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丰富多彩的祖国武技艺术

武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项具有独特风格的体育艺 术。它是我国广大人民所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它不仅 含有技击特点、具有艺术形式,并且具有锻炼身体的价 值,在保健和医疗方面也有不少功用。

解放前,武术运动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社会里,在 “全盘西化”和“复古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被搞得七 零八落、面目全非。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才 根据人民的需要把它扶植起来。但是,由于旧社会反动 统治者所加在武术界的许多坏的影响,还没有能够彻底 i 清除,群众还不可能顺利地参加武术活动。因此,动员 武术界人士和广大群众共同来发掘、整理、研究和发展 i 武术运动,是极有意义的。 i

一般地说来,武术是以各种徒手拳套和各种器械的 技术套路为主要内容的。根据初步的调查,散在全国各 地的武术约有一百九十九项,而属于少林拳(俗称长 拳)类的有一百三十项;器械技术约有四百多项。而使 I 用刀、枪、棍、剑四种器械的约有二百八十三项。由此 I 可见我国武术内容的丰富多彩了。

技能。在原始公社时期,人类为了生存,除了觅食果实 以外,还需要肉食和穿着兽皮,同时,为了保障生命安 全,需要同猛兽进行斗争。这样,人类就需要有一套猎 取野兽、同野兽格斗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实践中逐渐发 展,便形成了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格斗(包括进击和躲 闪)技能,也就是生存的技能。到了后来,随着军事战 争的出现,格斗技能进一步向前发展。汉书艺文志兵技 巧十三家中有了“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其 意用在训练军士。可见在汉代格斗已形成了一种系统的 技击。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繁盛的时代。诗人骚客漫游 天下,而游侠之风也盛极一时。技击在这种社会里普遍 发展并且是多向剑术技击这方面发展。著名的诗人李白 就曾学习过剑术技击。这种游侠风气反映在舞蹈艺术上 出现了“剑器舞”,这就促使技击同舞蹈融合。杜甫曾 写过〈0见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诗。到了宋朝,表 现技击的剑器舞又分向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一条走向 了“戏剧艺术”,另一条走向了“武技艺术”。某些武技 艺术表演家们根据武技艺术的创作原则,在长短兵、徒 手等器械技击和徒手技击中吸取了素材,创作了各种各 样的表现技击的充满战斗气魄的艺术作品。“武技艺 术”的创作必须在各种技击特点和技击规律中去汲取素 材,所以这些创作家们也必然是个懂得技击的人物。这 i 样,“武技艺术”和“技击”就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这个统一的体系就为今天的武术运动奠定了基础。

武术运动在今天它还是包含着“技击”和“武技艺术”这两个基本方面。武术在今天能够走上体育的道路是同它本身的特点和群众的需要分不开的。

先拿“技击”来说,“技击”在今天发展成为系统 项目的,在徒手方面有散手(中国式拳击)、推手、摔 角等等,在器械方面的有击剑、刺枪等等。散手的特点 是手足并用,全身肌肉的张力极大,而动作非常迅速, 这就能够将肌肉锻炼得粗壮和富有弹性;并且由于肌肉 活动得剧烈,这就同时提高了呼吸系统和心脏血液循环 系统的机能。另一方面,它又能锻炼打击的准确性和培 养人们勇敢、顽强、沉着、机智等意志品质以及力量、 速度、耐久力等。推手的特点是运用肘、腕、掌、指的 本体感觉,来帮助判定对手肌肉力量上所发生的最细微 的变化而滑避这种力量、或借劲发劲地将对手推出。这 就要求本体感官机能和中枢神经提高功能,能够迅速变 换抑制同兴奋作用的复杂过程。摔角的特点在于克服活 的阻力,它能使肌肉发达,并能提髙心脏和呼吸系统的 机能能力,它在发展力量和机敏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击剑、刺枪等运动,能够培养人们进攻和防守的技巧,培养人们的注意力和迅速辨认情况的能力。由于进行击 剑、刺枪时,情况变化不定,人们要能及时地辨清并能 进击,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和视觉、感觉等机能感受非常敏锐,这就进一步地锻炼和提高了神经系统同各 i 部肌肉活动的协调机能。正因为这样,人民群众才喜爱 i 这些运动,用它们来锻炼身体。目前除了击剑、刺枪和 I 散手还没有一定的防护用具,危险性较大,没有能够被 丨 广大群众所完全接受以外,像摔角、推手在全国各地已 I 很普遍。这样,它就很自然地发展成为一种“体ff克技 运动”。

再拿“武技艺术”来说,它除了使用器械,如刀、剑、棍、枪等以外,在徒手中还分有各种拳系,每个拳 系中又各有很多“武技艺术”的创作,有的“轻快飘 逸”,有的“雄伟浑厚”,有的“跌扑滚翻”,这就赋予 了它以音乐、美学、体操等综合性的艺术价值。“武技 艺术”的每个作品中,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续,都有着 急、缓、轻、重、强、弱、大、小的劲力和顿挫,构成 了整个作品的旋律。同时在每个作品中它都有着完整 的、匀称的、轻盈的、明朗的构图和画面。如果从所有 的作品来看,那么整个的“武技艺术”,它包含着伸屈、 回转、平衡、跳跃、滚翻等现代体操的所有动作,因 此,它又无异是中国的古典艺术体操。“武技艺术”中 由于包含着体操所应有的动作,所以它对人们身体、各 部肌肉的发育、各部关节的灵活、各韧带的伸长和巩固 以及平衡感官、神经同肌肉活动的协调机能都有一定的 作用。“武技艺术”的多数动作是由大肌肉来执行的, 因之肺活量比一般的体操高,促使了血液循环器官和呼 吸器官活动的高涨,这就能完成锻炼体质的任务。“武 技艺术”的锻炼,需要有较长的艰苦过程,要求人们具 有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武技艺术”由于它含有着舞蹈的形式,具有一种旋律鲜明、动作优美的 强烈的美的感觉,可以培养人们审美的正确观念和热爱 艺术的兴趣。此外,由于某些拳系像太极拳虽然缺乏跳 跃、滚翻和一定数量的平衡动作,但它的活动多注重在 呼吸,对内脏的锻炼起到特别的作用——医疗作用。I “武技艺术”由于它是综合性的艺术,在体育上起着较 - 完整的作用,所以人们喜爱它,认为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好手段,它也就很自然地发展成为中国式的“古典艺术 体操'从无数的武术锻炼者的锻炼效果看,武术具有一定 的科学价值。有些项目在指导原理和技术训练方面不仅 有了比较完整的、系统的理论,而且达到了比较高的水 平。它对身体训练方面的要求也是非常明确的。如太极 拳在身体训练方面要求上下相随、内外一致,反应迅 速,动作灵敏而轻松、缓和,成为特别适宜于年老体弱 的人们的锻炼项目。长拳虽有许多门派,但在已发现的 五十多种拳术项目中,也具备了许多共同特点。同时,它的勇敢、敏捷的优美形象,吸引着人们去进行锻炼。 但是,由于武术被反动统治阶级长期利用,以及宗派分 立,造成了技术上的零散混乱和迷信荒诞的说法。因此 整理武术运动,要注意推陈出新、去粗存精,把一切有 益于人民身体健康、艺术形象优美的项目收集起来,加 以研究整理,依据各种项目的不同性质,明确它的使用 目的、对象,在技术上使它成为有标准、有规则,科学 化的体育运动项目。 '

由于武术运动的历史悠久,项目繁多,我们不可能 在短期内完成它的整理任务。目前,可以先抓住为群众 所特别喜爱、在群众中发展得最普遍的项目进行整理,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整理工作过程中,应当反对以体操的形式来要求武术,但也不能忽视体育运动的科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保存武术遗产和防止盲目的 发展。

这次在北京举行的武术表演比赛,虽然项目不多, 但已经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可贵的资料,对今后继续收集、研究、整理武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相 信,在武术界人士和广大爱好武术的群众的共同努力 下,武术运动将成为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的一部分。

十八、我对武术的看法

我国武术从创始到现在,始终是循着“击”和 “舞”两个方面发展的。这两个方面传统地构成了整个 武术运动。

翻开清代作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在第十二回 中权勿用为张铁臂吹嘘的一段话:“张兄方才所说武 艺,他舞剑的身段,尤其可观。”这里作者首先提到武 术的“舞”;接着在第四十一回中武书对沈琼枝的一段 评论说道:“……只一双手指却像讲究勾、搬、冲的 ……”在这里作者又提到了武术中的“击”。

明朝名将戚继光在他的《练兵实纪>〉卷四第一条的 后面各项武艺比较规例里说道:“舞对(击)二事全然 不通,与未习者为不知。”又说:“能舞而不知对 (击),能对而不知舞,虽精只作下中。”在卷四第十六 条镋钯、倭刀、长枪、大棒等比较方法里说道:“先自 跳舞”,“舞毕即以长枪对之”,“次以木刀对砍”。由 此可见武术在明代也有“击”和“舞”两个方面。

戚继光在他《练兵实纪>〉里曾主张过“凡武艺,务 I 照示习实敌本事,真可搏打者,不许仍学花法”。从这 ffi所提的“实敌”和“花法”,又可以知道武术在“击”

和“舞”的内容与形式上还分“实”与“花”的不同, 也就是“简单而能实用”和“复杂却也好看”的不同。 可是戚继光并没有否定这种“花”就不是“武艺”,而 只是军中“不许仍学”罢了。

有些人不具体分析戚继光的话,不研究武术在彼一 时此一时的任务,而完全抹煞武术的表演性的一面,这 是不对的。武术在戚家军中的任务是:“夫武艺不是答 应官府的公事,是你当兵防身杀贼立功本身上贴骨的勾 当。”(《练兵实纪)〉卷四第一条)戚继光在当时是把武 术作为在军中“你武艺高,决杀了贼,贼如何又会杀 你;你若武艺不如他,他就决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 不要性命也”。因之他主张“实敌”,不要“花法”,这 是很正确的。武术在今天的任务,已不再是“防身杀贼 立功”,而是和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一样是为“增强人民 体质”。在今天的军事战斗中,它也不再是“若不学武 艺,是不要性命也”的一种技术。既是任务在于“增强 人民体质”,要否定它的“花”,就得看“花”是不是能 完成这个任务。反之“实”也如此。

中国武术中“击”的一面,它在古代的作用是在于 “防身杀贼”,这是没有疑问的。而“舞”的一面特别是 “花”的,它在古代的作用,我认为则是在于它的动作 优美、气势雄健、能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是“击”反 映在“舞”中的表演艺术。施耐庵在他〈冰將》的第二 回书里描述王进点拨史进枪棒一段时,曾这样写道: “令郎学的都是花棒,只好看,上阵无用。”他在这里已 说明“舞”特别是“花”的是“好看”。唐朝的公孙大 娘、裴闵将军都是这方面著名的表演家,他们的表演艺

术给人们的感染力极大。唐朝的书法家张旭,就是看了 公孙的剑“舞”之后,采取了“舞”中抑扬顿挫之劲力 及姿势而书法大进。“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 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 (《新唐书•张旭传》)当时的画家吴道玄在天宫寺做壁 画,因废画已久,恐怕自己的气势不够,他就请求裴闵 说:“闻将军善舞剑,愿作气以助挥毫。”结果“奋笔 立成,若有神助”。(《明皇杂录》)杜甫曾写道:“燔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 如江海凝清光。”(《剑器行》)《独异志》里说裴闵的 舞剑是“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人云,高数十丈, 若电光下,漫引手执鞘承之,剑透而入。观者数千百 人,无不惊慄。”姚合写道:“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 人。”从这里我们就不难想象到这种“舞” “花”,岂能 不算“功夫”。武术中的“舞”同时还起着抒发感情的 作用。如唐代诗人李白“十五好剑术”,他自己常说: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 勋”;“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崔宗之说 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中国武术的“舞”或 “花”在美学上从古代就有着极高的评价,诗人、战士、 群众都喜爱它,而我们有些武术表演家却老是怕人家批 评“花拳绣腿”“花剑花棒”,这是不必要的。

武术的“舞”在古代原是和摔角、举重等被列在杂 技之中的。〈激书•乐志》:“……增修杂伎,造五兵、 角觝(摔角)……以备百戏。”宋〈婉用碎金》一书中 技艺目内列“舞剑、吞枪……'据说宋《武林旧事》 -书里列有“使棒”(就是花棒)、举重等等,应该承

认它是一种技艺。但为什么能和“击”并为一个武术整 体呢?我认为原因是由于这种“舞”的组成,在内容上 它离不开“击”。比如在全国武术表演大会上所表演的 “青龙剑”“十三剑” “昆仑剑”等等剑艺,它们都是 汲取了剑的“击”里的点、刺、绞、错、崩、云、洗、 格等等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心素材,而结合人体多变化的 动态所组成的,不管它们是快的、慢的,不管成什么样 子,都严格地环绕着它的中心内容——“击”。再像“武 松脱铐”,是以肘、肩、腿、胯的冲、撞、挤、靠、踢、

弹、扫、挂等徒手拳“击”中的法则为中心内容构成 的。如果不通晓“击”的特点和法则,就不能进行这种 “舞”的艺术创作。清代作家李汝珍在他的《镜花缘》

里说:学舞剑,“初学先要晓得眼法、击法、刺法、格 法、洗法。”这都说明这种“舞”和“击”有着密切的 关联。李白的剑“舞”引起了“四座皆扬眉”,这正是 他“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少任侠,手刃数人”

(魏颢#翰林集> 序),精于“击”的原故。

武术在古代所起的作用,除了击敌、表演、寄托自 己的感情之外,在那时候还谈不到“医”这个作用。像 太极拳,从棚、捋、挤、靠等手和臂的动作及踢、蹬、分、摆等腿和脚的动作来看,很显然是“击”的动作。 太极拳论中说的“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前者是指“击”的战略,后者 是指“击”时要沉着而不使气上浮,要镇静而不要形怒 于外的“临敌戒躁”的要求,岂是什么医病之理。“蓄 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这股劲力的足与快,岂是用 在医疗而不是用在“击”上的理论指导?太极拳演变到现在,才形成一种适合于老年或多病的人的运动(如: 其中的跳跃动作“二起脚”演变得没有了,“发劲”也 不再“如放箭”了,等等)。它起着体育医疗的作用, 这是肯定的。但如果说太极拳创始以来就起着医疗作 用,恐怕连在清朝就开始练太极拳的一些真正太极拳专 家们也不会同意这种说法。

至于“五禽戏”“易筋经”,这些倒真是从创始以 来就是目的在于“医”的中国古代的医疗体育。《三国 志•魏书》里说:华佗能为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 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熊颈鸱顾,引软腰 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亦以除疾,并和蹄足”。 从发扬民族医学上来说,我们在今天是应该发掘它的锻 炼方法,通过研究予以推广,但它和武术丝毫联系不 上。

武术在“击”的方面,逐渐发展而形成一种竞技运 动的,有击剑、劈刀、刺枪、对棒(这在《练兵实纪) 里都有评分的规定和竞赛规则,当然也是并不十分完整 的)等;徒手的也有推手、散手(中国式拳击)、摔角 等。这些竞技运动都有它各自的特点。比如:推手的特 点是在于运用肘、腕、掌、指的本体感觉来判定对手肌 肉力量上所发生的最细微的变化(术语唤作“听劲”) 根据种种不同的变,或滑(化)而避脱,或借劲发劲地 将对手推出。散手的特点是在于拳打脚踢手脚并用,运 动量大,动作迅速,能使全身肌肉锻炼得极有弹性,由 于肌肉活动得剧烈,也就提高了呼吸系统和心脏血管系 统的机能能力。像击剑、劈刀、刺枪等也各有它们的运 动特点,能培养我们进攻与防守的技巧和勇敢、顽强、沉着、果断、机智等战斗意志。

武术在“舞”的方面,包含着跳跃、滚翻、伸屈、 平衡、旋转等等动作。这些都是大肌肉活动,对神经与 肌肉活动的协调,呼吸、循环系统等机能的锻炼都有好 处。同时它本身还是一种健美的艺术形象,有着高度的 感染力。通过对它的学习、研究,能培养人们的艺术兴 趣和丰富美学修养。这种“舞”可以看做为一种“古典 艺术体操”,归纳在体育项目中。

谈到中国武术,由“实敌”而转变为锻炼体质的目 的,我想再引一段《镜花缘)〉作者李汝珍借书中人物的 嘴而说的一段话。他说:“射箭消遣,原图舒畅筋骨, 流动血脉,可以增饮食,可以除痼疾。”射箭在周朝以 来一直是用在“实敌”上的,到清代才有人提出用来锻 炼体质。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增强体质的目的,李汝珍 还说:“若不讲究势子,即如……并不开弓,却用扯 弓,虽然一时无妨,若一连扯上几天,肩肘再无不痛。 倘不下腰,不下气,一股力气全堆胸前,久而久之,不 但气喘心跳,并且胸前还要发痛,甚之弄成劳伤之症。” 有些人说中国武术专讲玄虚,不讲科学,不注意生理, 因而没有体育价值。这些人恐怕只看到武术界中某些残 余思想的表现和与武术不相关的“油锤灌顶” “铁板 桥”之类的江湖末技,没有真正下工夫研究武术而作出 的教条主义的武断。

不可否认,武术运动中有些方法还是很原始的。像 推手、散手、劈刀、刺枪等,都还须在保留它的运动特 点下,制定一定的护具和竞赛规则。同时还可以吸收国 际比赛的规则和攻守方法。至于“舞”的方面,也还须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在基本技术上,我们应该学习和 揣摩芭蕾舞的腰腿训练方法,这会加强武术的艺术性。 当然,我们不能将色蕾的舞蹈动作掺杂到武术中来,失 掉武术独立的风格。

武术有它自己走过来的道路,有它自己的历史。在 今天的整理、研究和发展的工作中,应该让它本着自己 的规律和基础在新的思想指导下向前继续发展!

浏览88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