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南拳北腿各有千秋 武术比赛实力分析
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英杰,22日会师北海,各显 神通,纷争魁首。在四类竞赛项目中,长拳与太极拳, 人才济济,争夺最热闹。
长拳类有:1958年全国武术冠军上海蔡鸿祥,他 的拳脚以干净俐落、舒展大方著名,多次在全国比赛中 获得好评。四川的绵拳名手蓝素贞,这次也重披战袍, 再度出马,她那造型优美、富于旋律的绵拳,颇有声 望。广东、广西的南拳武士陈昌棉、谢有源,他们的拳 风朴实、粗旷有力,富于“阳刚之美”。后起之秀上海 李福妹、吉林韩明男,则以快速、稳健见长,他们曾在 今年全国青少年武术运动会上分获青年组、少年组全能 及长拳单项冠军。老将新兵各恃所长,桂冠属谁,颇难 预料。
太极拳类有:两次获得全国冠军的广西潘淑仪,太 极拳练得轻灵、均匀、姿势正确,荣登宝座的希望最 大。上海杨炳诚和濮冰如,太极拳打得势正招圆、气沉 劲整、功夫颇纯,这两位老将童心犹在,将与小潘一争 雌雄。内蒙古金淑贞是去年青少年武术比赛太极拳亚 军,近一年来下了一番苦功,成绩有显著提高,可能与 小潘大有一拼。云南于书芬、黑龙江张继修、陕西翁积 秀、北京李秉慈,也都达到圆、正、稳、沉的要求,功 底不浅,他们都有进人前8名的可能。
长器械方面,参加角逐的有黑龙江刘洪仁、吉林严 广才、安徽龚传仁、上海邵善康、北京杨僧宝、四川肖 应鹏、山东刘金芳、广东梁士丰等。各路枪、棍将有一 番精彩的“厮杀”。
短器械方面,北京成传锐、吉林安天荣、黑龙江于 立光、山东范桂娥、安徽徐淑贞,他们在全国武术比赛 中都是名列前茅的剑手,并擅长“行剑”,这是一批出 色的好手。四川冯素君、上海丁金友、山东徐学义、辽 宁徐其成也是引人注意的精兵良将。
总之,南拳北腿,各有千秋。四项冠军将属谁,目 前尚难肯定,这纸上谈兵仅是赛前闲谈而已。
二十三、群英比武
来自二十五路的173名武术运动员,从22日到24 日在北海体育场展开长拳、太极拳、长器械和短器械的 比赛。群英荟萃,老少共聚,在全运会的武术比赛场上 各显绝技。
年小功深,剑法清晰
寒光闪闪,一位年仅12岁的云南小姑娘于琴玲正 在南场表演剑术。别看她年龄小,功夫可不浅,一路剑 舞得有招有势,动静分明。你瞧,她抽、带、击、刺, 剑法清晰;起、伏、顿、挫,韵味十足。真如古诗所 云:“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个姑娘 年幼时体弱多病,在校学习常请假。如今武术使她练就 一副好身材,在场上来回蹦跳,显得多么矫健可爱。现 在,她还是一位“三好”学生,因病缺课的现象早已消 失。
昔日病号,今成英豪利落、毫不费劲,给人在紧张中有一种轻快的感觉。刘 国富不但武术练得好,在生产上还是能手。从1953年 以来,他一直被松江拖拉机制造厂评为“先进工作者”, 同时还荣获哈尔滨市共青团“技术革新者”的称号。但 是,这个在拳术场上生龙活虎般的小伙子,谁会看得出 他过去曾是肺病、淋巴腺结核、气管炎和关节炎等多种 疾病的患者。武术帮他从病魔手中夺回了健康,使他在 武术场上逞英豪,劳动生产立功劳。
英雄出少年
这次大会上涌现出了不少技艺高明的少年新手。吉 林省选手韩明男,才13岁,擅长枪术。他把上的功夫 不错,出枪平直,后把稳固。一路“六合枪”舞得寒星 点点,疾若游龙,达到了“枪颤步碎”“把不离腰”的 境地。他以8.5分的成绩获得了长器械的冠军。其他像 山东省的13岁选手范桂娥、黑龙江的13岁选手于立 光、陕西省的15岁选手徐毓茹,都分别获得短器械、 长拳、太极拳的第三、四,第六,第七名。这些少年武 士,在党对民族形式体育运动的大力提倡下,积极参加 了武术运动。他们年少志豪,在竞赛中以超人的武艺超 过长者。人们欣慰地看到我国古老的武术运动已经注人 了大量的新血。
二十四、访嵩山少林寺
峨峨五乳峰,奕奕少林寺, 海内昔横流,立功自隋季。 宏构类宸居,天衣照金织, 清梵切云宵,禅灯晃苍翠。 颇闻经律余,多亦谙武艺, 疆场有艰虞,遣之捍王事。
——顾炎武从小练武就常听说有少林一派,后来在家乡听山东 快书斌:松传>,里面也道及“武松学艺到过少林寺”。I 多少年来我一直想亲身到少林寺看看。1959年的夏初,丨 国家体委为了整理南拳,由3人组成的武术研究小组在去湖北、广州、温州的途中,顺便走访了闻名全国的嵩山少林寺(注:一同走访少林寺的共5人。有国家体委 运动司司长李梦华,体育报主编裴植,及武术研究小组 成员毛伯浩、王子章、蔡龙云)。
嵩山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西北嵩山少室五乳峰的下 ^ 边。我们从郑州坐汽车出发,一过登封,汽车便绕着山道行驶。那天正是阴天,间歇地飘洒着牛毛似的雨点。 在那云雾笼罩的崇山峻岭中,汽车转弯抹角,时急时 缓,处处得提防着坠车的危险,然而也给我们带来了峰 回路转的趣味。汽车行驶了大约五个多小时,在山峰环 抱的万绿丛中,隐约地看到少林寺的赫墙。
汽车一直把我们送到了少林的山门,从山门到少林 寺还得步行一段路。关于少林寺的山门,过去有着种种 传说,有的说少林寺的山门设有翻板、陷坑等等的机 关,要人少林寺非有轻身功夫飘身而过不行,否则就会 脚踏翻板陷人机关之内。有的则说少林寺的山门装置着 手脚都能活动的木人罗汉五百尊,到少林寺学武艺的 人,当出师下山的时候,必须从五百尊罗汉之间打出 来,打得出来的就算武艺学成了,打不出来的还得退回 去再学3年。但是,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山门,只是一条 不太宽的仅能开得过一辆汽车的山道,左首是深度莫测 的少阳溪;右首是高耸人云的五乳峰。山道附近有七八 间民房,里面住着当地的农民。我们后来向少林寺的德 根法师问起过去的山门情况,据德根法师告诉我们,少 林寺最早的山门,两边原有一丈多高的四大天王,山门 内有二十多所房屋,里面住着好几百身怀绝技的僧兵, 终日练武,守卫着这条通向少林寺的要道。从这里,不 难看出所谓的翻板和五百木罗汉等传说,要受了旧的神 怪武侠小说的影响,把少林僧兵守卫山门的事夸大和神 奇化了。
进山门一直向西便到了少林寺。寺门朝南,面对 着屏风一般的少室山,中间隔着一条少阳溪。寺门的匾 : 额上横书“少林寺”三个大字,据说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手笔。后来少林寺遇火,把其中的“少”字焚烧掉 了,不知由哪一位书法家又摹拟董体补写了一个“少”字。粗看上去三个字的笔法完全一模一样,分辨不出哪 是原来的,哪是后来补写的。但经德根和尚一说,再细 看时就觉着那个“少”字和“林寺”两个字,确实有点 不大一样。
少林寺是后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的时候,为天竺 僧人佛陀禅师创建的。隋文帝时期一度改名“陟岵寺”,
到了唐代又复名为少林。佛陀禅师剃度的嫡派弟子,有 许多是会武术或其他民间体育项目的。像惠光和尚,在 12岁的时候,曾在洛阳城天街的井栏上反踢毽子,一 口气能连续反踢五百多。佛陀感到很惊奇,就把他剃度 为少林寺的小和尚。佛陀一系的少林二祖稠禅师,传说 他当小和尚的时候,体质比较薄弱,经常被许多会摔 角、拳击的小和尚们作为戏弄的对象,而佛陀禅师却放 |
任不管。后来稠禅师发愤练武,练得筋力非常强壮,拳 捷晓武,并且还能高来高去。 :走进寺内,首先看到的是一片碑林,大大小小有好 ;
几十块石碑,碑文多已模糊,看不清上面写的什么。通 :过碑林到了前殿,前殿正中悬挂着达摩的画像,除此再 没有别的什么了。前殿的东厢房是住持僧人的宿舍,里面挂着些字画,床铺桌椅,布置得倒很简朴雅洁。西厢 房是藏经库,里面除藏着一些经文之外,还有一些字帖 : 和书籍。厢房的后面,东西有两间狭小的房屋,上面有阁楼。在西面那间小屋的门后,我们发现了一把满身铁 锈的破旧大刀,它的木柄、铁锋,长度有一人高。从这 : 把刀的铁锈看来,少林寺的僧人对舞刀弄枪这一行,恐 :怕已经有很长很长一个时期不再进行锻炼了。
在前殿,我们休息了一会儿。寺内的僧人告诉我们 说,少林寺在隋朝末年遭到一次焚毁,在清朝康熙年间 又遭到一次火焚,最后一次也是最厉害的一次是民国年 间,军阀混战,映及少林。那时军阀樊钟秀的部队曾经 驻扎在少林寺内,另一个军阀石友三向樊进攻,樊退走 之后,石认为少林寺掩护樊,于是举火烧山,山门烧毁 了,寺内的房屋烧塌了。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幸 存的前后殿了。
后殿是罗汉堂,方砖铺成的地面上有着前后左右排 列得很整齐的、数十个斗大般的、陷低下去的坑痕。据 说,这是少林寺和尚过去练功所留下的痕迹。传说少林 寺的和尚经常在这罗汉堂内集体锻炼武术基本功里的 “站桩”,由于腿上的功夫很深,站着站着就把方砖的地 面给踩陷下去了。
“站桩”是武术基本功训练腿部力量、发展稳固素 质的一个项目。不论是太极、形意、八卦,以及查、 花、炮、红和华拳等拳派,在基本功训练里面,都是把 “站桩”作为腿力训练的必要手段。“站桩”一般地采 取马步桩、三体式和虚步粧。少林寺的“站桩”,也是 采取马步粧的。据说少林的马步粧是“四平马”,要求 两肩两腿都要平正。肩平则身躯必然正直,腿平则两膝 必然外展,气沉丹田,十趾抓地,这样对训练腿力更有 效。
“站桩”日久,确实可以使腿部力量增强。在行拳 走势时达到“稳如泰山”的稳固标准。然而,是不是会 把方砖的地面给踩踏成斗大般的陷坑呢,倒是令人难以捉摸的一个问题。可能是后人对这项武术的爱好,把它 神话化了。
在配殿里,我们看到了十三和尚救驾唐王的壁画。 壁画的一角,画着唐太宗李世民落荒而逃;中间则画着 十三个少林和尚骑着快马,手里拿着兵器,捆绑着王世 充的侄子王仁则。相传唐初秦王李世民统率大军向洛阳 王世充进攻时,王世充在离少林寺五十里地的柏谷地方 筑了一座辕州城,派他的侄子王仁则防守。柏谷是隋代 开皇年间高祖杨坚赐给少林寺的屯地,住在柏谷的少林 寺和尚志操、惠场、昙宗等十三人,乘机擒捉了王仁 则,翻越辕州城投归到李世民方面,为李世民进攻洛阳 建立了军功。后来昙宗和尚拜为大将军,其他十二位和 尚倶不愿受官,赐地40顷,水碾一具。
壁画最大的一幅是罗汉练武图。上面画着许多和尚 各执“十八般兵器”捉对击打。有的是刀对刀对劈,有 的是剑和剑对刺,有的是三节棍对枪,有的是单刀对 枪,其他如护手钩、月牙铲、方天戟等,样样俱全。人 物画得个个精神饱满,各具风姿,生动活泼。据说,最 早的八百罗汉壁画是唐代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现在的这 幅则是一位姓张的名手所画。
另外还有一幅壁画,画着十几个和尚在徒手较量武 艺。一对对攻守严密,大有相持不下的味道。旁边则站 着一位身穿清代官服的官员,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着这 群和尚。从神态上看来,这位官员已被少林武僧的矫健 身手吸引住了。清代道光八年,满族大员麟庆代替巡抚 祭祀中岳,他住在少林寺的时候曾经要求看一看少林寺 、 的爭法。那时候,统治者是严禁民间练习和学习举棒
的,对教授和学习拳棒的人,地方官要逮捕究办。少林 寺的和尚在麟庆面前,开始“讳言不解”,不敢承认他 们会拳法。后来,麟庆对和尚们说:“少林拳勇自昔有 闻……只在谨守清规,保护名山,正不必打诳语。”少 林寺和尚才敢在殿前为他表演了拳法。麟庆看后,佩服 少林拳法“熊经鸟伸,果然矫健”。后面的这幅徒手较 技的壁画,可能就是描绘的这段故事。
明代程冲斗编著的〈沙林棍法阐宗》一书中,曾言 及少林棍法源出紧那罗王。在少林寺的配殿里,我们看 到了供奉在那里的紧那罗王的神像。寺里的僧人向我们 叙述了一段关于紧那罗王的故事。
紧那罗王原先是少林寺厨房里的一个烧火和尚。元 朝至正年间,据说有一群红巾军围困了少林寺,正在危 急的时候,忽然炊下有一僧人手拿拨火棍挺身而出,高 声喊道:“众法师不必惊慌,我自去应付。”说着便走 出了寺门,用拨火棍把红巾军击退了。这个单身持棍击 退红巾军的僧人,就是紧那罗王。众僧都惊叹他的棍法 高强,于是都学习他的棍法,这样便演变成了后来的 “少林棍”。
少林棍法计有:“小夜叉棍”六路。“大夜叉棍” 六路,其势式与小夜叉棍相仿,但步法之变换较为开 展。“阴手棍”六路,所谓阴手,即两手均以阴把(两 i 手虎口相对)持棍,能长棍短用。“排棍”六路,这套 i 棍法系两人对打练习的棍法,两人相排,一上一下,一 I 来一往,周旋回转,活法而无定势。“穿梭棍” 一路,i 乃开场起手之棍法,根梢相穿,一伸一缩,左右前后,I
少林棍法据说里面暗含着兵法的正、奇、虚、实、冈、柔、劳、逸、高、下、阴、阳、长、短等机变。比 如:上中下“四平”等势,乃兵法的正合;“倒拖戟”
“倒拉鞭”等势,乃兵法的奇胜。“分门定户”,乃兵法 之实;“虚枪诈败”,乃兵法之虚。“铁牛耕地”,乃兵 法之以刚摧锐;而“闪赚穿提”,则是兵法之以柔制刚。 “孤雁出群”,乃兵法之以劳取捷;而“边群二拦”,则 是兵法之以逸待劳。“高搭袖”“劈华山”,乃是兵法 的以高为勇;“铺地锦”“白蛇弄风”,则是兵法的藏 用于下。“出手为阳,收手为阴,捉圈外为阳,拿圈里 为阴”,正是兵法的“阴阳克制”之义。长技短用,则 有“一提金” “前拦搪”“锁口枪”等势。短技长用, 则有“单手劄枪” “刀出鞘” “风卷残云”等势。
棍法在明代以前就有“山东大攞”与“河北夹枪” 之分,从少林棍法的捉、拿、劄枪、锁口等法看来,倒 是和河北地区的棍法具有“夹枪”的共同特点。可惜少 = 林寺的僧人,现在没有一个会这套“少林棍”的了。我 们没有能够看到这套著名的棍法,失望得很。
在许多传说中,少林寺和尚抗击倭寇的故事是非常 ! 动人的。
明代中叶,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经常受倭寇的侵扰。I 劫夺财物,屠杀居民,掳掠人口,“男则导行,战则令 先驱”;所掳妇女,“昼则缫茧,夜则聚而淫之”;所掳 I 婴儿,“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倭寇给中 国人民带来了难以罄述的痛苦和灾难。歼灭倭寇,抗击 侵略者,是当时广大民众的迫切要求。少林寺的和尚在抗击倭寇这方面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传说在明代嘉靖年间,少林寺的月空法师接到了都督万表的檄文,立 即带领了三十多个武艺高强的和尚组成了一支僧兵队 伍,开赴松江一带御倭。在战斗中,三十多个和尚个个 奋勇,用铁棒击杀倭宼甚众。在那次战役中,月空法师 和三十多个爱国的和尚全都壮烈牺牲,为抗击倭宼的侵 略贡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这个传说,一方面反映了少林寺在御倭中的爱国主 义精神;一方面也反映了武术是当时的国防体育,遇到 敌人侵略,即可以拿起铁棒投入战斗。
从后殿出来,我们很想请寺内的僧人领我们去看看 达摩禅师当年坐禅面壁的地方。有这样一个传说:达摩 禅师从天竺东来,游至嵩山,在少林寺的右面山上,面 壁9年,终日默然。由于坐禅的精神贯注,慢慢地把自 己的形象印射到石头上去了。面壁石上的达摩形象,并 不是由人工刻画的。寺内僧人对我们说,这块面壁石现 在已经非常模糊了,没有什么可以看的。同时山路阻塞 也难以走到那里。这样我们只能顺着僧人的指点,遥望 了一下西面的山峰。僧人还对我们说,在少林寺的西北角五乳峰上,离面壁石不远处还有一个“面壁庵”,是宋徽宗时代建立的,里面有蔡卞写的“达摩面壁之庵”: 的石碑。我们不能去一看面壁石,同时对面壁庵也只好 望“山”兴叹了。
到了少林寺总得看看少林派的武艺,我们向接待我 们的住持法师提出了这个要求。他说,少林寺过去有好 几百和尚大多数都会武艺,一到晚上就练起来了,个个都很厉害。现在少林寺和尚少了,会武艺的除了在郑州存車还没回寺的德根法师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和尚。除他两人,其余的都不会什么武艺。我们问他会不会武 术?他说他并没有学过。我们问他还有一个会武术的和 尚现在哪里?能不能请他来表演一下?他对我们说,那 个和尚到水库的工地上帮助修筑水库去了,不在寺内。
后来,由寺内的一位僧人陪同,我们在水库的工 地上找到了那位会武术的和尚。这个和尚看上去大约 有四十多岁,人不壮,却很精神。我们问他什么时候开 始练武的,他说他是“半路出家”,在他到少林寺的时 候,少林寺已经没有几个会武术的和尚了。他还是在30 岁左右的时候才跟德根法师学武的。我们问他是怎样的 练法?他说开始练的时候得先“站桩”,等腿上有了些 功夫的时候才学拳。他说学的不多也不系统,只学了少 林的小红拳、大红拳,就没有再学下去了。当我们请他 表演一下时,最初他推说工地上很忙,同时多年不练都 忘掉了,不大愿意一显身手。经不住我们再三地请求, 他终于在山路旁边为我们表演了 一套少林派的红拳。
拳路开始,他开步站立做了一个双捧掌的“胸前托 塔”,把气沉向丹田,聚精会神地投人了行拳“意境”。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从他这一出手,我们便晓 得他毕竟还是个行家。老练的武术家都是非常重视行拳 “意境”的。所谓行拳“意境”,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 与拳法结合起来,做好行拳走势的准备。一套拳法如果 不使之与思想感情结合,那么就仅仅是有“形”而无 “神”的形体动作了。接着,他由慢到快,闪展腾挪, 吞吐浮沉,开始了行拳走势。只见他“动迅静定”,动 时快如狡兔,静时定如山岳,动静的节奏感颇为明朗。 在忽起忽伏的表演中,只见他猛然一伏身子“唰”地来 了个“扫蹚腿”,这个动作做得不仅是快速,而且是干 净利落,一点都不拖泥带水。一套红拳练得密而不乱,少而不疏,拳法奔放而又严守规矩。真是苍劲质朴,豪 野粗壮,神形兼备。练完时,仍然面不改色,气不上 涌。多年不练而还能练得如此,足见他往年的功底很 厚。
从少林寺回到郑州,我们在那里访问了德根法师。
德根法师从小在少林寺出家。据他说,少林派的拳 术有小红拳、大红拳、六合、通臂(不同于一般的通 臂),“心意把”则是少林派的绝招,轻易不对外传。 他说,练“心意把”,必须“起横落顺,摇膀晃身,手 不离肋”。据他说,“心意把”练到功深的时候,一步 就能把地踩个坑。少林寺罗汉堂里的那许多坑痕,有的 是站桩踩陷下去的,有的却是来回练“心意把”时踩陷 下去的。
“心意把”是否少林派的绝招?这个问题还待研究。
而“心意把”在过去普遍流行于河南一带确是事实。据 我们知道它和流行于山西等地的“形意拳”还是同宗 呢。“心意把”的基本拳法,有“头拳、挑领、鹰捉、 粘手、横裹”五拳,由这五拳化出来的套路运动则有 “古树摆枝” “迎风贯斗”等等。
“心意把”的技法特点:静时,全神贯注,内部充 实,外形安逸,以静待动;动时,眼疾、手疾、步疾、 意疾、身疾,一动百动,全力齐出如猛虎扑羊。蓄劲的 曰寸候,像开满了的弓一样;发劲的时候,则像箭射出去 ; -样。发劲的要点是蹬腿、纵腰、顺肩、伸肘而达至于 把。概括地说,它的技法特点是“力聚劲整” “内外合一”。技法的特点使得“心意把”在练的时候,给人一 种“扎实有劲”的感觉,而一步就能把地踩个坑,恐怕 这里面还是带有点传奇性的夸大。
从德根法师那里,我们还听到了少林寺练的棍原来 有两套。一套是“少林棍”,另一套是“齐眉棍”。据德 根法师说,“少林棍”不如“齐眉棍”。“齐眉棍”是 从鹞子岭一个老者那里传人少林寺的。而这两套棍法,
都不像“心意把”那样被少林派视为绝招。
我们还曾向德根法师询及少林轻功如何训练的问 题。据他说,过去少林寺的和尚有许多练轻功的。少林 派练武,本来分轻功和重功两种。练轻功,腿上绑扎 15斤左右的沙袋,直着腿向上蹦跳,两膝不能弯曲, 称之为“旱地拔葱”。练的时候还要求会运气,使丹田 里的气向上提起。如果直腿蹦跳,能够跳过一块直竖着 的砖那么高,就能屈膝蹬地纵起两丈多高。他说,他所 知道的少林寺内最后的两个练轻功的和尚,一个唤曾 俊,一个唤苏广,他们随意一跃就是三丈多高。从他们 1 两个圆寂之后,就没有再练轻功的了。我们问他自己练 j 过这种轻功没有?他说,他自己并没有练过。
我们听到过许多有关轻功的传说,然而到现在,我们还没有见到过一个像传说中那样的人物。这些传说,恐怕也还是出于神怪武侠小说的渲染,把武术中锻炼弹 跳的运动,过分夸大其作用罢了。
在郑州,我们向德根法师学习了少林派的小红拳和大红拳。小红拳共有五十五动,是由捧拳、白云盖顶、| 推掌、缩身、扳手、捧腿、双摆脚、斜打势、踢腿、老 |;
: 虎大张嘴、云顶、七星式、单鞭、抢手、跨摆、冲天炮、蝎子尾、拍脚、盘肘、海底捞月、急手炮、阳锤、 阴锤、海底炮、五花坐山二十五个不同的动作姿势所组 成。大红拳也共有五十五动,其中有些势式和小红拳相 同。不相同的则有:抱拳、怀中抱月、砸锤、掘手、回 头望月、爬掌、虎抱头、提手炮、迎面掌、掘锤、斜飞 脚、十字脚、抡拳、砸地橛、三出手、鹞子翻身、鹞子 钻林、双摆莲十八个动作姿势。我们为德根法师把这两 套红拳拍摄了照片,写成了文字。由于我们武术研究小 组急于南进,没能来得及学习少林绝招“心意把”,殊 觉遗憾。
很高兴地访问了久已向往的少林寺,总算了却了自 己多年来的宿愿。而近来又有了新的心愿,很想在什么 时候能够再去走访一下少林之外的少林。福建的一些朋 友说,在福建泉州的仙游地方,也有少林寺,称之为南 派少林。福建、广东、浙江温州的南拳,都是宗于南派 少林。另外,在河北蓟县的盘山也有少林寺,寺在盘山 紫盖峰的下面,号为中盘。寺东山峰上有多宝佛塔;寺 西山峰上有华岩洞;寺东石壁下有红龙池;再往东还有 晾甲石,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三军曾在此处晾甲休息。据山东的一位到过盘山少林寺的老武术家对我 说,盘山少林寺的和尚也是会武术的。如果福建泉州的 i
少林寺称为南派少林,那么河北蓟县的盘山少林寺倒也可以称为北派少林。而河南登封的嵩山少林寺则可称为中州少林了,因为嵩山少林寺正好居于南北的中间。看来,这南北两端的少林寺,还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才能亲A去访问一下呢!
浏览1,39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