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学院道教养生功法课程主讲老师王沐先生也做过 类似的科学实验。他的实验有两点得到证实:一是明堂处太极图 像,二是功态下的任督二脉有浅黄色等不同光色的彩色流柱。这 是周天内丹的证实。 此外,吴式太极拳传人马岳梁先生,在其生前向几个亲传弟 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太极拳的奥秘与人体生理规律有直接关系, 而更玄妙的是太极拳功态下的人体脑细胞等活性细胞也呈太极 图形。综上所述,无论是古人神奇的叙说,还是今人科学的验证,不 管是哲理上的太极图,还是人体生理上的太极图,都说明太极拳 的深层内涵与人体太极图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太极拳强身健体之 功能得益于太极拳符合人体太极图这一内在规律,所以可以使人宁薪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自 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在一篇短文中这样写道“我研究基本粒子已有多年,至今已发现30多种不 奋同的基本粒子,每种基本粒子都带来某种谜一样的问题。当发生 这种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深入一步考虑在这些粒子的背后到 底有什么东西,我想达到最基本的物质形式,但是如果证明物质 有30多种形式,那就是很尴尬的,更加可能的是万物中最基本的 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与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 不对应。它可能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但事实 上还未分化某种东西。用平常的话来说,这种东西就是一种‘混 沌正当我按这样的思路考虑问题时,我看到庄子的寓言,所谓 ‘混沌'是庄子对老子‘道’的一种形象说明,实际上就是老子所说 的惟恍惟惚有物混成的道,这便是老子所说的‘宇宙万物 根蒂’,道包含着形象的宏观‘太极图’,阴阳互促的变化体,也包 含微观的基本粒子的‘混沌’状态,人体元精、元气、元神集合体的 一种先天真灵,也就是这种原始的太极混沌状态”(《武当》杂 志1995年第8期第56页,陈天裁《道与气》、从汤川秀树这段话 中我们可以发现,构成人体或世界所有物质总基本的形态是“太 极混沌”状,人体后天因素打乱先天程序,而只有修炼太极,才能 返回先天“太极混沌”,而现先天的异常功能。这就是现代科学证 明的修道与专修太极拳功法的奥秘。 道教与太极拳理法:道教与道教武术之关系“内家派”道教武术道教武术(亦称道家武术)是以太极拳、心意拳、武当剑和形 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为代表,具有传统而独特风格的武术流派。 它以道家哲学和道教理论为指导,结合道教医学、易学、内丹养生学等人体科学共性及规律,把武术技击与健身强体融为一体,形成讲究人体经络穴位、注重练好坚实内功根基、由内气内练入手 而达外强的内外统一的功夫,以气发力,借力打力,擅长以柔克 刚,以静制动,具有刚柔相济、避实击虚、灵活圆转等“内家派”特 点。这里所涉及的道教武术是指广义和狭义的道教武术狭义的 道教武术是指道教徒(或道教宗教信仰者)所传承和习研的一脉 相承的本门武术,广义的道教武术则是指以道教和道家思想及理 论为指导,形成的区别于外家拳的具有“内家”特点的武术流派, 在习惯上以“武当派”为著名代表“道寓术中”的道教作为传统文化脊梁之一的中华民族本土宗教——道教,是在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宗仰黄、老之道,以神仙家的方术说 和道家的“道德”学说,融合古代传统宗法、原始宗教(包括巫祈、 方术)习俗,以告谕、教化、感化世人,企求宇宙(天地)和谐、国家 太平,以及人们能长生久视的宗教团体因其具有“贵生”、“成仙” 和“重术”的思想特征而多以修道弘道为教团组织,或形成专业实 体。而这种组织和实体在修道修炼的方法和过程中必须对功法之 “术”进行实践和总结,因此原始宗教和原始武术一直潜在和交叉 发展。道教形成之时,吸收了殷商时的鬼神崇拜,秦汉时的巫术和 神仙方术,以及谶纬神学、黄老之学、阴阳家、五行家、医学里相等 “杂而多端”的学术思想和成果,在理论上突出道家之“道’,在道 功道术上注重巫术、方土、神仙家之技,这样就相伴出现了道寓术 中、以术养道、以武促术、以武卫道和以武演道的发展轨迹。道教武术的形成及优势历史上秦汉时期有方仙道之墨侠遗风,后因罢黜百家,使道 家之士隐归山林,独处僻野,为免兽贼之伤,故习武有增。加之无 意功名之士志在清虚,专致于一,或武或术或养身,持之以恒、神 清气足地习研而使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这也影响了道教武术的发展。武功出众的道士,传艺授徒,强身护法,促进了道教声望的提 高和教团组织的生存发展,继而促进了道教的推广传扬,具有重 要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道家和道教人士在修身养性、修炼功法之过程中,有的因注重静功而出现一些弊端,因而又出现了动静相间的功法和术 种。最著名也是最原始的是导引吐纳。即《庄子•刻意》 “吹峋呼吸, 吐故纳新,熊经鸟申……”道教茅山宗代表人物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的“按摩术与导引功”及华佗“五禽戏”等后来逐渐演变成套 路(八段锦等),并因护身防体等需要而进化和综合武术攻防之内 容,逐步形成动作武术、技击性强的武术。而道家、道教人士因崇尚老子的《道德经》,并用其哲理来指导修炼,结合道教无为、贵 柔、尚雌、法水、主静、虚灵等特征,总结出内家拳术和道家武术。道教武术的形成也非一人一时之功,既有黄老、庄周为代表 的以道家思想为理论的开拓者,也有道教教团形成时张道陵天师 的承扬,亦有葛洪的著书列传、暗示口诀,同时不乏“药王”孙思邈、 “剑仙”纯阳子,还有陈拉《无极图》这样的传播者,钟吕丹法的奠基人,醉八仙拳、青龙剑、子午棍、《龙门梦旨》等,均对道教武 术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宋代,武当丹士张三丰的拳术、内功、丹道达到上乘境界,集 先人之大成,创造出以太极拳为名的系列内家拳,这是道教武术 一个新的里程碑。从此,道教武术才真正形成独特风格,被后世武 林和学者们俗称为“武当派”、“南派”、“内家拳派”等。历史事实证明,道教修道炼丹与道教武术及传统武术有着奇妙和深刻的内在联系。武术化境与修道境界成正比例的关系,即武术家在技击中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于内修理论和实践中也有深刻的造诣。道教理义与太极拳:太极拳为内家拳的主要代表拳种。作为道家、道教武术的代表,从它最初的定势、娉变、发展到成熟,一直都是以道教理论为指导核心,以太极内功(人体元气之功)为圆心,以健身、养生和技 击为半径呈画圆式地发展演变。在道教兴衰起伏的浪潮里它们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在武林风云的变幻中,演绎着太极武技的混元图像。道教科仪与太极拳形架太极拳的招法架式是太极文化表达的符号和最终形式。道教 的精神、思想观念也正是透过这种技术文化的表层表现出来。众所周知,太极拳主要内容是八门五步十三势,即搠、捋、挤、按、采、 捌、肘、靠和进、退、顾、盼、定。这八门五步如果应用数学集合中的排列组合,于人体身手脚的联合运用中,可形成千姿百态的架式和形体姿势,而这些姿势始终都是以此八法五步的基本元素组合变化的,再结合人体三段九节等关系(协调而统一)式样更是不胜枚举。八门五步的雏形来自道教太极、八卦、九宫(河图洛书)和五行生克之原理,以及对北斗七星的崇拜。进搠、进捋、进挤、进按、进采、进例、进肘、进靠、退搠……这些动势,加上手臂三节,人体膀胯变化和腿部三节的变式,随意组合,演变出各式各样的招式。而这些招式是变化多端、随机应变的,没有一个绝对的被对方制死的式子,只是在运用上是否灵活, 是否在对方的力量和速度下再行招法。这是专指武技攻防而言, 而另一种养生内炼之法,只求心意功夫,专注神气而炼意。太极拳雏形姿势就肇源于道教科仪中,用来迎神送神之法术 里——步罡踏斗(亦称踏罡步斗)。至今道教还完整保留着这一传 统古老的科仪。在道教举行斋醮仪式时,高功法师在道场中礼拜星斗,召请神灵。按照在方丈之地上铺设的罡单(罡单是画有象征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二十八宿和九宫八卦组成方位的图像,后来道场只是殿堂之中假想有此图像,没有明显画出来),脚穿登云鞋,身披云羽裳,手执法器(朝简等物),在罡单上伴随道教。

浏览48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