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丐帮中的人物来自三教九流,乞讨时多以演卖江湖技艺为生,又称之为 “艺讨”,因此丐帮对于俗文化和俗艺术的贡献也是不能磨灭的。
丐帮在乞讨时,常用的卖艺方法是打竹板,唱“莲花落”,以丐帮中的“穷家 门”派较为有名。他们都是现编现唱(临时抓口艮),逗人发笑。店铺中也有喜欢 听他们歌唱的,听几段再给钱,因为常来常往,每次给钱不多。他们开始唱的歌 词都是好话,给钱就走;如果听者置之不理,歌词就变了;要是再不给,就唱些刺 耳的词,而且越唱越有刺激性,直到给钱为止。他们接钱也很特别,不用手,皆用 所持的器具去接。
穷家门中人虽说学识不高,但社会经验很丰富。其说唱技艺是通过拜师、勤 学苦练得来的。学艺期间主要学习辙韵,然后背着钱裙子随师外出实习。开始 唱上句,由师傅接下句。接下句很难,既得有笑料,还要押韵,临时现编实属不 易。待能随机应变、发挥自如,并且辙韵相合时,就算学成了。
例如,碰到红白喜事赶堂会,就进行笼统性的专题演唱:
挨过打,受过骂,好歹学会江湖话;
江湖话,江湖口,走遍天下交朋友;
说朋友,道朋友,秦琼当过马快手;
秦琼当过马快手,好汉出在瓦岗寨;
瓦岗寨,大有名,有个八弟叫罗成;
笑谓喜,喜谓先,五彩祥云上下翻,
要问来了哪一个?来了和合二位仙。
笑谓喜,喜谓先,五彩祥云上下翻,
要问来了哪一个?来人刘海撒金钱。
金钱撒在府园内,富贵荣华万万一年!
遇到大户人家婚丧嫁娶,乞丐们便纠合在一起前去赶“串”,在更棚或场院 里吃上一顿,还可以端回一些残汤剩饭。那些打响器闯江湖的则上厨房里去道 辛苦。厨师把一方白肉用尖刀插到门框上,他们即兴唱一段喜歌即可把肉拿走, 如果唱得好,还可以再赏一块肉。例如:
老东家,有眼力,请的师傅好手艺。
炸的好,炒的香,胜过皇上御膳房。
菜刀响,大勺颠,惊动上界中八仙。
张果老,倒骑驴,要到下方来坐席。
何仙姑,把笊篱端,要到人间来赶“串”。
铁拐李,把葫芦扛,来到厨房把菜尝。
韩湘子,挎花篮,连吃带拿装不完。
曹国舅,吹横笛,赶到厨房来道喜。
蓝采和,拿阴阳板,来请师傅把饭管。
吕洞宾,汉钟离,想夸师傅没了词。
八仙品尝心喜欢,要请师傅当第九仙。
长命百岁永不老,逍遥自在胜当官。
当然也有针对个别人家、个别情况的特殊唱段。例如一个乞丐正在挨户乞 讨时,发现门口有两位老太太,在照看孩子,他走近跟前,只听大老太太叹息道:“这要饭的不知有多少,走了一人,又来一个。一天给出多少米,你说愁人不愁 人? ”要饭的一听,忙打板唱道:
老太太,不用愁,听我把十大忧愁说根由
天也是愁,地也是愁,
天愁乌云来遮日,
地愁下雨流水打成沟。
牛也是个愁,马也是个愁,
马愁的临死扛着两夹板,
牛愁的命亡背个弯木头。
公鸡也是愁,母鸡也是愁,
公鸡愁的这辈子没下蛋,
母鸡愁的下蛋憋得乱咯嘟。
你也有个愁,我也有个愁,
你愁的天天有人来要米,
我愁的你不开付,多咋是个头。
大老太太说:“我不是忙着吗!”打板的又唱道:
对!
我长长的工,慢慢的性, 专等老太太腾出来空。
二老太太顺口说声:“你还挺会说话呢。”打扳人瞅她一眼,然后唱道:
这老太太不是人
老太太一听生了气,刚要开口,又听唱道:
你是南海观世音。
老太太消了气,但又听道:
你的儿子都是贼
老太太一听可急了,而花子不慌不忙补上一句:
偷来蟠桃献母亲。
老太太听后,才放了心,忙回房舀一碗米,打发要饭的乞丐走了。
这里展示了演唱乞丐的机智灵活,反应敏捷,口才过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 象出现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乞丐中本身就有不少有名无名的文 艺创作者,他们在行乞中,根据自己对社会的认识、生活的体验、艺术的感受等, 创作出一些文艺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包括“乞丐王 朝”本身的题材内容,也必然涉及乞丐们感知的“王朝”以外的广阔世界的历史 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内容。
此外,以乞丐为主角的川剧剧目就有好些,如《绣襦记》《归正楼》《花子骂 相》《双拾黄金》《收烂龙》,等等。这类角色还给川剧创出了一派别开生面的丑 角行当——“襟襟丑”,如已故的川剧艺术家王国仁(绰号“红灯教主”)和名丑刘 金龙就是此中佼佼者。
襟襟丑之所以受人喜爱,不单是因为它为以“三小”(小丑、小生、小旦)著称 的川剧艺术园地又添新花,还在于襟襟丑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因其特有的战斗姿 态得到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在黑暗的旧社会,广大人民群众饥寒交迫,无处申 诉胸中的郁闷,而襟襟丑们不畏恶势力,忍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唱,他们常常借剧 中人之口,时作新词,嘻笑怒骂,针泛时弊,淋漓尽致地数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诉说穷人的无限辛酸、满腔愤懑。
此外,还有不少描述乞丐生活的民歌、童谣在民间广为流传,它们也给社会、 民俗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丐帮对烹饪艺术也有一定的贡献。“叫化鸡”即是已经进入名菜谱的一道 菜肴。电视上曾经介绍过它的烹饪过程,虽然已经是在瓷砖铺就的厨房里,由穿 白衣、戴白帽的高级厨师在亮堂堂的厅堂中操作,但菜名仍然叫做“叫化鸡”。 名字如此古怪,甚至鄙俗,但并不影响食客们对它的喜爱,反而更因此为之倾倒。 当然今天的“叫化鸡”已远非当年的原始面貌,其取材、用料、烹制的工艺手段已 相当考究、艺术化,但“叫化”之本仍留下当年痕迹。
当年乞丐们偶然搞到一只鸡后,以他们行乞时候的烹饪条件,最多一 口砂锅和几只破碗,调料根本说不上,如果照常用的白宰、黄婀弄法,是不会做出美味 的。就算清炖吧,如果鸡的来路有问题,处理鸡毛之类既费时间,又担心被人发 觉。于是,在别无他法之中就逼出了“叫化鸡”这种别致的烹饪法来:把鸡放血 后,连毛也不拨,只在肛门上开个口,掏出内脏,用水略为冲一冲。然后塞入葱、 花椒、盐巴及香料之类,用稀泥和草绳把整只鸡密密扎扎地缠成一个橄榄形的泥 坨坨,再在野地上生起火堆,先把这泥坨坨在火头上翻来覆去地烘烤,待外壳渐 干,柴草也积成一大堆火炭时,再把红炭扒开,把鸡壅进去,外面继续加火,待红 炭化成灰堆,便把鸡扒出来,此刻,草绳已全部炭化,整个泥坨坨宛如一只灰色皮 蛋。这时,轻轻敲打,很容易就把“蛋壳”连鸡毛的毛根一起敲下,呈现出一只光 鲜亮丽、形体完整的熟鸡来,再扯出鸡肚内的填充料,顿时香味四溢,老远就能闻 至II,直令人馋涎欲滴。
《射雕英雄传》中的丐帮帮主洪七公,好吃“叫化鸡”。他号称“九指神丐”, 其中一指,正因为贪食误了大事而被自己砍掉、引以为戒的。洪七公虽然砍掉了 一根手指,可贪食好吃的毛病依然没有改掉。他有那么大的本事,又当了丐帮帮 主,既可以到皇宫中去偷食,帮中徒众也少不了孝敬,开会出差的机会大吃一顿 的可能性更大,他成了“美食家”也就显得可信了。然而,妙就妙在,他虽是高等 的美食家,但他的“吃相”还是那种贫穷、低贱的习惯。他在小说中第一次露面, 说的第一句话是“撕作三份,鸡屁股给我”,然后见他“脸上一副馋涎欲滴的模 样,神情猴急,似乎若不将鸡屁股给他,就要伸手抢夺了"。黄蓉撕下半只鸡,连 同鸡屁股一起给他,“那乞丐大喜,夹手夺过,风卷残云似的吃得干干净净。一 面吃,一面不住赞美:‘妙极,妙极,连我叫化祖宗,也整治不出这般了不起的叫 化鸡。'”黄蓉将剩下的半只也递给他,他口中说“那怎么成? ”但“却早伸手接过, 片刻间又吃得只剩几根鸡骨”。吃完之后,又“拍了拍肚皮,叫道:'肚皮啊肚皮, 这样好吃的鸡,很少下过肚吧?' ”
此外,四川有名的“牙牙饭”“锅巴肉片”和“青筒鱼”等菜肴也与乞丐的饭菜 制作有关。特别是“青筒鱼”,其烹调同“叫化鸡”也有神似之处。这菜肴在各家 食谱中均无制作方法的记载,但已进入清朝宫廷筵席,为某御厨得意之作,后为 成都名厨访得,经其提炼,成为名餐馆“姑姑筵”的独营名菜之一。
“青筒鱼”中并无竹笋,但却具有很浓的笋子的鲜香之味。这是为什么呢?
在有烹饪技巧的乞丐看来,弄这道菜,关键是要找一根刚由斑竹笋长成的新竹 子,连节巴砍下一筒,然后把经过初步调制的鲫鱼加上海味放入竹筒,密封好,再 在炭火上旋转烘烤竹筒,一直烤到竹筒蕉萎为止,倒出鱼来,端上席桌,便取得了 不见竹笋而具笋香的独特效果。
就像出淤泥的莲花一样,丐帮的文化艺术也是从底层民众生活的低俗污泥 之中长出的一枝奇特的花朵。在丐帮流传的武术中,以“打狗棒法”和“降龙十 八掌”最为著名,这两种武术都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是俗而能雅的绝妙体现。
丐帮们在乞讨时,经常要碰到有些大户人家放出狗来,驱咬他们,此外他们 在野外也会遇到一些狼狗或其他野兽。“打狗棒法”体现了乞丐如何使木棍与 狼狗进行厮杀的经验。在长期搏斗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杀伤力巨大的 “打狗棒法”。
“降龙十八掌”中的“龙”,可以看作是“蛇”。乞丐中有不少人是捕蛇、表演 蛇舞的“蛇丐”。而他们露宿野外时,也常常会遭到树根、岩洞边毒蛇的袭击。 这需要捕蛇的乞丐手眼敏捷,身形灵巧,反应迅速,一招制敌。而“降龙十八掌” 也许是总结了乞丐们大约十多种捕蛇、打蛇的招术,并结合《易经》中的经文来 加以命名,形成的一种神秘而高贵的拳术。
浏览5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