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华拳的起源及发展

“华拳”是个古老的武术拳种。它与其他拳种一样, 是由我们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唐宋时期被当时的技击家 作了进一步的整理与组织,明朝时期又作了 一番艺术上 的加工,便逐步地发展成为武术运动中的一个有系统性 的拳种了。

练“华拳”的人,尊奉唐开元年间的技击家蔡茂是 “华拳”的创始人。

那时候,华山附近的游侠士蔡茂,精技击,擅剑 术,散居长安。闲时兴起,常拔剑起舞做龙蛇之势,即 空手也能腾跃做旋风状。后来与权贵家结仇,手刃仇 人,隐避山东,以其术传子授人。这样他便成了后来 “华拳”的创始人。蔡茂的技击在那时候虽已成“术”, 却还没有成“套”(套路),同时也还没有出现“华拳” 这个名词。

到了宋宣和年间,蔡茂的后人蔡泰(字无骄)、蔡 刚(字有为),继承祖先之术,勇武过人,常被州郡选 为相扑手参加诸道州郡或京都的“露台争交”。在厮擂 的“遮截架解”的格斗实践中,他们的技击术得到了发 * 展,并自成一家。后来“华拳”的“乍动乍静,势无常

定”“见机不失,遇时不疑”“动中寓守,败则无虑; 守中有动,胜则有机”“欲进先退,敌不为防;欲退先 进,敌不为逼”“敌进欲动,迅而击之;敌退欲守,逼 而击之;引敌外偏,直而击之;诱敌直入,截而击之” “骄则无备,怯则无勇;善败不亡,敢胜有为”等等的 扑打“术略”,据说就是由他们传留下来的。

在那时候,瓦舍的相扑艺人中间出现了一种“乔相 相扑”和“打套子”的运动,或单舞或假斗,均都成套 有谱。相扑虽假,但都具有格斗之法。左右军、英略 社、角抵社的一些都头、健儿、游侠子弟,对这“乔相 扑”和“打套子”的运动颇感兴趣,多有从艺人学习 的。蔡泰、蔡刚也从而习之,并在闲时以自家的技击术 按照“乔相扑”和“打套子”的规矩法度编造起套路来 了。套必有名,为了表示他们没有忘怀自己的祖先出身 华山,便把所编造的套路名之为“华拳”。后来“华拳” 这个名词,不仅代表着他们的套路运动,同时也代表了 他们的技击运动。至此,“华拳”才击有其“术”,舞 有其“套”,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拳种。

“华拳”传至明嘉靖年间的蔡挽之的时候,它的套 路运动在其他的民间体育、舞蹈、造型、乐律等艺术及 医学的影响下,不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更加富于充实和 完整。“动迅静定,势正招圆,心动形隨,意发神传” 的“形神兼备”的运动特点,已经成为套路“技法”的 灵魂。蔡挽之在这时候总结了武术套路编造的艺术手 法,提出“华拳”套路的编造应该“虚实相生,繁简相 间,开合分疆,宾主分位”。后来的“华拳”套路,就 - 都是依据这个艺术手法来进行编造创作的。

“华拳”传至清代蔡公盛、丁玉山等人,它的套路 运动已经发展到四十多种。其中有徒手、有器械,有初 级、有高级。具有代表性的一路至十二路“华拳”,在 这时候已经基本定型,成为近时期“华拳”发展的蓝 本。

由于“华拳”的套路运动逐步地向高级、复杂发 展,相应地出现了为套路运动打好功底的“基本功”。 蔡公盛曾说:“拳有基,拳有本,练拳艺。”强调套路 运动必须通过基本的身体素质训练和基本的运动技巧训 练之后,才进一步练习拳艺。特别是身体素质的训练, 他为“华拳”的套路运动提出了“腰要柔,腿要活” “裆要站,顶要拿”(手倒立)的训练要求。创造了腿 部“压、扳、悬、踢、劈、撕、耗”,腰部“俯、转、 拧、翻、晃、窝、弹、甩、定、下、耗、揉”,上肢 “耕、臣卜、推、吊、靠、空、爬”,下肢“提、弓、虚、 马、站”等包含三十一法七十二势专门训练腰腿柔韧和 上下肢力量的“基本功”。为“华拳”套路运动的系统 训练开辟了道路。

在这时候,丁玉山侧提出了 “简以刚补,繁以柔 补”和“衬宾托主”的练法,为“华拳”套路运动的 “技法”作了补充。

清末民初,蔡桂勤(人称拙亭先生)与其弟桂俭

(廉亭先生)、如修法师(俗姓李名瑞云)等人,是“华 拳”近时期发展的代表人物。拙亭先生年青时即走镖晋 陕甘宁及大江南北,在绿林道的生活实践中进一步丰富 了“华拳”的技击术。并把技击术中的“欲发先收”的 ® 发力技巧融化到套路运动的“技法”里面去,使“华拳”套路运动的发力技巧更有新的发展。廉亭先生则在 “华拳”套路运动的“技法”上提出了“撑、拔、张、 展”的练法,这种练法的提出,为“华拳”的挺拔俊 逸、骨清肌健的运动风格奠定了基础。如修法师出家灵 隐,曾以释家的禅功与“华拳”套路运动结合一起,变 体发展为“罗汉拳”,独创一格。其练法是“以气为主, 以形为辅”,创造了“提、托、聚、沉”的呼吸“技 法”。

当前流行的“华拳”,多是直接或间接师承于拙亭 先生,而其练法则多宗于廉亭先生的“撑、拔、张、 展”。“以气为主”的练法,在山东一些年龄较高的 “华拳”练家群里,还可以见到。

“华拳”在解放前,和“查、花、炮、红”等拳种 同样受着“全盘西化”和“复古主义”的双重贼害,几 乎陷人失传的境地。解放后,在党的重视、爱护与提倡 民族体育的基础上,才重新获得了新生,并在“百花齐 放”的方针指导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相信“华拳” 这个古老的拳种,将会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二十六、闲话基本功

“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练拳不活腰,终究艺 不高”。武术家们在练功中对腰腿的功夫是极其重视的。 不但这,他们对桩功和臂功也很强调。常说:“练功先 站裆(即站桩),大顶(即手倒立,臂功的主要方式) 增力量。”还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强调功 不仅要练外,还必须练内。武术的基本功在过去就是以 腿功、腰功、臂功和粧功为主要内容的。

基本功也唤做“功底”,武术家们把它作为一切武 功的底子。功底的厚薄决定着运动水平的高低,就好像 盖房子一样,功底就是地基,地基搞不好,房子就不巩 固。

你们看见过老武术家王子平先生的表演吗?王老先 生已经80岁了,然而在行拳走势、舞剑传枪时,仍然 身手矫捷、灵敏,拳动若驰,势如浪涛。特别是他在练 剑的时候,真有“轻如随风絮,矫若冲天羽”之神。前 两年,有一次他忽然高兴了,没脱衣服也没做什么准备 活动,就在院里的一根竖立着的铁杠上扯了一"^ “迎风 贯斗”的扯旗动作。王老先生所以能够保持着高超的技炼,打下了坚固的底子。

75岁的戏剧表演家著名武生盖叫天先生和杂技家 关玉和先生,到现在都还保持着高超的技艺。据说有一 位李永利老先生,在73岁那年的冬天,上课休息时, 穿着棉祅、棉裤和棉鞋,就做了一个“大顶”(手倒 立),接着两脚落地向后连做了五个“后空翻”。这些老 先生也都是在早年打下的功底。从这些老先生的事迹 中,我们可以看到基本功对提高运动水平和延长运动寿 命是有它一定价值的。

决定运动水平的提髙,当然还得有熟练的技术条 件。然而对技术的掌握、巩固和提高却是离不开基本功 这个基础的。基本功在武术中来说就是训练和发展柔 韧、灵活、伸展、弹性、力量和呼吸调节等最基本的身 体素质的有效方法。加强基本功训练就能很快地掌握技 术。比如基本功里的“大顶”(手倒立),它能锻炼和 发展肩臂的力量和腰背肌肉的收缩力,以及胸椎和腰椎 的坚靭性,在将来学习小翻(后手翻)动作、掌握小翻 的甩腰技术的时候,就提供了便利条件,起了基础作 用。据说有一位王国民老先生,他的斤斗不但翻的高, 而且还能在空中停一会儿,他还能用“矮子步”走四十 多里路,可见他的腰腿功夫之深。

基本功的方法再多再好,不坚持长期的锻炼是不会 有什么效果的。武术家们常说,功夫是练出来的。中国 的武术对于练功抱着一勤、二苦、三恒的态度,强调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坚持锻炼。以练“童子 功”闻名的宗祥生老先生,现年八十多岁了,还坚持每 人练功。他甚至在睡觉的时候都还把腿搬起来在床上压 一会儿再入睡。他说:“功夫不能一天不练,练功夫的 人活着一天就得练一天。”武术、戏剧、杂技等以功夫 洗练见称的许多老先生们,有哪一个不是从长期地勤 练、苦练和恒练中锻炼出来的呢?

今天我们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也还得学习和发扬 勤学苦练的传统精神。

浏览1,9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