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形意拳的基本技法
形意拳,是个流行较广的拳种。在它的发展过程 中,早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运动技法,这些技法 是练好拳法、提高技术的理论指导。如果能够掌握它的 某些基本的技法,对喜练形意拳的读者来说,将是非常 有益的。现将形意拳的某些基本技法论述如下:
(一)头要顶项要挺
“头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此是颗”。形意拳 在行拳走势时,非常重视头部、颈项的“正直”和“顶 劲”。《拳谱》说:“头向上顶,有冲天之雄劲”;“颈 项要挺,则头部正直,精气贯顶。”它要求头须保持中 正,颈项要有意识地挺直,尽管动作有起落旋转,但头 部始终有股向上的“顶劲”,不可俯仰、歪斜或摇晃。 然而,又须防止颈项僵硬,有碍于头部的转动,应该是 在自然挺竖中含蓄着轻微的“顶劲”。
与顶头挺项相关的,还必须使口自然闭合,舌尖要 抵住上腭。律谱»载说:“舌向上顶,有吼獅吞象之 j 容。”这样也利于津液的分泌。同时,牙齿也要求上下 i 扣住,“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形意拳把牙称为
“骨梢”,把舌称为“肉梢”,它和浑身毛发的“血梢”、 手足指甲的“筋梢”,共称为“四梢”。强调“艺中求四 梢”,认为“四梢齐则内劲出”。但是也须防止咬牙切 齿、横眉怒目。“吼狮吞象之容”,只是要求精神振奋 而已,神态还是要自然一些才好。
(二)肩要沉肘要垂
形意拳很讲究在运动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注意肩关节 部向下松沉,肩膀要微向前扣抱。这样,“肩垂,则臂 长而活”;“两肩要扣,则前胸空阔,气力到肘”。它不 但促进了上肢的舒展,并且使上肢的关节肌肉产生了一 股争衡力量,动作起来沉稳扎实有力。同时,使“沉 肩”与“前胸空阔”(涵胸)结合起来,还可以帮助气 向下沉直达丹田,使下肢动作也更加稳固。
形意拳的打拳、出掌,肘臂是不允许完全伸直的。 《拳谱»载说:“屈则易动,直则难挪。”它很讲究“垂 肘”,要求肘关节须略呈弯曲向下垂坠。《拳谱》里说: “肘垂,则两肱自圆,能顾两肋。”凡是拳、掌的收放, 肘部必须紧护两肋,强调“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 出动入静紧随身”。
(三)腕要屈掌要撑拳要固
形意拳《拳谱》载说:“掌向外顶,有推山之力。” “手腕要曲,曲如半月,则力凑。”在一般情况下,形意 拳的出掌,都必须使腕部向下屈曲塌沉,掌心向着前下 方,既要有向前顶推的劲,也要含有向下按揿的劲。五 指则须微分,食指向上挑,拇指向外撑,使虎口形成半圆,掌心要内涵,手背要微扣,手的各部都不可松软。 正如《拳谱》所说:“手背要扣,则气力到手;虎口要 圆,手有裹抱之力。”它的出拳,则要求五指紧固,拇 指端节压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节指骨上,拳面略向下倾 斜,使食指骨节向前凸出,形如螺状,称为“螺丝拳”。 拳腕须平直,不可向上翘起,力量要贯注到拳的前端。
(四)背要紧胸要圆 紧背也唤“圆背”
《拳谱》载说:“脊背要圆,其力催身。”它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第一,由于颈项 挺直,头部向上的顶劲,腰部向下的塌劲,就使脊背有 了上下牵拔的感觉;第二,由于两肩的沉垂,肩膀的扣 拢,胸的涵空,拳掌前伸时背阔肌向左右尽力地伸展, 就使脊背的肌群都有了一种张力。背部的肌群上下左右 都维持一种张力,再加上胸部的紧缩,整个身体自然就 会感到劲力十足。
《拳谱》又说:“前胸要圆,两肘力全。”形意拳强 调胸须涵空成圆,绝不允许向外挺胸。“圆胸”和“紧 背”是相互关联的,做到了“紧背”,也就能够体现出 “圆胸”。如果胸部凸出,两肩后张,则背也就谈不上圆 了。“圆胸”和“紧背”又不可故意造作,应该顺乎人 丨 体的自然形态,不能因沉肩扣膀而使背部过分地团紧,i 形成了驼背;也不能只注意脊椎的挺直而忽略了背肌的 丨 左右伸展,造成挺胸的弊病。
(五)腰要塌脊要正
形意拳所有的变招换势,左旋右转,都是着重于周
身的完整和协调。如果腰部松软无力,脊椎歪斜不正, 整个动作就会失掉中心,拽拳踢腿必然飘浮。因此,在 运动中脊椎一定要中正挺拔,腰部始终都要沉垂含有一 股“塌劲”,使腰起到“力达四梢,气鼓全身”的“主 宰”作用。《拳谱)〉里说:“前俯后仰,其势不劲;左 倒右倚,皆身之病。”又说:“身如弩弓,拳如箭。”腰 脊如果做不到“中正”和含有“塌劲”,就起不了 “弩” 的作用,出拳必然无力,因为它缺乏腰力的凭借。而 “塌腰”,决不是腰部僵滞,应是自然地向下沉垂之中蓄 着一股“塌劲”,使腰富有弹力,成为上下动作贯串的 枢纽。脊椎随着动作的转换,也有伸缩转折的变化,但 是绝不允许左右歪斜,脊椎一歪斜,身法就会失去平 正,拳势定然不劲。为此,在练习形意拳的时候,务必 不要忽视了“正脊”这一点。
(六) 臀要敛肛要提
练习形意拳的时候,臀部必须有意识地向里收敛, 肛部也必须有意识地向里收提。所谓的“提肛裹胯” “谷道内提”,便是指的敛臀提肛。敛臀提肛的目的,按 形意拳《拳谱》里的说法是:“提领臀部,气贯四梢; 丹田要抱,气不外散。”敛臀提肛,“既通脉又固气”。 它的收敛方式是将肛门的括约肌微微收缩向上提起,就 好像忍便似的。这样一来,就约束了臀部的翻起,保证 了尾闾的中正,促进了胸腹的内涵,有助于气沉丹田。
(七) 胯要束膝要裹足要踩
形意拳认为“五官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形意拳的步法,以直 进直退为主,以“三体式”为根本。要求进退稳健,机 敏灵活。强调“手要急,足要轻,把势走动如猫行;心 要正,眼要精,手足齐到定要赢”。因之形意拳在练习 时,必须动步敏捷、落脚稳固,胯、膝、足各部紧密配 合,丝毫不能松懈,要以胯催膝,以膝催足。胯为根 节,应该使胯微向里缩,含有“束劲”;膝为中节,应 该使膝微向里扣,含有“裹劲”;足为梢节,应该使足 平落地面,五趾抓地,含有“踩劲”。同时,两膝还必 须保持一定的弯曲。《拳谱》载说:“两膝要屈,弯如 半月。”腿太直则僵滞,过屈也乏力,要弯曲适度。还 说:“脚打踩劲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屈则易 动,直则难挪”,膝部的弯曲,既有助于步法的灵活移 动,也有助于步法的蹬踩扎实,这样才能突出形意拳的 步法特点。
(八)姿势要正确动作要齐整
形意拳十分重视姿势的正确和动作的齐整。讲究 “三节要停,三尖要照”,“浑身齐到”,“手脚齐到”,. 每个动作势式,都必须按照形意拳的规格要求,处处符 合规矩。“三节”,以整个身体来说,即是“手肘为梢 : 节,身为中节,腿脚为根节”。形意拳《拳谱》里说:
“三节不明,周身是空。”因之周身上下都应结构停妥,“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三尖”,即手尖、脚尖、鼻身步、意气心力同时并起,强调“心气一发,四肢皆 动”。这样地手脚并进,浑身齐到,动作才能做到齐整。
(九)进退要和顺起落要均衡
形意拳在行拳走势的时候,非常注重动作和身体各 部的和顺及协调。《拳谱》载说:“肩要催肘,而肘不 逆肩;肘要催手,而手不逆肘;手要催指,而指不逆 手;腰要催胯,而胯不逆腰;胯要催膝,而膝不逆胯; 膝要催足,而足不逆膝;首要催身,而身不逆首……此 谓之七顺。”只有在进退闪转等变化中,身体各部位的 运动路线、方向、时间,运转得非常协调、和顺,才 不会产生姿势失中、动作僵硬、呼吸紧张、定势不稳等 现象。例如打“炮拳”这个动作,脚的向前踩出,固然 是由屈膝前挺将它带出,这是和顺的。但是,如果踩出 的前脚不是使脚尖直前,而是向外撇,这就妨碍了膝的 裹劲,同时也妨碍了胯的束劲,这便是不顺。上架的臂 肘,如果过高或过偏,也会造成肩的耸起,妨碍了肩的 沉垂和胸的涵空,这也是不顺的。手脚的不顺,也会引 起呼吸困难,《拳谱》所说“外不顺,内不合”,就是 这个道理。
形意拳运动时,疾速有力,动静分明,“起势如崩 墙倒,落地如树栽根”。它十分重视动作起落的均衡稳 定。练“五行拳”时,势式必须保持高矮一致,不可忽 高忽低,力求轻灵均衡。练“十二形”时,伸缩纵横, 起落转换,均须“动如风,稳如钉”,动作非常稳定。
(十)出势要敏快劲力要充实
“起势好似卷地风”,形意拳要求出势必须迅猛、敏 快,拳随意发。它强调心要敏快,“如怒狸攫鼠”,心 敏快则能“随机应变”;眼要敏快,“如饥鹰捉兔”,眼 敏快则能“视察机宜”;手要敏快,“如饿虎扑羊”,手 敏快则能“先发制人”。应该做到“心如火药拳如炮, 身似弓弦手似箭”;“意要疾,眼要疾,手要疾,脚要 疾,出势要疾,进退要疾,身法要疾”,一快百快,全 身均快。
形意拳在出势迅猛敏快的同时,还要求劲力必须充 实,周身的各部肌群均应处于相互摩擦抗争之中。下肢 的向前进步,前脚必须贴近地面竭力向前,后脚则全力 向后蹬地。上肢凡是前拳用力外旋向外拨转(横劲) 的,后拳就必须用力内旋向里扣劲;左拳向上钻,右拳 就必须向下拉(压劲),两手要争衡对拔,彼此呼应, 两前臂要一内一外旋转,就像拧绳一般,融成一股整 劲。形意拳有“踩、扑、裹、束、决”五劲之说, “三节明后,五劲相佐”,它的动作势式,都必须以这五 种劲来使周身的劲力充实。
(十一)心神要清静呼吸要自然
形意拳强调“心要占先,意要胜人”。但是也讲究 “心定神宁”,心神须要清静。形意拳认为“清静无物,
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象归根也”。只有心地清静无虑、无欲,神与气才能相 : 通尤阻,才能包罗万象,遇事方能应万变。因之,主张“静心”。
练习形意拳最忌怒气,要求呼吸自然。在行拳走势 的时候,呼吸应该与动作自然配合,当呼则呼,当吸则 吸,则气自能畅行。形意拳在运动时候的呼吸,一般地 总是蓄劲时吸气,发劲时呼气;变转时吸气,定势时 呼气。以气助力,使气与力合一。
(十二)气势要相连内外要合_
气势相连,是一招一势均须贯串一气。练形意拳, 必须做到势断劲连,劲变意连,既要有敏快的节奏,又 要有断而有连、绵绵不断的气势。内外合一,是“从上 至足底,内外相联而为一贯者也”。“上欲动而下自随, 下欲动而上自领,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 之”;“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要做内外合一, 必须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心与意合,意 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五行相动,外五行相随”,形 与意,内与外,周身上下无处不合,“破之而不开,撞 之而不散”。这样,形意拳方始能“形意合一” “内外 六合”,浑然一体。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我幼年练武的时候,听说中国的武术有“内家”和“外家”之别,但究竟什 么是“内家”,什么是“外家”呢?我总是搞不清楚,困 惑不解。后来年岁稍长,读了一些古人撰写的文章,听 了一些专门家的议论,慢慢地才知道了武术分“内家” 与“外家”的起端,以及“内家”与“外家”的特征。
原来,中国武术分“内家”与“外家”之说,始于 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先生。康熙八年(1669年),他为 浙东武术家王征南先生撰写的〈住征南墓志铭》说道: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 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 外家……”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一书里 更说道:“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于少 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 ……”由那时候起,中国的武术被黄氏父子截然地别为 | 内外两家了。“内家”与“外家”有什么区别?他们各 自的特征是什么?这在黄宗羲先生的文章中,以及后来 的一些自称为“内家拳”专门家的文章中,都已说得明白,归纳起来有三个:
其一,“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拳术为“内 家”;“主于搏人”,“先发制人”的拳术为“外家”。
其二,“以柔克刚”,主柔的拳术为“内家”;主刚 的拳术为“外家”。
其三,讲究“内功”,善于调理内在的气息运行的 拳术为“内家”;主于锻炼外在的形体素质的拳术为 “外家”。
从后来的“内家拳”专门家的文章中,还使我知道 了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即是“内家”;而少林以 及凡是具有輝蹦跳跃、闪展腾挪等招势的拳术,或是虽 然没有蹿蹦跳跃、闪展腾挪等招势,但却是在太极、 形意、八卦之外的一些拳术,都被别之为“外家”。这 就区分得更加具体了。
可是细细地想来,我又觉得被“内家拳”专门家们 所规定的区别什么是武术“内家”与“外家”的那三个 特征,还有许多费解的地方,觉得中国武术被别为内外 两家的这种理论,似乎还不是那么十分站得住脚。
我想,既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为武术“内 家”的特征,在敌我双方角斗、较技的时候,总是“主 于御敌”处于防御的地位,让对方先动手发招进攻,而 后“乘之”。果真如此,那么在太极拳推手比赛的时候, 双方都是“内家”,那个先发招的,或是讲究“搭手即 发”的,还算不算“内家”?由此而又联想到生活实际 里的打斗和战场上的肉搏厮杀。敌我狭路相逢,彼此拉 开架势,或者敌我都已举起刀枪,可是遇巧双方又都是 武术“内家”,谁都不愿意“主于搏人”,深怕被对方“得以乘之”;谁都想“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使 “犯者应手即仆”。那么,这场打斗或厮杀是怎样打杀下 去呢?
其实,被别之为“外家”的少林武术,也并非没有 “后发制人”招数。试看“少林罗汉十八手”,其中的一 条椽、硬开弓、架梁炮、僧敲钟、披身锤、拗鸾肘、劈 柴势、僧推门、金勾挂、扫荡腿、鹰掐嗉、挎篮势、扭 缠丝、降龙手、僧缚虎十五手,都是“以静制动”“后 发制人”“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 必靡,无隙可乘”的拳法。至于被称之谓“内家”的拳 术,也有它“先发制人”的拳法。例如形意拳,在“八 字诀”中对“敏”的要求是:“……手要敏,如扑羊之 饿虎,能先发制人……”〈〈形意拳术》一书里也说道: “形意拳在攻防中强调快攻直取,先发制人”;“遇敌交 手要求先发制人,快速突然,一发即至。”既要求“先 发制人”,能说形意拳它不是“主于搏人”的拳法吗? 再如太极拳,在一些拳谱里也有“抢上抢下势如虎,类 似鹰鹞下鸡场”;“心要佔先,意要胜人”;“先动为 师,后动为弟”等等“主于搏人”的说法。
要说敌我双方角斗较技的胜负,其关键恐怕不在于 “后发”或“先发”,而在于得气、得机、得时、得势。 “气以实志”,而“勇”则是“志之所以敢也”,所以说 相搏较技“以勇为先,以气为决”。怒发气生,则目无 锋刃,故得气者胜。得机,“察其动向,乘其未定,击 其不意也”。角斗相搏莫“神于得机”,“先后不容瞬, 远近不容分,先之一刻则大过,后之一刻则失时”,须 恰得其宜,方为得机,善得机者胜。得时,“见利不失也”。双方角斗相搏,有利于我时不能狐疑不决,犹豫 则失时,失时则败。因之相搏较技讲究“得时无怠,时 不再来”,胜负之分,“得在时,不在争”。“势者,皆 顺而不逆之谓也”。得势,“顺其势也”。因势而利导 之,不相违阻,“逆阻则失势”,失势者败。不管是什 么家,双方角斗较技总是有一方先发招的,招有虚实,一招发出,既可由实化虚,也可由虚化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随机应变,先发招的可以变化,后发招的也 可以变化,哪有因“内家” “外家”之别而拘泥于谁先 动手发招的。
至于“以静制动”,任何使拳之家对“静”的理解 都是“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在角斗相搏的时候,“主动”“主于搏人”,是属于战略的范畴;而“主静”“主于御敌”,是属于战术的范畴。因之古人说:“善用 兵者,有进无退,虽退所以成进;有先无后,虽后所以 成先;有速无迟,虽迟所以成速;有战无守,虽守所以 成战……”(《潜书》)。关于动静的运用,则是根据时、机、势来决定的。该动时就要动,该静时就要静。孔夫 子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 明。”《吕氏春秋>〉一书里也说:“圣人之于事,似缓 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应该静的时候,你发动了, “则养敌以生奸”;应该动的时候,你静而不发了,“则 ; 失时以败事”。所以使拳之家,大都认为“动静中节,i 乃得其宜”。拿“以静制动” “后发制人” “主于御敌” 来规定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为武术的“内家”,而 别少林等拳术为武术的“外家”,此一说看来是不能成 立的。
我又想,以主柔的拳术为武术“内家”,以主刚的 拳术别之为武术“外家”。那么,主于“亦刚亦柔”
“刚柔相济”的拳术又该是什么“家”呢?有许许多多 的使拳之家,都是主于“亦刚亦柔”“刚柔相济”的。 他们认为“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 亡”。在拳术里,应该是“不柔不刚,合道之常”。所谓 “不柔不刚”,是说不能太柔,也不能太刚。“太刚则 折,太柔则废”,刚柔宜取“中和”。因而在许多的使拳 之家的中间,出现了“刚发乎内,柔制乎外”;“外若 优柔,中实刚劲”;“亦刚亦柔巧连环”;“刚柔得宜”; “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定心神”等等的论 说。好像还没有一家是专主于刚的。被别之为“外家” 的少林拳术,同样也是这种讲究“软如棉,硬如丁,软 能克硬,硬能克软”;“遇软须硬进,遇硬须软磨”;主 于“刚柔相济”之家。佛教禅宗,原本就有“柔者性之 ' 体,刚者性之用”,“刚柔” “体用”之说。少林是禅 ; 宗祖庭,其拳术以禅宗的刚柔体用之说作为技术的理论 ! 指导,是完全可能的。事物总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易•系辞》),我认为专一地主于刚或主于柔的拳家,i 是不会有的。即便是太极拳,不也是同样强调“发劲如 百炼刚,何坚不摧? ”“柔中寓刚,人所难防”;“能柔 软,然后能极坚刚”;“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 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逼不捷”;“刚柔不可偏 丨 用”,应该是“刚中寓柔,柔中寓刚”,主于“刚柔相济”的吗。
有的专门家说,使拳之家都讲“刚柔相济”,但总 - 有偏重于刚或偏重于柔的,别少林为“外家”,只是说它“偏重于刚”而已。照这样说,是不是所谓“内家” 也是主于“刚柔相济”,只是“偏重于柔”而已呢?偏 重于刚和偏重于柔,两者是相比较而言的。拿常见的一 般的少林拳与常见的一般的太极拳相比较,确实是少林 拳偏刚了一些,太极拳偏柔了一些。假设偏刚的拳术为 此就得被别之为“外家”,那么拿陈式太极拳与杨、吴 等式的太极拳相比较,显而易见,陈式太极拳不是偏刚 一些了吗?是不是把陈式太极拳也别之为“外家”呢?
拿太极拳和形意、八卦相比较,似乎形意拳又比陈式太 极拳更加偏刚了一些,八卦比太极拳也快了些,这是不 是又应该把形意、八卦也别之为“外家”呢?有比较才 能有鉴别,拿王征南先生的“内家拳”和太极拳相比 较,似乎王征南的“内家拳”也不该称之为“内家”
了。因“内家拳”里面以点穴为主,“凡搏人皆以点穴 制胜”。“其搏人必以其穴,有晕穴,有哑穴,有死穴, 相其穴而轻重击之,无毫发爽者”。更有“金刚跌”的 摔跌动作。点穴和摔跌,如果没有一点偏刚的劲力,恐 怕是难以收到相搏取胜的效应的。
中国武术,在长拳、短拳两类的拳术中,有工、行、醉、绵、劲、别六种体势。其中的绵拳体势的拳 术,柔和蕴藉,缓缓徐行,自始及终,绵绵相连,棉里 裹针,就主于偏柔。而其中的劲拳体势的拳术,使气鼓 劲,骨刚筋粗,肌腱隆起,阳刚外露,就相对地主于偏 刚。在一家的拳术里,或者说是一个拳种里,会有偏柔 ;
和偏刚的几种不同体势的拳术并存。以我所见到过的、 学习过的少林拳术为例吧,“金刚伏虎拳”,就是少林 笮术中偏重于刚的劲拳体势的拳术,而“少林心法罗汉 拳”和“少林功”,则是少林拳术中偏重于柔的绵拳体 势的拳术。不仅如此,即使是一路一招一势、端庄势整 的工架体势的拳术,同样也是可以把它演练成流畅无 滞、飘云飞电、多行势而少停势的行拳体势的拳术,或 者是演练成绵拳体势的拳术。在一家拳术里,有着主于 柔和主于刚的拳路并存,而一套拳路又可以练成这样 的,或是那样的不同的体势,那么这一家的拳术,究竟 算是“内家”呢,还是“外家”?越想就越是觉得以主 柔的拳术为“内家”,而别其他主于“亦刚亦柔”的拳 术(因为实际不存在纯刚的拳术)为“外家”,这一说 也是难以成立的。
我还想到以是否善于调理内在气息的“内功”来分 为“内家”与“外家”的说法上去了。这可是黄宗羲先 生和黄百家先生所没有道及的,而是后来的一些专门家 们所提出的原则。既然武术“内家”是以内功炼气见长 的,那么被别之为“外家”的拳家们当然是被认为不主 重或不善于调理内在气息的了。可是事实并不如此,被 非常明确地别之为“外家”的少林拳术,却偏偏也是主 重和善于修内炼气的。请看《嵩山少林拳法》一书,里 面提到“养气不离性,炼气不离命”;“上气下压,下 气上提,上下会合,阴阳归一”;“实自虚处生,气自 丹田吐”;“拳把若不知炼气,总有仙着不足恃”。它是 十二分地强调内功炼气的。再来看一看少林的龙、虎、 豹、蛇、鹤“五拳”:“龙拳练神,解曰:练时周身无 须用力,暗听气沉丹田,遍体活泼……;虎拳练骨,解 1-1:练时须鼓实全身之气……一气整贯,始终不懈 ……”;“蛇拳练气,解曰:气之吞吐抑扬,以沉静柔
实为主……;鹤拳练精,解曰:……练时须凝精铸神, 舒臂运气,所谓神闲志暇,心手相忘……”。五拳之中, 除了豹拳没有明文提及炼气之外,其余四拳都强调了炼 气。这能说被别之为“外家”的少林不讲究内功,不善 于调理气息吗?
据说“内家”的拳术是与调息、凝神、静虑、守丹 田的道家静修相结合的。果是这样,那么也应该允许被 别之为“外家”的少林拳术与禅宗的“定慧双修”相结 合。禅宗中的禅,梵语为“禅那”,其意是坐禅静虑。禅 宗的#云经>〉教人“一B寸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 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寂静,即是大 道”。道家的静坐炼气,禅宗的坐禅静虑,难道能说一是 炼内,一是炼外吗?被别之为“外家”的少林拳术,他 强调的炼气调息,是与“禅功”分不开的。小乘禅法人 门第一课,就是“安般念”及“安般念定”。“安般”, 意为呼吸出人气息。“安般念”,就是以意念来调控呼 吸。“安般念定”的意思,即以调息为人门的禅定。少 林拳术讲究“拳禅如一'谁能说少林的拳术不注重内功 呢?看起来以炼气调息的“内功”与否来分别武术为 “内家”与“外家”,此一说同样是站不住脚的了。
黄宗羲先生和一些专门家们,都是很有学问的人。 对古人和贤者,我是十分尊敬的,丝毫也不敢有渎犯的 地方。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古人和贤者所说 的一切,恐怕有一些也不完全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在武 术“内家”与“外家”之别的说法上,他们就难免不带 冇偏面性和局限性了。
浏览1,37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