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拳系是指以峨眉山为中心的四川拳系,它是在中国南 方地区仅次于南拳第二大拳索。
峨眉山雄跨于四川中部,北瞰邛峡,南邻小相、大凉众 山,东有岷江,西有大渡河,雄浑高峻,绵亘百里,尽得巴山 蜀水之灵气。其主峰高达3099米,远在武当,嵩山之上,原来为游览胜地。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相传是普贤菩萨的道 场,山上寺观众多,有不少名刹。
据说峨眉山上的和尚道士很早就有练武的传统,但史料很 少记载。明代中期,抗倭名将唐顺之写了一首《峨眉道人拳 歌》,生动描写了峨眉拳法的快速灵巧。唐顺之本是武林高手, 曾向戚继光传授过枪法。他以行家眼光看拳,其描写自然不同 于一般文人的夸诞之笔。由此可见,当时的峨眉拳法已相当成 熟,在少林拳法之外自成一格。
大概在唐顺之推许峨眉拳法的同时,峨眉的器械水平也正 在悄然完成着质的飞跃,其标志着峨眉枪法名扬天下。
峨眉枪法为峨眉山普恩禅师所传,至明末时已传四代,少 林僧洪记也曾学得这一枪法。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吴殳是普恩禅 师的第四代传人。吴殳是一代武林高手,尤精枪法。他曾汇集 各种枪法五百余种,推峨眉枪法为第一。明代中期,峨眉的枪 法,福建泉州的棍法和剑术,都曾独步天下,其水平远在嵩山 少林寺之上,而且后来都曾对少林武术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同样地,少林拳法对峨眉拳系的最终形成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四川被称天府之国,经济文化发达很早,与北方交流频 繁,历史上北人入川络绎不绝,将少林拳法带入四川。四川民 风勇悍,人民富于斗争精神,习武之风几乎不亚于中原。峨眉 拳术就是在四川地方拳术与少林武功互相交流融会的基础上形 成的。在四川流传较广的僧门拳、明海拳、洪门拳、字门拳、 会门拳、盘破门等。据说均源于嵩山少林寺。赵门拳、山东教 等也与嵩山少林寺有渊源关系。但是,上述诸多拳派,多以短拳为主,“多拳少腿”,与"多腿少拳"的少林风格已有明显区 别,已经四川化了。有些拳种在北方早己罕见,却在四川扎下 根来,像在四川南充地区流行的江河拳,相传源于河南开封, 可是如今在开封倒是失传已久了。 -
峨眉拳系中也包括一部分土生土长的拳种。像余门拳就是 东乡县(今宣汉县)余氏家族的祖传拳术,到清乾隆中期始传 外姓。白眉拳相传为峨眉山白眉道人所授。化门拳相传为峨眉 山修德禅师所传。峨眉拳系中还有一些罕见的象形拳,像慧门 拳中有蛤蟆拳、蝴蝶拳各一路。余家拳中有一路“攀花拳”, 动作模仿蜂蝶飞舞花丛之态,轻盈灵巧,多纵跳闪躲,讲究沾 手连发。峨眉拳系中还有一套黄鳍拳,’为安岳陈氏家传拳术。
此外,武当、南拳、形意、太极、八卦者大拳系也都有拳 路传人四川,有的已经衍化为峨眉拳系的一部分。
据近年统计,目前四川省内共有67个拳种,流传1652种 拳械套路,另有276种功法。在这67种拳种中,属于四川本 地的拳有28个,占总数的41.79%。明显属于少林拳系的拳 种有27个,占总数的40.30%。另外12个拳种属于其他拳 系。
四川是西南经济文化大省,历来具有胸襟开阔、兼容性 强、求新求变的特点。巴蜀文化是中国最富于包容性的地域文 化之一。它既不像中原文化那样,具有顽强的民族主导意识, 以致为自尊和历史因袭所累;又不像岭南文化那样,带有鲜明 的临海地域色彩,表现出强烈的功利趋向和物欲追求,以致偶 尔失落了自我;也不像吴越文化那样,浸润着历史的自豪感, 在轻松与小巧之中沉醉于那悠远的神韵,以致很难显示出大度,而是襟胸阔大,兼收并蓄,在广泛汲取外来文化的基础 上,熔铸出饱含巴蜀情调的地域文化来。
峨眉拳系正是巴蜀文化的一个缩影。
这是一个浸润着亚热带海洋情调与丘陵丛林气息的拳系。 它以福建、广东为中心,广泛流传于长江以南地区,故称“南 拳"。
关于南拳的起源,从前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福建有一座 少林寺,为嵩山少林的分支,人称“南少林寺”,寺中僧人世 人习武。康熙年间,西鲁国来犯,无人可敌,福建少林寺僧人 请缨出征,大破西鲁国,班师凯旋。不久,有奸人进谗,清廷 派兵围剿福建少林寺,将该寺焚毁,寺中仅有五僧幸免于难。 这五位僧人四处寻访英雄豪杰,创立了洪门(天地会),立誓 “反清复明”。福建、广东、湖北一带的南拳都由这五位僧人传 出,因此尊他们为南拳“五祖”。
关于福清少林寺与南拳拳系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 究。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座南少林寺在南拳拳系的形成和发展 过程中曾经产生过重要作用。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福建地 方武功的因素。
俞大猷是福建晋江(今泉州市)人。他出身于军官世家, 少年时学兵法,习骑射,后从李良钦学剑,成为罕见的剑术高 手。在任职广东都司佥事时,俞大猷曾仅率随从数人,深入荒 山密林,以一手剑术震慑多处叛民,使他们归顺。他又精于棍 法,曾广教士卒,当时泉州一带的棍法几乎全是俞大猷所传。
那时,泉州的剑术和棍术,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连嵩山少 林寺也自愧弗如。
明末时,泉州有一位名叫定因的僧人,武功高超,曾在漳 州击毙猛虎,传有弟子数百人。清军南下后,他的弟子中有不 少人渡海赴台湾,参加郑成功义军。
南拳拳系的形成,也曾受到北方武功的影响。
从公元4世纪起,中国境内由北而南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移 民。第一次是在两晋之际,当时就有一部分北方人辗转迁移到 福建,被称为“福老”。第二次是在唐末僖宗时期,由河南固 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兵5000人及大批眷属南迁至泉州、 福州。第三次是在两宋之际,南迁军民超过百万。以上三次移 民,都是从河南出发。这些北方移民,统统被称为“客家人”。 他们定居在南方的同时,也把比较成熟的北方武功带到了福 建、广东一带。
明代中期,另一位武学大师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参加平倭战' 争,转战浙闽粤三省。戚家军曾在福建征战多年,并曾在福 州、泉州等地驻防。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祖上六代都是军 官。戚继光的武功当属于北少林一系。在戚系军的武功训练 中,所有的拳械套路都由他亲自编写,剔除了那些华而不实的 动作。戚家军百战百胜的辉煌战绩,也必将使这种带有明显北 方特色的武功对闽粤武术的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南拳的基本特点是门户严密,动作紧凑,手法灵巧,重心 较低,体现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多打少、以快打慢的技 击特色。闽粤一带人体形较为瘦小,力气也相当弱些,因此特 别重视下盘的稳定性,讲究步法的灵活多变,多有扭拐动作
(如骑龙步、拐步、盖步等),使身体可以灵活转向。南拳的上 肢动作绵密迅疾,极富变化,有时下肢不动,拳掌可连续击出 数次,力求快速密集,以快取胜。在发力时,南拳大多要呼喝 做声,吐气催力,以增大爆发力。南方人四肢较短,所以讲究 贴身靠打,多出短拳,充分发挥“一寸短,一寸险”的优势。 南拳拳系中有许多象形拳,不仅有龙、虎、豹、象、鹤、蛇、 马、猴、鸡等常见的象形拳,而且有狮、彪、鱼、犬等罕见拳 种。其象形拳数量之多,居全国诸大拳系之冠。
南拳的总体风格是威猛迅疾,灵巧绵密,刚柔相济,上肢 及手型尤富于变化。它不像少林拳那样雄浑朴茂,舒展大方, 但其刚烈之气,威猛之势,却濒然自成气象。
南拳拳系的形成时间,大概在清初到清代中期,即从17 世纪末至18世纪末。它包括上百个拳种,广泛流传于福建、 广东、湖北、湖南、台湾等省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并很早就 流传到海外,在东南亚以及美洲、大洋洲扎下根来。若论传播 中国武术的贡献,南拳拳系自当首屈一指。
浏览54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