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枪剑棍里,好像只有练剑的水平最高,有没有道理?武术器械的种类很多,刀、剑属短兵器,枪、棍属长兵器,其他还有二节棍、九节鞭等软兵器,双刀、双剑、双钩等双手使用的双兵器等。这些兵器的技术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现在的武术是一种体育运动,刀、剑、 枪、棍是武术套路比赛中的重要竞赛项目。它们的形状、尺寸都要符合竞赛规则的标准。由于这些器械的演练技法不同,表现出的风格也就各有特色。刀和剑都属于短兵器,但是练刀要求快速勇猛,练剑则是轻灵洒脱,人称“刀如猛虎,剑 似飞凤”。枪和棍同属于长兵器,枪以拦、拿、扎为主要方法,充分利用枪杆的弹 性使枪尖抖出各种弧线,同时向前扎。棍法有抡、扫、劈、戳等,练起来呼呼生风, 形容为“枪如游龙,棍似雪花” 既然是各有特色,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练哪一种兵器水平高,而应该看谁的功夫最深,将所练的器械的技法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人说练剑的水平最高,这可能和武侠小说有关,因为武侠小说的大侠以使剑的居多,而且许多武功秘籍的核心又是“内功心法”、“剑谱”,大侠比武称为“论剑”。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评价武功水平的高低不是依据力气的大小,而是崇尚技巧智慧和修养。李小龙的双截棍到底厉害在哪里?武术器械中有一种软兵器叫二节棍,是两根木棍中间用几个铁环相连,收折起来是一根短棍的长度,放直了约等于人的身高,练习时可以伸展开来当作长棍,也可以折叠起来当作短棍,还可以握住其中一根而使另一根改变方向挥舞击 打。从外形看,李小龙的双截棍就是袖珍二节棍。因为双截棍的尺寸较小,以单手演练和双手交替为主,有它的特色。如果说二节棍是从长棍演变而来,那么双截棍则是从短棍演变而来。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便于携带,可长可短,两节中间用铁环进行活动性连接,所谓厉害之处就在于此。不过要达到真厉害的程度,还是需要下苦功练习,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得心应手,否则弄不好就会打痛自己。《江南三女侠》和《七剑》里面的血滴子很是可怕,到底是什么原理做的?血滴子并不是武侠小说中由作者创造出来的一种兵器,血滴子的说法到底指的是什么,并没有什么很官方很明确的定义,一种是说所谓的血滴子是一种可以取别人头颅的恐怖兵器,有点像流星锤,但铁链子的那一头挂着的不是流星锤,而是有旋转刀口的凶器,罩在人的头上,一转,就取走了别人的首级;不过这种说法我始终觉得是一种艺术加工,你想,用罩子飞过去罩住别人的头,难度是很高的,哪有用长刀砍过去直接取人首级方便呢?不过书中的描写因为这种恐怖的兵器而显得更加血淋淋,在艺术效果上是很成功很强烈的。第二种可能认为血滴子是一种毒药,这倒也很有可能。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血滴子是统治者使用的杀手集团,专门在暗地里排除异己,我觉得也有道理,不管用什么手段,总要有人去实施,而这些死亡的使者,也许就是恐怖的血滴子,所到之处,处处都是血的痕迹。当然,血滴子在中国功夫里是完全没有地位的,你想,我们修习武术的人,连 好勇斗狠都是反对的,又怎么会去研究那种鬼鬼祟祟的暗地里的杀人方法呢?电影里的飞剑入鞘,是怎么做到的?在武侠电影中,经常会出现飞剑准确地插入剑鞘的情形。这是用特殊的拍摄手法,通过巧妙的剪辑造成的效果。我们看电影时,电影胶片上的一个个画面投射到银幕上,观众看到了汽车向前行驶、行人向前走动等情景。如果把电影放映机倒转,那么汽车会倒退,人也会后退,就像我们在家里看碟片,按下遥控器的后退键出现的情形。根据这个原理拍摄飞剑入鞘这种镜头时,可以进行“倒拍”, 先将剑插在鞘中,而在剑尾栓上极细的几乎看不见的细钢丝,开拍时利用钢丝将剑从鞘中拉出,而此时摄影机是“倒转”的,胶片上记录下来的是剑出鞘。但是通 过正常的电影放映机放出来,反而将剑出鞘颠倒成“剑入鞘”了。武侠电影拍摄中,经常会使用这种“倒拍”的方法。
醉拳是不是很厉害,喝点酒之后是不是更厉害?许多人对醉拳的认识来自于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故事。在中国武术中,醉拳是拳法、腿法和跌扑滚翻组成的拳术套路,套路中有许多模仿人醉酒后的身形体 态和踉跄摇晃的醉步。演练起来好像是人喝醉了酒在打拳。以前的醉拳套路中有模仿吕洞宾、何仙姑等“八仙”的动作,故称“醉八仙”。醉拳也是一种拳术,它的核心部分还是武术的攻防动作,只不过这些攻防动作被摇摇晃晃的醉态掩盖着,很能迷惑对手,看似踉踉跄跄的步态,其实是顺势而为,又极有章法,散而不乱,暗藏玄机,即便是摔倒了,身形也不露破绽,随时可 以发出狠招。演练醉拳,虽然要把醉态演得逼真,但并非真的喝醉酒。演练者必须准确地完成攻防动作和一些难度很大的摔、跌,就要具备高超的技艺和良好的状态,烂醉如泥怎么能完成呢?《交通法》规定,酒后不能开车,也说明人喝了酒后对事物的反应和自控能力下降。武松打蒋门神,并非借酒力,而是凭他的英雄豪气和高超技艺,先喝了那么多酒,只是表现他藐视恶霸蒋门神。分筋错骨手是武术里的什么功夫?分筋错骨手就是武术中的“擒拿”技术。人体有许多可以作较大幅度活动的关节,而这些关节的活动范围也有一定的限制,特别是活动的方向有很严格的局限性,例如手腕关节很灵活,手掌可以作多方向的活动,但是如果用外力,强迫手掌作太大幅度的动作,超出正常情况下自由活动的尺度,腕关节就很痛,甚至受伤。通过膝关节的活动可以让大腿小腿伸直成直线,也可以弯曲成让大腿小腿后部靠紧。但是却不能向相反的方向弯曲让大腿小腿的前面靠紧,也不能向左右两侧弯曲,否则固定膝关节的韧带就会撕裂受 伤。人体的任何一个大小关节受到伤害都会使人疼痛难忍,而丧失格斗的能力“擒拿”正是运用“反关节”这种特殊的方法,控制对手的关节,使他不能动弹,束手就擒。人体的活动关节很多,一些小关节特别脆弱,很小的外力都可以让它们受伤,而造成钻心的疼痛。打篮球时,不小心手指撞上球“吃萝卜干”,那种疼痛,很多人都有过吧,所以施展擒拿也要尽量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以巧取胜。实际 运用中,如果双方都会擒拿,就要看哪一方的功夫更扎实。速度、力量、技巧缺一不可,功夫差的人即使先出手拿别人,也可能被对方反拿住。擒拿容易对人体造 成伤害,所以应该归纳到军事格斗训练中去,战士、警察和特工人员都掌握一些 擒拿的本领,以利于近身搏斗时制服敌人。习武之人,不要轻易与人切磋擒拿,因为作这种练习,如果动作做不到位,就拿不住对方,他可以化解;真的把动作做到了位锁住了对方,同时也会使对方负痛甚至受伤,以致双方反目结怨。不过掌握了擒拿本领,对防身自卫是有用的, 万一被坏人揪住头发或抓住胸襟、臂、膀,都可以锁住对方,用反关节的技术反将其制服。武当派张三丰百岁功夫最高,一般老僧功夫最高,比如《天龙八部》里的无名老僧,真的可能吗?练习任何功夫,都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武术博大精深,要练到极高的境界当然需要多年的努力。自幼练到老,时间是够长的,对武学的理解也可以很透彻,但是“最老的最厉害”肯定不对,人老了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退化,体能下降得很明显,肯定比不上青壮年。在武功方面更是如此,攻防对抗,需要灵敏的反应,快速的协调和坚实的力量,这些都不是老人的强项。百岁老人纵然对武学研究很深,又有丰富的经验,但与同样习武的年轻人真刀真枪地对抗也是心又余而力不足了。武侠小说中,功夫最深厚的往往是鹤发童颜的老者,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的一种表现,也是对深奥的中华武学的敬仰,激励习武者要持之以恒,不断追求,以到达更高的境界。
浏览1,1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