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暗器”,是指那种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暗 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创造出来的,它们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 带,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掷出十几米乃至几十米之远,速度 快,隐蔽性强,等于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较大威力。 在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上,暗器很难发挥作用,所以古代战将 很少有练暗器的。武林中讲究的是一对一的打斗,双方距离很 近,于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场。中国武术中的暗器至清代而集其 大成,达于鼎盛,在武林中梗用极为普遍。宜到请末火器盛行以后,暗器才逐渐被冷落,但至今武林中仍有人习练此技。
暗器可分为手掷、索击、机射、药喷四大类,每一大类中 均包括若干种。
手掷类暗器有标枪、金钱镖、飞镖、掷箭(甩手箭)、飞 叉、飞镜、飞刺(包括三棱刺、峨眉刺)、飞剑、飞刀、飞蝗 石、鹅卵石、铁橄榄(枣核箭)、如意珠、乾坤圈、铁鸳鸯、 铁蟾赊、梅花针、镖刀(三尖两刃)等。
索击类暗器有绳镖、流星锤、狼牙锤、龙须钩、飞爪、软 鞭、锦套索、铁莲花等。
机射类暗器有袖箭、弹弓、弩箭、紧背花装弩、踏弩、雷 公钻等。
药喷类暗器有袖炮、喷筒、鸟嘴铳等。
还有一些暗器很难归入以上四类,如吹箭、手指剑、钢指 环、手盔、匕首、手锥等。
吹箭是将细小竹箭藏于吹管之中,临敌之际,用力在吹管 一端一吹,竹箭即从管的另一端射出。吹管为竹制,短吹管长 约25厘米,长吹管长约50厘米,两端开口,外观光洁,刻有 纹饰,也可当短棍使用,旧时武林中颇为盛行。
手指剑是套在指头上的微型短剑,钢指环是套在手指上的 钢质圆环,手盔是套在手背上的钢套,有突起处。匕首属于短 兵器,旧时武林中人常把匕首藏在腰间,或掖在鞭筒里,可随 时拔出用于袭敌,于是又成了暗器。手锥用铜或铁制成,末端 呈三角形,后边有柄,全长约20厘米,可藏于袖中,出其不 意击人。清代喇嘛多随身携带铜质手锥。
在所有暗器中,手掷类暗器应用最广泛,式样也最多,下面择要介绍几种。
飞镖,又名“脱手镖”,有三镖,有三棱、五棱、圆柱等 形状,前面均为尖头。镖长约10厘米,重约0.2千克。镖的 末端常系有红绿绸布,叫做“镖衣”,长约8厘米,有助于镖 稳定飞行。相传飞镖源于西域,北宋时,四川僧人性圆家得此 技,后传至中原。到了清代,武林中几乎人人都学此技,至民 国时依然流行。
金钱镖,即把旧时的方孔铜钱当镖来用。一般的金钱镖, 多是将铜钱的周边磨得锋利,犹如刀刃,掷出时飞旋而前,仗 恃其边刃伤人。功力深者,可不用磨刃,直接凭腕力而掷出伤 人。但铜钱分量极轻,能练好此技殊非易事。清末民初,银元 为通行货币。银元分量较重,平时多有携带,因此也有人以银 元代替铜钱作为暗器。
掷箭又名“甩手箭”或“摔手箭”,因必须甩腕发出,故 名。掷箭完全用细竹制成,箭杆浑圆,前端削尖,后不加羽, 犹如一根削尖的竹筷。因此物取材甚易,制作简便,所以武林 中入学者极多。艺成之后,又可举一反三,凡细短之物,如筷 子、树枝之类,皆可顺手掷出御敌。但竹箭轻飘,练成不易。 一般是先练较重之铁箭(重约0.3千克),再练装有铁镰之竹 杆箭(重约0.1千克),最后才能练竹箭(重约0.01千克)。 相传掷箭源于嵩山少林寺,至清初才流传到社会上。
飞蝗石是有棱角的细长状坚石,因其外形略如蝗虫,所以 叫“飞蝗石”,飞蝗石每块重约0.2千克,平时贮于袋中,悬 于腰间。鹅卵石就是河滩上的椭圆形石块,因其外形、重量都 和鹅卵差不多,所以叫“鹅卵石”。飞蝗石和鹅卵石都是易见
之物,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武林中十分流行。
梅花针也是一种罕见暗器。其构造是五枚钢针在根部相 莲,击中敌身后,分刺五点,状如梅花五瓣。针的长度约为3 厘米。梅花针在武林中的历史相当久远,但今日已近绝迹。
乾坤圈是铁制圆圈,直径约15厘米,内外沿全部开刃, 抛出后以旋飞击敌。艺精者可一手抛出两圈,但练成不易。曾 有人掷出一•圈,将丈余外的十支蜡烛一下齐腰截去,令观者大 为赞叹。
如意珠即人们随手把玩的钢球或玉球,也可用山核桃。今 日武林中人所用的如意珠,多为形制较小的钢珠,重量较轻, 便于携带,多取于废轴承之中。
在索击类暗器中,最常见的是绳镖、流星锤、飞爪、软鞭 四种。
绳镖是在钢镖尾部系一长索。钢镖比普通飞镖略大,长约 0.2米,重约0.3千克,头尖尾广,尾部为圆形,有一铁环, 用以系索。绳索长约6. 7〜10米。平时可将绳镖缠于腰间。绳 镖是用臂腕的抖甩之劲将镖发出,可击较远之敌,发出后又可 立即收回。只是由于绳索较长,取准不易。
流星锤是将长绳末端系上铁锤,掷出以伤敌。铁锤外形, 或作浑圆,或作瓜形,或作多棱,重约1.5-2.5千克,最重 者可达4. 5千克。铁锤后部有两眼,穿以铁环,长绳即系在铁 环上。
飞爪是一种很厉害的暗器。爪为钢制,略似手掌,有五个 钢爪,每个爪又分三节,可张可缩,其最前一节末端尖锐,犹 如鸡爪。钢爪掌内装有机关,可控制各爪。钢爪尾部系有长索,与机关相连。以飞爪击人,只要将长索一抽,钢爪即猛然 内缩,爪尖可深陷入肉,敌人万难摆脱。
机射类暗器以袖箭最为常见。
袖箭有单筒袖箭和梅花袖箭两种。这两种袖箭都是将箭筒 缚于小臂处,筒之前端贴近手腕,用衣袖遮盖。箭筒内有弹 簧,筒上装有机关,一按机关,筒内小箭即向前射出。单筒袖 箭每次只能装入一箭,射出后必须再装箭。梅花袖箭一次可装 入六支小箭,正中一箭,周围五箭,排列成梅花状,可连续发 射。
雷公钻由锤、钻两部分构成。锤为铁质,长约17厘米, 木柄长约20厘米,锤全重约1. 5~2千克,与普通小铁锤相 似,只是柄较短而锤较重。钻为钢质,有四棱,前尖后粗,前 端极为锐利,末端最粗处为正方形,边长约3厘米。钻的重量 在0.5-0.75千克之间。使用时,用左手执钻,右手执锤,自 后猛击钻底,钻子即可飞出。
药喷类暗器以袖炮使用最广。
袖炮是一种混用火药的特殊暗器。它由古代的前膛火炮演 变而来,实际上是一种小型前膛火器,因其细小,故名“袖 炮袖炮用一根酒盅粗细的竹管制成,长约40厘米,竹管外 加三道铁箍。竹管一端为炮口,周边包以薄铁皮;竹管另一端 为药凹,也套以薄铁。先将火药填入竹管,务要匀实,再将石 珠(黄泥珠也可)填人。使用时,左手持竹管,用右掌猛击药 凹部,激发火药爆炸,石珠即疾射而出,有较大杀伤力。清末 民初时,护院们常使用袖炮,镖局中也有人用。
喷筒也属于药喷类暗器,它的构造类似孩子们玩的喷水唧筒,也是用竹子制成,前有喷孔,后有推杆,筒内装石灰粉。 向前猛推推杆,石灰粉就从喷孔喷出,可迷住敌人眼睛,使其 失去抵抗能力。
自古以来,少林寺所传功夫极多,五花八门,有“七十二 艺”之说。这些功夫,按性质分,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硬 功、轻功、气功等。所谓内功以练精、气、神为主,功成后整 体内壮。所谓外功、硬功,多指锻炼躯体某一局部的猛力,轻 功专练纵跳和超距,气功包括练气和养气。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许多功夫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 得到迅速发展、推广,成为人们防身自卫或克敌制胜的本领, 也有些成为表演场上引人惊奇的绝招。当今许多功夫仍流传深 远,人们珍惜古代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择性 的学习,成为武术爱好者锻炼意志,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和提 高武术技能的基本功。
“功夫”是少林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简单介绍一部 分功夫,供读者参考。
梅花桩是少林门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着重练跳跃,以练就身体轻灵、步法敏捷和眼力而著称。初练之时,不必上桩, 可在地上用石灰画梅花形若干朵,每朵距离二尺至三尺不等, 每朵五个圆圈作花瓣,布定梅花之后,在每朵梅花中指定一瓣 为虚桩,另用暗号记明。练者立中间一朵为实桩上,立时止一 足,而着力于足尖,作独立朝岗之势,心中自定跳跃之程序, 如左三右四,前二后五,依次跳去,左右足不拘。最好叫一人 在旁喝叫,依其所喝桩次走去,如其人喊右第二朵第一桩时, 练者则跳至右侧第二朵居中一桩,余此类推。但每一朵上的虚 桩,须避免跳上,跳桩之时,脚尖务必踏于圆圈之正中,不可 偏离,以免功夫不到上桩以后,身体摇晃而跌下。在初练之 时,宜先于一朵花的四个实桩上来回反复练习,继则在两朵八 个实桩上行走,照此逐渐增加,练至在平地石灰所画的梅花形 中能来来回回,则可正式上桩。
正式练功的梅花桩,用坚木棒五根,各长七尺,埋入地下 三尺。桩头直径二寸,平头,外用铁箍加固。每桩相距二尺, 中桩立于四柱中央,呈梅花形。先于柱上站马步,祈用足心, 继用足跟,最后用足尖,练习百日之后在各桩上随意跳跃,最 后可在桩上练习拳术套路。
浏览54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