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它同源于狩猎、战争中的实用技术。随着不断地总结发展 和适应需求,从形式到内容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技击这一精髓却万 变不离其宗。“武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它的本质属性,无 论是套路还是格斗,都离不开攻防技击。这一特性使它既有别于舞 蹈、杂技等人体运动形式,也有别于体操等体育项目。

当然技击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它是人类从本能需要到文明需要 必然出现的技能和文化。世界各地如角斗、拳击、击剑、泰拳、空手 道、跆拳道、桑勃、摔跤等等,也具有技击攻防的属性。重要的是华 夏民族,炎黄子孙长期以来,在自己的土地上,以自己的实践,按 照自己的需求,总结出了自己的传统技击术,诸如踢法中有蹬、踹、 铲、截、弹、缠、扫、挂、点、弹、踩、撅等,打法中有冲、撞、挤、 靠、崩、挑、劈、砸、贯、撩、盖、鞭、抛、抄、钉、砍、插、穿、标等; 踢打摔拿跌法、桥法、十八般兵器的击法等,均有独到之处。武术的 技击属性,反映了武术概念的内涵。

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

这一点在定义中已明确提出,表达了它的体育属性。这不仅由 于千百年来人们从文化需求和社会功能角度出发,将其视为健身强 体、提高素质的手段,发挥它健身和育人的功效;也由于近代以来, 它在军事训练中的作用减小。而体育功能增强,在近代文明兴起体 育的时代,更向体育项目上转变。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明确 武术为体育运动项目,开展普及和竞技比赛,竞赛法和规则使武术 的套路和散手更明显地表现出体育性质。

从技击而言,它是一种人类进行格斗的方法,可以包括你死我 活的和竞技较量的两种性质。那么,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技击术也不 乏含有置对方于死地或失去反抗能力的方法,这与体育的性质又是 相违背的,便只能摒弃那些致伤、致残、致死的方法于武术运动之 外,或者演化为一种个人操练或默契配合的套路形式。这也反映出 武术作为传统技击术这一概念,含有超越体育的成分。这种武术技 能仍在公安、司法及军事侦察部门得以保留和采用。对广大民众来 说,武术的体育属性是主要的。

定义中提出以技击为主要内容,说明也并不完全都是技击内 容,如套路运动中的连接过渡动作、“亮相塑形”等,也有整个套路 技击含义并不突出,而健身、观赏功能较明显的。在散手运动中对 有害健康、危及性命的动作,视为犯规而不允许采用,或加以限制。

从逻辑学上认识,中国传统体育是武术的上属概念,武术的套 路运动和格斗运动则是概念的外延。比较确切的提法,体育项目的 武术应称其为武术运动。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我们在认识武术概念时,决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技术技能或 人体运动,还应认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技 击术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它的初期也可以说大同小异,发展至今却 有很大的差异,武术的独特性与它的文化氛围分不开。在漫长的历 程中,它不断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礼仪、军事思想、 文学艺术、医学理论,以及社会习俗等形形色色的社会形态的深刻 影响。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心态模式、 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宇宙观等在武术中都有集中的反映。

定义中提到的“内外兼修”,正是言简意赅地反映了它的文化属 性,使武术超越了一般的技能技术层次,也超越了以体能形态为主 的西方竞技体育。它以哲学为基础,以“主动”与“主静”及“中庸” 为支架,体现了寓意深邃、内容丰厚的文化内涵,诸如整体运动观、 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论、刚柔说、虚实说等,形成了独 具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 特性,又具有东方文化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它是中国 文化在人体运动中的表现和载体,从一个侧面辉映出东方民族文化 的光彩。

“内外兼修”所包含的内容意蕴可归结为四个方面:武术追求 外在的形健和内在神韵,从而达到形神兼备;武术训练中既强调 练“内”,也强调练“外”,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武术的 “内三合”与“外三合”,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追求一种高度的协调 与统一,体现了整体运动观;武术追求内外双修之功,要求武德与 拳理,技术与修养结合,成为武术育人的最高境界。诚然,“内外兼 修” 一语较形象地表示了武术的传统文化属性。

小结

武术与军事技艺同源,但不能混同。

武术运动是体育概念,不能涵盖武术的概念。

武术是一种社会存在方式,是民族文化载体之一。但并不排斥 它具有体育属性这一重要方面。

多方位地表现和再现技击

武术的首要特点在于它的技击特点,这是武术与国外各类武技 的共同之处,也是各类武技共同的本质特征。最原始的武术是一种 实用技击技术,随着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它更多地被寓于体育之中。 作为体育运动的武术,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 通过格斗、套路或功法等多种形式表现或再现出来。例如,格斗运 动,虽然从体育角度出发,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限制了一些动作, 但是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无论是散打,还是短兵、 长兵,都是实实在在的技击技术在竞技场上的再现;现代竞技武术 套路,虽然有些动作从演练和规范的角度不直接体现实战价值,但 总体上仍然保留着动作的技击方法,其核心技术仍围绕踢、打、摔、 拿、击、刺诸法而展开,是间接地以演练的形式表现技击;武术中的 功力练习是对人们某一方面技击能力的强调和突出,侧重于提高人 的功力,以提高攻防技击的实效性,不同的功法内容侧重于对不同 方面的功力的提高。总之,无论是格斗对抗,还是套路演练,或功力 练习,都围绕技击而展开,技击是武术的技术核心。

虽然技击特点并非武术所独有,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 影响下,武术的技击却表现出很多与众不同之处。最突出的就是对 技击的多方位表现和再现,这在格斗、套路和功法等各种运动形式 中都有反映。

就格斗运动而言,既包括徒手又包括器械,徒手技击不仅包括 基本的踢、打、摔、拿,而且还有独到的推手方法;持械技击不仅有 短兵类,还有长兵类等,没有哪个格斗类体育项目的技法如此全面。

就套路运动而言,武术的技击方法更加丰富系统,以长拳类拳 术最为全面规整。从演练的风格而言,既有步稳势烈的南拳,也有 如行云流水的八卦掌;既有猛钻硬挫无阻挡型的形意拳,也有圆活 柔进顺势型的太极拳。此外,还有骤风疾雨般的翻子拳,大劈大砍 的劈挂拳,放长击远的通臂拳,挨膀挤靠的八极拳,刁搂采崩的螳螂 拳,闪展游击的醉拳等等,不胜枚举。从对技击的表达方式讲,既有 徒手,也有持械。徒手的既有拳法、掌法,也有腿法,还有膝顶、肘 击、身靠、头撞等方法。具体到手法,就有冲、劈、挑、砸、贯、抄、 盖、鞭、崩、钻、扫、挂、撩、栽、扣等拳法,劈、砍、切、截、削、推、 按、拍、摔、扇、塌、掖、穿、插、挑、抹等掌法,还有许多勾法、爪 法、指法等等;腿法有踢、蹬、踹、弹、勾、踩、铲、点、撩、挂、摆、 缠、丁、拐、错等。器械的方法既有刀术的劈、扎、斩、撩、砍、挑、 格、抹,也有剑法的崩、刺、点、撩、绞、截、穿、挂;棍术的抡、劈、 扫、挂、戳、崩、拨、格,也有枪术的拦、拿、扎、点、穿、缠、拨、 封,还有许多其他器械的技击方法同样不胜枚举。巧妙而多样化的 技术方法组成了武术套路的庞大技术体系。

就武术功力而言,目前开展了多方面的竞技比赛,如单掌开砖、 石锁上拳、流星打靶、举鼎较力、长杆较力、桩上徒搏、夺桥徒搏, 等等,体现着不同的武术技击形态。

世界上许多格斗运动项目,如拳击、击剑、摔跤等也都具有技 击特点,但是,没有一个项目像武术这样能最丰富地表现和再现多 种形式的攻防技击内容。严格地讲,武术是一个以技击为核心的运 动体系,多方位地表现和再现技击构成了武术技术的首要特征。

浏览69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