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对太极拳的启示老子在《道德经》中,为后世制造了一个“无极图”——道 和可道太极图,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开始,太极拳 就在这种“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太极拳谱•授秘歌》,无思无 虑,身心放松的状态下“自然而然”《授秘歌》地开始行拳运功。 人体自然站立,全身从头松到脚,保持无左无右,无前无后,无内 无外,无征兆无端倪的“无极式”——太极起势。随着“一动无有不动”的行拳开始,便出现太极之象,”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合,前后之相随”《道德经》(第 二章)。这类相对的矛盾统一,互补协调的太极阴阳关系在此类拳 中是贯穿始终的,而且在行拳的每一式或每一动上都鲜明地体现 出这种正反两种因素组合而成的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渗透、 互相补充、互为其根的特色。这个最基本的观点在太极拳拳理阐 释上,小到呼吸和手指头的旋转方位均有阴阳定位,大到有此动 功之行拳走架,必有静功站桩和打坐的内养,有柔弱缓慢的练,也 有干脆坚刚疾如闪电的发,无一不遵循此阴阳之理来阐明拳理拳 法。在“有无相生”的总前提下,各种相对事物(现象)的发生、发展 与消亡(转化)生生不已,变幻无穷。太极拳架式亦是如叫,身架起 落奇正,脚步虚实变换,手膊开合屈伸,胸腹吞吐沉浮,势呼吸 升降,出手曲直刚柔,还有收放、张弛、松紧、顺逆、进退,左顾右 盼,指上打下,声东击西,以及拳论中“占右进左,占左进右,右来 右迎,左来左迎,此谓捷取”等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德经》的最高 法则,就太极拳人体小天地而言,人的拳术动作每一步都必须以 脚下之“地”为“根本”,而根本又要靠大脑这个“天”来指挥,大脑 指挥全身又必须合“道”这个规律,既是人体自身运动规律,又是攻防进击的斗争规律,这个道符合自然总法则,所以对太极拳的 月堂每一动作和意义均有指导作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本是老子总结朴散而为器的有无关系,有器之体,方可以之来利用,其用却在器中的“无”——虚空 处。太极拳的手法相正是于画圆的虚空处来粘沾连随,引进捋带 或化走太极拳作为拳术,必具备防身健体之功能,必有其功法功 理作凭借,必借“有为”之法来达到其“无为”之境界J无为而无不 为”,特别是在技击功能上,以“有法对无法”,再到“无法胜有法” 的另一种境界,正合这种“有无相生”之逻辑。人的肢体和拳架形 式作为外藉,而身中的心、意、灵才是最实用、最关键的,所以太极 拳有“意气君来骨肉臣”一说,说明“真意”在拳技中的主要作用。 体用太极之说,即行拳练走架是体,达到健身和技击实战是用,也 是这个道理。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在行拳和交手之中,无 思无欲地放松,体会与之粘沾连随,体悟其自然变化、转换之奥 妙。有意去攻击、去化解后发机,这就是抓住战机,运用方式来达 到有意之目的,这便是“观其徼”。在两人的打手(推手)中,如果对 方没有发劲用力的欲望,那么自己也可以听新观其奥妙变化(跟 着对方进行沾粘连随的走化),一旦对方欲将发力用劲,自己就可 以利用机会去克制对方,掌握它发劲用力的着落点而顺随他的力 向来转化制胜之。 《道德经》中指导太极拳拳理阐释的着: “多言数穷,不如守 中。”内家拳代表“拳种”,形意拳讲究“直中”,八卦掌讲究“变 中”,太极拳要求“空中”,即虚而不空,引进落空,虚即虚无,而无 正是有之用,太极拳形体要求中正也是这一含义。“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 舒”(《太极拳解》), “一日心静心不静则不专…” (《五字诀》)。 “动中求静,静中求动”,静是方法,动是目的,这就是来源于老子的“以静制动”、“虚心应物”。“上善若水”,水之特性在太极拳的技击中运用最广,沾、粘、 连、随、化、发、挤、拿、卷、撞、冲、浮、沉、升、腾、飞,发作时犹如巨 浪卷树,横冲直撞,上下扶摇,有拔地欲飞之势,滔滔不绝,如风卷 残云,浪浪相催,具有透空、无孔不入、无坚不摧的技击作用,又具 有变化万千、圆滑流润、抓不住、摸不透而无孔不渗的特点,犹如 水的特性和规律。所以众多名师高手都用水来形容静如平水,动 似江河(奔流)、行云流水之架式等等。还有一种境界如郝为真先 生所形容,练太极拳有三层功夫c近代集内家拳(形意、八卦、太极 拳)之大成的一代武术宗师孙禄堂先生曾言:“郝为真先生谈练太 极拳有三层意境,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 阻力。第二层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如泅者浮游水中,能自如运 动。第三层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 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用水作参照物来体会太极拳的境 界。吴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吴公藻先生传有《八法秘诀》“搠劲义 何解,如水负行舟……”“按劲义何解,运用似水行,柔中寓刚强, 急流势难当,遇高则澎满,逢清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 ……”(吴公藻《太极拳讲义》)。有些太极拳的动作名称直接与水 有关联,像“海底捞月”“搂膝拗步”与“前蹬拗步”均有拨水而行、 推水而走,明规矩而守规矩,进而“脱规矩而合规矩二,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四十一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者 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第七十七 章)。 “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第七十六章)。《道德经》中 阐释拳理的不胜枚举。必须指出的是,作为道家太极拳,本意是由 打坐炼丹而舒筋活骨,促进功力的配合动力,所以,一般不注重刚 强的姿势和发力,这也是遵循老子“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稿”,“揣而锐之,不可常保”之理 论,也与后来犹龙派的传人和太极道集大成者张三丰所说的“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击之末尔”是一个主旨。

《道德经》中关于太极拳技法原理的有“虚而不屈,动而愈 出”(第五章)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绝学无 叁忧,惟之与阿,相去几何(谬以千里)”第二十章“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弱胜强,以柔胜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J见小曰 明,守柔日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 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四 十五章), “以奇用兵”。在技法上,避过尖端首峰,直取中节,截打或拨化中节,能起 到很好的效果。在“沾、粘、连、随”之时,随对方之力而化打随力, 也在中节控制,那么,对方的根节也随之而走。《道德经》中有关太极拳练功理论的还有,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第三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专气致柔,能婴乎”(第十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春,非以其无私邪,故 能成其私”(第七章)。练功时无人似有人,体用时有人似无人,才是至高境界。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 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合,能无雌乎?明白四达, 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第十章)。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以腹为中 心,加以内养,说明以丹田为内守内养、以腰为中的重要性。《道德经》中指导太极拳技击原则的有“曲则全,枉则直,洼则 盈,敝则新,少贝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二十二章), “知其雄,守其雌”(第二十八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 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 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演,国之利器不可于人”(第三十六章)。不敢为天下先(后发制人),不战而善胜,人皆取先,己独取 后。用兵有言日,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进寸而退尺,勇于敢 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 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 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土,土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第十六章)。综上所述,老子《道德经》中指导太极拳拳理拳法的内容充满 全篇。因为《道德经[的中心主题是充满辩证的哲学思想,而太极 拳也正是运用这一原理来指导其修炼的。我们只从中选择有代表 性的词句来粗略阐释它们的内在关联,以点代面。正因为如此,作 为道教主要经典的《道德经》,它的道法自然的主旨和清静正一, 正是其不二法门。

浏览55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