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大山世间传,名曰弹腿奥无边。

头路冲扫似扁担,二路十字人拉钻。

三路盖锤双披打,四路转磨生奇关。

五路栽锤登来益,六路堪管封毕然。 七路双称十字腿,八路庄跺如转环。 九路碰锁重闪门,十路栽花如箭弹。

——武学秘籍《教门弹腿歌》

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推崇的是儒学,信奉“学而优则仕”,在一个重视官本 位的社会体系中,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因此,绝大多数读书人 的信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舍此无他。

然而在唐朝,一代女皇武则天既颠覆了男性占据权力中枢居于绝对统治地 位的世规,又颠覆了只有读书升官的文官科举考试制度,在公元702年的唐朝首 都长安城首次开创了武举考试制度。那些读书不好,但又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如果你在武术、武艺方面具有一技之长,通过考试,你可担任朝廷的军事官员。 相比文科官员,在一个战乱动荡或政权更迭的年代,握有兵权的军事官员有时比 文科官员更加具有权力和仕途晋升的机会。

武学登上封建王朝的“国考”殿堂,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发展契机?在其 后的岁月又是如何盛衰变化的?我们来一探究竟。

在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当属苏乞儿在京城参加武举考 试的片段。争夺武状元的双方经历了举重、射箭之后,在最后一个比赛环节即对 打决斗中,苏乞儿的对手被自己投射出去的毒镖射中,苏乞儿最终赢得比赛。周 星驰的这部影片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有关武科举考试状况的深刻印象。但事实 上,这部影片所描绘的内容与真实的中国古代武科举考试相去甚远。

隋朝开始“开科取士”,但只是选拔文官的途径之一。唐朝科举制度开始时 “六科”也都是以文取士。到了武则天当政,在长安二年(702年)首次举行“武 举”考试,考试内容为各种射箭技巧以及马术、负重,等等。在封建王朝的军队 中,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军事技术,射箭是军人进攻和防御的重要作战手段,马 术是组建骑兵部队必要的技术,负重则有利于携带更多的军事设备和物资。唐 代的这次由兵部主持的武科举考试级别很高,在最后的决赛中,女皇武则天将到 现场观看,并将最高的奖赏"一状元牌匾赐给最后的胜者。那么,在武则天开设 武科举之前,中国古代的习武之人又是怎样在仕途上晋升的呢?

在武举时代之前,习武之人只能够通过在战场上的过人表现来获得功名。 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唐朝的大将薛仁贵,这个出身贫寒的武士天生臂力过 人,假如没有唐朝东征的一次战役,或许他会一生卖艺江湖。唐太宗李世民征高 丽的时候,当时薛仁贵应募参军,在一位名叫张士贵的将军带领下去辽东打仗。 就是凭借其非常勇敢,一马当先,能冲锋在前,屡立战功,最后才取得功名。正所 谓艺高人胆大,有着过人胆量的薛仁贵在战斗中格外勇猛,他甚至还穿上了与众 不同的白色铠甲来吸引更多的敌人与他搏斗。当时唐太宗刚好登高望远,一下 子就看到了薛仁贵,在出征高丽的战役打完回师之后,他立刻得到了一个非常高 的官品职位。

但是,对和平时期的习武之人来说,在战场上获得军功的机会可谓渺茫,因 此武则天设立的武科举制度首次为武林中人带来了实现梦想的公平门径。那 么,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究竟为什么要开创这个历史的先例呢?

就在这次武举考试的前一年,武则天刚刚取得了李氏家族所建立的大唐王朝的政权。虽然她位于九五之尊,但毕竟还是一位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帝。令武 则天格外担心的是,此刻朝廷的军事力量还掌握在李氏家族手里。这时一些李 氏家族的诸侯王公开始表现对武则天的不满,相继发生军事暴动。武则天一方 面想尽快剪除政敌,一方面急需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

图片5

武则天也看到唐朝王公贵族对她统治权力的威胁,这些王公贵族还与各地 军阀勾结,企图实行兵谏或者在适当的时机发动军事政变。因此她需要不惜官 位以拢四方豪杰为己用,也就是说,她需要把权力和利益给那些希望取得这个官 位的人,让一些有军事才能的人成为自己的统治集团中的中坚力量。这就是武 科举制度创设的缘由。当然,另一方面,唐朝的边境地区与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 的武装力量也日益频繁,唐朝的边关经常受到这些外族武装的骚扰和入侵,也是 一大因素。

尽管武则天希望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但事实上,并非每一个人能有参加武科 举考试的资格。每个参加武科举考试的人除了要将自己的籍贯、父亲、祖父的名 字和婚姻情况上报以外,还要详细列出自己的相貌特征、优劣行为以及是否有前 科,一一阐明并上报到户部进行资格审查,合格者方能参加武科举考试。

那么,这些合格者在正式的武科举考试中,又将参加哪些项目的比赛呢?据 记载,唐朝的武科举考试时,要考的内容包括骑射、步射、马枪、举重和才貌,等等。其中,长垛、骑射、步射、马枪这四项内容都是测试考生在不同状态下射箭的 准确性;举重则是对臂力的考察;而才貌考核则认定身材六尺以上者为上,以下 为次,也就是身高相当于今天的1. 8米以上者才能被评为优等,对身形素质的要 求显然不低。考生中身材魁梧、伟岸、强健、壮实者优先录取。

由以上考试内容可以看出,射箭和臂力是最受重视的科目,这直接影响了后 人对那个时代英雄形象的塑造。在描写隋唐时期的小说《隋唐演义》中,像臂力 过人的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等人都是那时英雄好汉的楷模。而“力大”则 成了小说家最常用的对习武者的赞美之词。

此后唐朝武科,考试项目基本上确定为长垛、马射、平射、步射、翘关这五科。 长垛指靶射,翘关是举重。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翘关,长丈七尺,径三寸 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要求单手持一端举起。这是考察马步 箭的优劣和臂力的大小。唐朝还设有马枪一项,考察马上使用兵器格斗的本领, “枪长一丈八尺,径一寸五分,重八斤”,弛马运枪刺木入靶,刺中四板或三板为 上。还有负重一项,身负重五斛米,“行二十步,皆为中第",这是考察考生的体 力和耐力。除此之外,还有掌握特殊兵器的附加项目,如筒射、机弩等。

图片6

古代骑射图

唐朝武科举从宣传上说其目的是为了 “恐人忘战”,鼓励人们习武强身,常 于“里闾间教人习射”,实质上是强军强兵、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手段。从此,武 科考与文科举共同成为人们追求仕途的门径。

那么,在经历重重筛选考试之后,中举者又将获得什么样的待遇呢?唐朝规 定,凡是考中武状元和武进士者均授予不同的军中官职,最高者可以封为五品以 上的三位执仗官阶。而同时期文科进士最高只可以获得九品左右的官阶。这个 差别说明,武科举考试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的确重要很多。

就这样,武则天举办的中国武科举考试首次为习武之人提供了一条报效国 家的前所未有的道路。但实际上,自从武科举一开始,社会上就对它议论纷纷。 武则天希望通过武科举的选拔笼络一批忠实的武士,这也就决定了那个时代的 武科举只考武力和臂力,不论韬略智谋。因此,整个武科考场就像是一些蛮勇之 士在炫耀自己力量和凶猛形象的演武场,而受到有识之士的质疑。

有一位谏官薛谦光曾经上书反对单纯以武艺来选拔将帅的方针,他提出一 个新的概念,就是谋将。谋将可能并不通晓武艺,也不能够亲自打仗,很可能是 一个文弱书生,但是却有运筹帷幄的本事,能够决胜于千里之外,并且能够从战 略的高度把握战争的变化艺术,指挥作战。薛谦光给武则天举了一个例子:不管 张飞、赵云有多神勇,他还需要诸葛亮来运筹帷幄,才能够打胜仗。薛谦光并不 理解武则天急需培养自己的武装力量来保卫大周江山的真实用意,因此,薛谏官 的劝告并未影响到唐朝武科举考试的实质内容。

从公元702年开始到907年唐朝灭亡这200多年的时间里,一共有1000多 名习武之人通过武科举考试获得武状元和武进士的身份。但令人迷惑的是,在 流传至今的古籍中,只有4名武状元和34名武进士的名字保存了下来。

以后唐朝的武举考试兴盛不废,但很少有官员是以此出身的。在新、旧《唐 书》的列传中,提到武举出身的人只有一个,而这个人正是唐朝中兴名将郭子 仪。郭子仪出生寒素之家,年轻时“以武举异等”得以起家为军官,先是补左卫 长史,后来逐步升迁为边防军将领。安史之乱爆发后,率军平乱,成为当时唐皇 朝最得力的大将。

根据《新唐书》记载,郭子仪“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 远军使”。郭子仪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与著名的安史之乱有关。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叛军击溃长安门户潼关20万守军,首都沦陷,唐玄宗 仓皇出逃四川,唐肃宗继位。为了收复河山,肃宗命郭子仪执掌平叛军大旗。郭 子仪不负众望,率军击败叛军,先后收复长安和洛阳两城。因为战功显赫,郭子 仪被封为代国公。后来,唐肃宗激动地对他说:“大唐虽然是我李家的天下,实 际上是由你再造的啊!”

一位出身武举的军官郭子仪就这样挽救了大唐王朝的命运,他死后被特许 与唐肃宗的陵墓相伴。而且,他的墓碑要比同等级别的文官还要高出3米多。

然而,在当时的武进士中,郭子仪的武功并非超群,他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 在于他是一位十分熟悉兵法韬略的武进士。史书记载,郭子仪除了习武之外还 好读兵书,这正是郭子仪之所以名垂青史的重要原因。诞生于唐朝的武科举制 度就这样在历代封建王朝中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

浏览44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