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拳术
拳术是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主要拳种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 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背拳、劈挂拳、翻子拳、地躺拳、象形拳等。
1.少林拳
中国主要拳种之一,是我国古代僧人根据健身需要,结合技击 动作,吸收各派拳术之长发展而成的。少林寺地处中原,位于五岳 之首的嵩山之h。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W此自古就盛行尚 武之风。隋末少林寺僧曾助李世民(唐太宗)作战建功;明代参加 抗倭之战.战功显赫;其后各地高手慕名而至,经历代相传逐渐丰 富《少林寺能博采众家之长发展成为独立的体系。
少林武术的内容包括厂个方面.拳术有单练拳术;徒手对练拳 术等技艺。器械有少林棍、少林枪、少林刀,少林剑,少林暗器,少 林短兵、少林拐等十八般武艺俱全。功夫有内功,外功之分.传说 有七十二艺。富有代表性的有铁布衫、排打功、铁砂掌、轻功、气功 等。其中少林棍术在名家指点和汲取民N精华的基础h.又经过 实战的磨炼.在明代中晚期有了明显的提高。万历四十四年 (1616 ),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阐宗》一书,把少林棍法列为棍家“正 传”之一。其后,茅元仪在《武备志》进一步提出“诸艺宗于棍.棍宗 于少林”,第一次将少林棍法列为诸家棍法之首。
明末清初,在少林棍术名扬四海之后,少林武僧又致力于拳术 的提高。与此同时.不少文人闪国家内忧外患.遂自觉习武.以图 报国,一时文人习武之风大盛。在武装抗清失败之后,一些志十仁 人纷纷循迹山林.刹度为僧。他们既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些人又 有深厚的武术功底,他们将民间武术与原有的少林武术交流融汇. 使少林武功愈臻精湛。其时,少林武术在本寺武功的基础卜.,广泛 吸收了许多拳派的精华并加以融汇提炼,终于形成了内容博深、技武犬理论与武术人物志
艺精湛的少林拳系•并逐渐南传.对南拳、峨沼拳的形成和发展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
少林拳术的要旨是拳禅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 宗以明心见件.顿悟成佛为要旨。在佛门眼中.参禅是正道.拳勇 一类是末技.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人定的 0的.同时也可收到健身丨(、护寺护法的效果。1928年,中央国 术馆开设有少林n.其影响波及全国各地。少林拳是中华武术中 一大派系.其内容丰富多彩,是十分宝贵的民族传统义化。
2.长拳
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有蹿 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和跌扑滚翻等动作与技术的拳术。 “长拳”一同最早记载于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的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十二势长拳”。明代程宗猷所著《耕余剩 记•回答篇》中载“……长拳有太祖温家之类”。由此可见•明代当 有长拳称谓及太祖长拳和温家长拳等类别。所谓长是相对短而 言,长拳则是相对短打ifri立名•这正如明代唐顺之《武编》所言:“逼 近用短打.若远开则用长拳。”
现代武术运动中的长拳是沿用了明代长拳的称谓.将查、华、 炮、红、少林等具有拳势舒展、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等共同特点的拳 术统称为长拳。以这些拳种的动作素材和基本技法为基础创编的 现代长拳•是中华人民共和闰成立后武术教学训练与竞赛的主要 内容。长拳技术以姿势、方法、身法、眼法、精神、劲力、呼吸、节奏 等为八要素。长拳套路主要包括适应普及的初级、中级套路以及 适应竞赛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规定套路和tj选套路。
规定套路是由原国家体委及其组织机构或有关部N统一编制 的套路.20世纪50年代有甲、乙组和初级套路.以后又有“少年规 定拳”、••青年长拳”、“初级长拳”等面世。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与 推向世界的需要.1989年又为第11届亚运会创编出第一套国际
第一章武术概述
武术竞赛套路.其中包括长拳。近年来又有由国际武术联合会组 织编写的最新国际比赛套路。
选套路是武术竞赛谣要的产物。武术竞赛规则对自选套 路的动作数量、组别、规格和完成套路的时问都有统一的要求与 严格的规定。其中要求自选长拳至少包括拳、掌、勾种手型, 弓、马、仆、虚、歇五种主要步型和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及 不同组别的腿法、跳跃、平衡等动作.使长拳套路运动在动作结 构、布局、编排和速度、难度、腾空跳跃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与 创新。
3.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它以捧、 捋、挤、按、采、例、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十7势》动作处 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连。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 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厂峰、明张-丰、清王宗岳等 不同说法,但至今的史料证明这些说法都是假托附会。史料和实 地调査都证明太极拳创造于明末清初,由河南陈家沟的陈工廷首 先创造了陈氏太极拳,迄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太极拳综合性 地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队中流行的各家拳法,结合了古 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本 理论的经络学说.成为一种内外俱练的拳术。传统的太极拳有陈 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等较有影响的流派。各式太极拳又有 大架、小架、开合、刚柔相兼等各自不同特点。国家体委先后整理 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及各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太极拳在技击h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 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随人则活,由 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 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胃进,可以先以招法 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武术理论与武术人物志
抢在前面彼未动,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方引进使其失重落 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的力量冉乘虚而人.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 种技击原则.主要体现在推手i川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
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祖、父均为明朝下级官吏。陈 工廷的武术.在《陈氏家潜》中仅记载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 手刀枪创始之人也。”
甲申年( 1644年)明王朝灭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造 拳白娱,教授弟子儿孙。他的遗同h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 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月落得,《黄 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W.教下些弟子儿 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 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势名没有重复)、炮捶一路。
从陈工廷所造拳套看,陈工廷受戚继光影响很大,单是从戚继 光《拳经》-十二势中,就被吸取了二十九势之多,W此有人说太极 拳的编造.是以《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
随着火器广泛的运用于军事战争.拳技之勇在战场t的作用 逐渐缩小,太极拳开始出现从技击转向保健的体育启蒙思想。太 极拳家首先提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口号。 同时由于武术家到达老年期后对大运动量、难度较高的套路的不 适应,必然引起太极拳动作发生变化。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
陈王廷创造的七套拳套.至陈长兴(1771〜1853)、陈有本这一 代.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现称陈式太极拳第二路 >,陈氏太 极拳第一路又有老架、新架之分。
陈有本首先创造了新架.有本的学生、族侄青萍,也创造了第一章武犬概述
套架势,为青萍赘婿于距陈家沟不远的赵堡镇,在赵堡镇教拳. 因此人们称作赵堡架。
陈长兴(架势宽大的老架系统)—杨禄禅(改编了拳套动作)一 杨健侯(修改为中架子)〜杨澄甫(修订定型为大架子),成为0前 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
杨禄禅和次子班侯—满族人全佑(小架子)—吴鉴泉.即0前 流行的吴式太极拳。
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从杨禄禅学陈氏老架,又从 陈青萍学习新创套路,从而创造了武式。武氏架势紧凑,强调开合 虚实。
武禹襄—李亦畲(1832〜1898年)—郝为真(1849〜1920年) —孙禄堂(1861〜1938年),孙为形意拳、八卦拳名家.参合1派之 长,另创造了架高步活的太极拳.姿势参取杨式.理论兼采形意.现 称孙式太极拳。
陈氏新架、赵堡架、杨架、武架、吴架和孙架等•都是根据陈氏 老架太极拳第一路改编而成的.所以架势虽有不同,可是套路的结 构程序,仍然按照第一路老架,它的演变痕迹是很城著的。
太极拳把技击与导引吐纳之术紧密结合起来,以意识为指导, 以经络为基础.以螺旋缠绕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意行气,劲由内换。 太极拳的出现.使中国武术进人了更高的文化境界,这是中国武术 史上的一次革命。太极拳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和对人 生、对宇宙的理解,是中国传统义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新中闰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武术遗产的研究、整理和推 广,把太极拳作为重点武术项目来推行。1956年8月1 月.国家武术理论与武犬人物志
体委根据杨式拳架编成并出版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1962年出版 《太极拳运动》.包括:八十八式太极拳、~十二式太极拳剑、太极推 手。1979年11月出版了新创编的《四十八式太极拳》.此后杨式、 陈式、吴式、孙式、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纷纷出台。太极推手作为 太极拳中的对抗项0 .历来深受太极拳家的重视。1989年开始把 太极拳推手竞赛列为全国件常规比赛。
4.南拳
南拳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南方各宵的拳势刚烈的拳术.是中国 武术主要流派之一。南拳历史悠久.其发源可追溯到400多年前。 由于其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传播的范11又广.长期以来形成了种 类繁多的拳种和门派。以地域分.大致可分为:广东南拳、广西南 拳、福建南拳、浙江南拳、湖南南拳、湖北南拳、江西南拳、四川南拳 等拳种,其中两广及福建南拳最具代表性。南拳虽拳种浩繁.风格 各具特点,但总的说来.多以短打为主.手法见长.故有“南拳北腿” 之称。其运动力求手法多变.少用腿法•进退之间,步步为营.稳扎 稳打.极少有腾空跳跃动作。一般腿不高踢•多桥法•檀标手。运 动特点是动作紧削,刚劲有力.步法稳同,手法多变,身居中央,八 面进退•常以发卢吐气助发力、助拳势。
据目前史料记载.“南拳”一同作为武术同语使用.最早出现于 明代降庆二年(1568)武将郑若曾所著《江南经略》第八卷“兵器总 论”之中.关于拳法论述一节写有“曰赵家拳•曰南拳.曰北拳”.可 见南拳这一中国武术主要流派至少出现于400多年以前。至于南 拳系统化、广泛化则大约在明末清初。618年,少林寺参与平定王 世充之乱受宫家高度重视.明代抗倭以拳勇闻名天下。少林拳法 在长江流域、南方得到了广泛传播.冉加h各地地理环境、气候以 及人文条件、个件的不同•少林拳法逐渐在这些地方产生了演变和 发展.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南拳流派。
从《江南经略》关于“南拳”所述我们可看出:南拳至少在明代第一章武术概述
中后期就已经初具雏形了。据目前福建南拳、广东南拳等一些主 要南拳f j派的拳谱记载及武师们的口头传说.南拳在清初之时得 到了空前的发展和传播.并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系统南
拳。
新中闽成立后,南拳成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 年来.随着武术的发展,南拳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60年.同家 将南拳列为武术竞赛的主要项B之一。在历年全国件武术表演赛 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继之•又纳人体育院校武 术教材。
近年来.随着武术的推广和发展.南拳不仅在南方,而且在北 方也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在闰外•尤其在新加坡、马来两 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爱 好者越来越多,各种南拳组织应运而生。若论在国外传播中国武 术的贡献.南拳当首屈一指。
1989年,中国武术协会受亚洲武术联合会的委托.组织部分 专家创编了“南拳竞赛套路”,并首次正规采用于第11届亚运会. 随后被各类武术比赛列为竞赛项。
1992年.中国武术协会又组织部分专家创编了具有南拳流派 特点的"南拳南刀”竞赛套路.丨丨]作第7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 中的南拳全能项0 »
1997年,据《中闽武术段位制》实施的具体要求,国家体委武 术研究院和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又审定通过了包括有“南 拳”、“南刀”、“南棍’’在内的南拳类规定考评技术.南拳成为《中H 武术段位制》考评正式项目之一。
5.形意拳
形意拳也叫“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六合拳是中国主要 拳种之一.它以=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本 拳法.并吸取了龙、虎、猴、马、酱、鸡、鹞、骀、燕、蛇、鹰、熊等十二种武犬理论与武术人物志
动物的形象击法而组成的拳术。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与意合.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动作强调卜. 法h身,手脚齐到.一发即至.一寸为先。形意拳虽属于内家拳种, 但索以剽悍、勇猛、雄劲、快速箸称,动作雄浑质朴.整齐划一.简练 实用.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与太极拳的风格迥然不同。在技 击原则h.形意拳主张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强调以我为主,中门 直进.进敌发力.力透敌身。这种硬打硬进的技击风格在内家拳中 绝无仅有。然而他毕竟是内家拳.他的练功理论仍然源于道家,与 太极、八卦、武当诸拳种同出一源.向有殊途同归之妙。其运动特 点是:动作整齐简练,严密紧凑.发力沉着,朴实明快。
几百年来,有关心意拳之历史源流、师承关系、拳名演变以及 拳理、拳法等方面的问题.众说纷纭。
关于心意拳的创立.的有=种说法:
一曰为印度高僧达摩所创。
民国十九年(1930),徐哲东著《国技论略》.唐豪箸《少林武当 考》.均指出达摩与武术无关,达摩创拳为“伪作张三丰传习形意 更属虚构。不难看出.达摩创立心意拳之说实为妄传。究其原W. 不过是托神名以示拳贵.使之易于传播而已。
二曰为岳6所创。
此说最早见于义字的是曹继武的“十法摘要”。也就是说,在 岳已经去世将近六百年之后,才有了其创拳之说。岳t创立心 意拳之说实为虚传。究其原,无非是“托英名以示拳贵”时已。
三曰为姬际可始创。
此说民国以后,经过多方调查核实、辨析考证.尤其是近数 十年来的研究,已渐为广大的形意拳同仁所认定。
姬际可.宁龙峰.原山西蒲州诸冯里宗忖人(今山西永济张营 乡尊W)。据史载.际可少时从塾学义习武,聪明过人.曾在河南少 林寺居住十年之久学习技艺,后离寺归里创心意六合拳,教授子苐一章武术概述
孙,他的后人称际可拳。
姬际可创立的心意拳是汲取了中国历代武术大家的拳理、拳 法精华(包括少林拳理、拳法).使之融为一体,而又别于少林拳的 —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拳术。
心意拳的传承发展是从姬际可到曹继武(生于康熙四年即 1665年)到戴龙邦到戴文雄至李洛能(老农).李老农继承发肢了 戴氏心意拳术,并有重大的改革和创新。他和他的许多箸名弟子 如车毅斋、贺运亨、李广亨、宋世荣、刘奇兰、郭云深、李太和、刘元 亨、张树德、刘晓兰、李占元等,都为中国形意拳的传播和发展作出 了申.越的贡献。
形意拳名之确立源自李老农.咸丰六年(1856),李老农正式收 车二为徒。李老农起名6羽,T能然;车二起名永宏,字毅斋。
李飞羽首先提出了以“形”代“心”取名“形意拳”的主张。认为 这样更符合心意拳的拳理、拳法。此后,始有形意拳之闻名于世。
同治五年(1866),李6羽同弟子车毅斋创编了第一个形意拳 对练套路,初名“五行生克拳”,后改称“五行炮”。
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意拳拳法理论和技击招法不断充实和发 展,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基本以河北、山两与河南等地 域的不同为代表,山西形意拳拳势紧凑、美观,劲力轻灵、精巧;河 北形意拳拳势舒展、庄严。气势豪快、稳健
:山西、河北的形意拳基 本拳法都以1体势,五行拳,十二开为主。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 鸡形四把、八势拳、闸势捶、十二洪捶等。河南形意拳拳势標悍、勇 猛,气势雄浑、勇敢.以“心意”“六合”为主.基本拳法为十大形(龙、 虎、猴、马、鸡、銘、燕、蛇、鹰、熊h单练套路有四拳八势(头拳、挑 领、鹰捉、黏手)、龙虎斗、横开皇锁、h中下四把等。
形意拳在现代武术竞赛中.属传统拳术一类。1998年.由“中 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编写组”编写.H家体委武术研究院、H家体 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审定出版了《中国形意拳系列规定套路》,内武术理论与武太人物志
容包括形意拳初级、中级、高级竞赛套路.形意刀、枪、剑、棍竞赛规 定套路=
- 八卦掌
八卦掌是一种以摆扣步为主,在走转中换招变势的拳术。中国 主要拳种之一。八卦掌是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换为主的拳术.由于 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面,与“周易”八卦图 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关于八卦掌起源传说不一。有人说 为河北省义安县董海川所传,有人说为四川峨®山一带的碧云、静 E道人所传,也有人说八卦掌的前身是江南一带曾经流传的“阴阳 八卦掌”等。经考证,八卦掌为河北省文安县人董海川所创为多。 八卦掌以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磨身掌、回身掌、转身掌 等为基本八掌.步法变换以摆扣步为主。基本功以行步为基础.身 体要求顶头竖项、立腰溜臀、松肩垂肘、实腹畅胸、吸胯提裆。步法 要求起落平稳、摆扣清楚、虚实分明。走圈时.内脚直进,外脚内扣. 两膝相抱.不可敞裆。身法讲究拧、旋、转、翻.圆活不滞。手型有龙 爪掌、牛舌掌等。主要手法有推、托、带、领、搬、拦、截、扣、捉、拿、勾、 打、封、闭、闪、展十六法。要求能进能退、能化能生、虚实结合、变化 无穷。每掌发出.皆要以腰做轴、周身一体、内外相合.外练手眼身 法步,内修心神意气力.其运动特点是沿圆走转.势势相连.身灵步 活,随走随变。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莩。
八卦掌由董海川在北京首传的年代大约在同治五年( 1866)。 至光绪二十年(1894)前后.萤海川的八卦掌以走圆圈为基本形式. 技法突出.又宜于健身.给人以耳B—新的感觉,顺应了当时武术 的发展W此.八卦掌很快传播开来.其较有影响的分支为尹氏八 卦掌和程式八卦掌。
尹氏八卦掌:尹氏八卦掌是以尹福为代表,尹福从师于董海 川,其特点为:以“中舌掌”为基本掌形.以“鹤形步”为基本步法,其 步法蹿、蹦、跳跃似仙鹤t腾.演练时除保持“中舌掌”为基本掌形第一章武术概述
外.还兼有动作刚猛为特点和尚直劲的特征.所以世人称为尹氏八 卦掌。
程式八卦掌:此分支代表人物为程廷华,他28岁时拜董海川 为师学习八卦寧.经过数十年的刻苫训练和tl夜钻研.吸收了八卦 掌、形意、太极精华.创立了以“龙爪掌”为基本掌形•以“坞形步”为 基本步型的程式八卦掌。此派动作圆活.多枰法,尚横劲。
八卦掌有单练、对练和散打形式。八卦系统所用器械有刀、枪、 剑、戟等.练法仍体现随走随变、械随身走、身随步换、势势相连的特 点。另外.还有鸳鸯钺、坞爪锐、风火轮、判官笔等短小的双器械。
八卦掌有利于训练人的柔韧、速度、耐力.对下肢力量的培养 尤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后.八卦掌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比赛项 目。八卦掌在现代武术竞赛中.属传统拳术一类。
- 八极拳
八极拳是一种以挨、傍、挤、靠等贴身近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拳 术.是中国主要拳种之一。“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 处。原流传于河北沧州一带.为地方拳种.创始者为清朝初年的吴 钟。其套路结构短小楮焊.发力刚脆.步法以震脚闯步为主,具有节 短势险.刚猛暴烈.猛起硬落.逼身紧攻的短打类型的拳术特点。伞 称“开丨’〗八极拳”。称“开门”者.取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 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称“八极”者.系沿用古代有 “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 “八方极远”之意。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 传至今.早年W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 “开N八极”、“开拳”等。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 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八极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時、 膝、足八部位的应用。
- 通背拳
通臂拳是模仿猿猴运臂的动作和特点.结合武术招法创编武术理论与武术人物志成的。是以摔、拍、穿、劈、攒等五种基本掌法为主要内容,通 过圈揽勾劫.削摩拨扇等八法的运用,而生化出许多动作的拳 术。它的特点是出手为掌,点手成拳,回收仍是掌;动作大开大 合•放长击远.发力起自腰背甩膀抖腕,发力冷弹脆快。关于通 臂拳的渊源.目前缺乏史料。据说春秋战国时.由白猿公所创 (姓白名十口,字衣7.道号动灵子,既四川峨眉山的司徒玄空。 司徒年轻时人称白猿道人.在峨眉山授徒甚众)。在民问的辗转 流传中,逐渐形成了“白猿通臂”等拳套。明代流传的武术歌诀 有“柔太极.走八卦,佑神通臂最为高,斗I'j深锁转英豪”之说。 通臂拳在清末道光年间.由浙江人祁信作了进一步发展.流传于 河北、京津及辽东一带。祁信之子祁太昌将“通臂猿猴”改为“六 合通臂”。近现代流传的通臂拳.主要有“祁家通背”、“白猿通 背”、“劈挂通臂”三种。
- 劈挂拳
劈挂拳是一种以猛劈硬挂为主,长击快打.兼容短手的拳 术。基本方法有滚、勒、劈、挂、斩、卸、剪、采、掠、摈、伸、收、摸、 探、弹、砸、擂、猛等18字诀。练习时要求拧腰切胯.溜臂合腕. 讲究滚勒劲、吞吐劲、劈挂劲、翻扯劲和辘辘劲等劲法。其运动 特点是:大开密合,长击冷抽•双臂交劈,斜拦横击,吞吐含放.翻 滚不息。劈抹拳是典型的长击远打类传统拳种之一,古称披挂 拳,亦名抹面拳,W多用掌,故而又称劈挂掌.劈和挂为本拳的两 大功法.它们有机的结合成为劈挂拳实用之核心。擅长中、远距 离克敌制胜,讲究放长击远.对于技击空间的控制,讲究远则长 击,近则抽打,可收可放,可长可短。
- 翻子拳
翻子拳是一种短打为主,严密紧凑.拳法密集,出手脆快的拳 术。主要拳法有冲、豁、挑、托、滚、劈、叉、>■/、裹、扣、搂、封、锁、盖、 压等。其运动特点是步疾手密.连珠炮动,闪摆取势,卜.下翻转.迅第一章武术概述
猛遒劲.有“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之说。翻子拳历史悠久.在 明代名“八闪翻”,后俗称“翻子拳 '翻子拳主要流传于河北高阳. 清末传到东北,近几十年主要在河北、辽宁、H'肃、陕两等宵较为 盛行。近代翻子拳出自河北柯段氏。现在.翻子拳在西北、东北传 播较广.两地同属一脉,但在劲力和风貌h略有不同。两北所传, 经过通备劲的演化,较多注意以腰发力,浑厚一气;东北所传,多注 意脆快一气。
- 地躺拳
地躺拳是以跌、扑、滚、翻等地躺摔法和地躺腿法为主要内容 的拳术。又称“地功拳”、“八折拳”、•‘地趟拳”。闪其拳多用滚.跌 时得名。地躺拳技巧件较强.动作难度也较高,全套中常出现的动 作有抢背、盘腿跌、抨剪、乌龙绞柱、虎扑、栽碑、扑地蹦、鲤鱼打挺 及勾、剪、扫、绞等腿法。其运动特点是顺势(M跌,旋即而起,卧地 而击,高翻低滚,起伏闪避.一气呵成。其源传说有二:①称与醉 拳同源。地躺拳只吸取了其中的摔跌法。②说源于明代。《纪效 新书•经捷要篇》载:“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工之拿,千跌张之跌 ……皆今之有名者。”其三十二势中又有“抢背卧牛双倒”、“打滚”、 “后靠跌”等多处有关“滚、跌”法的记载。其时有名的腿功、跌法大 都见于后世地躺套路。现此拳盛行于陕两、四川、山东、河北、河 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地。
- 象形拳
象形拳是模拟各种动物的特长和形态以及表现某些古代人物 的搏斗形象和生活形象的拳术。如鹰爪拳、螳螂拳、猴拳、蛇拳、鸭 形拳以及八仙醉酒、鲁智深醉跌、武松脱铐等.都属于象形拳。象 形拳分象形、取意两种。象形是以模仿动物和人物的形态为主.缺 少或很少有技击的动作;取意则以取意动物的搏击特长为主,以动 物的搏击特长来充实技击动作的内容。中国武术中的象形拳起源 甚早,说是拳法鼻祖也并不为过.相传卜.古之时已有“二人操牛尾武术理论与武术人物志
以舞”为戏.汉魏时又有••五禽之戏”。模仿动物搏击特长有:猴拳 以灵巧rfri以守为攻•鹤拳以轻盈而来去自如,龙拳以气势先发制 人.蛇拳以机敏时攻其要害.虎拳威武咄咄逼人.豹拳凶猛锐不可 当.另如鹰拳、鸡拳、狗拳、螳螂拳等等。模仿人物形态的有醉拳, 是模仿醉汉动作的一种拳术。这种拳打起来,很像是醉汉酒后跌 跌撞撞.摇摇摆摆.但实际h是形醉意不醉.是由严格的武术手法、 步法、身法等组成的套路。
(二)器械
器械的种类很多,可分为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软器械等四 种。短器械主要有刀术、剑术、匕首等;长器械主要有棍术、枪术、 大刀等;双器械主要有双刀、双剑、双钩、双枪、双鞭等;软器械主要 有节棍、九节鞭、绳标、流星锤等。
所谓"十八般兵器”如图4-1所示。
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当以火药使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即冷兵器时代和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代。如果从兵器的材质上分 类,中国古代冷兵器又经历了石(骨、木)、青铜、钢铁三个阶段。
青铜兵器的使用大约在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延续时间 约2000年。铁兵器时代从秦汉三国直至北宋。北宋初年,是火 器和冷兵器并用时期。这一时期经南宋、元、明、清,延续了约9 个世纪。
中国古代兵器一直是作为武术器械被加以训练使用.冷兵 器逐渐被现代兵器替代之后.几乎完全被军事战争所弃,经过武 术界的改进与演变,成为现代的武术器械。武术器械另一个重 要来源是生产劳动工具,甚至是生活用具.如叉、钯、判官笔、铁 算盘等。
1.古代兵器集锦与分类
长兵:枪、棍、大刀、镜、纪、抓、叉等。
短兵:刀、剑、斧、锤、匕首、铜、钩。. 雁翎枪镰钩枪 中钩枪 龙刀枪匕叉
朴刀偃月刀 (双手带)
钩镰刀三股叉
第一章武术概述
铁链夹棒
长梢子
九节鞭
三节棍短梢了•
流旱锤匕爪软器械
暗器;蝗石、铁橄榄、如意珠、油箭。剑术。剑是古代兵器的一种。素有“百兵之君”之称。春短器械
软兵:鞭、流星锤镖、节棍、挝等。
武术理论与武术人物志
秋战国时,已有质量很好的铜锡合金剑.斗剑、佩剑之风盛行,剑术
理论在这一时期也相应得到发展。据《吴越春秋》记载:民间武术
家越女曾向越王勾践谈论“剑之道”。战国后期,铁剑普遍出现。
“汉制,白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晋书》).并有一套严格的佩剑
制度。击剑更是朝野风行,不少人以剑术立名天下。汉高祖刘邦
t)夸:“我提尺剑取天下。”隋唐时,剑十分楮致华丽,贵族、文
十多随身佩剑,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唐剑有“鼻剑”之称。宋代以
后,击剑之风逐渐为剑舞取代。
剑是一种平直、细长、带尖、
两面有刃的短兵械.武术短器械
之一,素称“百刃之君”。
它由矛头和匕首演进而成。随
着历史的发展,剑的形制也在逐
步发生变化。
剑在古代多用于劈刺格斗,箭
所以又称直兵。一般为直身尖锋双刃。由首(多为圆形).枘, 格,身构成.多数配剑鞘。剑和刀一样都是最为普遍使用的一种 冷兵器.所以出土量大,种类繁多,包括长剑、短剑、剑、佩剑
点穴针
线裹针
峨眉刺
掌心雷
判官笔
判亩笔
短剑 匕首 袖裡剑
马牙刺
踢腿义针袖箭筒 梅花袖筒
曲剑、怀剑、棱剑等多种。古代制剑的材料多以青铜、钢铁,也 有做工考究的镶嵌剑.鎏金剑及玉具剑。剑的构造,一般分为剑 身、剑枘两部分.剑身由剑力、剑尖、剑脊组成。剑柄包括格(护 手)、握枘、剑镡(剑墩)。此外.尚有剑鞘、剑穗(剑袍)等附属构 成。剑的长度古今差异很大.现出土义物中.短剑约50厘米•类 似匕首.可近身搏斗,亦可掷投遥击;长剑达140多厢米,可用双 手梶柄。
剑有单剑、双剑之分。剑术有单练、双练、集体练1种形式。 各种剑术都要求剑法清楚.静如处女.动似6风。由于剑是双刃兵 器.故不能出现缠头裹脑、绕肩缠背等动作。不持剑的手,应将食 指、中指并拢伸直.其余~指屈捤.拇指按于无名指卜..称为剑指. 并与剑法、身法密切配合。
各地流传的剑术套路繁多,难于确切统计。常见的有青萍剑、 昆吾剑、武当剑、三才剑、-T合剑、八卦剑、太极剑、达摩剑、螳螂剑、 通背剑、醉剑、八仙剑、龙形剑、奇n十-剑、白虹剑、纯阳剑、袍剑、 七星剑等。剑术是武术竞赛的重要内容之一。鉴于其风格特点等 原因,广大妇女和青少年尤为喜欢。剑术运动对身体具有良好的 影响.经常从事剑术练习,不仅可以陶冶性情、增强体质•亦可以丰 富文体活动.掌捤一定的技击方法。
新中国建立后.武术竞赛规则规定,剑是短器械中的一种。 长度以直臂垂直反手持剑的姿势为准,剑尖不低于本人的耳h 端。剑术主要是以剌、点、撩、截、格、洗等剑法.配合步型、步法 等而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轻快洒脱,身法矫捷,刚柔相兼. 富有韵律。刀术。刀是武术中最常用的器械,是古代兵器的一种。 有人列为十八般兵器之首。据出土石器推测.在旧石器晚期已有 石刀出现.以后人类又制造了骨刀、角刀、陶刀。殷商时代已有 门作为兵器的铜刀.短的不及6寸.可系身卜..长的可绑扎在木 武犬理论与武术人物志
枘h.作为大型战刀。随着铁器的使用.刀的作用越加敁箸。到了
汉代.刀已经成为战场拼杀的重要兵器,十兵临阵其长兵则弓
矢,短兵则刀铤”。用刀可攻可守,灵活锐利•在战斗中能发挥巨大
作用。即使在平时,刀也是帝工将卒经常随身佩带的防身武器之
一。随着火器的出现.刀在战争中的威力也逐渐减弱。因此宋以
后用于实战的刀开始趋减少。明清时期腰刀已不作为有效的进
攻武器.除骑兵部分使用外。
刀是一种平直、细长、带尖、
一面有刃的武术器械。
由古兵器演变向'来。
刀的种类很多。据宋代《武经总要》和明代《才图绘》等
记载,仅长枘刀就有屈刀、掩月
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二郎
刀等多种,其形状皆与近代武术练习中的大刀、砍刀、马刀、九环
刀等相似。尽管武术刀种类很多,但在结构卜.大体都包括:刃、
背、尖、盘、柄五部分。刀刃是刀的锋利部分.多呈短凸的弧形.
有劈、砍、斩、抹等多种击法。刀背是刃的对边.较宽厚.多呈弧
形或波浪形.可做挑、挡、挂等各种防护、反攻的动作。刀尖是刀
的前尖,大多用于扎、刺、撩等刀法。刀盘即握手前面圆盘.起护
手作用,也叫护手盘。刀柄是手握部分,长短不一。武术中的刀
术练习可分为单刀、双刀、长柄大刀一.类。单刀、双刀柄的后面
常系彩绸,称为刀彩•舞动时,可以生风添色。两手使用的长枘
刀属于长器械.练习时.双手持握。除h述常见者外.还有一些
多尖、多刃特殊形状的刀•如戟刀、^尖两刃刀、麟角双刀等。
在竞技武术比赛规则中.刀是短器械的一种。刀术是以缠头 裹脑和劈、砍、斩、撩、扎、挂、戳、刺等基本刀法为主,并配合各种步 型、步法、跳跃等动作构成的套路。其运动特点是勇猛快速.激烈第一章武术概述
奔腾紧密缠身.雄健彪悍。经常习练.能促进身体各部肌肉的均 衡发展.提高各种身体素质和内脏器官机能。枪术。枪是古代兵器的一种。是一种在长柄装有锐利 尖头的兵器。枪的别名叫“肩二”,《清异录》:"蜀卫建军中隐语.枪 曰‘肩二’。”枪亦称为‘一义威’,《事物异志》:“隋炀帝易枪名为一 丈威。”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枪是由矛演变而来的,秦 汉时矛型已近长枪。晋代有铁枪出观。隋代枪已有一套较为完整 的练习方法。五代时期.枪术更有发展=后梁卫彦章“为人骁勇有 力……持一铁枪.骑驰突.企疾如<1.而他人莫能御也,军中号王 铁枪”。宋代的兵制一般沿袭隋唐.枪的练用已很广泛。据《宋 史•李全传》记载: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全“以弓马矫捷.能运铁枪. 时号李铁枪,天下无敌手”。明代更十分重视枪术.抗倭名将唐顺 之枪术极精,并有“六合枪谱”传世。戚继光对枪术也极为推崇.曾 向唐氏请教,并称赞杨氏梨花枪“神化无穷”。他制造的“鸳鸯阵 全阵12人中就有4人是执枪兵,叫做杀手。明代武术家吴殳撰写 的《手臂录》是集枪法大成之作.书中推崇峨嵋枪法。书中分析杨 家、沙家、马家、少林、程家枪法的异同.楮微独到。近世武术以刀、 枪、剑、棍为四大器械.称枪为“百兵之1”。
枪的种类很多.宋《武经总要》中绘有宋代长杆铁枪多种.枪 头各不相同.有的头带钩刺.有的头似笔锋.有的头似机梭.有的 头似灯笼。明《武备志》中也绘有明代的长枘铁枪阁.其中有四 角枪、箭形枪、曲刃枪、钩镰枪、标枪、大枪、长枪、双头枪等.清代 有蛇枪、火焰枪、钩镰枪、虎牙枪、雁翎枪、十T镰枪等。枪以宋、 明两代最为盛行.创造了样式繁多,用途各异的枪,广泛运用于 步兵和骑兵。
枪由枪尖、枪缨、枪杆组成。枪尖一般有三种:一种长六寸•重 =两五钱左右;一种长七寸,重四两;还有一种长'寸二.分,重一两 二三钱。前两种枪尖锐利,宜于破坚;后一种枪尖小巧.使轻便武术理论与武犬人物志
灵活。枪缨多为犀牛尾.扎于枪尖的库口处。其作用是抖洒开来, 以迷乱对方,兼用其挡血。枪杆多用白蜡杆.也有用铁质的。枪杆 不论何物制作.枪尖与枪杆的重量比例必须合理:杆长则尖轻.杆
短则尖重。
枪法以拦、拿、扎为主要方法。扎枪.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 力达枪尖,做到“枪扎一线”。“出枪似潜龙出水,人(缩、收)枪如猛 虎人洞此乃枪术中攻守之法。扎枪又有卜.平、中平、下平之分, 以中平为要法。故有“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挡”之说法。 但没有经过单扎、对扎的实战训练.技术再好也只能具有健身与表 演的效果,临阵实用价值不大。拦、拿枪法,是挡拨防御之法,动作 之圈不宜大,以防对方兵器乘虚而入。此外崩、点、穿、劈、圈、挑、 拨等均为枪术常法。要求灵活多变.活动范围大.步法要轻灵、快 速、稳健.故有“开步如风.偷步如钉”之说。腰腿、臂腕之力与枪要 合为一体.并要劲透枪尖。
在竞技武术比赛规则中.枪是长器械的一种。多用白蜡杆作 枪杆。枪术运动特点是力贯枪尖.走势开展.卜.下翻>1.变幻莫测=棍术。棍是武术长器械的一种。近百年来,各武术派别 创造的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棍术套路很多,数难以确切统计。 工圻《续文献通考》卷16 6《总论军器》称明代“使棍之家,十有 一各家棍法都有的体系和独特风格。各派虽有异同.但练 用起来都离不开劈、崩、缠、绕、点、拨、拦、封、撩、扫等棍法。“练棍 要手臂圆熟.身棍合一.力透棍尖,风声呼呼舞棍要勇猛、快速、 有力,双手执棍开合、旋转要圆熟9如。拳谚说:“枪扎一条线,棍 打一大片。”棍谱说“棍起空灵多变化”,更有精微巧妙法。棍在不 同地区有不同叫法,如“棒”、“杆”、“条子”等。
棍是一种古代兵器,武术长器械之一,又称“殳”、“棒”、“杵”、 轮”等。棍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防器具.列为五兵之一。 载:“伯也投殳为王前驱,在竞技武术比赛规则中.棍
的长度要高于本人的身高。棍
术是以劈、扫、戳、挑、撩等棍法
为主.并配合步型、步法、身法等
构成的套路。其运动特点是勇
猛泼辣.横打一遍.密集如雨,气势磅礴。
浏览2,7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