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释小龙年纪轻轻.可是他为中国少林武术的传播立T 了 汗马功劳。他曾经在第43届乒乓球锦标赛开幕式、“金鸡”、“百 花”电影节开幕式及少林武术节等大型活动h表演中闰功夫。韩 国、德国等许多国家的电视台都曾P程赴河南嵩山少休寺拍摄少 林寺释小龙武功表演的专题片。
与武术界前辈们不同.释小龙的长项不仅仅是刀枪剑棒,多才 多艺的他更是将触角伸向表演、主持、演唱等诸多领域。在主持 h.他曾经作为特邀嘉宾与中国著名武术家蔡龙云等一起出席“卜. 海大观园少林武术擂台争霸赛”.在演唱方面.他已经拍摄了《少 林、少林》、《少林魂》、《做到最好》等多首M TV。
随着释小龙在海内外的知名度H益扩大.释小龙不仅片约不 断.众多厂家更是将0光投向了一身功夫的他.从学习机到VCI), 从儿童食用酱油到压力锅.甚至有厂家推出“释小龙”品牌儿童健 身服。
释小龙凭借拥有的中国功夫而引人瞩S,并有着广阔的发展 前景。同时.释小龙也给中国功夫赋予了清新健康的新形象.堪称 新生代武术形象代言人。
1995年.释小龙应香港电影协会邀请,作为第14届电影“金 像奖”特邀嘉宾为著名影星成龙颁奖.或许从那一刻起.或许是在 更早以前.成龙便成为释小龙心中的偶像。释小龙已经把赴美留 学、闯荡好莱坞的计划提h了自d的议事H程。他说:“我一直梦 想要成为像成龙一样的功夫影星。”
参考文献
《成长必读》编委会.中华t下五千年.银川:宁夏少年儿童出 版社.2010.
陈山.中国武侠史.海:卜.海,联书店,:1992.
成东.钟少异.中国古代兵器图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义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江百龙.武术理论基础.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李宁.江百龙.中国武术史略.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林伯源.中国武术史.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陆草.中国武术.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庞玉森.中央国术馆史.合肥:黄山书社,1996.
钱宗范.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
全H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武术.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9.
松田隆志.中国武术史略.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卜.海:现代印书馆.1940.
田中芳树.中国武将列传•长春:时代义艺出版社.2002.
温玉成.少林访古.天津:百花义艺出版社,1999.
吴图南.国术概论.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4.
习云太.中国武术史.北京:人R体育出版社,1985.
谢祥皓.中国兵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徐哲东.国技论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于志军.中闰传统武术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概要.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张岱年.等.中国义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25]赵国庆.张克俭.中闽武术史话.武汉:湖北人民 出版社,2000.
中H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套路).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中闽武术协会.中华武术图典.北京:人K体育出版社.1998.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周纬.中闰兵器史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书店,1957.
后 记
武术书籍很多.但缺少武术理论与武术人物故事相结合的书 籍。作者在多年武术教学、武术研究的基础h,结合武术同仁的研 究成果.撰写了这本《武术理论与武术人物志h
中国的武术人物很多.本书难免遗漏.恳请武术同仁不吝赐 教。该书涉及一些武术先贤.我是怀着深深敬意的.如有胃犯之 处,望请谅解。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很多有关武术方面的研 究义献及相关资料.在此谨向引义的原著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王朝军 教授的大力支持、关心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衷心感谢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发行付出 的辛勤工作和给予的大力帮助与支持!
由于作者学识水平有限.尽管作出了很大努力,怛书中难免会 有不足之处乃至错误.敬请广大武术同仁批评指正。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的“国 粹”、“国宝”。其历史悠久,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萌芽.人类 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斗争实践 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宝贵的义化遗产。武术内容丰富,至 今挖掘和整理出来的拳种有300多种,套路1 000余套;器械 300多种•套路700余套。各拳种、器械拥有完全不同的风格。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健康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而 且又成为当今人们健身、防身、修身养性、自娱娱人等多种功能 的良好手段。武术义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武术方面的 综合反映。武术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杰出代表。
第一节武术的槪念
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和研究武术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 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武术的内 容也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 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从字的形体h看,“武”由“止”和 “戈”两部分组成,“止戈为武”就是用来制止武力的活动;“术”是 策略、方法、技巧。从历史发展来看,武术深受中H哲学、兵学、
武犬理论与武术人物志
中医学和养生学以及古代舞蹈等中国传统义化的影响。“天命 之谓件,率件之谓道”(《中庸》)。古代对武术(拳种)的表达总是 依附于天道的抽象表达.还未从具体的形式h对之进行描述.形 成统一的认识,武术在古代就是“拳种”的集合。
在原始社会.武术是指人民狩猎活动中与兽斗、战争中与人斗 的“搏击”;春秋战国时称为“技击”:汉代出现了 “武艺”一同.并沿 用至明末;清初出现“武术”一同;民闰时称为“国术”;新中H成立 后仍沿用“武术”一同。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 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 术已演化成为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 形式及UII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 也在不断变化。
武艺:古代武术的名称,汉代就已使用此称。泛指搏人的技 能,如“武艺高强”、“十八般武艺”。《'国志•蜀书•刘封传》: “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古今图书集成•闺奇部列传》:“关索 妻卫氏……精诸家武艺。”唐宋元明各代.武术异名颇多.但武艺 一同广为应用,明代趋于统称。戚继光《纪效新书》:“凡武艺.不 是当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卜.贴骨 的勾当……若不学武艺,是不要件命的呆子。”何良臣《阵记•教 练》T教练武艺.节剑行列者.总为张胆作气之根本……故善练 兵之胆气者,必练兵之武艺。”清至民国.此称亦多用。
技击:古代指搏斗击刺技术.当今指实战武艺。亦作武术的别 名。技击一同出现于春秋战闽。齐国把经过考选和训练的十兵称 技击,是一种选拔制度。《荀子•议兵》载:“齐人降技击.其技也, 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汉书•刑法志》载:••齐愍以技击强。”清 工先谦〈(尚子集解•杨注》:“技.材力也。齐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 为技击。”
功夫:①指武术.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的功夫片风靡海外,
第一章武术概述
海外将中国武术称“功夫”。②指造诣,《南齐书•王僧虔传》:“天 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武术中尤指运动技术水平达到的程度(如 某人腿h有功夫)。③指武术中的en技艺(如腿功、鹰爪功等); 武术古谚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④同“工夫”,指时间和 精力。汉《广汉长王君治石路碑》:“功夫九百余日。”《抱朴子•遐 览》:“艺文不贵,徒消工夫。”
拳:“拳师”为民间对会武术的人的称呼。“拳”最早出现在《诗 经•小稚•巧言》中:“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指一个人没有武艺又 没有胆量是对国家无用的人。
闽术:武术的异名。近代爱国将领张之江认为武术是闰粹、国 宝,他在1927年向中央申请把“武术”改为“国术”,以提高武术的 重要性,当即获得中央批准,从此“武术”便改称“网术”,使之与闰 旗、国歌、同画、国徽齐名。1928年成立中央闰术馆,遂正式称武 术为国术。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 改称武术。今港台地区经及东南亚一带.仍称武术为国术。
“武术”作为一个名同,最早出现在南朝刘宋颜廷之的《皇太子 释奠会作》,说到“偃闭武术,阐扬文令”,这里的“武术”是指军事的 意思。
作为一个属于体育范畴、并包含多种价值功能的技艺名称武 术”一同目前史料中始于晚清。1908年7月12 H《神州H报》:“论 今H闽民宜崇旧有之武术”。
对武术概念的认识是在两方文化涌人中国以后.尤其是两方体 育思想及其活动形式席卷中国以来,为了维护传统的义化地位土 洋之争”自然不免,从此对武术概念及其理论的研究持续展开,虽在 借鉴西方逻辑主义的思想对武术进行了大量的讨论,然而到S前为 止还未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概念。
1932年颁布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认为:“国术原我国民 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给自丨(技能,一方面可作锻
武犬理论与武术人物志
炼体格之工具。”
1943年《中央闺术馆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宣言》中认为:“所谓 民族体育者•即我W固有之体育也……不独在运动卜.具有相当之 价值,且对于tJU h有著之功效”。
1961年《武术》讲义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 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它具有强筋壮骨、增 进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
姐广。
1978年《武术》教材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踢、打、摔、拿、 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 等矛盾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
《辞海》(1979年版)对武术的解释是:“武术.我国民族体育 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我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li的一 种方法。运动形式有套路和对抗等。套路运动有拳术、刀、枪、 剑、棍等单人套路练习和两人以h对打套路练习。对抗运动有 散手、推手、长兵、短兵等项。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 术、棍术等列为武术竞赛项0。武术对增强体质、锻炼意志起良 好作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1982)对武术的解释是:“武术.中 国传统体育项S ,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社 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1983年出版的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对武术的定义是:“武 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 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套路.或在一定条件下遵照一定的规 则.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 斗技能的体育运动。”
《中闽武术大辞典》(1990)对武术的解释:“武术是中闰传统的 技击与健身技术,是以套路和对抗为基本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
第一章武犬概述
1991年《武术>)教材(体院)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为 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 育项目。”
《武术学概论》(1996〉将武术表述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 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 项目。”
2003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将武术定义为:“武 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练习为活动形式, 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2004年《 》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攻防技击 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 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2005年《武术》高师教材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 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 国传统体育项目。”
2006年《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分为 广义的概念和狹义的概念。
广义的武术概念:“武术•亦称武艺、功夫,旧称国术.是以技击 为内容,以身心练习为基本手段,中华民族传承的个人防1(实践活 动。”
狹义的武术概念:“武术又称武术运动,是在继承传统武艺基 础h形成的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0.表现为 套路、对抗等多种运动形式。”
不论怎样给武术下定义,其基本观点都是一致的:武术主要的 内容是关于攻防格斗的技击技术;具有套路和对抗两种形式;注重 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即内修武德精神、浩然之气,外修强身健体、 防身自N.之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0;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从这一观点出发来认识武术.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
武术理论与武术人物志
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 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 抗件的搏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 技击方法为其技术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 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不仅在技击 方法卜.更为丰富(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rfri且在运动形式卜., 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这种发展模 式,也迥然有别于世界h其他技击术。在演练方法h注重内外 兼修.演练风格h要求神形兼备,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 的运动特点。
其次•武术是体育项B,它明賊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 击技术。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 演练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与技巧h的较量. 在技术要求卜.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散手运动的技术罔然更 接近于实用技击.但由于受竞赛规则的规定.亦将其限制在体育竞 技运动之内。
总之.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武术与哲学、中医学、伦理 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义化思想和义化观念紧密相连•形 成了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逐 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义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邃. 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义明所 特有的哲理件、科学性和艺术件.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 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的民族义化色彩。 此.从广义h认识.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B ,而且是中国人民 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义化遗产。
武术概述
第二节武术的特点
一、以技击为核心的体育运动
原始社会时期恶劣的生存环境促使人们需要不断提高自l!的 技击格斗水平。人类为了获取食物与野兽搏斗,部落战争中与人 搏斗促进了武术的形成。武术最初作为军苹训练手段.与古代军 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件是陡而易见的。在实用中.其B的 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 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中被采用。武术作为体育运 动,必将受到规则的制约,但其技术h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件、而 是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套路运动中的动作是被艺术化、夸大化了的.但仍具有技击含 义。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 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 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件。即使W联结贯串及演练技巧h的需 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然而就整套技术 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拌、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 的技术核心。它的攻防技击特件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汇集 百家,它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在散手、短兵中不宜采用的技 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仍有所体现。
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卜.与实用 技击基本h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 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 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兵 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i推手则是在特殊的技术规定
武术理论与武术人物志
下进行竞技对抗的。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 防技击性.怛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
既讲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 武术的一大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B的最大特点。所谓内. 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 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比如五禽戏 就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 “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 内外兼练箸名学者申宝峰用2〇个宁把五禽戏概括为:“健身五 禽操.虎鹿熊猿鸟,形神兼具备.长练永不老武术“内外合一.形 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 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 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合,外三合”,少林拳也 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卜.往往要 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 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 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通过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能够 达到活动关节、强筋骨、壮体魄、调精神、通经脉、理脏腑的功能.使 人们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
武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发展 历史的文明古闰。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项传统体育项 在长期繁衍和发展过程中.受到我国民族思想文化的影响.才得以 形成较完整的运动技术与理论体系。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 多.武术体现出各种不同技术流派和风格特点。其动作强调精神 贯注、气势饱满、刚健有力、内外合一、刚柔相济等特点和风格。内 外合一.形神兼备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义化形式在
第一章武术概述
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备受中同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 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件的散手、推手、 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 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 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件别、体质的需求.人们 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地、 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 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 功.其至可以拿树枝当做刀剑等兵器。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 制也很小。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H.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件。武 术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不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利用这一特点可 以为现代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方便.使武术进一步社会化。
四、武术具有艺术性
相较于其他体育活动.武术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古代技击术与 古代舞蹈相结合产生了武术套路,使武术增添了娱乐观赏的功能。表 现在运动中攻与防、虚与实、刚与柔、开与合、快与慢、动与静、起与伏 等交替变化形成的强烈的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 律.使人百看不厌。就单个动作而言,讲究h、中、下=盘错落.高有鹰 击长空的气概.低有鱼翔浅底的雅趣.如“大跃步前穿忽地凌跃而 起,忽地又伏身而下.似长风出谷.若燕子抄水,妙不可言。其套路运 动变化.讲究动之如涛、静之如岳、起之如猿、轻之如叶、重之如铁、缓 之如鹰、快之如风等,充满着矫健、敏捷、洒脱、舒展而遒劲的美。特别 是近年来武术影视剧的热播,武侠书籍的大量出版及对武术表演和散 手比赛的包装.把武术的艺术件展现得淋漓尽致。
武犬理论与武术人物志
第三节武术的作用
一、强身健体,防身自卫
经常坚持武术锻炼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武术套路运动动作包 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 与运动。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景、灵巧、耐力、柔韧 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 动。武术中的各种拳法、腿法对爆发力及柔韧性要求较高.特别是 各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韧带有很好的锻炼作用;武术包含多 种拧转、俯仰、收放等身法动作,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随”,“步 随身行、身到步到”,对协调性有较高的要求;整套动作往往由几十 个动作组成.并在一定时问内完成.对速度和耐力的要求很高.所以 能使身体各个器苜系统得到全面发展。练习柔和、缓慢、轻灵的拳 术,如太极拳.强调以意引导动作,配合均匀深沉的呼吸,可使周身 血脉流通•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对抗件的散手、推手、武术 短兵、武术长兵等竞技项运动激烈.除能增强体质外.还能培养 勇敢、机智、敏捷等优良性格。实践证明.武术运动对外能利关节• 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练习中还讲究调 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 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 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武术具有的健身价值及广泛的适应性受到 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太极拳.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锻炼身体的一项 运动。
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是以技击作为它的中心内容的, Wifri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能够学会
第一章武术概述
攻防格斗技术.特别是武术功力训练.更能发挥技击的实效件。
武术的搏斗运动.通过攻防技术练习,拳打.脚踢.快摔等动作 的运用,并在交手中互相扬长避短.攻彼弱点,避彼锋芒,讲究得 机、得时、得势.从而提高判断力和应变能力。这无疑能提高人们 克敌制胜和防身自R的能力。尤其对公安武警和边防指战员更有 实际意义和作用。
二、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 痛关,磨炼“冬练^九、a练-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 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 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 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苫、果敢、顽强、虚 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练习全过程中,“未曾习武先学礼.未 曾习武先习德”,传统武术文化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 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尚武 崇德”。诸如尊师爱友,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 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激烈的攻 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在 社会的发展中.不同历史时期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尚 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情操.还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义明 建设。
青少年儿童参加武术运动.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爱国 主义教育.丰富青少年儿童的生活。同时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 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并且能够培养青少年儿童坚韧不拔的意志 品质。武术理论与武犬人物志
三、娱乐观赏,丰富生活
中国武术早在奴隶社会就进人娱乐文化的领域。它以丰富多 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E得了古今中 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千百年来,武 术以其独特鲜明的娱乐件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义化生活中。武术 的娱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愉快.并在社 会大众中得到发展;二是人们从对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 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义学、影视等义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 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 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唐代大诗人李白 好友崔宗宗赞它“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 弟子舞剑器行》著名诗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机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汉代打擂台百里 内皆来观”。这都说明无论是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 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人胜.给人以美的 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观赏,给人以启迪教育和乐 趣。随着近代科技义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 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而通过身对武术的习练以达到自娱 件为目的的渐减少,而以武术的观赏为娱乐0的的情况.则随着 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 提高rfri大为增多。这种由个体向群体、由封闭向开放方向发展的 武术娱乐件文化特征的转变.亦是很有利于把中闰武术推向世界 的。
、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人i'j之后会有“艺无止境”之 感。群众件的武术活动.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
第一章武术槪述
谊的良好手段。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 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 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中国义化.探求东方的义明。武术通 过体育竞技、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 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四节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武术内容丰富.派繁多。武术分类有多种.以名山、大川为 界的分为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等。以内外家划分的.内家以太 极、形意、八卦1门为代表(或称武当为内家);外家统称少林.分南 北两大流派。外家的南北两大流派中,北派以长拳为代表,有潭、 査、花、洪、炮五大n户,此外还有六合、通臂、劈抹、二郎、太祖、短 打、迷踪、螳螂、八极、番子、地蹚、罗汉、戳脚等派系。南派主流在 福建、广东两宵.福建有龙、虎、豹、蛇、鹤以及五祖拳等;广东有刘、 洪、蔡、李、莫以及咏春拳等。此外•有以山脉、河流划分的.长江以 南各地(如浙江、江两、湖南、四川)所流传的武术派.都归人南派 (也称南拳)的范围。有以“佛圣道仙、神衹鬼怪”命名的.一神拳、 二郎拳、韦驮拳、大圣拳、八仙拳、天罗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吒拳、 金刚拳、观音拳、佛汉拳、佛教拳、罗汉拳、二十八宿拳、四仙对打 拳、七星访友拳、罗汉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刚二.昧掌、夜叉铁砂 掌等。以“命名的——余拳、硬门拳、法拳、空门拳、红门 拳、鱼门拳、拳、风门拳、水拳、火拳、鸟拳、佛拳、窄 拳、字门拳、孙n拳、严门拳、熊门拳、自然拳、引新门拳、罗汉n 拳、磨盘门拳、水浒拳等。有以姓氏命名的——刘家拳、蔡家拳、 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赵家拳、杜家拳、周家拳、 祈家拳、温家拳、孙家拳、邹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蔡李佛武犬理论与武术人物志
拳、岳氏连拳、罗家=.展、杨家短打、胡氏戳脚、郝氏戳脚、陈氏太极 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等。
武术在历史学视野下可分为:古代武术、近代武术、现代武术。 按其功能目的价值可分为: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实用(技击)武 术。按练习群体的不同可分为:军旅武术、民间武术、专业队武术、 学校武术。按比赛形式可分为:传统武术,竞技武术。“传统武术” 是0前常常被研究者作为一个与“竞技武术”或“现代武术”相对应 的概念术语。
所谓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 拳种为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 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竞技武术是指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武术活动样式,如新 编长拳、太极拳等用于国内、PI际比赛的套路。
中国武术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和搏斗运 动二.大类。
功法运动是以单个武术动作作为主体进行练习,以达到健体或 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动。如专习浑元桩可以调心、调身、调息,长时 间站马步桩可以增强腿力等。传统功法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按其 形式与内容可分为内养功、站桩功、轻功、硬功等。其中前人根据实 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些功法一直沿用至今,如“拍打功”、“沙包功” 等仍是提高武术V项技能的有效训练方法与手段。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 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套路运动按练 习形式又可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种类型。
单练包括徒手的拳术与器械。
对练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
集体演练:分徒手的集体拳术,集体器械.徒手与器械相结合 的集体演练。
浏览1,8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