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会里,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的恶劣,在“物 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 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 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 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在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 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 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 箭镰,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 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 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 棒、刀斧、长矛,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 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落多次反叛,征伐 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 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干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 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古 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社会的战争实践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于是人们 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并代代相 传。传说炎黄时代,东方有个以野牛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 武技,勇猛善斗,特别关于徒搏角抵(摔跌)。他们头戴牛角 或剑戟样的装束,当与人交斗时,除用拳打、脚踢外,最善抓 扭对方,用头顶触对方,使之不敢接近。后人称其为“蚩尤 戏”。蚩尤的角抵是一种徒手搏斗,包含踢、打、摔、抵、拿 等多种方法,既可用于战场,又可用于平时演练,对后世对抗 性项目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 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 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 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 比赛。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据《史 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 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七强图霸,战争十分频繁。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这时铁器的 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 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时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 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 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当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膂力、筋骨强壮 出众者都很重视。齐国宰相管仲,为使齐国强盛,实行兵制改 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 者按隐匿人才问罪。每年春秋两季,齐国都举行全国性的“角 试",选拔武艺高强的豪杰充实到军队中去。因而齐军举兵如 飞鸟,动兵如闪电,发兵如风雨,前无人敢阻,后无人敢伤, 独出独入,如入无人之境。赵国人荀况(又称荀子)目睹齐人 崇高武技的情况,回国后与赵王谈起齐国强盛的原因时说: “齐人隆技击”。而剑术在当时的吴越则十分兴盛。古代有一位 著名女击剑家就出在越国,时称“越女她不但剑技出众, 而且有一套技击理论。据《吴越春秋》记载:“凡手战之道, 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猛虎。布形候气, 与神俱往……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 我国就已有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提出了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的见解。
我们都知道楚汉之争时期“鸿门宴”的历史事件,其中有 一个著名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以看出,当时的武 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徒手 的拳术表演和比赛也深受统治者重视。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 书》中记载汉哀帝就是一个“卞戏”迷,说他“雅性不好声 色,时览卞射武戏”。汉代还通过“试弁”(拳技的考试)选拔 武职人员。后汉名将甘延寿就是通过“试弁”,被选用为“期 门”军职的。
汉代拳术除了 “防身杀敌”、“以立攻守之胜”的实用之术 外,还出现了观赏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 舞”、“醉舞”,还有“六禽戏”、“五禽戏”等。这些均可视为 早期的象形拳术。这一时期的武术著述也明显增多。仅《汉书 •艺文志》就收录《剑道》38篇,《手搏》6篇,这都是论述 “攻守之道”的专著。
隋唐时期,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两晋南北朝 时期的停滞状态相比,武术可以说又重新崛起。唐朝推行“武 举制”,以考试办法选拔武艺出众人才,这从政策上又促进了 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在隋末就以武功闻名于世的少林寺, 在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因助李世民铲平隋末割据势力 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声名大震,官府许其自立营盘,演练 僧兵。僧徒一度达2000余人,练武之风日盛。传说少林寺稠 禅师“拳捷骁武",能"引重千钧,横塌壁行”。唐朝开国皇帝 李渊的四子李元吉骁勇善战,是率军独当一面的将军,而李渊 的次子李世民“结纳山东豪杰”,在泰山府蓄养“勇士" 800 余人,其中有大家熟知的《隋唐演义》中的历史人物一尉迟 恭、程咬金、秦琼,他们都是武艺超群的骁将。尉迟恭能空手 夺矛肖枪,临阵作战时,常单枪匹马冲入敌阵,虽然刀枪如林,终不能伤他,反会被他夺枪刺杀,出入重围,如人无人之 境。有一次李元吉要与他比试“空手夺枪”,元吉执矛肖枪跃 马拼杀,尉迟恭左避右闪,不一会儿将元吉手中的枪夺走三 次。可以看出当时尉迟恭的武艺已是十分高超了。
当时在军旅之中,剑已逐渐被刀替代,但民间仍很盛行, 不仅武人练,文人也以佩剑、舞剑为荣。诗人李白、杜甫青年 时皆学过剑术。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被誉为唐代的三绝。有 的赞美叹为观止的是杜甫笔下的公孙大娘舞剑:“昔有佳人公 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瓣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 海凝清光”。说明当时剑术套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两宋时期,内忧外患,战火频仍,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 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较大的民 间习武组织。此时武技在农村及边远地区多侧重军事实用性; 而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多侧重套路,把武术作为表演内容,统称 “百戏”,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 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的叫“打套子",有“枪对 牌”、“剑刀牌”等。“十八般武艺” 一词也出现了宋代的典籍 之中。据宋华岳《翠微北征录》载:“臣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 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此文原意强调弓箭在征 战中的重要性,但又反映当时的兵器远不止18种。宋代武术 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从几部古代武侠小说中窥见一斑。如《说 岳全传》、《杨家将》、《水浒传》等,都描写了众多武艺高强、 功夫独到的男将女杰。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蒙古统治者限制民间习武,不少武术家隐姓埋名,习武组织也转为秘密性的民间组织,使 武术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
明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 的拳派林立,仅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记载“宋 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绵张短打,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 锁,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 打……共十六家拳法真是大有百家争鸣之势,而且拳名皆 以擅长者姓氏命名。明代武术的大发展与明太祖朱元璋重视文 武全才的思想分不开。他主张“武官习礼仪,文人学骑射气 这样,明代不但拳法众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丰富多彩,开 始有势有法,有拳谱歌诀。这说明脱胎于军事格斗技术的武术,到明代已逐步形成以套路为主的运动形式,并远远超过对 抗性运动的发展。以往的武术技巧善靠口传身授,以文献形式 保留者甚少。由于明代的文武全才之风,使武术家著书立说达 到鼎盛,而且图文并茂,保留了珍贵的武学遗产,为后世研究 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据统计,除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外, 重要的专著还有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郑 若曾的《江南经略》、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何良臣的《阵 记》、茅元仪的《武备志》、吴殳的《手臂录》等。
清朝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度限制练武,所以清代的 武术活动不如明代。但由于武术在民间已有广泛群众基础,使 各种流派的武术更加纷呈于世。以地区分有南派、北派,以山 川分有少林派、武当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内 功,以门类分有太极门、形意门、八卦门、迷踪门,还有长拳 类和短打类。武术流派林立,象征着武术事业的兴旺发达。但也存在各派之间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弥补长短的不足。
武术之所以能繁衍至今且日益发展,是由于它具有健身防 身的双重作用。武术在平时能满足民众强健体魄、陶冶性情的 需要,遇到压迫或强暴则成为御强抗暴、抵抗外侮的手段。因 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备受欺凌和迫害的庶民百姓对 武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促进传播与发展,并使我国的武术 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术的健 身作用更为明确,武术更主要是以体育逐动的形式出现在社会 生活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人民健康,重视优秀民族文 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国家不仅定期举行武术汇报表演,还在 高等师范院校及体育学院开设武术专业,并组织专业人员在继 承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广收众家之长,整理出简太极拳、中 级长拳、初级长拳以及器械套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体 育运动,全国各地还建立了武术协会,吸引武术爱好者前去习 武健身;国家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 正式比赛项目。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研究工 作,使武术运动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城乡,群众性的武术运动 都广泛推广。特别是近几年来,武术套路在技术风格上、结构 布局上、质量和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还出现了集 体比赛的项目,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新成果。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武术也不断走出国门一展风 采,对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浏览6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