究以形喻势,一旦动作协调,贝卜'行如游龙,视若猿守,坐如 虎踞,转似鹰盘”,将协调达到一个既形似又神似的境界。从其价值 取向而言,武术所追求的是内与外、体与用、练拳与涵养等的协调发 展,从某种意义来说,武术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制胜,也不是“一拳打 死牛”,而是身法自如的整体协调,是内外相合的高度体现。另外, 武术不仅讲究“拳打人不知”,更讲究“出手不伤人”。内外合一、形 神兼备的高度和谐是武术的技术目标和不懈追求。
具体到各拳种,“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 准则。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先在 心后在身”,最后达到“身随心动,势随气转”、“内外合一,周身一 家”、“无点不发力,无处不弹簧”的效果;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 三合”,“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 手催指”,形与意,内与外,周身上下无处不合;少林拳也要求精、 力、气、骨、神内外兼修。……几乎每个拳种都追求“上下相随”、 “节节贯串”。具体到各种器械,同样讲究手、眼、身、心、步与器械 协调配合。例如,枪之用在两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乃 上下完整,工于一圈。剑术技法,贵在身械如一,唯此方能达到术中 求艺、以意导术、气韵生动的境地。
武术这种既究形体规整,又求精神传意的协调已经超越了一般 体育项目所讲的协调,它不仅是一种技术要领,更是武术的终身追 求。这种周身上下、由内及外、由此及彼的和谐是整体意义上的高 度和谐,是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在武术中的具体体现。武术追求内 外和谐的技术特色是其区别于只追求外在身体协调的各类体育项目的主要特色。
注重刚柔变化
刚柔是《易经》中极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周易》中的“易”是 “变易”的意思,《周易》是一本讲述运动变化道理的书,《系辞传》中 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种运动变化正是刚柔的变化。受其影 响,几乎武术的每个拳种都讲究刚柔的变化。
刚柔变化的直接体现即武术的劲力。西方体育讲力量,而武术 讲求劲力,两者不是同一概念。武术中的劲力是一种用力的方法技 巧,讲究蓄力、顺劲、柔化、刚发,要求发劲合顺完整。西方技击追 求力量大小,武术劲力则讲究刚柔变化。练拳要“刚而不僵,柔而不 软”,“纯刚纯强,其势必亡”,“纯柔纯弱,其势必削”;或“先刚而后 柔”,或“先柔而后刚”。武术很重视发力顺序,如正踢腿要求“根节 起,中节随,梢节追”,冲拳则要求“起于脚,发于腰,传于肩,顺于 肘,达于手”,这种对发力顺序的要求正是对刚柔变化的基本要求。
劲力有很多表现。例如,“寸劲”讲究简朴明快,既短又脆;“化 劲”顺势转化,以柔克刚,有“四两拨千斤”之妙;“崩撼劲”先蓄后 发,周身似箭,力贯八方;“翻扯劲”似辘辘翻滚,招招相连,劲力不 断。具体到拳种,如陈氏太极拳中的缠丝劲,醉拳中的螺旋劲,八极 拳中的崩撼劲,通背拳中冷弹劲,等等,均有独到之处。实际上,各 拳种都有自己的劲力要求。由此,武术的传授的确还离不开师父的 身传口授,手把手地教。这常常未必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靠文字图 像所能完成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劲力方法既要靠经验 传授,更要靠个人勤学苦练和感悟。
在不同的拳种中,劲力的区别主要是刚柔的区别。少林拳动作 刚健有力,勇猛快速,以刚为主,突出一个“硬”字;南拳劲刚体粗, 以发声助力,劲力外显,以刚为主,刚中寓柔;太极拳以柔缓为主, 绵里藏针,柔中寓刚;形意拳刚中含柔,八卦掌刚柔相间。通背拳 讲究冷弹柔进,沾衣发力;劈挂拳则猛劈硬挂,似长枪大戟;长拳 讲究“三节六合”,如冲拳要“拧腰顺肩”,起于腿,发于腰,传于 肩,顺于肘,达于手,踢腿要“根节起,中节随,梢节追”。总之, 很多拳种都体现了不同的发力用力的技术技巧。实际上,不同拳种 的不同外在风格主要在于各拳种内在的劲力方法的不同,这正是刚 柔变化的区别。
虽然不同拳种存在劲力上的区别,但是,都追求刚柔变化的最 高境界——刚柔相济。即使是太极拳,也绝非一味地柔,而是“绵里 藏针二极富弹性。纯刚而僵,纯柔而懈,几乎每个拳种都强调刚柔 相济。武术技术已经将传统文化中充满辩证思想的刚健精神体现得 淋漓尽致,这种对刚柔变化的高度把握正是“技近乎道”的武术技击 规律之一,更是武术的重要技术特征。
技巧与功力互补
从技术角度讲,中国武术是技巧与功力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了武术技术的统一整体。
如前所述,武术的技法庞杂丰富,不胜枚举,极其丰富地展现 了人类的技击技巧,这与西方拳击提炼出直、摆、勾几种简明实用的 拳法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迥异的技术特色,更多的是受不同特色 的文化影响所致。中国传统文化更推崇“智取”,鄙视“蛮力”,更多 地将取胜的希望寄托于“出奇制胜”、“以弱胜强”。这在老子的思想 和孙子的兵法中都有深刻反映。
武术的很多拳种提出“彼不动我不动,彼若动我先动”的后发 先至理论,都受到了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以太极拳为例,其技击 提倡以弱胜强,以小搏大,以寡敌众,提出“四两拨千斤”、“耄耋御 众”的理论,追求“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的境界。太极拳的沾、连、粘、随等主要技法,无一不是“以柔克 刚”、“以反求正”的技法。
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武术技艺的高低不仅以能否取 胜来衡量,而且还要看技法是否用得巧,用得妙,令人心悦诚服。吴 殳在《手臂录》中描写他老师石电(石敬岩)与人比武较技“意思安 闲,如不欲战。俄焉,枪注人喉,不敢动而罢”的悠然之情,正是武 术技击“求巧”、“求奇”的极好体现。这促使武术向“微乎微乎,近 于道矣”的高超境界发展,武术逐渐发展成一门近乎追求理想化的 技击艺术。可以说,追求技击技巧是武术在传统文化影响之下形成 的一大技术特色。
中国功夫之所以闻名于世,除了绝妙的招法外,还有神奇的功 力。重视功力训练构成了武术技术的另一特色。很多习武者在长期 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想“出奇制胜”,必须以雄厚的实力作基 础,所谓“自己没有千斤力,安能以巧破千斤!” 一味追求技巧, 很容易使武术技击走向不实用的花架子,唯有持之以恒,以“冬练 三九,夏练三伏”之志来苦练功力,才能够弥补追求技巧而出现的 不足。
浏览1,10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